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農(nóng)牧科技職業(yè)學院 吳 丹 馬 暉 唐國偉 于 穎 朱 鵬 王 靚
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其正確、積極的思想觀念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力量,對學生身體和心理的健康成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導推動作用,高職院校作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陣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更是事關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的成敗,事關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zhàn)略的實現(xiàn)。
在高職院校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xiàn)路徑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其中,思想政治理論課仍然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本文將以主陣地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例,談談現(xiàn)階段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狀。
為充分了解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開展現(xiàn)狀及實際成效,筆者在就職院校內(nèi)進行了問卷調研。本次問卷調研從思想政治相關課程的接受度、上課情況、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度、思政課程與學生的成長契合度等方面展開。通過調研發(fā)現(xiàn),盡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在適應新時代、新形勢、新變化上已經(jīng)做了適應性的調整,整體上有了新氣象、新成效,但無論是思想觀念還是措施辦法,都與學生現(xiàn)實思想狀況及理念不相適應,簡單化、強壓式,一般粗、一鍋煮的問題沒有得到完全解決。綜合問卷調研,主要呈現(xiàn)以下一些亟待改進的問題:一是課程內(nèi)容及授課方式單一,常采取灌輸式教學;二是課程枯燥無味,生動性不夠,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三是理論與實際結合不夠緊密,部分內(nèi)容過于陳舊,與社會需要及社會實際發(fā)展契合度較低,缺乏感召力;四是思政課教學與學生的認識程度存在偏差,如一部分學生并沒有認識到思政課教育教學對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yǎng)成的重要性,更沒認識到思政課教學對其今后工作及成長的重要性,這種被動在學校接受思政學習的思想將使其學習效果收效甚微。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道、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加快發(fā)展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的決定》中也提到,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科學合理設置課程,將職業(yè)道德、人文素養(yǎng)教育貫穿培養(yǎng)全過程。由此可見,國家對思想政治教育有了具體的高標準要求。這個要求明確了在育人作用上思想政治教育與其他課程的關系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
文學教育作為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近的人文社科教育,加入思政課程大軍,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可以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樣一種具有天然優(yōu)勢的思政教育載體,在大部分高職院校內(nèi)并未得到很好的利用,在人文素質層面上無法完成育人的目標。
文學教育是指以文學為媒介的教育活動,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也即我們經(jīng)常說的中文專業(yè)所進行的教學行為及教學過程可以說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學教育。但實際上,除了大學中文專業(yè)的文學教育,中小學階段的語文科目也已經(jīng)包含對學生文學素養(yǎng)培育和提升的內(nèi)容。由于高職院校學生整體語文素養(yǎng)不高以及高職院校對學生具備一定的理解、表述能力的實際要求,大部分高職院校會延續(xù)中學階段的語文教育,設置大學語文這門公共必修課程以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教授大學語文是大部分高職院校文學教育的主要存在形式。
大學語文所選用的教材,其模式大多以朝代或體裁為劃分標準,遴選對應的文學作品,較之中學階段,內(nèi)容稍微深一些。有些甚至重復選入中學階段已學文本,被當作是中學語文教學的簡單重復,人們戲稱之“高四語文”。這種尷尬的處境,除了選本體例的問題,歸結起來,大致還有以下原因:一是授課方式的問題。在授課方式上,大學文學教師囿于教材體例,與中學語文教師基本同是一個模式,甚至不如中學教師講得精彩,這種基本上順著中學語文的路子來上的課,肯定不受大學生歡迎,效果也值得懷疑。大學語文的體例、內(nèi)容、授課方式基本是固化在中學語文教學的模式里,其結果是大學生認為此課是重復,并沒有感覺到大學語文教師和中學語文教師在授課方面有何區(qū)別。二是功能效用不明確的問題。對這門全國各類高校普遍開設的基礎性公共課,我們常常遺憾地看到,在工具層面上它甚至無法教會一位大學生寫好一篇流暢可讀的文章,至于其在人文素質層面上無法完成育人的任務,更是當下突出的問題。三是學生認知層面的問題。對職業(yè)院校的學生來說,畢業(yè)后能求得一份令自己和家人滿意的工作是他們短時間最大的目標。他們認為語文課中文學知識的學習不是專業(yè)的技能學習,對今后的職業(yè)發(fā)展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因而上文學課時常常心不在焉,在思想上不重視這門課程。而這種狀況也與大學語文課的定位不明確有關。
語文課雖不是專業(yè)技能學習,但技能型人才也需具備一定的“語文能力”。從現(xiàn)今高職學生所表現(xiàn)出來的文字理解障礙、表達能力欠缺、思想深度不夠、人文素養(yǎng)不高等問題來看,大學語文課程的開設實際是必要的。徐中玉先生主編的《大學語文》1983年版前言中闡明編寫理由,學習任何一門專業(yè),都必須具備本國語文的較高水平,否則,就極難學好任何專業(yè),包括理工農(nóng)醫(yī)、政法、財經(jīng)等專業(yè)都在內(nèi)。實踐證明,本國語文確實是保證學習質量的基礎。如果連教材的文字也不能準確掌握、理解,如果經(jīng)過學習,連自己的認識、經(jīng)驗、意見、問題都不能流暢地表達出來,或者雖能表達出一些,卻不能充分地、完整地、有吸引力地、有說服力地表達出來,那怎么能展現(xiàn)學習成績,發(fā)揮工作能力,提高勞動效率呢?又怎么能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為現(xiàn)代化建設做貢獻呢?一個合格的大學生應該具有較高的閱讀能力,較好的書面表達能力,豐厚的語文知識和鑒賞能力。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汲取我國豐富文化遺產(chǎn)中的精華,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高尚情操,發(fā)揚愛國主義精神,熱愛我們社會主義祖國。在大學階段繼續(xù)學習一段時期本國語文,爭取達到較高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然而,我們遺憾地看到,不少高職院校已經(jīng)取消了大學語文課。而實際上,大學語文教育不僅能提高高職學生的“語文能力”,幫助他們更好地發(fā)揮專業(yè)能力,而且能提高他們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yǎng),助推他們成為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與接班人。
2017年12月,教育部印發(f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要求“大力推動以‘思政課程’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大學語文教育作為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近的人文社科教育,天生具有豐富的思政屬性和優(yōu)勢,可以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然而因為編寫體例、授課方式、學生認知等方面的原因,這樣一種具有天然優(yōu)勢的思政教育載體,在大部分高職院校內(nèi)并未得到很好的利用,在人文素質層面上無法完成育人的理想。因此,探索大學語文的改革路徑尤為迫切。如何才能保留大學語文教育的文學性特質,又能順應高職院校的實際發(fā)展需要呢?思政課程的大語境為其提供了普及的可能,助其煥發(fā)新的生命力。在大學語文課程教育中,挖掘思政元素,并保留文學教育特有的藝術形象、審美趣味、情感熏陶等一系列特質,是大學語文教育在目前困境之下需要探索的新路徑。同樣,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現(xiàn)的問題,也需要借助大學語文教育的文學性特質實現(xiàn)自身突破,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大學語文課程具有“文道結合”的特點,具有豐富的思政因素。大學語文課程在傳授語文知識、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同時,向學生傳播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思想文化,進行職業(yè)、思想、道德、情操以及審美教育,通過欣賞大量古今中外經(jīng)典文學作品,兼顧藝術、歷史、哲學、社會生活各個方面,以開闊學生視野、提高人文素質、培養(yǎng)審美能力為出發(fā)點,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寓人文精神教育于語文教育之中。尤其是中國文學史中的經(jīng)典名篇,充分展示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包含著人文情懷、文化自信、家國情懷、社會責任等思政元素,能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傳承知識、涵養(yǎng)文化,加深和拓寬對自然、社會、人生等問題的思考和認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遠大高尚的理想,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和積極向上的精神,汲取仁人志士的智慧、襟懷和品質,具有仁愛、孝悌、向善、進取的人文情懷,養(yǎng)成謙讓、誠信、剛毅的品格,形成豁達、樂觀、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自主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文化自信。
智慧職教平臺襄陽職業(yè)技術學院推出的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大學語文》的編寫就是一次文學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實踐。該在線課程的體例分為以下幾個單元:課程導論、第一單元德行天下、第二單元愛國情懷、第三單元生命之歌、第四單元守望理想、第五單元心靈智慧、第六單元情感探微、第七單元寄興山水、第八單元眺望愛情、第九單元人性探究、第十單元語言表達——展示與眾不同的你、第十一單元實用寫作——祝你踏上成功之路。其中,第一單元至第九單元正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為目標進行的編寫設計。每一單元都選入了合適的文學文本對單元主題進行具體而形象生動的闡釋。
以第一單元德行天下為例,該單元選入古今中外文學文本7篇與課外延伸閱讀,《孔子論仁五則》中孔子強調了仁德也即道德修養(yǎng)在為人治世中的重要性;《〈老子〉二章》中老子以水觀人,從水的形態(tài)與境界探尋道德的真諦;“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淮北則為枳”,《橘頌》中,詩人屈原對橘樹獨立不遷的贊頌,實際上是對楚國人民優(yōu)良品質的頌揚,也是詩人高尚品格的自我寫照;“同情不是居高臨下的施舍”,《乞丐》中,屠格涅夫通過乞丐與行人之間的互動,告訴我們?nèi)伺c人之間最重要的是尊重、平等、信任和愛;“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世間最美的墳墓》是列夫托爾斯泰靈魂的安息之處,外表的絢爛轉瞬即逝,精神的力量卻永久地震撼人心;“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會消失,但只有愛會留下來”,《懷大愛心,做小事情》中,修女特蕾莎用生命演繹了她的信仰:關愛生命,喚醒人性尊嚴,她的愛感動了整個世界;“善良是對生命的理解,豐富是對生命的熱愛,高貴是對生命的尊重”,《從善良豐富高貴談起》中,周國平告訴我們,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善良的心靈世界、豐富的精神領域、高貴的靈魂追求,這樣的生命才是飽滿有價值的生命。其他各單元同樣以貼近主題的文學文本,用鮮活的藝術形象和飽滿的修辭情理來進行思想、道德、品質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寓人文精神教育于語文教育之中,讓文學教育既保留了文學審美與情感熏陶特質,又發(fā)揮了思政教育的育人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