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華,劉艷霞
(1.江西工程學院 人事處,江西 新余 338000;2.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中國共產(chǎn)黨“歷經(jīng)百年而風華正茂,飽經(jīng)磨難而生生不息”[1]182。其中經(jīng)歷過的艱難與險阻、付出過的努力與犧牲在世界政黨中都是極為罕見的。而我們黨歷經(jīng)百年,無數(shù)先輩用巨大的代價得出的珍貴經(jīng)驗、形成的寶貴精神都是當今和未來繼續(xù)前行的智慧支持和精神動力?!拔覀凕h歷來重視思政課建設”[2]18,思政課是落實教育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故此將黨的百年歷史融入思政教育中,這是培養(yǎng)堪當時代大任的新時代好青年的重要舉措。
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引導青少年學習黨史,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感的重要途徑……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青少年的思政課教育,不僅是落實思政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更是建黨百年在全社會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堅定信仰信念的內(nèi)在要求。”[3]
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黨中央立足黨的百年歷史新起點、統(tǒng)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動員全黨全國滿懷信心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作出的重大決策?!盵1]182
“我們黨的歷史是中國近現(xiàn)代以來歷史最為可歌可泣的篇章”[1]182。一百多年前,共產(chǎn)黨一經(jīng)誕生,就使中國的面貌換了新天地,就使無數(shù)愛國者有了組織歸屬,就使人民群眾有了希望;一百多年來,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奮發(fā)圖強,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人民第一次真正翻身做了主人,真正“站起來”了;實行了改革開放,消除了絕對貧困,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百姓們?nèi)找妗案黄饋怼绷?在建黨百年之際順利實現(xiàn)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共產(chǎn)黨進而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而頑強拼搏,在共產(chǎn)黨的帶領下,中國人民正在昂首闊步地邁向“強起來”的光明未來。在“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征途中并非一帆風順,而共產(chǎn)黨始終站在最危險最困難的最前方,日夜兼程,披荊斬棘。毛澤東,共產(chǎn)黨第一代領導人,其家庭為黨和國家的事業(yè),犧牲了六位親屬;黃文秀,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百色市樂業(yè)縣新化鎮(zhèn)百坭村駐村第一書記,在脫貧攻堅戰(zhàn)中壯烈犧牲;任正非,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創(chuàng)始人,企業(yè)在探索、發(fā)展前沿科技的征程中,一直受美國的蠻橫打壓、制裁,盡管步履艱難,但從未止步。他們的職業(yè)、年齡等有所不同,但有一個共同的的身份——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以他們?yōu)榇淼臒o數(shù)名共產(chǎn)黨黨員在為國家和人民的奮斗做出了巨大貢獻,甚至貢獻出自己的生命。
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更沒有今天的幸福。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不能忘記共產(chǎn)黨百年來為人民、國家付出了什么。唯有不忘來時路,方知向何行,因此必須深入學習、了解黨的百年歷史,從中獲取強大的精神力量和寶貴的經(jīng)驗,更好地向前進。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4]373?!八颊n要解決學生理想信念問題”[5]373。“我們黨的每一段革命歷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動教材”[5]112。為了理想信念,李大釗從容就義;有了理想信念,“紅軍不怕遠征難”[6];憑著理想信念,“三座大山”終被推翻;因為理想信念,改革開放改變落后面貌;強調理想信念,為迎來更輝煌的未來做好準備。一百多年來,在理想信念的支持與指引下,浙江嘉興南湖上的一艘小紅船已經(jīng)變成了今天乘風破浪的巨輪?!扒嗄暌淮欣硐?、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18。因此,思政課要善用黨史教材,培育“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7]64。
黨的歷史具有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兩者都具有育人的作用。將百年黨史融入思政教育中,有利于發(fā)揮黨史資政育人的教育作用,在思政課上,善用百年黨史的豐富素材,有利于充實課堂內(nèi)容,提高課堂質量,傳承紅色基因?!包h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1]182。講好思政課,要從黨史這本教科書中挖掘豐富的素材,“用豐富的歷史事實和生動的歷史細節(jié),讓學生在傳統(tǒng)課堂中獲得最大的黨性教育與精神感染”[8]。
黨的歷史與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兩者結合能夠進一步強化政治意識,增強政治覺悟。因此,要“在思政課中創(chuàng)造性融入黨史學習教育內(nèi)容,講好黨的百年奮斗歷程、輝煌成就和寶貴經(jīng)驗,講好偉大建黨精神,在知識的傳授中引導學生正確把脈歷史發(fā)展的主流主線,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盵9]4-6
對于黨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首先,學校必須高度重視,從學校的建設到教師招聘、培訓、考核的全過程采取科學可行的措施;其次,教師作為具體落實者,必須有堅定的政治信仰、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有深厚的思想感情;最后,要講究教學方法與手段,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和途徑,打造課堂、網(wǎng)絡、實踐相結合的全方面、立體化的育人體系。
學校是教育的重要場所,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任。因此,學校必須重視黨史教育,積極營造黨史學習的濃厚氛圍,打造黨史學習平臺。此外,應注重并不斷提升教師的黨史素養(yǎng)。
1.重視:堅持黨的領導,注重黨史教育。東南西北中,黨政軍民學都在黨的領導之下。從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到普通高等學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體現(xiàn)的就是堅持黨的領導這一根本原則。習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9]4-6。因此,學校要重視思政教育,“學校黨委書記、校長要帶頭走進課堂,帶頭推動思政課建設,帶頭聯(lián)系思政課教師?!盵5]387在學校領導隊伍中重視思政教師的比例。
此外,定期邀請黨史專家和黨史親歷者來給師生做報告。黨史專家對黨史的研究更為專注,更為系統(tǒng)全面;通過黨史專家的講述,一方面能夠查漏補缺,提高師生的黨史專業(yè)素養(yǎng),另一方面,在集體學習交流中,有利于引發(fā)情感共鳴,激發(fā)強烈的愛黨愛國之情。如果說“黨史是一部最生動的教科書”,那么歷史親歷者就是最生動的講述者。黨史親歷者的講述更令人信服,更能激發(fā)師生的敬佩之情和強國之志。通過邀請諸如長征親歷者、抗美援朝親歷者等英雄現(xiàn)場講述他們當年遇到了怎樣的艱難險阻,但他們又是怎么戰(zhàn)勝了困難與危險,他們是憑著什么最終取得了勝利等經(jīng)歷及感悟,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
2.建設:潤物細無聲,建立校企合作。校園紅色文化建設是進行黨史教育的一個有效方式。學生易受校園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要建設好校園文化。例如,在校園的各個角落設置紅色名言警句和黨史人物塑像;在教室里和走廊設置黨史發(fā)展歷程圖,或設置黨史人物照片及其簡介;建設專門的黨史教育學習長廊;上下課的鈴聲采用紅色歌曲,飯間廣播黨史故事;設立紅色文化節(jié)等。
開展校外合作,借助校外專業(yè)平臺與基地進行更深刻的黨史教育。革命遺址、革命博物館、革命先烈紀念館等都是感悟黨史力量,學習黨史知識的重要場所。學??赏ㄟ^與這些單位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定期帶領學生進行參觀、學習,或者讓學生輪流擔任黨史講解員,更加深刻地理解、感悟黨史。此外,虛擬技術的發(fā)展使人類的感官體驗更加逼真,也更符合當代青少年對新奇事物的好奇心理。學??膳c專業(yè)的企業(yè)合作,學校提供黨史背景及故事的發(fā)展歷程,企業(yè)負責技術方面的實現(xiàn),兩相結合,使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學到黨史知識,產(chǎn)生情感共鳴,獲得情感升華,取得思想進步。
除了與校外機構的合作,建立學校自己的黨史學習教育平臺更便利于對學生進行常態(tài)化黨史教育。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都是青少年常用的獲得信息的來源,通過打造學校的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官方賬號,以學生熟悉和感興趣的渠道和方式定期向他們更新黨史知識,也可鼓勵學生自己創(chuàng)作、投稿,并在學校官方平臺進行展示,激發(fā)學生主動了解黨史。
3.組織:全過程注重教師黨史素養(yǎng)。教師是進行教育的主要承擔者,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而思政教師的黨史素養(yǎng)不僅會影響學生對黨史知識的掌握程度,而且會影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如果思政教師本身不了解黨史,沒有基本的黨史素養(yǎng),在講相關知識時照本宣科,可能會使學生感到無聊而不愿意抬頭聽講,從而喪失黨史這部本該是生動教材的滋養(yǎng)。只有真正了解黨的歷史,懂得百年大黨的不易與偉大,才能將薪火完好地傳遞,才能將種子埋下。因而,在招聘思政教師時就要嚴格把控,“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的聘任條件和準入標準,強化對擬聘任人員在黨史知識儲備上的要求?!盵10]
定期培訓,提升思政教師的黨史專業(yè)素養(yǎng)。我們黨在不斷地發(fā)展、壯大,我們黨的歷史也在不斷延續(xù),從黨的歷史中汲取經(jīng)驗與智慧的學習也應一直在路上。通過定期集體學習和培訓,一方面可以加固知識,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彼此交流之間獲得新的啟發(fā),同時,還可以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黨內(nèi)最新的關于黨史的文件、指示、精神,以便更好地教育學生。“通過開展系統(tǒng)培訓和專項課題研究等,加強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教師的日常培訓,進一步幫助思政隊伍理解黨史知識理論與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層聯(lián)系,提高現(xiàn)有隊伍思想水平和業(yè)務能力?!盵11]186
優(yōu)化評價標準,形成良好的教書育人風尚。“要改革思政課教師評價機制,提高評價中的教學和教學研究占比,克服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等弊端,引導思政課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書育人上?!盵5]388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教師的本職和首要任務就是教書育人。思政教師更是落實立德樹人的主力軍。而如果思政教師的注意力被評價機制嚴重影響,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提高文憑、發(fā)表論文等方面,上課成了應付差事之舉,那么不僅無教學質量可言,更重要的是會嚴重影響學生的一生。思政課不同于其他課程,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而人的思想必定會被某種意識形態(tài)所占領,如果思政教師疏忽職守,學生的思想就可能被其他的意識形態(tài)所侵蝕。而自近代以來,數(shù)種救國方案均告失敗,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因此,思政教師責任重大。學生是最活躍的群體,容易受到各種思想的影響,因此必須改革不科學的評價機制,激勵思政教師恪盡職守,把精力集中在立德樹人的完成上,正本清源,培養(yǎng)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棟梁之材。
“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5]388。只有“讓信仰堅定、學識淵博、理論功底深厚的教師來講,讓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5]379,思想政治教育才算真正發(fā)揮了應有的作用。
1.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思政課要解決學生的理想信念問題。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的信念,只有首先在思政課教師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學生心中開花結果。
“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為了黨和人民,以林俊德為代表的科研人員“苦干驚天動地事,甘做隱姓埋名人”,以楊利偉為代表的廣大航天工作者“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11]186。正是有了勤勤懇懇、攻堅克難的各行各業(yè)的人的努力和奉獻,正是有了全國人民的添磚加瓦,今日的中國高樓才能巍然屹立于世界。
“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6]133。只有思政教師首先自己看到歷經(jīng)百年而愈發(fā)閃耀的真理之光,聽到自歷史深處傳來的真理之聲,切實感受到百年大黨一路走來的艱難與不易,堅定不移地聽黨話、跟黨走,才能“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6]133。
2.桶水贈杯水。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首先要有一桶水。教師“要有學識魅力,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5]382。要將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講給學生聽,教師必須首先了解波瀾壯闊的百年黨史。
如果把中國共產(chǎn)黨自誕生以來一百多年的歷史比作一本書的話,那么老師首先要把這本書讀懂、讀透、讀厚。黨的百年歷史這本書內(nèi)容廣泛豐富,情節(jié)跌宕起伏,不是讀一遍就能夠把握的,要反反復復讀、認認真真學,不僅把握主流,還要清楚細節(jié),這樣才能在向學生講述時,既不偏離方向,又能豐富內(nèi)容,使學生獲得的是既真實可信又形象生動的黨史知識,方能引起學生對黨史的興趣,最終激發(fā)其愛黨愛國之情。再者,還要把書再讀薄。中國共產(chǎn)黨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老師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無法將百年黨史完完本本地全部講述給學生,因此,就要“堅持以我們黨關于歷史問題的兩個決議和黨中央有關精神為依據(jù),準確把握黨的歷史發(fā)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正確認識和科學評價黨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1]182。
3.情理結合。黨史是一部生動的思政教材,不能只注重知識的傳授,還要注重情感的培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情理結合,方能“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5]26。
“只有打動學生,才能引導學生。教師在課堂上展現(xiàn)的情懷最能打動人,甚至會影響學生一生”[5]380。習近平曾說過,他之所以對焦裕祿一往情深,就是因為他的政治老師在講述焦裕祿的事跡時,情難自已,數(shù)度哽咽,從而使少年習近平深受震撼,并對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們黨的每一段歷史上都有無數(shù)名像焦裕祿那么偉大、那么感人至深的人,都是思政教師可以運用在課堂中的優(yōu)秀教育案例,不僅在思政課堂上可以運用,在任何專業(yè)課堂上都可以運用。比如,錢學森、吳孟超等的偉大事跡都可以在相關的專業(yè)課堂上加以運用。通過講述優(yōu)秀黨史人物或在專業(yè)領域內(nèi)攻堅克難的創(chuàng)造精神、或放棄誘人條件義無反顧效忠黨和國家的愛國精神、或舍己為人、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等等,來激勵學生們堅定不移地聽黨話跟黨走,努力學好專業(yè)知識,立志為黨為國為人民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盵12]可打造課堂、網(wǎng)絡、實踐三維立體式學習體系,全方位、立體化、無間斷地進行黨史教育。
1.利用課堂主陣地,系統(tǒng)學習。與其他黨史學習教育的形式相比,思政課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更加系統(tǒng)連貫,更加突出紅色主題。因此,要“充分發(fā)揮思政課在推進黨史學習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11]186。如何利用好思政課這個主渠道講好黨史?不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照本宣科、應付差事,那‘到課率’‘抬頭率’勢必大打折扣”[3]。
集中備課是很好的備課方式,既可以統(tǒng)一思想,防止錯誤,又可以集思廣益,產(chǎn)生好的思路、案例,同時,教師之間也交流了經(jīng)驗,獲得了成長。
運用多種方式開展課堂教學。學生是最活躍的群體,在當今變化異常迅速的世界,更是助力了學生的活躍程度。傳統(tǒng)的教師單向傳輸知識的模式已經(jīng)不適應學生了。因此可以運用體驗式教學、互動式教學等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充分利用網(wǎng)絡??梢岳命h史領域的網(wǎng)絡博主短視頻進行教育,優(yōu)質博主的短視頻,不僅講得清楚明白,而且往往蘊含著大情懷,具有情感升華的作用。而且,在課堂上播放與所講內(nèi)容相關的精彩的短視頻,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興奮度,而且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
2.運用網(wǎng)絡,激發(fā)學習興趣。學生在哪里,思政教育就要到哪里。在當今時代,網(wǎng)絡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也是學生們了解外界和時事的主要渠道。思政教育在網(wǎng)絡空間能夠通過多種形式來對學生進行黨史教育。比如,可以舉行網(wǎng)絡黨史微電影比賽,使學生們在前期資料搜索,中期拍攝切身體驗,后期制作反思感悟的全過程中,真正領悟黨史人物或事件的力量與意義,并最終從自己了解、再塑造的形象和事件中,對百年黨史自覺產(chǎn)生興趣,主動去了解,堅定信仰并積極宣傳。比賽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通過諸如微博、抖音等渠道進行宣傳,從而在社會上擴大影響力。再者,可以利用虛擬技術,讓學生與黨史人物跨時空交流,通過與黨史人物的“面對面交流”,感受黨史人物的情懷與偉大;或打造3D虛擬空間,讓學生體驗黨史中的經(jīng)歷,感悟祖國“昨天”的艱難與不易,珍惜“今天”的成就與輝煌,堅定對“明天”的希望與信心,并將心中的報國情、強國志化為報國行。
3.沉浸式體驗,在實踐中學習。打造“行走”的思政課,使青年在沉浸式的場景教育中正確認識和科學評價黨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樹立對黨史上重大歷史問題的正確認識和全面理解?!皬狞h的一大會址到黨的各個重要革命根據(jù)地,從土地革命、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紀念地點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重要紀念場所等,每到一地,重溫那一段段崢嶸歲月,回顧黨一路走過的艱難歷程,靈魂都受到一次震撼,精神都受到一次洗禮?!盵13]在特殊的紀念日中,組織學生到當?shù)氐母锩┪镳^、烈士陵園、紀念場所等地方,加上老師或講解員的講解,重溫腳下土地曾經(jīng)的崢嶸歲月,接受精神的洗禮。
除了參觀重要的革命根據(jù)地和紀念場所之外,在實踐中進行黨史教育也可以有所創(chuàng)新,以激發(fā)學生對黨史的興趣。沉浸式體驗,是當前青少年所喜愛的一種活動方式。以紅色劇本殺為例,可以由師生共同創(chuàng)作、演繹。在劇本創(chuàng)作過程中,老師可以提供專業(yè)黨史背景指導,學生也會更加迫切更加主動地了解歷史上的真實情況,在此階段,學生已經(jīng)有了充分的黨史背景知識儲備,并在內(nèi)心埋下了一顆知黨愛黨的種子;而后,在劇本打磨完成之后進入故事演繹階段,在推理演繹過程中,沉浸式體驗角色面臨的艱難處境與內(nèi)心的情感歷程,從而使情感與思想達到觸及靈魂深處的升華高度;最后,在故事塵埃落定之后,深深感受到先輩們面對困難迎難而上,面對危險視死如歸,面對信仰矢志不渝的偉大精神!
中國共產(chǎn)黨已經(jīng)是走過百年光輝歷程的“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其百年歷史波瀾壯闊,其險阻艱難世所罕見,其奉獻犧牲感天動地,其初心使命始終不改。中國共產(chǎn)黨歷經(jīng)百年而得出的珍貴經(jīng)驗、形成的偉大精神是當今和未來繼續(xù)奮力前行的強大精神動力。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思政育人當中,不僅能夠豐富思政育人素材,而且有助于傳承紅色基因。為此,在教育系統(tǒng)內(nèi)部,需要學校、教師的共同努力,充分運用各種教育方式,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線上線下齊發(fā)力,培育“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