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忠 李付新 王秀蓮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臨床上常見的胃腸道疾病之一,全球患病率為10%~30%[1],其中我國天津市發(fā)病率為23.29%[2],廣東地區(qū)消化不良總體患病率為18.29%,以消化不良為主訴的患者占消化??崎T診50%以上[3]。FD 消耗大量醫(yī)療資源[4]。目前臨床對該病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了解。臨床諸多藥物包括質(zhì)子泵抑制劑、促運動劑等被廣泛應用于治療FD 患者,但僅有少部分患者癥狀改善,但應用上述藥物并未實質(zhì)改善大多數(shù)患者癥狀[4]。丁螺環(huán)酮是一種5-羥色胺(5-HT)1A 受體激動劑,常被用來治療焦慮。研究表明,丁螺環(huán)酮具有改善FD 癥狀的作用[5]。本研究對常規(guī)治療效果差的FD 患者應用丁螺環(huán)酮,觀察治療前后消化不良癥狀變化和不良反應,旨在評估丁螺環(huán)酮治療FD 療效和安全性?,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符合FD 診斷標準并在本院應用質(zhì)子泵抑制劑、消化酶、動力藥物等治療2 周效果不佳(DSS 下降<30%)的患者83 例為研究對象,年齡18~70 歲。隨機分為丁螺環(huán)酮組(42 例)和對照組(41 例)進行自身對照研究。
1.2 診斷標準 FD 定義根據(jù)羅馬Ⅳ診斷標準:①符合以下標準中的一項或多項:a.餐后飽脹不適;b.早飽感;c.上腹痛;d.上腹部燒灼感。②無可以解釋上述癥狀的結(jié)構性疾病證據(jù)(包括胃鏡檢查),分為兩個亞型:B1a 餐后不適綜合征(PDS)和B1b 上腹痛綜合征(EPS)[6]。診斷前癥狀出現(xiàn)至少6 個月,近3 個月符合以上診斷標準。
1.3 方法 患者入組后接受常規(guī)體格檢查及實驗室檢查。入組前1 個月內(nèi)已經(jīng)接受以上檢查者不再重復檢查。治療結(jié)束后再次接受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查。
對照組繼續(xù)應用原治療方案治療;丁螺環(huán)酮組在采用既往常規(guī)藥物基礎上加用丁螺環(huán)酮10 mg,t.i.d.。兩組均治療4 周后再次評估消化不良癥狀。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評估患者最后1 周消化不良癥狀,包括餐后飽脹、腹部脹滿、早飽、惡心、噯氣、上腹痛、嘔吐和上腹部燒灼共8 個癥狀。評分標準:0 分為無癥狀;1 分為經(jīng)提示注意有癥狀;2 分為自覺有癥狀,不影響工作和生活;3 分為癥狀明顯,影響工作和生活。計算8 個癥狀積分總和為DSS[5]。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資料 本次研究丁螺環(huán)酮組脫落2 例,對照組脫落1 例,最后共納入研究80 例。丁螺環(huán)酮組40 例,男21 例,女19 例;平均年齡(45.3±11.5)歲。對照組40 例,男22 例,女18 例;平均年齡(44.4±10.9)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治療前后消化不良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丁螺環(huán)酮組餐后飽脹積分(2.25±0.44)分、腹部脹滿積分(1.20±0.94)分、早飽積分(1.55±0.50)分、惡心積分(1.25±0.71)分、噯氣積分(1.16±0.69)分、上腹痛積分(1.22±0.72)分、嘔吐積分(0.35±0.48)分、上腹部燒灼積分(0.70±0.73) 分、DSS(9.80±1.81) 分;對照組餐后飽脹積分(2.10±0.50)分、腹部脹滿積分(1.30±1.02)分、早飽積分(1.50±0.51)分、惡心積分(1.20±0.63)分、噯氣積分(0.95±0.39)分、上腹痛積分(1.15±0.66)分、嘔吐積分(0.45±0.50)分、上腹部燒灼積分(0.65±0.60)分、DSS(9.35±1.63)分。治療后,丁螺環(huán)酮組餐后飽脹積分(1.35±0.49)分、腹部脹滿積分(1.18±0.75)分、早飽積分(0.75±0.54)分、惡心積分(1.15±0.58)分、噯氣積分(1.05±0.60)分、上腹痛積分(0.95±0.63)分、嘔吐積分(0.25±0.44)分、上腹部燒灼積分(0.55±0.60)分、DSS(7.48±1.63)分;對照組餐后飽脹積分(2.03±0.42)分、腹部脹滿積分(1.25±0.87)分、早飽積分(1.35±0.58)分、惡心積分(1.10±0.58)分、噯氣積分(0.85±0.39)分、上腹痛積分(0.95±0.55)分、嘔吐積分(0.40±0.51)分、上腹部燒灼積分(0.60±0.59)分、DSS(8.98±1.59)分。治療前兩組餐后飽脹、腹部脹滿、早飽、惡心、噯氣、上腹痛、嘔吐和上腹部燒灼積分及DSS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丁螺環(huán)酮組治療前后餐后飽脹積分、早飽積分、DSS 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腹部脹滿、惡心、噯氣、上腹痛、嘔吐和上腹部燒灼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餐后飽脹、腹部脹滿、早飽、惡心、噯氣、上腹痛、嘔吐和上腹部燒灼積分及DSS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見圖1,圖2,圖3,。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消化不良癥狀積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消化不良癥狀積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圖1 兩組治療前后DSS 比較
圖2 兩組治療前后餐后飽脹積分比較
圖3 兩組治療前后早飽積分比較
2.3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分析 治療前后患者血液檢查無明顯異常,僅有1 例患者在使用丁螺環(huán)酮時出現(xiàn)輕微一過性頭暈,能夠耐受,未中斷治療。對照組患者1 例出現(xiàn)輕微惡心,無嘔吐。
胃排空延遲可能是FD 發(fā)病機制之一[7],但實際上僅有23%FD 患者存在固體排空延遲和35%FD 患者液體排空延遲,這也可以解釋應用動力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原因[8]。胃進餐過程進行自身容量調(diào)節(jié):近端胃部松弛,為進餐提供類似蓄水池功能,胃體積增加而壓力卻沒有升高[9],這種適應性反射是通過迷走神經(jīng)反射途徑介導,涉及5-HT 釋放激活胃壁的硝化神經(jīng)元。膽堿能神經(jīng)末梢突觸前5-HT1A受體激活使近端胃部松弛。這在實驗中得到證實:豚鼠胃5-HT 通過硝化途徑激活5-HT1樣受體誘導近端胃松弛[10]。而豚鼠胃竇膽堿能神經(jīng)末梢突觸前5-HT1A受體抑制乙酰膽堿的釋放,導致胃擴張功能降低[11]??崭刮傅讖埩S持依賴于膽堿能和亞硝酸能平衡:膽堿能維持空腹胃底張力,而5-HT1受體激活可降低胃底張力[12]。
部分FD 患者存在進餐時胃底容受性障礙,這與早飽、餐后飽脹和體重減輕有關[13]。Tack 等[5]實驗證實:與安慰劑相比,丁螺環(huán)酮顯著增加胃容積,并延遲胃液體排空速度。丁螺環(huán)酮具有改善胃底容受性及胃排空作用。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丁螺環(huán)酮改善FD 早飽、餐后飽脹和DSS;而上腹痛、燒灼感等指標無明顯改善,因此丁螺環(huán)酮適用于PDS 患者;丁螺環(huán)酮不能改善上腹部疼痛、嘔吐、上腹部燒灼感。質(zhì)子泵抑制劑可以改善上腹部疼痛和上腹部燒灼感[14],如果合并上腹部疼痛和上腹部燒灼感,可加用質(zhì)子泵抑制劑治療。
丁螺環(huán)酮劑量依賴性增加健康者近端胃容積,尤其在30~40 mg 劑量擴張效果最好[15]。胃固體排空延遲與餐后飽脹、嘔吐有關,而胃液體排空延遲與餐后飽脹、早飽感有關[8]。丁螺環(huán)酮改善胃固體和液體排空,治療FD[15]。除胃排空延遲和胃底容受性受損外,胃擴張高敏反應參與FD 發(fā)病。高敏反應與上腹痛、噯氣等FD 癥狀有關[16,17]。胃底松弛藥物舒馬曲坦通過硝化途徑松弛近端胃部并降低對胃擴張的高敏反應,改善患者癥狀[17]。丁螺環(huán)酮激動外周5-HT1A受體從而降低胃高敏感[15],還可能通過中樞途徑起作用降低胃高敏感[18],改善消化不良。另外一種5-HT1A受體激動劑坦度螺酮同樣具有治療FD 作用,提示該類藥物可能在FD 中具有良好前景[19]。
本研究應用丁螺環(huán)酮時僅有1 例出現(xiàn)一過性輕微頭暈,未影響后續(xù)治療,表明其安全性及耐受性較好。
綜上所述,丁螺環(huán)酮顯著改善常規(guī)治療效果不好FD 患者餐后飽脹感、早飽感及DSS,推測與改善FD胃底容受性、胃排空及降低胃高敏感性有關,有必要進行更大樣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