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琴琴
我們生活的世界多姿多彩,有浩瀚荒涼的大漠、有波濤洶涌的大海、有一馬平川的草原、有秋收冬藏的時序……日月星辰、風(fēng)花雪月、山川大地、鳥語花香……大自然的美景隨處可見、數(shù)不勝數(shù)。要用文字留住世間的美,就要學(xué)會描寫景物。
一、定點觀察。
定點觀察可以分為平視、仰視、俯視、環(huán)視四種角度。平視,即兩眼平著向前看,即觀察對象與觀察者的眼睛處在同一高度,是最常見的一種觀察方法。平時我們寫桌上物品、窗外風(fēng)景等,都是用的平視。仰視,即抬頭向上看,觀察對象高于觀察者所處的位置,我們看藍天、白云、高樓、飛鳥時,自然用的仰視。俯視,即低頭向下看,觀察對象比觀察所處位置低,當(dāng)我們處在一個較高的位置上,俯視就是很自然的了。登樓、登塔都會用到俯視,登上山頂就會感覺“一覽眾山小”。環(huán)視,即向周圍看,是全景式的觀察,參觀場館等場所,常用到環(huán)視。
定點觀察還必須注意觀察的方位、類別和邏輯順序。方位順序,如由遠及近、由左到右、由上而下、由里到外、先中間后兩旁等。類別順序,如先寫山,再寫水;先寫色彩,再寫聲音;先寫動景,再寫靜景等。邏輯順序,如先總后分、先主后次、先因后果等。先寫光芒四射的太陽,再寫陽光照射下波光粼粼的水面,這就是先因后果。有時也可以先分后總、以次導(dǎo)主、由果溯因地進行觀察,這當(dāng)然也是邏輯順序。
如《答謝中書書》中,“高峰入云”,是仰視角度;“清流見底”,是俯視角度,而“兩岸石壁,五色交輝”,則屬于平視角度。這樣描寫景物,觀察的角度各不相同,所描摹的景物的顏色、樣態(tài)、情狀當(dāng)然就不一樣,自然就能從各方面寫出景物的多種特點。
二、移步換景。
移步換景是描寫景物的文章中最常用的寫作方法,所謂“移步換景”,就是根據(jù)地點的轉(zhuǎn)移寫景。比如,我們看到一片花海,就先描寫整片的花海:一簇簇鮮花聚集在一起,猶如無數(shù)只蝴蝶展開翅膀,停留在空中,巋然不動。再詳細(xì)地描寫鮮花的形態(tài):一朵朵的花兒花瓣舒展,兩根細(xì)細(xì)的花蕊高高地翹起,淡紫色的蕊頭微微晃動,多像翩翩起舞的小蝴蝶啊。接著可以轉(zhuǎn)移視線,來到溪邊,描寫溪水的樣態(tài):溪水清澈見底,溪流彎彎曲曲、細(xì)細(xì)長長的,有游人在溪邊垂釣,多么美好的場景??!還可以描寫溪流旁邊辛勤工作的勞動者。這樣,就描寫了三個場景,這就是移步換景,即走到哪,看到哪,寫到哪。如《小石潭記》中“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就采用移步換景的方法找到了小石潭。
三、巧用修辭。
要想文章的語言生動形象,就要懂得運用修辭手法,尤其是比喻。但是不要反復(fù)運用那些陳舊的比喻,如臉像蘋果、腿像灌了鉛、柳葉眉、櫻桃嘴之類的,這樣寫毫無新意。其實,我們可以向許多文學(xué)大家來學(xué)習(xí)比喻。比如形容腿比較沉重,莎士比亞說“我的腿就像結(jié)滿了果實的樹枝往下墜”,這就讓人想到了果實累累的沉重感,多么形象。還有他寫臉時,這樣寫:“小姑娘看到自己心愛的人的時候,她的臉就像微風(fēng)當(dāng)中的火炭”,多么貼切,讀了之后你就會想象出小姑娘的膚色和害羞的情態(tài)。還有朱自清的《春》,將春天比作“剛落地的娃娃、小姑娘、青年”,就很形象、有規(guī)律地寫出了春天萬物的生長過程。偉大的文學(xué)家魯迅也擅長運用比喻,他筆下的楊二嫂圓規(guī)似的腿,柳媽笑起來臉蹙縮的像核桃一樣。比喻不僅會讓文章生動形象,還會給人帶來許多啟發(fā)。
除了比喻,還可以運用其他的修辭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如朱自清在《春》中描寫春花的片段,第一句就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描寫了桃花、杏花、梨花競相開放、無比鮮艷的景象。接下來,由看到的各樣鮮花的爭奇斗艷,聯(lián)想到各類果樹上已經(jīng)果實累累,蜂飛蝶舞,進一步渲染出春天百花爭艷、競相開放的氣氛。最后一句則運用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手法,視線從上到下,從果樹的花寫到草叢里的野花,進一步生動地寫出了春天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
四、時空轉(zhuǎn)移
寫景作文不僅要有橫向的時間順序,還要有縱向的空間順序。比如描寫雨天,首先采用時間順序,看看雨前、雨中、雨后分別都有哪些變化。然后再采用空間順序,按照“化面為線”的方法寫,不能剛開始就寫雨的整體畫面,而是要一步一步寫。比如,雨前:烏云翻滾,樹梢被風(fēng)吹地來回地擺動,路上的行人匆忙地往家跑,地上飛沙走石。雨中:天上電閃雷鳴,雨霧形成了一道道雨簾,把遠處的建筑物都遮住了,沒有來得及趕回家的人們都躲進報刊亭皺著眉頭看著天,地上的水洼濺起了一朵朵水花,不一會兒就匯聚成一條條小溪。雨后:云開霧散,樹葉上墜著一顆顆小水珠,好似一個個小水晶,草葉間好像被油漆刷過那么嫩綠,地面上一個個小水坑就像鏡子一樣映出雨過天晴的天空,蝸牛在地上慢慢地爬著……這是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時間順序描寫的。再比如魯迅描寫百草園各種景物的時候,就是按照從低到高寫靜物,從高到低寫動物的順序,整體部分從植物寫到動物,局部又從動物寫到植物。這是采用從前往后的時間法和從上往下的空間法描寫景物。
五、六個結(jié)合
描寫景物,要做到“六個結(jié)合”。
一是遠近結(jié)合,先寫遠觀,再寫近看。以油菜花為例,可以這樣寫:遠遠望去,這片油菜花像一大片金色的海洋,又像一塊金黃色的大地毯。走近一看,一朵朵油菜花,就像一個個可愛的小朋友,頭挨著頭正在講悄悄話。這樣由遠及近地描寫,就會讓人感覺描寫有層次、有順序。
二是五覺結(jié)合,即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相結(jié)合描寫景物。還以油菜花為例,可以這樣寫:視覺——“每一朵金黃的油菜花,都是四片花瓣,里面還包裹著嫩黃色的小花蕊,就像一個個亭亭玉立的小姑娘。”聽覺——“把每一朵油菜花放到耳邊,好像聽到了春天的歌謠?!毙嵊X——“低頭仔細(xì)的一聞,好像能夠聞到春天非常清新的味道,還有泥土的芬芳?xì)馕丁!庇|覺——“把油菜花放到掌心,好像觸摸到了軟軟的黃色的云朵?!蔽队X——“品嘗一下油菜花,好像品嘗到了香香的菜籽油的味道。”結(jié)合五覺描寫景物,會讓讀者感覺描寫非常全面且生動形象。
三是動靜結(jié)合。在描寫景物時,若能將靜物變成動態(tài)的,就會非常生動??梢郧捎脛釉~,比如,可以這樣寫荷花:那一朵朵白里透紅的荷花,在這些浮萍的間隙中,爭先恐后地冒了出來。一個“冒”字就將荷花的動態(tài)美展現(xiàn)出來。再如“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兒雪?!币粋€“臥”字傳神地寫出了小村莊和雪的情態(tài)。這樣化靜為動,就會使描寫的靜物更加生動,使文章都充滿詩情畫意。
四是多方位描繪結(jié)合,如《桂林山水》的作者就從凈、清、綠三個方面描寫出漓江的水,讓我們有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感覺。多方位描寫結(jié)合,能更加全面地展現(xiàn)景物之美。
五是正側(cè)結(jié)合,即描寫景物時,將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結(jié)合起來。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中描寫的春草圖,從正面直接描寫草軟綿綿的,又寫在草地上面坐著、躺著、打滾、踢球等,用幾個動詞就從側(cè)面寫出了春草的柔軟和它帶給人們的歡樂。這樣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可以使靜物更加富有特色。
六是虛實結(jié)合,即把實際存在的、肉眼可觀的景物和想象的、虛幻的景物結(jié)合在一起來描寫。如毛澤東《沁園春.雪》第一節(jié)的寫景部分,前三句是從動靜結(jié)合的角度概括描寫北國冬天冰天雪地、廣袤無垠的景象,中間具體描寫了長城內(nèi)外、大河上下、周圍群山、寬廣平原的不同樣態(tài),最后三句則是詩人想象天晴后那種銀裝素裹的妖嬈景象。第一節(jié)的這些寫景詩句,采用了虛實結(jié)合的方法,寫出了北方冬天的雄渾景象。虛實結(jié)合描寫景物,能給人豐富的想象空間,讓所描寫景物的內(nèi)涵更加豐富。
六、情景交融。
描寫景物,還應(yīng)該做到物我渾然一體,情景相融,自然和諧。辛棄疾的詞告訴我們寫景的最高境界就是景與人與自然和諧地結(jié)合在一起。
如“東風(fēng)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首詞大家都很熟悉,它是南宋詞人辛棄疾所作的《青玉案·元夕》。整首詞可謂情景交融,是描寫元夕的上乘之作。
第一句“東風(fēng)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想象奇特,作者將元夕燃放煙火比作春天的花千樹,煙火的飄飛比喻成流星雨,東風(fēng)沒有吹開百花,卻吹走了元夕五光十色的煙火。此句寫景動靜結(jié)合,加入了作者主觀的瑰麗想象。
第二句“寶馬雕車香滿路。”描寫社會環(huán)境,巧借各種感官寫景。街頭人海涌動,寶馬雕車之上麗人如云,一個“香滿路”將視覺、嗅覺結(jié)合在了一起。
第三句“鳳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贝司湟粋€“一夜”寫景絕妙,將元夕夜的熱鬧不動聲色地烘托了出來。這一夜,耳畔可以聽到“鳳簫聲動”,這是聽覺;“玉壺光轉(zhuǎn)”指月亮清輝緩緩移動,暗示夜已深沉,但人流如織,涌向彩燈“魚龍舞”之處。這是視覺欣賞到的聲色光影。
第四句“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蓖鹑珉娪扮R頭,詞人將紛繁的人群淡去,焦點對準(zhǔn)了一位佳麗頭戴光彩熠熠的首飾的蛾兒、雪柳、黃金縷。她如何走來呢?那人笑語盈盈,暗香去。既有視覺又有聽覺,還有嗅覺。作者通過多種感官描寫了一位“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絕世佳人。
第五句“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痹~人在人海中尋找這位消失的佳人,驀然回首中,那人在燈火闌珊處,凝眸望向遠方。至此,全詞境界大開。
清代學(xué)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xué)問者,必經(jīng)過三重境界:‘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第一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第二境界?!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第三境界。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边@三句話也可以用來形容如何寫景。
第一種境界:“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睂懷壑兄埃M天涯路,這是寫景的初級階段,寫看到的環(huán)境。
第二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边@是寫心中所感,可謂一切景語皆情語。
第三種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物我相融,天人合一,景物和人融合一體,達到了物我相忘,禪意深邃,生命之景和自然之景交融,互相輝映,所寫之景如鐫刻在心一般,令人難忘。作家沈從文的《邊城》,蕭紅的《呼蘭河傳》,汪曾祺的《受戒》,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等著作大抵達到了這一高度。
學(xué)習(xí)描寫景物,可先從模仿經(jīng)典作品開始,然后嘗試素描常見的風(fēng)景,接著帶著情感去觀察景物,寫出心中之景,最后情景交融,讓景物和文字合二為一,和諧統(tǒng)一。沈從文和汪曾祺都認(rèn)為描寫景物時,景和人不能游離,不能只是把文中的景物描寫得很美,卻與其中的人物無關(guān)。我覺得寫景時也應(yīng)該做到:景和人貼合緊密,共同為文章中心服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