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濤
(北京外國語大學 中文學院,北京 100089)
提要: 朱光潛在后期的學術生涯中篳路藍縷,翻譯了大量的馬克思主義美學論著和西學基本文獻及研究成果,極大地拓展了當代學術研究的視野、領域。同時,他獨樹一幟,撰寫了數(shù)量可觀的“譯后記”,為介紹、傳播、普及、研究這些論著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還把這種文體發(fā)展為內(nèi)容豐富、富有學術含量、利于知識普及的一種成熟的現(xiàn)代述學文體,并成為中國當代美學研究中的獨特現(xiàn)象。但是,學界出于對學術普及的偏見而嚴重低估了其重要性和實際意義,甚至缺乏基本的、必要的關注,更不能客觀、準確、實事求是地評估其價值。為了正本清源,從其內(nèi)容的四個方面逐一介紹、分析、總結、評價他的“譯后記”,展示其翻譯、研究活動的軌跡,也由此反映中國當代美學的發(fā)展歷程。
朱光潛譯完《藝術的社會根源》后撰寫了“譯后記”,由此開啟了一種寫作的習慣或模式。他譯完一部重要著作就撰寫“譯后記”附于書后,并把“譯后記”發(fā)展成了獨特、成熟的文體?!白g后記”是其學術研究的一種特殊現(xiàn)象,不僅數(shù)量較多,還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學術和知識普及的價值。本文把“譯后記”的內(nèi)容分為四個方面,逐一介紹、分析、總結其結構、特點、風格和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朱光潛投入大量精力翻譯、研究馬克思主義重要論著,特別是美學、文論方面的論著,諸如哈拉普的著作《藝術的社會根源》、考德威爾的論文《論美》。甚至可以說,其當代學術之路就是從翻譯、研究馬克思主義美學開始的。
1951年,新文藝出版社(上海)出版了《藝術的社會根源》(美國紐約國際出版社1949年出版),該書是美籍學者路易·哈拉普(Louis Harap)的馬克思主義文論著作,由朱光潛翻譯。哈拉普努力把馬克思主義美學的基本觀念貫徹到研究和著作的寫作之中,他立足于西方藝術的發(fā)展歷程,研究了諸如希臘戲劇、中世紀建筑、文藝復興的繪畫和現(xiàn)代的小說、電影等每個時代的代表性的藝術種類,揭示了社會物質條件是如何決定其內(nèi)容和形式、藝術存在與發(fā)展的依據(jù),滿足了特定階級的觀眾或讀者的需求。作者還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社會中的藝術。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商業(yè)破壞了藝術的純潔性、嚴重阻礙了高雅藝術的發(fā)展,法西斯主義利用藝術為其罪惡的政治目的服務,摧殘了藝術鼓勵向善的道德功能,藝術家脫離現(xiàn)實、社會陷入了藝術獨立的幻覺而不能自拔,這些因素導致了藝術的衰落。盡管如此,作者仍然提出了克服其危機的方案,即藝術家要從資產(chǎn)階級的優(yōu)秀文藝傳統(tǒng)中吸收營養(yǎng),盡量有所作為。哈拉普還提出了發(fā)展社會主義藝術的途徑,即克服資本主義藝術的危機,辯證地吸收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充分利用社會主義工業(yè)化所產(chǎn)生的優(yōu)越的物質、社會條件,滿足廣大人民的審美需求,創(chuàng)造藝術發(fā)展的新時代。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文論、美學擅長有效地揭示文藝的社會根源、社會性。哈拉普努力貫徹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思路、方法,尤其是歷史唯物主義、辯證法、階級分析的研究方法,創(chuàng)造性地研究西方藝術的發(fā)展。朱光潛極為認同作者的這種探索,他在寫于1950年10月的《哈拉普〈藝術的社會根源〉譯后記》中高度評價了該書的馬列主義的研究視角、思路、方法及其探索的價值。而且,他還充分肯定了該書對于中國文藝界、文論界的現(xiàn)實意義和啟發(fā)價值:“譯者譯這部書,覺得這是一個愉快的工作,不但從此對馬列主義的文藝理論,有較深一點的了解,而且拿作者的問題和看法,來對照我們自己的當前一些文藝問題,也隨時得到許多啟發(fā)?!盵1]當然,該書也極大地影響了朱光潛新中國成立后的學術研究。朱光潛為方便讀者掌握全書的要點,特意撰寫了“各章提綱”附在書的后面,也順便介紹了馬克思主義文論的一些具體觀點和基本看法,諸如,生產(chǎn)是藝術的基礎,藝術是社會分工的產(chǎn)物,藝術與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不平衡性,階級社會的藝術都有階級性,階級意識反映生產(chǎn)關系,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是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辯證地利用傳統(tǒng),藝術趣味反映階級需要,藝術具有意識形態(tài)性,等等。事實上,這些觀點確實觸及了馬克思主義文論的基本方面,當時中國學界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相當有限,朱光潛的譯介對于新中國普及馬克思主義美學、文論的意義自不待言,對于翻譯了本書并撰寫了章節(jié)提綱的朱光潛來說想必有更大的意義。
1958年,朱光潛在《譯文》1958年第5期發(fā)表了英國馬克思主義美學家克·考德威爾(Cristopher Caudwell,1908—1937)的長篇論文《論美——對資產(chǎn)階級美學的研究》,同時發(fā)表了介紹這篇譯文的文章《關于考德威爾的〈論美〉》①,詳細介紹、評析了考德威爾論文的基本觀點、價值和缺點,特別理出了其主要線索,并及時指出了這篇論文對于當時正在進行的美學大討論的意義。朱光潛從總體上肯定了考德威爾的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思路及其現(xiàn)實意義:“作者對馬克思主義是有相當修養(yǎng)的,至少在他的主觀愿望上是在企圖用馬克思主義觀點方法去解決藝術和美的問題。如果這篇文章對我們當前的美學討論有所幫助,這種幫助或許主要在于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對立面辯證的統(tǒng)一,糾正我們過去割裂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毛病?!盵2]173同時,朱光潛還肯定了考德威爾在一些問題上的看法。第一,他把實踐或勞動視為人(主體)對環(huán)境(客體、現(xiàn)實、自然)所產(chǎn)生的反應,即人根據(jù)自己的主觀意愿、情感及其掌握的客觀世界的必然規(guī)律來改造客觀世界,結果,同時改變了環(huán)境和人自身。第二,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深刻地把握了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即人包含著環(huán)境的因素,環(huán)境也有人的因素,研究人的反應,必須同時考慮到人、環(huán)境,而不能僅僅考慮人或環(huán)境,導致二者的孤立、顧此失彼。第三,他對近代資產(chǎn)階級美學絕境的診斷。在他看來,近代資產(chǎn)階級美學因為沒能處理好這種關系而陷入了絕境:片面強調人、否定環(huán)境的“美的快感說”(機械唯物主義);與前者相反的 “美的理念說”(絕對唯心主義)。雖然二者貌似相反,但所犯錯誤的實質相同,都片面強調一方而否定另一方。第四,他結合藝術、科學研究美,并把前兩者都視為社會過程和勞動過程的產(chǎn)品,它們都是人對環(huán)境的反應,包含了主客體之間的關系。人對環(huán)境的反應包括認識的指導和本能的推動,蘊含著改變環(huán)境的目標,這個目標融合了由認識決定的“可能的”和由本能的推動的“可愿望的”,它們構成了人的意識。意識源于反應與環(huán)境的矛盾,引發(fā)了主體、環(huán)境的變化,都包含了情感、認識的因素。社會過程、勞動過程有集體性,認識和情感也都不僅僅是個人的。第五,他從認識與情感、科學與藝術、真與美的關系中尋求對美的認識。人對環(huán)境的反應里滲透著認識和情感,科學與藝術、真與美的關系也非常密切。鑒于此,他這樣看待美:“每逢以社會方式認識到的事物之中的情感因素表現(xiàn)出社會性的安排,在這里我們就有了美,也只有在這里我們才能有美。這種安排工作就是藝術?!盵2]171-172第六,他從人與環(huán)境或主體與客體的關系看待自然美、藝術美,即二者都是人對環(huán)境或主體對客體的反應,不能僅僅局限于人或環(huán)境的視角[2]171。朱光潛對考德威爾肯定之處頗多,如果我們把他與美學大討論時朱光潛的美學觀相比就明白其原因了。一方面,他試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實踐論思想看待美的本質和西方美學研究的困境等問題;另一方面,朱光潛比較贊同他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具體的觀點。這也是朱光潛譯介考德威爾的美學思想的原因,通過介紹他的研究思路、方法、美學思想傳播馬克思主義,服務于當時的美學討論,建構自己的美學理論。他在寫于1958年的《美學批判論文集》的“編后記”中也承認了這一點:“盡管他的見解和我的有些分歧,而在美為主客觀統(tǒng)一這個基本論點上則是相同的。我覺得這篇論文頗有啟發(fā)性,所以把它放在附錄里?!盵2]218
朱光潛翻譯了經(jīng)典馬克思主義的一些重要論著,尤其是馬列主義美學、文論方面的論著,還糾正了很多翻譯的錯誤,甚至重譯了有的重要論著的重要片段,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而且,他還運用這些理論建構了基本的美學理論、美學研究體系[3]。通過“譯后記”,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他對馬列主義著作翻譯研究工作做出的貢獻、對中國當代美學的引領作用和對馬克思主義美學、文論研究的推動作用。
朱光潛長期從事心理學美學、經(jīng)驗美學研究,在美學大討論中轉而主要研究哲學美學,同時他也開始系統(tǒng)地研究西方美學。為此,他翻譯、研究一些重要的哲學美學著作,他翻譯了柏拉圖的《文藝對話集》、黑格爾的《美學》,為中國學界普及、研究這兩位思想家的美學理論乃至于整個西方美學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其中,“譯后記”無疑是進入他們廣博、深奧的美學思想的便捷路徑。
新中國剛成立朱光潛就著手翻譯柏拉圖的美學論著,他參考柏拉圖著作的英文、法文選本,挑選了八篇有關美學、文藝的重要對話進行翻譯。很快,他編選、翻譯的柏拉圖的《文藝對話集》就出版了:1954年5月,該書的初版由上海文藝聯(lián)合出版社出版;1956年11月,上海新文藝出版社出版了第一版;1959年11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改訂本;1963年9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增訂本;1980年1月,又被人民文學出版社列入《外國文藝理論叢書》重印。該書的后面附有“題解”,譯者分別對《伊安篇》《理想國》《斐德若篇》《大希庇阿斯篇》《會飲篇》《斐利布斯篇》《法律篇》做了解釋,主要介紹了各篇的寫作情況、主要內(nèi)容、閱讀時需要具備的相關知識,并簡明扼要、實事求是地評價了柏拉圖在具體問題研究中的正確和錯誤之處,很有參考價值。其中,《理想國》(卷二至卷三)、《理想國》(卷十)和《斐德若篇》三篇題解的篇幅都較大,介紹極為詳細,有利于讀者全面、準確地理解每篇的重點。前兩個版本都有朱光潛撰寫的《柏拉圖〈文藝對話集〉引論》,之后,他又增補、改寫了《柏拉圖〈文藝對話集〉引論》(定稿于1962年11月),將其成果作為附錄收入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的增訂本,并延續(xù)至今。寫于1951年的《柏拉圖〈文藝對話集〉引論》極為詳細地介紹了柏拉圖所處的時代及其《文藝對話集》產(chǎn)生的社會土壤、政治環(huán)境、歷史背景、文化語境,例如,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美學著作的區(qū)別、貢獻,公元前五世紀的雅典社會,希臘文化的基本情況(包括詩歌、悲劇、哲學、思想與政治斗爭),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的關系,簡要地概括、介紹了柏拉圖文藝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文藝的本質、來源、功用,即模仿說、靈感說、注重社會效益的評價標準,并做了畫龍點睛式的評價[4]127-148?!栋乩瓐D〈文藝對話集〉譯后記》比《柏拉圖〈文藝對話集〉引論》的篇幅更長,譯者詳細介紹了柏拉圖的生平、著述情況、“對話體”文體的特點及其優(yōu)缺點、美學(文藝)思想的現(xiàn)實與文化語境、基本的美學思想、美學思想的評價、美學思想的影響,以及這部譯著的編選、翻譯、注釋的情況[4]283-312。與《柏拉圖〈文藝對話集〉引論》相比,“譯后記”最大的不同在于刪去了大量與柏拉圖及其《文藝對話集》無直接關聯(lián)的背景介紹,突出并細致分析了柏拉圖的美學思想,即文藝與現(xiàn)實世界的關系和文藝的社會功能,說明文藝來源的“靈感說”,還較客觀地評析了柏拉圖美學思想的貢獻、局限,為全面而準確地理解柏拉圖的思想(尤其是美學、文藝思想)做出了獨特的貢獻?!邦}解”“引論”和“譯后記”反映出一些共同的特點,都注意從古希臘社會經(jīng)濟政治的狀況和文化語境入手分析柏拉圖的美學思想及其現(xiàn)實根源,重視辨析其唯心主義、唯物主義性質,也注重分析其意識形態(tài)性,這些是朱光潛前期學術論著缺少或不太明顯的特點,這種變化至少說明朱光潛有意無意地改變了其原來的研究視角和方法,也可以說他已經(jīng)有意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視角、觀念、方法進行研究了,他的“題解”“引論”和“譯后記”的這些特點是此前翻譯、研究《藝術的社會根源》中運用哈拉普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方法的結果,其中以“引論”的轉變最為突出,因為朱光潛寫作此文的時間與翻譯《藝術的社會根源》的時間可能有所重合,估計他翻譯的時候受該著的影響很大,并明顯地體現(xiàn)在其“譯后記”中。
黑格爾經(jīng)典著作《美學》具有世界性的影響,朱光潛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翻譯、研究《美學》,195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翻譯的第一卷。1959年,他在《哲學研究》(1959年第8、9期合刊)上發(fā)表了長篇論文《黑格爾美學的基本原理》,詳細地介紹了黑格爾基本的美學思想。1961年,他還在《北京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61年第5期)發(fā)表了論文《黑格爾美學的評價》,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客觀、公允地評價了黑格爾美學思想的得失。這些工作對接了他即將開展的《西方美學史》的寫作,他在《西方美學史》中為黑格爾撰寫了專門的一章。黑格爾的思想博大精深、自成一體,其語言風格的艱澀難懂導致掌握他的美學思想比較困難,朱光潛的《黑格爾的〈美學〉譯后記》則為讀者把握黑氏的美學、哲學理論提供了一條捷徑。朱光潛在“譯后記”中從黑格爾的哲學思想入手,結合其歷史發(fā)展觀分析了他的辯證法的得失及其運用中存在的問題,尤其是他的辯證法與其特意設置的至高無上的客觀唯心主義性質的“絕對”的矛盾,為理解其哲學思想、美學思想及其矛盾做了鋪墊。隨即就轉入了對《美學》的介紹、分析,這部著作是從概念或基本原則出發(fā)推導并建立了一個龐大的美學體系,朱光潛抓住這個特點,逐一介紹了全書的關鍵:著作的結構、美的定義、理性的重要性及表現(xiàn);人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其認識和實踐活動對自我(主體)、環(huán)境(對象)的改變,既實現(xiàn)了自我、導致了人的本質的對象化,又引發(fā)了環(huán)境(客體)的人化,實踐的觀點由此萌生、發(fā)展,盡管黑格爾的哲學是“手足倒置”的客觀唯心主義,但因其立足于歷史發(fā)展的立場,關注特定時代的一般世界情況和具體的“情致”,重視分析審美、文藝、文化現(xiàn)象及其現(xiàn)實根源,他的許多結論卻仍然符合審美的、客觀的事實,也揭示了審美、文藝反映時代的本質;隨著理念的演變,藝術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三個歷史階段,也出現(xiàn)了與之對應的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三種藝術類型;黑格爾在追求哲學體系和美學體系的自足、獨立的時候致使其體系封閉,導致了其唯心史觀與唯物史觀的對立,得出了藝術取代哲學的錯誤結論;黑格爾重視藝術美、輕視自然美的見解瑕瑜互見;《美學》重視客觀事實、審美現(xiàn)象、藝術現(xiàn)象的解釋,注重闡釋審美、藝術現(xiàn)象的時代根源和具體環(huán)境的影響,有很多關于審美、藝術的真知灼見,取得了一定成就,具有進步意義。但是也存在著其難以克服的基本矛盾和一定的局限,這些都應該從其時代精神、歷史背景中尋求原因和根源,其中,經(jīng)典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對其矛盾、局限性的揭示需認真對待。經(jīng)典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屬于青年黑格爾派,受黑格爾的影響很大(馬克思鄭重宣布過“我是黑格爾的學生”),他們在繼承批判黑格爾、費爾巴哈思想的過程中創(chuàng)立了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事實上,馬克思主義批判地吸收了黑格爾的很多思想,諸如唯物史觀對黑格爾的唯心史觀和辯證法的批判、繼承,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論、異化思想、人的全面發(fā)展、經(jīng)濟與藝術生產(chǎn)不平衡的思想,馬克思主義文論的“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資本主義時代不利于文藝發(fā)展,等等。在朱光潛看來,馬克思主義美學、文論的不少觀點都能從黑格爾的《美學》中找到源頭,學習兩者能夠相得益彰。而且,清理二者之間的關系顯得尤為迫切、重要[5]??傊?,朱光潛之所以殫精竭慮地翻譯黑格爾的《美學》,一方面,黑格爾在西方哲學史上所具有的崇高的學術地位、《美學》的美學與文論思想的巨大價值及其影響;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全面、準確地掌握黑格爾的美學和哲學思想,清理馬克思與黑格爾的關系,以更加深入地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美學、文論及其思想淵源。
朱光潛以翻譯柏拉圖、黑格爾的美學著作為契機轉向了哲學美學研究,為當代美學做出了獨特的貢獻?!白g后記”反映了他研究這兩位哲學大師的成果,推動了西方美學的研究,促進當代美學的發(fā)展。
朱光潛重視文藝實踐,也非常關注研究文藝現(xiàn)象的西方美學家和美學論著,為此他翻譯了萊辛的《拉奧孔》和《歌德談話錄》。
朱光潛較早開始關注德國美學家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年),在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他就節(jié)譯了《拉奧孔》的重要章節(jié)并撰寫了“譯后記”,發(fā)表于《世界文學》1960年第12期。他還撰寫了論文《萊辛的〈拉奧孔〉》,發(fā)表于《文藝報》1961年第1期。他為了給即將撰寫的《西方美學史》做準備,1965年就譯完了《拉奧孔》,但沒能在當時出版。朱光潛在1960年代出版的《西方美學史》中充分肯定了美學家萊辛在德國從新古典主義轉向浪漫主義時發(fā)揮的“重要中樞”作用,尤其是“他的基本立場是反封建反教會的,他的基本觀點是唯物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的”[6]。他還注意到,德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梅林在《萊辛的傳說》中駁斥了資產(chǎn)階級學者對萊辛的改造、歪曲,高度評價了萊辛的歷史地位,特別是其思想對于無產(chǎn)階級革命的意義。鑒于此,他抽時間翻譯了這部巨著,并在1979年出版的《拉奧孔》的“譯后記”中介紹了這部著作及其翻譯的情況、動機:第一,萊辛及其《拉奧孔》政治上的進步傾向?!独瓓W孔》是德國古典美學的重要成果,表面上研究詩(語言藝術)與畫(造型藝術)的界限,其實是通過研究倡導建立一種吸收了德國民間文學、英國市民文學和希臘古典文藝資源的德國民族文學,積極回應了文藝服務于反封建、反基督教會、啟蒙運動、新興資產(chǎn)階級的時代的政治任務。從精神譜系上講,萊辛是蘇黎世派、溫克爾曼的繼承者,他們都反對高特舍特移植的為封建統(tǒng)治服務的法國新古典主義文學,呼喚一種體現(xiàn)著資產(chǎn)階級的政治理想和審美需求,服務于德意志民族文化、政治統(tǒng)一的文藝。當然,他們的文藝觀也存在著分歧,萊辛文藝觀更為積極、進步。具體而言,萊辛反對詩畫一致說,強調詩與畫的差異、沖突,是為了反對斯彭司等人支持的詩畫一致說及其新古典主義文藝,也是為了反對蘇黎世派所支持的表現(xiàn)自然的描繪體詩歌,反對表現(xiàn)封建立場、宮廷趣味的寓意畫、歷史畫,反對重視靜態(tài)、氣氛壓抑、情緒感傷的抒情詩,倡導以動作情節(jié)沖突為基礎、反封建、表現(xiàn)新興市民階級情感的“市民劇”,推崇行動實踐而反對溫克爾曼的冥想靜觀的人生哲學。第二,美學上的重要貢獻。他深入、辯證地研究了詩與畫的關系,結合歷史語境給出了答案,他的研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文藝的規(guī)律、特點,能夠指導文藝創(chuàng)作、解釋許多文藝現(xiàn)象,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現(xiàn)實意義,在德國美學史上有重要的意義。他還結合作品和觀眾的心理廣泛而具體地討論了悲劇性、喜劇性、可恐怖性、可嫌厭性、崇高、美、丑等美學范疇,嘗試總結規(guī)律,擴大了美學范疇研究的范圍和角度,極具啟發(fā)性。此外,《拉奧孔》的不少觀點也很有價值、啟發(fā)意義。他的美學擺脫了德國古典美學主觀主義傳統(tǒng)的影響,基本上是唯物主義、現(xiàn)實主義的,并且具有辯證的因素,但卻不徹底,存在著舊唯物主義的矛盾、缺陷,自然觀屬于唯物主義,但社會歷史觀卻屬于唯心主義?!独瓓W孔》引發(fā)了德國美學界的熱烈討論,贊同、質疑、反對、反思的聲音此起彼伏,極大地推進了德國古典美學的發(fā)展,他也由此成為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基人之一。第三,理論聯(lián)系實際、辯證的研究方法。萊辛重視文藝實踐,從現(xiàn)象出發(fā)研究理論,他對詩畫關系的研究就是如此。他認為二者在題材、媒介、接受者的感官和心理功能、藝術理想方面的差異都很大,不能把畫的規(guī)則硬性地套用到詩上,詩歌表現(xiàn)空間明顯優(yōu)于繪畫。當然,也應該正視詩與畫的相似性、聯(lián)系,二者都是模仿的藝術,在特定條件下繪畫能夠通過選取情節(jié)高潮之前、能夠見到前因后果、最有想象力的瞬間來暗示動作情節(jié)。詩歌也能夠通過化動為靜、以美的效果暗示美、化美為媚三種方法用動作情節(jié)描繪事物。而且,從萊辛尚未出版的遺稿看,他后來更深入地研究二者的聯(lián)系。這樣,他在《拉奧孔》中就擺脫了德國的主觀主義的熱衷于抽象推演概念、命題的習慣,能夠辯證地、聯(lián)系地看待問題,提供了就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的范例,其研究方法值得肯定。第四,其思想、美學對進步思想家們的巨大影響。萊辛的思想深刻地影響了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家別林斯基、杜勃羅留波夫、車爾尼雪夫斯基,他們還以萊辛為榜樣反對俄國的農(nóng)奴制。而且,馬克思在青年時期就認真鉆研過《拉奧孔》、作過摘錄,并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尤其在《關于出版自由的辯論》中充分肯定了萊辛所代表的“沒有資格的作家”在扭轉德國政治落后、創(chuàng)造德國文學方面的功績,而這種落后、停滯的狀況顯然與高特舍特之流“有資格的作家”的思想行為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7]239-240。換言之,除了《拉奧孔》重要的學術價值外,朱光潛還非常重視它對啟蒙思想、革命民主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巨大影響,翻譯的目的也是為了完整、深刻地理解馬列主義。
朱光潛也深入分析了《拉奧孔》的局限及其根源。在朱光潛看來,萊辛及其《拉奧孔》的最大局限就是萊辛的歷史發(fā)展觀的缺失。萊辛不能根據(jù)歷史發(fā)展的觀點看待問題,就會無視社會物質變革的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基礎性作用,夸大了精神文化的改造社會的力量,進而把反封建反教會的政治斗爭局限在思想文化領域,甚至把德國民族文學誤認為實現(xiàn)德國統(tǒng)一的主要手段,這在其美學研究上表現(xiàn)為四個方面:其一,脫離社會、孤立地研究文藝。諸如,他僅僅從題材和媒介方面總結詩、畫的規(guī)律,卻無視社會因素與詩規(guī)律的關系;局限于分析《荷馬史詩》的寫作技巧,卻不關注希臘社會的影響;滿足于分析彌爾頓的失明、荷馬的不曾失明導致的《失樂園》與《伊利亞特》的視覺意象的差異,卻不顧資本主義與古希臘的社會的、時代的巨大差異。其二,抽象、形而上學地研究文藝。例如,他對文藝種類及其區(qū)別的研究,實際上,文藝種類不是抽象、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逐漸產(chǎn)生、變化的,文藝種類之間有區(qū)別,某一種文藝在不同的時期也有區(qū)別,但不能區(qū)別的標準固定化、永久化。其三,偏執(zhí)地對待傳統(tǒng)。傳統(tǒng)大都是進步與落后、精華與糟粕的綜合體,不能片面地批判或繼承,而應當既批判又繼承。但是,萊辛經(jīng)常以個人意愿代替理性判斷。例如,他猛烈抨擊近代拉丁古典文藝、新古典主義文藝,卻對希臘古典文藝、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奉若神明,視之為永久性的標準、典范,并神化其普遍人性。其四,具體觀點的矛盾、錯誤。諸如,他對詩歌等語言藝術的看法是進步的,但卻保守地看待造型藝術,把繪畫的表現(xiàn)對象局限于視覺的感性活動,把丑、崇高等表現(xiàn)對象排除在繪畫之外;他反對描繪體詩歌,絕對否定了詩歌能夠描寫動作,結論錯誤,也不符合西方抒情詩的實際情況;他以繪畫代替雕塑、建筑藝術,抹殺了其差別,否定繪畫能夠表現(xiàn)個性特征。朱光潛還揭示了這些缺陷的社會歷史根源,即當時德國政治上的分裂、經(jīng)濟上的落后和資產(chǎn)階級的軟弱,啟蒙運動的不徹底性、先天失調,以及知識分子耽于幻想、深陷主觀、熱衷思辨、不善行動的缺陷。
朱光潛還在《〈拉奧孔〉譯后記》的“附記”中區(qū)分了西方理論著作的寫作方法:第一種,主要總結研究成果、關注結論,不呈現(xiàn)得出結論的曲折的探索過程;第二種,展現(xiàn)獲得結論所經(jīng)歷的復雜過程,進而得出類似于“生在樹上的有根有葉的鮮果”的結論。這兩種寫作方法的區(qū)別是“前一種讓讀者看到的只是已成形的多少已固定化的思想,后一種則讓讀者看到正在進行的活生生的思想”[7]242。顯然,萊辛的《拉奧孔》屬于后一種,也是他欣賞的研究方式。
朱光潛關注歌德的美學思想也較早,1959年他在《世界文學》上發(fā)表了翻譯的《歌德談話錄》的重要章節(jié),1963年他發(fā)表了論文《歌德的美學思想》(《哲學研究》1963年第2期),還在《西方美學史》第十三章專門研究歌德的美學思想。 朱光潛關注歌德、翻譯《歌德談話錄》并深入研究其文藝思想有三個原因:第一,朱光潛極為贊同歌德對文藝的基本看法,即創(chuàng)作必須從客觀現(xiàn)實而不是從理念或抽象的觀念出發(fā),否則就會喪失其特點,導致抽象說教的“席勒化”;文藝創(chuàng)作應該重視、借助事物的“特征”,通過特殊、個別反映普遍、一般,反之就不能塑造有感染力的形象;文藝創(chuàng)作方法必須隨時代的變化而發(fā)展,具體分析了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的得失,應該根據(jù)實際需要選擇、使用恰當?shù)姆椒ā8璧率墙艹龅脑娙?、作家,也是實踐型的文論家,這些經(jīng)驗總結、理論概括符合文藝規(guī)律,充滿了真知灼見,深得朱光潛贊許。第二,朱光潛是從歌德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而關注歌德的。他很重視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對歌德的評價,尤其欣賞恩格斯關于歌德掙扎于“偉大的詩人”和“世俗庸人”之間的評論:“歌德有時非常偉大,有時極為渺??;有時是叛逆的、愛嘲笑的、鄙視世界的天才,有時則是謹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狹隘的庸人?!盵8]他運用馬克思的文藝與社會物質基礎不平衡的理論分析了德國文藝文化繁榮與政治經(jīng)濟落后的原因,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意識形態(tài)與社會經(jīng)濟基礎關系的理論,從意識形態(tài)的反作用、歐洲的社會經(jīng)濟基礎、文化遺產(chǎn)對歌德的影響等角度分析歌德成為偉大詩人的原因。他還肯定了歌德世界觀的唯物主義、辯證法因素:歌德深入鉆研自然科學,基本上是唯物主義的世界觀,盡管也受到德國古典哲學的唯心主義的影響;歌德根據(jù)其“有機聯(lián)系觀”提出了重視辯證法的研究方法——“綜合法”,還吸收了黑格爾的辯證法(同時也反對黑格爾從理念出發(fā)的辯證法),指出文藝與自然要實現(xiàn)辯證的統(tǒng)一,文藝以自然為基礎,但不應該流于自然主義而應該超越自然,成為灌注生氣的“第二自然”;文藝要借助“特征”,通過個別、特殊反映出一般、普遍,僅滿足于任何一方都是片面的。第三,朱光潛還考慮到歌德的巨大影響。他是在譯完黑格爾的《美學》后開始翻譯《歌德談話錄》的,黑格爾在《美學》中常常提及歌德的創(chuàng)作和理論,歌德對西方近代的文藝創(chuàng)作、文藝思潮、文論、文化都有重要的貢獻,其影響巨大,不能等閑視之[9]518-539。
朱光潛對歌德的研究還表現(xiàn)在他為《歌德談話錄》所做的注釋上:其一,關于哲學未來發(fā)展前途的研究。歌德的談話涉及黑格爾對哈曼的批判,朱光潛的注釋從歌德對知解力和理性的理解出發(fā)提出了自己對未來哲學發(fā)展的看法,即獨立于具體科學的哲學是否還會繼續(xù)存在。他依據(jù)馬克思主義理論,在辨析了西方唯心哲學(包括德國古典哲學)與馬克思主義的“理性”概念后認為二者有本質的區(qū)別,哲學的存在依賴于絕對“理性”的有效性,但是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前者必然會失去存在的根基而“垮臺”,以超驗的“理性”為基礎的哲學也將同樣面臨著“垮臺”的命運。盡管歌德還受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影響,但歌德仍然敏銳地發(fā)現(xiàn)德國哲學的最大問題在于蔑視感覺和知解力,這種東西正是恩格斯所說的“實證科學”的工具[9]436。其二,關于歌德與基督教復雜關系的研究。歌德與基督教的關系比較復雜,總體來說歌德是反對基督教的,但其思想、創(chuàng)作與基督教有著復雜的關聯(lián),其矛盾也是很明顯的。因此,清理歌德與基督教的關系有利于我們理解歌德的思想。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深入研究過宗教,也致力于對基督教的批判,這些工作都很有指導意義。朱光潛參照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成果,闡述歌德反對基督教的思想和現(xiàn)實原因、歌德與基督教的復雜性和矛盾性,呈現(xiàn)了一個西方文化巨人對基督教的深入思考,難能可貴的是他從西方思想史的角度準確地揭示了歌德心目中的“上帝”并不是基督教的上帝,而是最高道德準則的體現(xiàn),是理性和自然的化身,進而分析了其原因,并揭示了以歌德為代表的西方資產(chǎn)階級進步思想家的妥協(xié)性、改良主義和保守性[9]506-507。這些注釋能夠幫助讀者深入思考、理解相關的知識,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研究美學和文論是為了掌握文藝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進而促進文藝創(chuàng)作。朱光潛對關注文藝實踐的美學論著情有獨鐘并深得其精髓,他翻譯了萊辛的《拉奧孔》和愛克曼的《歌德談話錄》,撰寫了富有洞見的“譯后記”,還從審美經(jīng)驗和理論的視角對文藝進行獨特而深刻的闡釋,引導美學關注文藝實踐,促進了對文藝及其創(chuàng)作、規(guī)律、欣賞的認識,也推動了文藝的研究。
朱光潛在晚年轉向了思想和跨文化領域的研究,翻譯、研究維柯的《新科學》是其核心工作。
英國思想史家以賽亞·伯林(Isaiah Berlin,1909—1997年)認為天才思想家集超乎尋常的敏感、預言能力和巨大的影響力于一身,他說:“他們說過的話,有時會觸動屬于另一個時代、另一種文化或另一個世界的人的思想或感情的中樞神經(jīng)。”[10]以此標準衡量,維柯(Giambattista Vico,1668—1744年)應該屬于這樣的思想家。維柯是西方近代社會科學的奠基人、比較文字學的創(chuàng)始人、比較文學的奠基人之一、美學的真正奠基人、最早編纂文學史的嘗試者,深刻影響了盧梭等啟蒙思想家,推動了歐洲的啟蒙運動。而且,他在很多方面都影響了馬克思主義。
朱光潛在歐洲學習克羅齊時注意到了其老師維柯,自此一直對維柯保持著超乎尋常的關注。1962年朱光潛發(fā)表了論文《維柯的美學思想》(《學術月刊》1962年第11期),《西方美學史》專門介紹了維柯的美學思想,對維柯的重視明顯超過了克羅齊。朱光潛晚年最專注的事情就是《新科學》的翻譯和研究,他把最主要的精力都奉獻給了這項事業(yè),研究的廣度、深度都有了巨大的飛躍。朱光潛克服重重困難,尤其是不懂意大利文、拉丁文的困難,花費三年時間,從英文轉譯了維柯的《新科學》,終于在1986年出版了這部譯著。1989年,商務印書館(北京)把《新科學》列入“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再版,這些譯本為中文學界的維柯研究、普及做出了難以替代的貢獻。他還發(fā)表了包括《維柯的〈新科學〉譯后記》②在內(nèi)的多篇文章。他不辭辛苦地做了許多學術普及工作,分別為《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卷(1982年)、哲學卷(1987)撰寫了詞條“維柯”“《新科學》”;為《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山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撰寫了“維柯”,并提供了研究的基本參考書。朱光潛還不遺余力地宣傳維柯:1983年3月,他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的第五屆“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上做了《維柯的〈新科學〉及其對中西美學的影響》的演講;1983年6月,他做了《略談維柯對美學界的影響》的報告,文本收入《美學和中國美術史》(上海知識出版社1984年版)。
從表面上看維柯的《新科學》是法學、人類學著作,但實際上是一部奠定西方近代以來社會人文科學基石的思想巨著?!缎驴茖W》對朱光潛的影響也是全方位的,諸如真理觀、詩性智慧、人類歷史發(fā)展觀、對馬克思主義的影響等,其中三個方面的影響最大。其一,維柯的一些基本觀念。他強調法律起源于共同人性及其開創(chuàng)的人學;世界經(jīng)歷了神、英雄和人三個時代的變化,由于階級斗爭的推動作用,才發(fā)展到人的時代,即“最高的民主政體的人道主義階段”,這也是一種“復歸”,這種時代變化觀體現(xiàn)了其民主傾向、人性論和人道主義;人類是世界、自己的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關于詩性智慧、形象思維的論述。其二,美學、文藝思想的影響。鑒于《新科學》的美學主旨——“新科學實在就是美學”(克羅齊),朱光潛高度評價了維柯美學研究的意義:“他的首要貢獻是替美學帶來了歷史發(fā)展的觀點和史與論相結合的方法?!盵2]262具體而言,維柯關于神話與文藝的起源、原始詩歌、詩性智慧、想象、形象思維等思想都影響了朱光潛。維柯的結論是以形象思想為基礎的抽象思維產(chǎn)生于形象思維之后,二者卻相互對立;形象思維是“以己度物的隱喻方式……人憑形象思維去創(chuàng)造想象性的類概念或典型人物性格”[2]236-237。應注意的是,朱光潛吸收了維柯研究形象思維的基本結論,形成其美學思想的核心。其三,維柯對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朱光潛充分肯定了維柯最重要的理論貢獻,即歷史發(fā)展觀、實踐論等思想,這些思想深刻地影響了馬克思主義。具體來說,朱光潛肯定了維柯的階級斗爭學說、實踐觀點和歷史主義學派③對馬克思主義的巨大影響,諸如,馬克思欣賞的“人類歷史是由人類自己創(chuàng)造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萌芽,“認識真理憑構造或創(chuàng)造”蘊含的實踐觀、結構主義思想,等等。他發(fā)現(xiàn)包括上述觀點在內(nèi)的維柯的基本哲學觀和馬克思主義比較接近,他還通過維柯的觀點進一步認識了當時流行的“反映論”[11]。由此可見,朱光潛對維柯的關注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即推動哲學、美學、文論和馬克思主義的研究,這也是他晚年奮力翻譯《新科學》的重要原因[3]。他還深入地研究了維柯與馬克思的關系,馬克思在《資本論》第十三章的第89號腳注中涉及維柯的歷史發(fā)展觀,朱光潛從這個注釋出發(fā),結合他對英國學者研究“維柯與馬克思主義傳統(tǒng)的關系”的不同看法,具體分析了維柯與馬克思的歷史觀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他克服各種困難,終于把研究成果作為《新科學》的“譯者附記”發(fā)表于《外國美學》1985年第1期的《諸民族所經(jīng)歷的歷史過程——〈新科學〉第四卷》[12]。事實表明,馬克思接受維柯的影響很大,馬克思也說過人類歷史是由人類自己創(chuàng)造的。朱光潛的研究還揭示了兩位巨人一致的出發(fā)點:“這正是馬克思在《資本論》里所例證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出發(fā)點,也是維柯的《新科學》里所闡明的歷史發(fā)展學說的基本出發(fā)點。所以,馬克思在《資本論》里指出維柯和他自己在出發(fā)點上是一致的?!盵2]316
朱光潛的“譯后記”幾乎覆蓋了他新中國成立后所有的美學研究領域,貫穿了其后半生的學術生涯,由此反映了其西方美學翻譯、研究的基本情況和成就,展示了其學術轉變的軌跡和艱難曲折的思想發(fā)展歷程,體現(xiàn)出他對中國當代美學、文論的貢獻,也有利于總結西方美學對中國當代美學的影響及其得失?!白g后記”的內(nèi)容包括時代背景、作者生平簡介、著述情況、基本理論觀點及簡要評析、理論的影響、編選情況、翻譯情況、注釋等,有時還介紹了譯者的閱讀心得、體會,方便讀者全面、準確地把握譯著的基本內(nèi)容,尤其是重點、難點?!白g后記”篇幅不等,視原著的內(nèi)容、重要性、難易而定,重點介紹、分析譯著基本的思想和理論,恰當?shù)卦u價其得失?!白g后記”言簡意賅,語言準確、簡潔、流暢,可讀性強,其風格介于嚴肅的學術論文與通俗的普及文章之間,既客觀而準確地介紹了譯著、理論本身,符合學術的標準、規(guī)范,又盡量通俗易懂、雅俗共賞,有利于知識的學習、普及。不同的“譯后記”盡管有些差別,但都采用基本的寫作模式,屬于相同的文體。朱光潛把“譯后記”發(fā)展為一種具有豐富學術含量的述學文體,且極具朱氏特色。
注 釋:
①客觀地說,考德威爾的《論美》只是論文,似乎沒有必要為一篇譯文寫個“譯后記”,但朱光潛卻有悖常理地撰寫了一篇類似于“譯后記”的文章《關于考德威爾的〈論美〉》附在譯文后面發(fā)表。究其原因,朱光潛很欣賞考氏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一些觀點,并深受其影響。對比兩位學者的研究成果,可發(fā)現(xiàn)其相近或相同之處頗多,在美是主客觀統(tǒng)一的認識上更加明顯?;诖?,朱光潛撰寫了這篇在內(nèi)容、文體上類似于“譯后記”的文章,這里姑且把它作為類似于譯著的“譯后記”來討論。
②與其他“譯后記”相比,朱光潛寫于1983年冬天的《維柯的〈新科學〉譯后記》(《群言》1985年第1期)卻非常簡單,只是粗略介紹了他接觸維柯、翻譯《新科學》的情況,表達了希望以后有更好譯本的愿望。但是,由上海文藝出版社編輯郝銘鑒負責整理的《維柯的〈新科學〉的評價》(1982年,刊于《朱光潛美學論文集》第3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版)卻非常詳細、嚴謹,文章篇幅很大,分為維柯的生平和時代背景、維柯的代表作《新科學》、維柯對西方哲學的革新、維柯對近代西方文化的影響四部分,也包括了“譯后記”的主要內(nèi)容。其中,第二部分有十個問題,極為翔實地介紹、分析、評價了該著作的基本觀點,也是掌握其要義的入門鑰匙。其實,把《維柯的〈新科學〉的評價》作為“譯后記”倒更合適,其內(nèi)容、文體特征更符合以前的“譯后記”風格。需要說明的是,朱光潛正是以這篇文章為基礎增加了新的內(nèi)容,在香港中文大學做了《維柯的〈新科學〉及其對中西美學的影響》的演講。后來,與演講稿同名的著作分別在香港和內(nèi)地相繼出版。新世紀以后,學界重新編輯出版了《朱光潛全集》,全集的第14卷《美學批判論文集 維柯研究》(中華書局2013年)收錄了朱氏研究維柯的絕大多數(shù)論著,包括幾篇初次刊行的新發(fā)現(xiàn)的佚文,有利于全面把握其維柯研究。因此,在本文中盡量利用這些研究資料,而不僅僅局限于《維柯的〈新科學〉譯后記》。
③朱光潛稱贊其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先驅,還研究了這個學派的理論家赫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