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社交媒體使用行為、影響因素和理論模型綜述

2023-04-18 08:23:25王雙麗
文化學刊 2023年11期
關鍵詞:動機社交個體

王雙麗

一、社交媒體使用行為

社交媒體使用包括社交網站的使用強度、社交媒體的一般使用行為以及社交網站的具體使用行為[1]。社交媒體使用強度是指個人在社交媒體上的好友數量、社交媒體的使用時長、使用習慣、滿意度以及對社交網站的依賴程度等方面的因素。社交網站一般使用行為是指個人將自己的狀態(tài)、感受等信息上傳到社交網站上,如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瀏覽好友發(fā)布在社交媒體上的各種留言,點贊、評論或互動好友發(fā)布的留言的行為。

社交網站的使用行為可以很明顯,較易被人知道,也可以隱藏,不易為人知曉,研究者從使用方法的角度出發(fā),認為可以將社交網站的使用行為分為主動使用和被動使用兩種[2],主動公開使用社交網站行為和主動隱藏使用社交網站行為均與被動性社交網站行為存在明顯的正相關。其中,主動社交網站使用行為是指個體在社交網站中主動生成信息的行為,如動態(tài)、瀏覽、評論信息的發(fā)布,而主動使用的一種形式是自我呈現,這種行為被視為社交網站使用的主要動因;被動式社交網站使用行為又稱“網絡潛水”或“人際監(jiān)控”,是指個人單純地瀏覽社交網站上的信息的行為,即只瀏覽而不主動發(fā)布狀態(tài)[3]。這兩種社交網站的使用方式是相關的而不是此消彼長的,即高被動式的社交網站使用行為并不對應低被動性社交網站的使用行為。

大部分學者遵循從一般到具體、由淺入深的邏輯來研究社交網站的使用行為[4]。例如,研究者探討了社交網站使用后的影響效果,發(fā)現青少年在社交網站上的使用能對親人疏離程度進行正向預測[5],其使用強度除了與上行社會比較和抑郁情緒均呈正相關外,還可以通過向上的社會比較對抑郁進行正向預測[6]。

二、社交媒體使用影響因素

社交媒體的使用受個體因素的影響,如個性特征,包括年齡、性別、族群等;社交媒體的使用也受到自尊水平、網絡自我呈現、網絡上行社會比較等因素的影響。當前研究的重點是這些因素如何產生以及如何作用于社交媒體使用過程。

(一)網絡中的自尊需求

自尊是個體對自我本身的一種或積極或消極的態(tài)度,是社會評價與個體的自尊需求之間關系的反映,是個體特征水平的重要調節(jié)變量[7]。自尊對個體乃至人類生存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一直是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中經久不衰的研究課題,一些研究者更多地把自尊看作是應對壓力和恐懼的緩沖器,這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因此,對恐懼管理理論的兩個基本假設分別是:死亡凸顯性假設與焦慮緩解器假設。自尊與社會問題解決能力顯著相關,低自尊可以預測攻擊行為。

自尊是構成自我的重要成分之一,其水平高低也影響著個體在網絡上的行為表現和網絡交往行為。社交網站的使用程度和頻率受不同的人格類型和自尊程度的影響,低自尊者花在社交網站上的時間要比高自尊者多,比如更愿意發(fā)布實時狀態(tài)信息,為了實時看到自己發(fā)布的狀態(tài)是不是有朋友在評論,會更頻繁地刷新社交網站。研究發(fā)現,對于社交網站的評論功能,高自尊者會更愿意主動使用,并對好友發(fā)布的狀態(tài),更傾向于主動評價或者點贊[8]。社交媒體上的好友數量被認為是低自尊個體的一種社會補償策略,即通過增加在線好友數量,去補償自我在現實生活中的自尊缺失,找到一種歸屬感和受歡迎的感覺。

(二)網絡中的自我呈現

自我呈現又稱自我表現或印象管理,主要是指個體在他人面前努力展示自我,以使他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來看待自己。歸屬需要理論為自我呈現提供了另一個動機——建構一個自我認同的身份,在不斷進行自我建構的過程中,去肯定自我觀念,增強及維護自我已建構的形象。因此,自我呈現定義為:意在建立、提煉或維持自我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即產生自我定位的自我呈現行為,是個體采取的一系列行為,目的是與自我有關的信息進行溝通。這是人類的本性以及屬于他人的自然需要,能進一步促進社會成員關系的形成。

自我呈現的動機包括:取悅他人、獲得網絡朋友的好評、維護網絡人際關系。自我呈現具有主觀選擇性、匿名性、不完全同步等特點。自我呈現相對于面對面的溝通,更易自我保護,減少面對面交流的緊張關系;有助于構建自我,實現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一致性,在網絡上構建一個與現實自我不同的“我”,網絡中的“我”與理想自我接近,網絡中個人的自我呈現可以促進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一致性,構建自我的同一性;有助于在網絡中積累社會資本,包括社交網絡、信任、政治參與、生活滿意度等。

針對社交網絡上不同的受眾和目標,可采取不同的呈現策略,社交網站中自我呈現行為的可控性更高。社交網站的自我呈現有積極(理想)的自我呈現和真實的自我呈現之分,前者是指個人將自己的理想自我展現出來,并強調自己的長處,將自己的正向方面選擇性地表現出來;后者強調呈現的真實性,不會篩選呈現的內容,客觀地呈現自我。二者均與社會支持、積極情緒和生活滿意度呈顯著正相關[9]。社交媒體的公開屬性能正向影響真實自我呈現[10],個體更傾向于在社交媒體采取積極的自我呈現行為;而社交媒體作為一個媒介平臺,有助于人們對自我的同一性進行探索。積極的自我呈現有助于塑造良好向上的個人自我形象,保持愉悅的心情,同時也能增強與他人的社會聯系,提升自我幸福感和自尊心;社交媒體的社交屬性能正向影響真實自我呈現,使用真實自我呈現的個體,會在網絡上進行真實深入的自我表露,增加人際信任與親密度,維護人際關系,獲得社會支持,降低孤獨感。兩種呈現方式都對促進網絡人際交往有積極意義,但是采用真實自我呈現比積極自我呈現策略對友誼質量的影響更大。

(三)網絡中的上行社會比較

網絡向上社會比較是在社交媒體使用過程中通過瀏覽其他用戶理想自我呈現或自我展示的內容,如外貌特征、物質條件、好友數量、知名度等,并與那些看起來比自己優(yōu)秀的人進行比較的過程,如個人能力的大小、成就的高低等。該行為與現實社會上行比較行為相聯系,是個體在網絡使用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無意識的自發(fā)過程,主要指通過自主與他人比較的方式來判斷與他人之間的差別。用戶會根據比較的結果,對自己的社交網絡使用行為和網絡需求的類型、層次等進行相應的調整,這也是網絡需求是否被滿足的根源所在,所以,網絡上行社會比較對用戶在網絡上的自我評價和心理適應都非常有參考意義。研究發(fā)現社交網站的使用強度可以顯著預測網絡上行社會比較[11],而網絡上行社會比較亦正向預測社交網站成癮[12],但更多地是網絡沉迷行為而并未達到網絡嚴重成癮。在社交媒體使用上,用戶會更加傾向于進行網絡上行社會比較,如現在流行的各種修圖美顏特效軟件等,在社交媒體上瀏覽到的積極信息也會誘發(fā)并提高自我進一步實施網絡上行社會比較的概率。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網絡上行社會比較會產生同化效應,當它與被比較者關系密切(強關聯)、期望達到或超過被比較者時,用戶就會體驗到積極的情緒、自我價值的提高以及自尊水平的提高。在社交網站使用強度影響自尊的作用中,網絡上行社會比較起著中介作用。

三、網絡使用行為理論模型

隨著對網絡使用與使用者心理狀態(tài)關系的探討不斷深入,研究者提出了相關的理論模型,并進一步對網絡使用行為的動力機制做出解釋。

(一)使用與滿足理論模型

網絡傳播媒介的“使用與滿足”理論是指用戶產生使用社交網站行為的前提是需要一定的心理刺激,以滿足個人的某種心理需要[13]。該理論從“需要—滿足”的角度解釋了個體網絡行為,認為用戶出于心理需要而使用社交網絡,該潛在心理需要往往難以被覺知到且易被忽視。個體使用網絡媒體是出于不同目的并從中獲得不同的滿足,如人際交往、信息搜索、網絡學習或娛樂消遣等。如果用戶在選擇社交媒體的過程中扮演了積極的角色,所選擇的媒體反過來又會影響他們。而網絡本身所提供的一些實用功能,可以滿足不同個體的潛在需要,從而產生穩(wěn)定和完美的有關自我的感覺,因此,才有了千差萬別的網絡使用行為。

網絡使用與滿足理論的核心觀點是用戶網絡使用行為與滿意度之間具有最為直接的聯系,即滿意度越高,網絡使用次數越多。該模型基于兩個重要的理論假設:一是用戶選擇社交媒體時是以某種需要和滿足為基礎的,用戶希望從各種社交媒體資源中直接或間接地獲得滿意感或接受信息;二是社交媒體是通過使用者的意圖或動機而發(fā)揮作用的,它將焦點從社交媒體的直接使用中獲取滿足的“被動參與者”轉變成為社交媒體使用中的“積極參與者”,更強調了網絡用戶的使用和選擇[14]。

(二)自我決定理論模型

自我決定理論系統闡述了人類心理動機、需要、目標定向行為和獲得幸福感之間的關系,是一個綜合性理論。該理論認為,人類有三種基本心理需求,以期能夠滿足個體需求并獲得最優(yōu)先發(fā)展的條件,一是勝任能力的需要,是指個體認為自己具備與他人交往的能力,并達到自己所期望的目的;二是自主性需求,是指個人在進行某項活動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自我控制感;三是關系和歸屬感的需要,是指個體渴望與他人產生聯系的需求。這三種需要缺一不可,必須同時得到滿足,才更易激發(fā)內部動機并促進積極行為產生,個體動機的自我決定水平越高以及心理需要的滿足程度越大,幸福感越強。

自我決定理論認為,保持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內化的前提是,必須滿足心理需要[15]。社交網站的開放性特征跨越了時間、空間等限制,拓展了交往的范圍和規(guī)模,給予個體一定的自主性,去控制自我呈現的內容或效果、朋友的選擇范圍以及交往關系的發(fā)展。網絡的跨越性帶來的是溝通行為的便捷性,非同步性又為網絡溝通提供了可選性和可控性等,網絡的特性使用戶在使用社交網站時充分體驗到了自主性、勝任性和聯系性。滿足網絡社交的需求,內化外部動機激發(fā)的網絡活動,會促使用戶更多地參與社交網站的活動。社交網絡越能滿足用戶的心理需求,就越能內化其自我決定水平,包括更持續(xù)地投入和更高層次的愉悅,即活動的內部動機越強其結果也越積極。人類是主動趨近組織和活動的有機體,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若不能滿足基本心理需求,就會出現保護性反應:非自主性的調節(jié)模式、刻板的行為模式以及替代性動機等,在非支持性的環(huán)境中保護個體免受威脅并盡可能多地滿足其心理需要[16]。

(三)在線行為動機整合模型

在線行為動機的整合模型將在線社區(qū)行為分為三個部分:在線社區(qū)公民行為、聽眾參與行為和內容提供行為。該模型將在線行為動機原因來源分為三類:外部環(huán)境因素、用戶個體因素和用戶與環(huán)境的交互因素。該模型還將影響用戶在線行為動機的因素分為四種[17],一是網絡社區(qū)因素:包括網絡社會規(guī)范、互惠性和聲望,有利于用戶產生分享行為,包括群體認同、易用性和可用性;二是個體因素,包括自戀、外向性、自我表露程度等個體人格特征,有利于用戶實現自我目標、滿足本能欲望和社會性交往需求、獲取信息知識需求和取得成功的需求,以及提高獲取網絡技術、信息等自我效能感;三是承諾因素:既有感情上的承諾,也有規(guī)范和繼續(xù)承諾,有利于用戶增強網絡使用信任感,強化網絡使用行為;四是網絡信息質量要求因素,包括安全性、隱私性、便捷性和可靠性,有利于用戶網絡使用安全感,降低網絡風險和網絡不確定性。

綜上所述,只有充分了解社交媒體的使用行為、影響因素、理論模式等,才能營造風清氣正、積極向上、健康向上的網絡生態(tài)環(huán)境,助力新時代背景下的網絡強國建設。

猜你喜歡
動機社交個體
社交之城
英語世界(2023年6期)2023-06-30 06:28:28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社交牛人癥該怎么治
意林彩版(2022年2期)2022-05-03 10:25:08
二語動機自我系統對動機調控策略及動機行為的影響研究
社交距離
第一財經(2020年4期)2020-04-14 04:38:56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勞動保護(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為內向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28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學習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動機不純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學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广宁县| 寻乌县| 吐鲁番市| 安溪县| 颍上县| 密山市| 阿拉善左旗| 永和县| 楚雄市| 海安县| 赫章县| 铜鼓县| 广灵县| 黄梅县| 镇坪县| 大宁县| 永嘉县| 尼玛县| 岢岚县| 玉屏| 太谷县| 锦屏县| 祁连县| 富民县| 札达县| 金塔县| 芮城县| 绥德县| 徐闻县| 莱芜市| 三门县| 巴林左旗| 和田县| 南宁市| 涞水县| 星子县| 开阳县| 亚东县| 曲周县| 云霄县| 蒙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