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長寧
“金石之學,肇于漢,盛于宋,而中衰于元、明。入清以后,百年之間,海內(nèi)漸定,群治樸學,而斯學乃復興?!雹僮运未?,金石學家不余遺力地進行搜訪碑石、拓片鑒賞、編制碑目、讀錄碑銘等活動,使金石學的研究不斷深入和發(fā)展。直到晚清,金石鑒藏活動蔚然成風,形成了一群熱衷于金石收藏的文人群體。晚清金石學家往往通過金石收藏雅趣生活、展開學術研討,甚至進行社會活動,繆荃孫就是其中一員。
繆荃孫(1844-1919),江蘇江陰人,初字小珊,號筱珊,晚年又號藝風老人,藏書家、目錄學家、教育家、金石學家,被譽為中國近代圖書館的鼻祖。作為活躍在晚清金石圈中的重要人物,繆荃孫精于考證、勤于搜訪、廣泛收藏,從青年時期就有志于金石之學,一生致力于金石碑版的搜訪和考證,金石收藏達一時之冠。本文立足于繆荃孫文集、日記、筆記以及著述中的金石文獻,探究繆荃孫何以進入金石學并如何從事金石鑒藏,如何繼承、發(fā)揚金石文化,以期還原繆荃孫金石鑒藏的種種。
朱劍心曾云:“竊以研究金石學者所必不可缺之輔助學識,第一為歷史學,其次為輿地學,更次為文字學,最后為文藝鑒賞之學,如此而已。”②因此,金石學的研究與其他學科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說金石學研究依附于其他學科基礎之上,故繆荃孫早年治學經(jīng)歷無疑不為其金石學研究奠定了基礎,對其從事金石學研究有所裨益。
繆荃孫4歲識字;5歲識字數(shù)千并誦唐人詩;6歲入私塾,從族祖繆集珍讀書;7歲從族兄繆翮飛讀書,讀《四書》《五經(jīng)》《周禮》《儀禮》等;12歲與族叔繆星熊學作應試詩文;14歲從表兄吳炯堂讀書,讀《國語》《國策》《史記》《漢書》等;19歲從六合汪竹堂讀書,并從張敬堂處始學駢文;21歲跟從湯秋史讀書;22歲在成都讀書;23歲從宋臾灣讀書,此年在湯秋史的鼓勵下,專攻科舉,經(jīng)策之學,開啟了他的考訂之學;25歲始收書,為目錄之學;26歲入成都書局,開啟了他的刻書之路③??娷鯇O早年追隨其族人長輩治學,雖然文獻中對繆氏族人的記載較少,然而只言片語間卻可見繆氏治學中的家學淵源??娷鯇O外祖父瞿敬邦,道光三十年掌教山東兗州書院。此年,外祖父見7歲的繆荃孫讀書,對繆父言:“是子口齒清,記性好,或能紹書香也?!雹?/p>
[清]繆荃孫《藝風藏書記·續(xù)記》
[清]繆荃孫《藝風老人自訂年譜》
繆荃孫從幼時起,便在家人及師友的教導下開啟了豐富的治學生涯。家境的變遷使得繆荃孫輾轉(zhuǎn)于江陰、成都、靖江、淮安、山陽、長沙等地,盡管所處地域在不斷變化,繆荃孫卻沒有因為顛破流離的生活而喪失對學問的探索,相反他每至一個地方就會拜訪一位老師求學,從詩詞歌賦到科考,又刻書、藏書,由此足以見得繆荃孫轉(zhuǎn)益多師的學術歷程,這些治學經(jīng)歷也必將對其金石積累起到一定影響,并成為繆氏金石學研究的學術根基。
繆荃孫進入金石學的開始時間目前有兩種說法:一是同治甲子年(1864);一是同治九年(1870)。這兩個時間皆出現(xiàn)在繆荃孫的自述中。
繆荃孫在《藝風堂金石文字目序》中提到:“同治甲子荃孫得歐趙書,始為金石之學。壬申,入川東道姚彥侍兵備覲元幕兵備,擬盡拓四川金石,編《四川金石記》。札催函索,琳瑯時致,副本悉以遺余。既又讀畢秋帆、阮文達、王德甫、孫淵如諸先生書,冷攤故家,見即購得,所積益多,所嗜益篤?!雹?1歲時,繆荃孫因得歐陽修《集古錄跋尾》、趙明誠《金石錄》二書后,開始對金石學研究產(chǎn)生興致。同治六年(1867),24歲的繆荃孫參加鄉(xiāng)試,考試科目涉及“經(jīng)學、史學、文選、金石、水利”⑥。一般來說,當“金石”出現(xiàn)在科考中時,參加科考之人不得不對“金石”學問引起重視。然而繆荃孫并沒有將此視為他金石之學的開始。同治十一年(1872),29歲的繆荃孫入姚覲元⑦幕府,編《四川金石記》。期間,繆荃孫大量購入畢沅、阮元、王昶、孫星衍等前輩的金石學著作,通過“見即購得”將繆荃孫對金石的熱情表現(xiàn)出來??梢哉f,書籍的獲得在繆荃孫金石鑒藏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也是他將“得歐趙書”作為其金石學源頭的原因。
第二個時間出現(xiàn)在繆荃孫的自訂年譜中,即同治九年:
九年庚午,年二十七歲。閏十月,計偕固始,吳幼岑同年同行。由南北棧自陜?nèi)朐ァC辖蚨珊?,至孟縣,由西大道入都。時沈鶴農(nóng)、傅鵬秋兩比部,傅兵部在京,約同住繩匠胡同。幼岑、月笙、葆初、濟生寓伏魔寺,相距咫尺,友朋之樂最盛。始為金石之學。⑧“計偕”⑨指舉人赴京會試。同治九年(1870),繆荃孫與吳幼岑、月笙、楊葆初、楊濟生在進京復試途中寄居在伏魔寺,繆氏與好友把酒吟詩、享受友朋之盛的同時,或因見到寺中石刻,或因與友人品評交流中引發(fā)他對金石學的興致,不由得感慨到其金石學的淵源始于此??娷鯇O于次年同治十年(1871)五月,“過正定,游大佛寺、龍興寺、開元寺,搜拓舊碑。水落,渡滹沱,由西大道至衛(wèi)輝,再趨孟縣。渡河遭風,漂至偃師之下收口。偃師住一日,訪碑至洛陽。后入西安,住二十日,遍游西安名勝。仍由南北?;厥?。至武連,訪開元寺畫壁,得唐、宋刻數(shù)種”⑩。也就是說,同治九年寄居伏魔寺的經(jīng)歷使得他開啟了搜訪石刻的生涯。
綜上,從繆荃孫二次對“金石之始”年份的記述,可以看到繆荃孫金石學淵源并非僅僅來自一個方面,兩種說法只是不同時期繆荃孫對金石學認識的側(cè)重點不同。顯然,從其晚年的記錄中,我們有理由相信,訪碑活動極大地推動了繆荃孫金石鑒藏的進程。
在金石鑒藏的道路上,繆荃孫繼承了前輩們較為傳統(tǒng)的方式。在金石品鑒方面他側(cè)重于考據(jù)說,繆氏“篤信漢學,至死不變”,這與王昶、錢大昕的金石學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娷鯇O曾對考據(jù)學大力贊揚,在《王仙舟同年金石文紗鈔序》中曾言:
國朝談金石者有二派。一曰覃溪派,精購舊拓,講求筆意,賞鑒家也。原出宋人《法帖考異》《蘭亭考》等書;二曰蘭泉派,搜集幽辟,援引宏富,考據(jù)家也。原出宋人《金石錄》《隸釋》等書。二家皆見重于藝林。惟考據(jù)家專注意于小學、輿地、職官、氏族事實之類,高者可以訂經(jīng)史之訛誤,次者亦可廣學者之聞見,繁稱博引,曲暢旁通,不屑屑以議論見長,似較專主書法者有實用矣。
“覃溪派”指專攻書法鑒賞的翁方綱一派,追隨者有阮元、李瑞清等?!疤m泉派”指專攻考據(jù)的王昶一派,其他如錢大昕、顧炎武等人??娛险J為,專主書法的鑒賞家較以訂經(jīng)史的考據(jù)家而言,缺少些實用性,并對鑒賞派頗有不屑之意。王東民認為這一“歧視”現(xiàn)象在金石學的傳統(tǒng)中是長久存在的:談“考據(jù)”,可補經(jīng)證史,是為學者之“正途”;而一談到“鑒賞”便是論藝,仿佛就落入“小道”。正是鑒于此,繆荃孫的金石鑒藏繼承了王昶、錢大昕的研究主張,以考據(jù)學作為金石學的基本。
繆荃孫50歲去官之后,繼承錢大昕衣缽,主講鐘山書院,以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同錢大昕相比擬,但同時自謙到:“無論學不及先生,即所遇亦豐薔特甚?!睂㈠X大昕推到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地位。他認為錢大昕不論治學還是人生閱歷遠超自己,這種對錢大昕的推崇也促使繆荃孫樂于學習并借鑒錢大昕治理金石之學??娛显?边^錢大昕《竹汀先生日記鈔二卷》,今上海圖書館藏,此書為清潘氏滂喜齋刻套印本。又繆荃孫在其所著《藝風堂金石文字目》序中提到:“此目編于丙申、成于戊戌,遠儀《集古》,近仿《潛研》,卷帙較繁,刊版不易?!笨娛霞哿?0年的金石收藏,歷經(jīng)尚書及葵園師相繼刊刻,于光緒丙午(1906)終成。此書代表了繆氏一生的金石成就,共有10800余種金石拓片。繆荃孫在序中明確提到此書仿錢大昕《潛研》進行編纂,這也是對錢大昕金石之學的深度認可。繆荃孫在《與周湘舲書》中稱:
自來歐趙開山,只有目錄,洪氏《隸釋》,始載全文?!吨兄荨贰蛾P中》,仍尋歐趙之例。德甫錄全文,加考據(jù),前人所記,同人所考,始集大成。自周至金,成書百六十卷,為談金石者一大家。原書二百卷,書未刻成德甫沒,遂截去元四十卷。荃孫見零稿。而后出之碑至多,欲續(xù)之者數(shù)家,孫淵如、嚴鐵橋首續(xù)之,止成《平津館金石萃編》二十四卷。稿本存留荃孫處兩年,缺一冊未收,后歸沈仲復,葉紉蘭擬續(xù)之,見顧潤《思適齋集》。瞿木夫續(xù)之,成《古泉山館金石文字》一百二十卷,未刻,稿本已散。陸劭聞續(xù)之,止成四十卷,刊行。內(nèi)有目無文者太多。方彥聞續(xù)之,止成四卷。陸星農(nóng)太夫子續(xù)之,成一百二十卷。業(yè)已成書。荃孫通體讀兩過,并手鈔其目,未刊。今清本在江西巡警道署,失去,稿本在家,孫曾未必能刊。陸存齋所輯更不足道。荃孫從前亦思續(xù)之,后揣才力難繼,中止。
從中足見繆荃孫對王昶金石學的推崇與接受??娷鯇O分別評析了歐陽修、趙明誠、洪適、畢沅、王昶的金石學著作,對王昶《金石萃編》給予了最高的評價,認為其“始集大成”“非書目可比”,并從孫星衍、瞿中溶等人續(xù)編的角度下,又一次肯定了《金石萃編》對后人的影響深遠。繆氏不僅分析了《金石萃編》編纂之難,尤其是釋讀碑文的工作,不僅需要專業(yè)知識,又需要旁人輔助,雖表明了他早年有意按照《金石萃編》的體例編纂自己的金石學著作,但無奈“才力難繼”,不得已中止了這個計劃。雖在《藝風堂金石文字目》中未曾實現(xiàn)對《金石萃編》全方位的模仿,但從其《江蘇金石志》一書中可見繆氏對其有過嘗試之力。
同時,孫星衍目錄學對繆荃孫金石著述編纂影響很大,不論是藏書類書籍還是金石類著述的編纂。孫星衍(1753-1818),字淵如,號伯淵,藏書家、目錄學家、金石學家,編撰有《孫氏家藏書目》《寰宇訪碑錄》《平津館叢書》等,于目錄學頗有研究。同治七年(1868),25歲的繆荃孫始收書,為目錄之學。同治十三年(1874),繆荃孫助張之洞編纂《書目答問》一書,該書以“經(jīng)、史、子、集”四部三十四類進行排比,較符合清代盛行的《四庫全書》編纂方式。然而,當繆荃孫接觸到孫星衍《孫氏祠堂書目》十二類分法之后,他仿照其體例將自己所藏書籍析為經(jīng)學、小學、諸子、地理、史學、金石、類書、詩文、小說十類。此外,《金石分地編目》按照地域?qū)鹗M行分類,《江蘇金石志》和《藝風堂金石文字目錄》則按照時間次序進行分類,這些金石編纂所運用的目錄學方法既有傳統(tǒng)又有創(chuàng)新,皆可見孫星衍目錄學對繆荃孫金石學的影響。
[清]繆荃孫《藝風藏書記》卷五之“金石第六”(局部)天津圖書館藏
[清]繆荃孫《藝風堂金石文字目》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繆荃孫也以獲得乾嘉學者金石學著述而自豪,他也曾沐手敬抄,或?qū)⑵溲哉撘胱约旱慕鹗瘜W著述中,或引用前人金石著作中對某一碑刻的考證結(jié)果來完善自己的考證,或觀點相同,或相互抵牾。
綜上可知,繆荃孫在金石鑒藏過程中以乾嘉金石學為主要學習對象,其中目錄學、考據(jù)學皆有所涉獵。對傳統(tǒng)金石學研究有所繼承,又精于考證、勤于搜訪、廣泛收藏,在金石拓本收藏的數(shù)量上遠超前代及同代金石學家,這種對金石鑒藏的不斷追求使得晚清金石學不斷發(fā)展。
繆荃孫對金石學的傳播依托在金石鑒藏的基礎上,金石書籍收藏、???、抄錄是繆荃孫傳播金石學的主要途徑。借此,繆荃孫得以實現(xiàn)自己的治學抱負,并對晚清金石文化有傳播之功。
校勘是繆荃孫學習前人金石學的重要途徑。光緒二十八年(1902),繆荃孫為端方??薄度梢匿洝芬粫鴷r,得以見到許多書畫真跡,開闊了眼界。此外,繆荃孫所??钡牟糠纸鹗瘯啾涣肘x在其著作《石廬金石書志》所收藏。林鈞(1891-1971),字亞杰,號石廬,藏書家。在繆荃孫去世后,不惜花重金購入繆氏所藏書籍,并通過《石廬金石書志》一書,得以將繆氏所校、所抄錄的金石類著作公之于眾。林鈞曾見過繆氏所藏、所校勘過的《長安得碑記二卷》,并言:“觀其朱墨稠迭,即知所校不止一次,至為足珍?!?/p>
繆荃孫的金石好友因得知其??敝α?,曾委托他為書籍???。繆荃孫有時也分給好友一同???。如光緒二十三年(1897)四月十一日,繆荃孫分雪齋、仁圃?!冻I截懯尽?。四月十七日,聚卿以《安徽金石志》索校。六月七日,劉聚卿囑?!督鹗洝?,十一月五日,遜庵送《常山貞石志》來索校,十一月二十四日,接山西胡硯孫延信,云胡中氶托校閱《山右金石志》。同時,在《藝風老人日記》中亦有其??钡慕鹗悤闆r,例如光緒十四年(1888)三月二十六日,校常茂徠著《中州金石續(xù)考》《祥符金石志》;同年十月,校并付刻《集古錄目》;光緒十五年(1889)八月校《分省金石編·蘇州府》;光緒十八年(1892)五月校完并跋《安徽金石略》,九月?!妒~文字所見錄》;光緒十九年(1893)九月校《和林金石錄》;十月校《諸城金石考》;十一月?!独m(xù)括蒼金石志》;光緒二十年(1894)校瞿中溶《金石跋》;光緒二十二(1896)年五月,?!冻绱ń鹗尽罚晔滦!冻r碑目》《泰安金石目》……光緒二十六年(1990),校《金石跋尾》《山右石刻叢編》等。種種事例不勝枚舉,皆可見繆荃孫在金石書籍??狈矫嬷霉?。
關于書籍的抄錄,繆荃孫不僅委托朋友抄錄金石書籍,而且也會自己抄錄以貽友人。繆荃孫致凌霞的信中談到關于傳抄金石書籍的經(jīng)歷:
昨由申甫交寄到惠書,快同晤語。承示金石各書,內(nèi)有急欲觀者數(shù)種,即懇廣覓鈔胥付鈔為禱。紙工照開,互抵不敷?!F(xiàn)先將《石魚文字所見錄》《古墨齋跋》第六卷先鈔?!僬?,此次代鈔《吉金貞石》,采用弟格紙,以后當用重毛太紙照行款鈔。
“鈔胥”指專事謄寫的胥吏、書手??娷鯇O在信札中強調(diào)要以“毛太紙”并“照行款鈔寫”,不但對抄寫的紙張有所要求,又希望按原格式抄寫。另有繆荃孫致汪康年的書信中稱:“鈔書費廿元,亦交陶子麟手轉(zhuǎn)呈,鈔件閣書鈔手好,錯亦少。丁氏之書《句余土音》之類,整行脫落,紙小字大,并校寫亦費事,乞兄代詢,能用大紙更好,少錯亦好,又托鈔二書,想已見信?!笨娷鯇O亦提出要用“大紙”抄寫以應校勘之便,可見明清兩代,文人對抄書書的形式與規(guī)格有了一定的要求。
繆荃孫在金石鑒藏的過程中以乾嘉金石學為主要學習對象,篤信漢學的他更加推崇以錢大昕、王昶為首的考據(jù)學派。在金石文化的傳播過程中,繆荃孫分別在藏書、??薄⒊瓡确矫嬗兴暙I,這不僅豐富了晚清金石學的發(fā)展,也可看到繆氏對金石文化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注釋:
①朱劍心《金石學》,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年,第35頁。
②朱劍心《金石學研究法》,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年,第2頁。
③[清]繆荃孫《藝風堂書札》,張廷銀、朱玉麒主編《繆荃孫全集·雜著》,鳳凰出版社,2014年,第161-163頁。
④[清]繆荃孫《藝風堂書札》,第162頁。
⑤[清]繆荃孫《藝風堂金石文字目》,張廷銀、朱玉麒主編《繆荃孫全集·金石1》,鳳凰出版社,2014年,第7頁。
⑥[清]繆荃孫《藝風老人年譜》,張廷銀、朱玉麒主編《繆荃孫全集·雜著》,第167頁。
⑦姚覲元(?-約1902),字彥侍,又作念慈,浙江歸安人,清代學者、目錄學家、藏書家。
⑧[清]繆荃孫《藝風老人年譜》,張廷銀、朱玉麒主編《繆荃孫全集·雜著》,第169頁。
⑨“計偕”一詞最早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提到:“郡國縣道邑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xiāng)里、出入不悖所聞者。令相長承上屬所二千石,二千石謹察可者,當與計偕,詣太常,得受業(yè)如弟子?!?/p>
⑩[清]繆荃孫《藝風老人年譜》,張廷銀、朱玉麒主編《繆荃孫全集·雜著》,第1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