陳金花
(甘肅省臨洮縣椒山初級中學,甘肅臨洮 730599)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從實質上來說是一門德育課程,與其他課程相比,在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課程本身而言,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來源于生活,體現的是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經歷,將教材內容融于生活中,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但是經過筆者調查發(fā)現,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教師的生活化教學理論陳舊,在設計教學目標時仍然偏重知識目標的達成,列舉的事例也往往脫離了初中生的認知水平,創(chuàng)設的情境也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等,這些問題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為此,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我們要在充分研究學科特征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和研究生活化教學的有效方法,使得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變得更加生動、富有活力。
所謂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是指教師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和學習內容,利用生活中與之聯系的具體事例或者現象把學生帶入學習中,使學生在較為熟悉、感興趣的氛圍中去學習知識、掌握方法技能、提升思想認識。將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生活化,無論是對課程實施、學生需求以及新課改的推進都有重要意義。
從課程特點方面: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它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有較強的理論性,如果只是死板地進行知識講授,容易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困難,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這門課程也是以初中生生活為基礎的課程,與學生生活、社會發(fā)展聯系密切。所以開展生活化教學能夠把學習內容與初中生熟悉的生活或者身邊事物相聯系,不僅能夠拉近學生與學習內容之間的距離,還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從學生需求方面: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學生在學科教學中居于主體地位,從學習特點來說他們好奇心重,但學習的耐性不足;學習有一定主動性,但往往停留于表層化;容易迷失于抽象的理論,但喜歡實踐、探究。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把學習內容和探究內容融入生活化的情境中,容易刺激學生的好奇心,引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從而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其實踐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鍛煉,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大有裨益。
從新課改方面:培養(yǎng)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教學的中心任務,它包括政治認同、道德修養(yǎng)、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這五個方面。而學生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需要在理解、消化學習內容的基礎上逐步提升其思想認識。所以教材在編排內容時把學生日益擴展的生活作為課程的基礎,把引導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的公民作為課程的核心,把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作為課程實施的基本原則之一。體現了其提倡的“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的課改理念。開展生活化教學就是在落實這一理念,有利于新課改的順利推進。
傳統的教學活動將教師視為主體,學生視為客體,教師成為傳授知識的機器,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教學活動被簡化為“教師講學生聽”,阻礙了師生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而主體性思想認為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二者都在教學活動中實現自我發(fā)展、自我提升。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遵循主體性原則,一方面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從學生的視角選擇教學內容,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才能將理論知識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進而利用課堂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學生的視角出發(fā),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容易使他們感受到道德與法治課的價值,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另一方面,教師的主體性地位首先體現在教學目標的制訂和選擇上,教師要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制訂出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根據教學情況隨時調整的。同時,教師還要確定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在充分分析、挖掘教材的基礎上修改、發(fā)展、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使之更適應學生實際和時代的發(fā)展,并在此基礎上靈活選擇、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注重與社會實踐的聯系,促進學生道德發(fā)展的綜合性課程,實踐性是其基本特征。因此,開展生活化的教學要遵循實踐性的原則。一方面,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能夠使課程內容更加豐富,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由于初中生的社會閱歷尚淺、生活經驗還不足,對很多問題的本質把握不準確,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加以引導,通過實踐延伸,讓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完成知識體系的自我構建,使學生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獲得長足的進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直接影響一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所以在設計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時,既要注意其精煉性,也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趣味性、啟發(fā)性,要力爭結合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迅速“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常用的“復習式”導入對學生來說缺乏吸引力,而應用生活化的導入則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效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融入課堂學習內容。
例如在學習《敬畏生命》這課內容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自2020 年疫情發(fā)生后,我們黨和政府以“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為根本原則,不間斷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來防疫、抗疫,然后讓學生自己說一說我們國家現在堅持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的必要性,使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寶貴,對待生命要有敬畏的情懷,從而順利導入本節(jié)課學習主題《敬畏生命》。初中生對于這樣的生活化導入設計有著深刻的生活經歷,也有一些感悟和體會,很容易引發(fā)學生的共鳴,順利地拉近了所學內容與學生自身儲備之間的距離,使學生不自覺地投入到了本節(jié)課內容的學習中,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也為本節(jié)課教學活動的順利推進做好了鋪墊。
在2022 版《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的教學實施建議中指出了要“豐富學生的實踐體驗,促進知行合一”,這需要教師重視課內外的聯結,給學生營造體驗參與的機會。而情境教學法則非常契合這一要求,也是在新課改下備受教師推崇的一種以生為本的教學方法。所謂情境教學法是指教師根據教學需求,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或者引入具有一定情緒色彩且形象、具體、生動的情境,利用情感與認知相互影響的原理,引發(fā)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理解和消化學習內容的同時提升其思想認識,它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而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有著與生活聯系密切的特點,非常有利于營造生活化的情境,也搭建了學生與知識之間的橋梁,容易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在學習《走進老師》這部分內容時,課程標準的要求是引導學生理解教師職業(yè)、感受不同風格的老師、使學生學會與老師相處與交流、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對此,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提前做好各方面的準備,搜集所任教班級學生與教師在學習、生活中在一起的場景,如早讀、上課、課間答疑、操場運動以及元旦聯歡等圖片和視頻資料,然后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呈現給學生,題目就叫《他們》,學生觀看完后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可以談談對教師職業(yè)的認識,也可以談一談某一位教師給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件小事,這樣的情境會使學生非常觸動,也會有話說,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教師可以在傾聽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不僅順利完成了教材內容的學習,也增進了師生之間的了解,還為接下來的教學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教師結合教學內容選擇具有典型性的案例,給學生提出一種教育的兩難情境,引發(fā)學生的積極參與,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經常出現學生對教師所提供的案例不感興趣的問題,究其原因要么是問題太陳舊、要么是和學生有距離。為了解決此問題,提高教學實效,教師可以從初中生的生活經歷、生活積累出發(fā)來選擇生活化案例,從而起到有效的導學、促學作用。
例如在對《法律在我們身邊》的第二目內容“法律保障生活”這部分內容學習時,教師可以以“小光與共享單車”為主線設計三個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典型案例來引導學生對本節(jié)課進行學習與探究。第一,小明在路上發(fā)現了被人為損壞的共享單車,回家后與家人議論,然后讓學生討論怎樣才能解決這一問題,學生得出結論:除了道德約束還需要法律的規(guī)范。第二,小明有一天因為上學時間有些晚,就騎行共享單車逆行闖過紅燈,結果受到交警的批評教育,再讓學生談感悟,感受法律的規(guī)范作用。第三,共享單車出現了新車,小明在試騎過程中遭遇了180 元的押金詐騙,這時還讓學生探討小明應該怎么辦,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總結歸納,大家要學會用法律這一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樣的案例式教學以初中生的生活經歷為線索,把學習內容完全融入案例,使學生在討論、探究中不自覺地完成學習和解決學習重點、難點,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提升了教學效率。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就具有實踐性的特點,即強調從初中學生實際出發(fā)把他們日益擴展的生活作為課程建設、課程實施的基礎,同時也強調要重視把教學活動與初中生感興趣的實踐活動結合起來,鼓勵學生進行體驗式學習,如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參觀與訪問活動、研學旅行和生產勞動等體驗性活動,在實踐參與的過程中深化對教材中相對抽象的理論的理解,同時也能夠開拓視野、學以致用,提升學生知行合一的意識,這也就實現了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育人價值。
在學習《我與社會》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根據本節(jié)課內容與中學生聯系非常緊密的特點,有意識地安排體驗性任務讓學生去感悟生活。例如,通過讓學生觀察自己一天的生活,意識到自己作為社會的一員離不開農業(yè)、工業(yè)、建筑業(yè)、交通、服務業(yè)等提供的物品或者服務,感受人的社會屬性;安排學生走進社區(qū)、養(yǎng)老院開展獻愛心活動,使學生感受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也逐漸清楚自己的責任與使命。這樣的課外實踐活動給學生的影響更直觀、更深刻,從而形成了對教材內容的有益補充,利于學生的成長。
作業(yè)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有效的作業(yè)設計不僅能夠使學生及時檢查、反饋自己的課上學習效果,同時也能夠深化對學習內容的認識,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起到拓展與提升的作用。傳統的道德與法治學科作業(yè)一般以書面作業(yè)為主要形式,以背記或者做題為主要內容,這會使學生覺得作業(yè)枯燥、無趣,很多學生就是應付性地完成作業(yè)。隨著當前“雙減政策”的出臺,布置高質量的作業(yè)成為當前道德與法治學科探究的方向,對此,一些教師嘗試給學生布置多樣化的生活化作業(yè),也就是要求學生進行生活體驗或者社會調查來完成作業(yè)。例如在學習完《愛在家人間》這課內容后,教師就可以布置這兩項生活化的課后作業(yè):(1)回家后主動給父母洗一次腳或者洗幾件衣服,下節(jié)課把自己的勞動感受與同學一起分享。(2)回憶自己之前與父母產生的一次矛盾,現在想一想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措施,試著把它寫出來與同學分享。通過這樣生活化的課后作業(yè)使學生“體味親情”,學會“溝通傳遞愛”,這對于學生來說會更有收獲。
總之,在當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為了有效提升教學實效,教師要利用好本學科與學生生活密切關聯的優(yōu)勢,采取各種措施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活動,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打造高效的道德與法治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