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歷史上的民族關系與國家的統一

2023-04-23 00:55楊圣敏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學報 2023年5期
關鍵詞:漢族戰(zhàn)爭統一

楊圣敏

(中央民族大學,北京 10081)

一、如何看中國歷史上的統一

在世界的文明古國中,中華民族是唯一將自己的傳統文化、基本疆域延續(xù)數千年不斷的大國。秦漢時期中華民族作為自在的民族已經形成,因此我們說“中國自古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近年來,有學者對這種表述表示反對,認為這是在“創(chuàng)造歷史”,稱“這是為了當前的民族榮盛與團結,而必須創(chuàng)造與強調的‘歷史’”。言外之意這不是真實的歷史①王明珂:《中國民族與民族史》,《復旦學報》2016年第5期。。還有人強調中國歷史上絕大部分時間是分裂的,稱幾千年來,中國真正完全統一于一個中央政權的時間僅有二百余年。

怎么看這個問題呢?筆者認為,看一個民族、國家是否統一或分裂,有多種角度和標準,一個重要的角度和標準是對比。我們看世界歷史上那些大帝國,如希臘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波斯帝國等,何曾有一個帝國是長期控制著大部分疆域的(不要說全部疆域了);何曾有一個帝國是延續(xù)一種語言文字和政治制度上千年的。但中國與他們不同,數千年來,中國延續(xù)著同樣的語言、文字,秦統一以后的政治制度延續(xù)了兩千年。從這個角度看,中國一直是統一的文明,多數時間是統一的國家。如今歐洲的幾十個國家基本是18 世紀前后建立的,僅有幾百年的歷史,美國歷史更短。而現代中國、今天的中華民族是數千年歷史的延續(xù),從來沒有中斷過。我們擯棄了很多封建的、落后的舊文化,也一直繼承著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繼承著我們的基本疆域。我們說中國自古就是統一的國家是從這個角度,從這種對比中說的。具體來說,中國歷史上的統一,主要指以下兩種情況:一是中華各民族和疆域的全部都處于一個中央政權管轄之下,如元朝、清朝;二是大部分疆域和多數民族處于一個政權之下,如秦、漢、唐等王朝,而且王朝的核心地區(qū)(王畿)在中原。這種時候雖然有一些地方政權沒有完全歸于中央王朝管轄,但也往往以和親(甥舅)、結盟(雙方有高下之別)、朝貢和羈縻等關系維系著對中央王朝的向心力。以上兩種狀態(tài)占了中國歷史的大部分時間。這是中國歷史的主流,也是世界其他大帝國不曾有過的。所以,筆者不同意有人說中國歷史大部分時間是分裂狀態(tài)。

中國歷史也有第三種情況:中華民族分裂為幾個不同的政權。如三國、兩晉、南北朝、宋遼夏金、明與北元等時期。但這種時候,中國主流的文化、語言文字和政治制度還是在大部分疆域和人口中延續(xù)著沒有中斷。同時,各個地方政權都不以偏安一隅為目標,都要重新統一中國,分治不是要分裂,是要爭奪統一國家的管轄權。統一一直是人心所向,這種數千年不變的爭取統一的大勢,在世界歷史上僅存在于中國。在中國歷史上,任何地方政權,如果不尋求統一,就會喪失人心,很難長期維持。皇帝可以不同民族來當,誰統一了國家,延續(xù)了中華民族主流的政治和文化,大家就擁護誰。

二、歷史上國家分裂的原因

中華民族自秦統一以后兩千多年的歷史上,一直呈現出團聚統一的大態(tài)勢,其間也不斷有分裂和離散的現象出現。具體來說,在古代史上,中華民族曾出現過四次大分裂局面:一是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經三國,到西晉的短暫統一;二是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三是五代十國時期;四是南宋夏金遼時期。這四個時期相加,總共約600 年時間。分析這些時期分裂和離散的原因,或是民族戰(zhàn)爭、民族沖突的結果,或與民族問題有直接關聯。可見中國歷史上幾次大分裂,都與民族問題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偨Y歷史上歷次分裂的原因,可以大體上得出如下認識:統一是需要凝聚力與核心的。這個核心一直是中原地區(qū)。與中原漢族相比,各邊疆少數民族大多在文化和歷史上有較明顯差異,在社會和經濟發(fā)展水平上相對落后,有的還與境外民族有比較多的聯系。因此,他們往往在文化方面有多重取向;地緣政治方面有孤懸外逸的可能;社會歷史方面有離合飄動的特征。

1.每當中央王朝不夠強大或比較衰弱時,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qū)與中原的統一就比較松散(如北宋和明代);當中原地區(qū)出現大規(guī)模動亂時(如西晉末的“八王之亂”,唐末的“安史之亂”等),邊疆民族地區(qū)往往會分離出去。

2.當中央王朝施行比較明顯的民族歧視甚至壓迫政策時,就會造成民族界線加深、民族矛盾加劇甚至造成大規(guī)模反叛和分裂(如中原王朝夷夏之別的政策;元代將不同民族劃分為四等人的政策;清代滿漢之分的政策等)。

3.當地方少數民族貴族為了擴大自己的統治,與中央政府爭奪統治權(如西晉末的“五胡”政權,唐代的“安史之亂”,宋代的契丹,女真、黨項羌,明代的蒙古貴族所建地方政權)時,國家就會分裂。

4.外來敵對勢力的侵略和插手(如19 世紀中葉,中亞浩罕汗國阿古柏對新疆的侵略;20 世紀30、40 年代英、俄相繼對新疆的兩個“東突”政權的支持;俄羅斯對外蒙古獨立的支持;英印政府對西藏的侵略和插手等),也是造成歷史上國土分裂的重要原因。

綜上所述,我們將歷史上造成分裂的原因大體分為:中央王朝的虛弱;政府的民族歧視壓迫政策;地方少數民族貴族擴大統治權的戰(zhàn)爭;外來敵對勢力的插手和直接侵略等四個方面。

三、統一國家與地方政權的關系

我們說,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這只是一種概括性的總結。從歷史上看,這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與疆域,有一個形成、發(fā)展的過程。

第一,中國的統一是逐漸擴大和鞏固的。第二,在中國有文字記載的幾千年歷史中,統一始終是一個主要態(tài)勢。中國也曾多次分裂,分裂為很多地方和民族政權,但在這幾千年中,統一的時間遠超過分裂的時間,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在各民族的交往中,曾經發(fā)生多次的戰(zhàn)爭,但和平交往始終是民族關系的主流。為什么幾千年來,統一始終是中國歷史的主流呢?因為統一有益于中華各民族,所以幾乎所有的民族都希望統一,都爭取統一。歷史上作過這種努力的除了漢族以外,還有匈奴、突厥、鮮卑(北魏王朝)、氐(前秦王朝)、契丹(遼朝)、蒙古(元朝)和滿族(金朝與清朝)等。這也證明了中國的統一是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其中特別是漢族、蒙古族和滿族起了突出的作用。第三,歷史上中國的疆域,不僅包括歷代中央王朝或漢族政權控制的疆域,也包括尚未納入中央王朝版圖的——各地方和少數民族政權的疆域。歷史上中國疆域內的各民族,不管是處于中央王朝統轄之下,還是建立割據政權時期,不管是統一時期還是分裂時期,都是中國的民族。這些地方政權都是中國的地方政權。如秦漢時期的匈奴,隋唐時期的突厥,契丹人建立的西遼(1125—1211 年),回紇人建立的哈拉汗朝(840—1211 年)等,他們生活和控制的區(qū)域,都是中國疆域的一部分;他們建立的政權,都是屬于中國的不同民族的政權。雖然在分裂時期,不同的民族政權可以互相視為異域或外國,但從整個歷史看,那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暫時分裂時期,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國內不同民族政權之間的關系,不是中國與外國的關系;他們的歷史,都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中國歷代的王朝,是各民族聯合或輪流坐天下的歷史。

四、統一過程與各民族的貢獻

中國的疆域與文化,是中國這56 個民族及其祖先在幾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共同開發(fā)、創(chuàng)造出來的。

早在傳說時代,在距今四五千年以前,各民族的祖先就生活在東亞今天的中國這片土地上。當時,在中原黃河流域,主要有夏族(漢族的祖先);在東部的淮河流域和泰山之間,有東夷;在南方的長江流域,有三苗;在西北地區(qū)的黃河與湟水之間,有羌族;在北方的蒙古高原,有葷鬻(音育),夏族與周圍各族都有交往聯系。到了夏(公元前21—17 世紀)、商(公元前17—11 世紀)、周(公元前11 世紀—771 年)和春秋(公元前771—476 年)、戰(zhàn)國(公元前476—221年)時期,根據文字記載的歷史,各族之間的交往更加密切。在黃河流域有夏、商和周族,東方有夷族,東北有肅慎(滿族祖先),北方和西北有狄(突厥、回紇人祖先)、戎、羌、氐,南方有蠻、越等民族,在此期間,以夏族、周族和商族為主,吸收了夷、羌、狄、苗和蠻等族的成分,演化成了華夏族,并且相繼建立了夏、商和周朝,國家的疆域越來越大,包容的民族也越來越多。秦、漢朝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 年),華夏族吸收了更多其他民族的成分,形成了漢族。漢朝的疆域,東至大海,在西方包括了今新疆各民族,在北方越過長城,統一了南匈奴,控制了內蒙古,在南方,它的行政機構越過五嶺(今福建、廣西、廣東)一直設立到海南島。到了隋、唐時期(公元581—907 年),中原王朝的疆域進一步擴大。隋、唐兩個王朝,都是漢族與少數民族聯合建立的政權。隋朝主要是漢族與鮮卑族的聯合政權,鮮卑族大臣在朝廷中占很大比重,隋朝皇后也多為鮮卑人。唐朝前期,中央政府中的官員幾乎有一半是少數民族成員。唐朝后期,軍隊中的高級將領有一半以上來自契丹、突厥、回紇、高麗等少數民族。依靠主要由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聯合組成的騎兵,唐朝政府控制了北到黑龍江和貝加爾湖、西到巴爾喀什湖和中亞兩河流域,在今日中國的版圖中,除了西藏以外,其它地區(qū)和民族都成為統一的唐朝的一部分。到了元朝(1271—1368 年)其版圖“有漢唐之地而加大”,其人民“有漢唐之民而加多”(《元史·地理志一》),包括西藏的藏族在內的所有民族都統一在一個中央政權之內了。到了清朝(1644—1911 年),這種統一就更加鞏固??梢?,中國各民族都對疆域的開發(fā)作出了貢獻。如,華夏族最早開發(fā)了黃河流域的陜甘及中原地區(qū);東夷最先開發(fā)了沿海地區(qū);苗、瑤族最先開發(fā)了長江、珠江和閩江流域;藏、羌族最先開發(fā)了青海、西藏;彝、白等民族最先開發(fā)了西南地區(qū);滿、錫伯、鄂溫克和鄂倫春等民族的祖先東胡族最先開發(fā)了東北地區(qū);匈奴、突厥、蒙古等民族先后開發(fā)了蒙古草原;黎族最先開發(fā)了海南島;高山族最先開發(fā)了臺灣。

中華文明的不斷進步,源于各民族的創(chuàng)造與發(fā)明。如漢族首創(chuàng)了造紙、印刷、指南針和火藥四大發(fā)明;維吾爾族和黎族最先學會了棉花的種植和紡織;回族建筑師亦黑迭兒丁規(guī)劃并主持修建了元大都(今北京),為北京成為世界名城打下了基礎;藏族保存的兩大古代佛學著作《甘珠爾》和《丹珠爾》(即藏文大藏經),至今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兩件瑰寶;漢語普通話的發(fā)音特點,是受蒙古語的影響而形成的。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幾千年來,中華各民族的團聚和統一,中華文化的進步,始終是以中原地區(qū)為中心,以漢族為主體而日益發(fā)展的。在階級社會中,不同階級之間的關系是不平等的,不同民族之間的關系也是不平等的。這種不平等的關系,充滿了世界史,也充滿了中國史。但我們今天必須用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則來分析歷史上的民族關系。而各民族的貢獻是否也是相同的呢?中國的統一與疆域,中國的歷史與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締造、開發(fā)的。中國的歷史,是中國疆域內各民族歷史的總和。我們在觀察和分析各民族在歷史上的活動時,必須基于民族平等的原則。但我們所說的民族平等,主要是指各民族所應享有權利的平等。在歷史問題上,應使用同樣的標準和尺度,來評價和衡量各民族的歷史活動。但這不等于說各民族在歷史上的作用大小也平等。

在我國歷史上,當中原地區(qū)已處于比較發(fā)達的封建社會時,有些邊疆地區(qū)的少數民族還處于農奴制社會,個別地區(qū)還處于奴隸制社會甚至氏族社會。由于各民族所處地域、發(fā)展水平和人口規(guī)模的明顯差異,他們在歷史上的作用和貢獻也是不同的。其中,漢民族一直起著主導的作用。漢族能夠在歷史上起主導作用,不僅因為它人口眾多,更重要的是因為它有比較先進的生產方式、比較發(fā)達的經濟和文化。即便漢族被其他民族征服以后,仍是如此。馬克思說:“依據歷史的永恒規(guī)律,野蠻的征服者自己總是被那些受他們征服的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的”①馬克思:《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馬克思恩格斯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189頁。。在中國歷史上,相繼征服過漢族地區(qū)的有鮮卑(北魏)、契丹(遼)、女真(金)、蒙古(元)和滿族(清)。他們在進入中原以前,都處于比中原的漢族較低的發(fā)展階段,因此當他們進入中原以后,不僅未能改變漢族原有的生產方式和文化,反而逐漸被漢族文化所同化。因此,著名史學家翦伯贊先生說:“我以為即使在鮮卑人、契丹人、女真人統治半個中國的時期,在蒙古人、滿洲人統治整個中國的時期,漢人仍然在中國史上起著主導作用?!雹隰宀潱骸遏宀潥v史論文選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4頁。

五、民族融合是中國歷史進步的動力

幾千年來,中華各民族經過不斷的遷徙、雜居、通婚和各種形式的交流,在文化上互相學習,在血統上互相混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致使各民族、地域間的界限日見淡漠,而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特征則逐漸產生出來。

民族融合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是進步的現象。特別是那些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低于中原漢族的少數民族,一旦走進黃河流域這個漢文化的搖籃,他們就終究要融入這個汪洋大海之中。中國的主體民族漢族的形成,就是各民族大融合的結果。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存在著華夏、東夷、北狄、西戎和百越五大民族集團。古書稱:“(周)文王西夷之人也”(見《孟子》)??梢姡苋嗽粚偃A夏。有人考證,“舜為東夷之人”,孔子的弟子管仲名夷吾,也是夷人③程大絡:《中華民族融合歷程考》,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9年,第53頁。。當時,狄人部落大量散布于黃河以北,與華夏人通婚的記載很多。如晉國的國君重耳的母親就是狄人。南方的吳、越兩國,就有大量越人。到秦統一時,原散布于中原的夷、狄、戎、越已大部分融入華夏族之中。漢代以后,特別是當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時,他們就會大規(guī)模地融入漢族之中。如西晉末年,鮮卑、羯、氐、羌和匈奴五個少數民族乘亂進入中原,在中原分別建立了十幾個國家,史稱“五胡十六國”(公元317—439年)。一百多年以后,這些少數民族都消失于漢族的汪洋大海之中。至今,在漢族中保留著匈奴的姓,“呼延”。女真人的金國(1115—1234年)占據黃河流域以后,有“幾百萬口”女真軍戶遷入河南④《續(xù)資治通鑒》卷112,123。,結果全部漢化了。原居于東北的滿族人,隨著清朝的建立大部分遷入關內,到了清末,這些人已完全丟棄了滿文、滿語,他們使用漢語漢文,飲食起居也與漢族很少差別了。

進入中原的少數民族,有的主動向漢族學習。如鮮卑族的北魏孝文帝(公元471—499年),發(fā)布命令要求鮮卑族學習漢語,穿漢族服裝,改漢姓,鼓勵與漢族通婚,加快了鮮卑人與漢族的融合。也有的少數民族統治者,反對漢化。如金世宗規(guī)定,“禁女直不得改稱漢姓,學南人服裝,犯者抵罪”⑤《金史》卷8。。清太宗也發(fā)布過命令,不許“廢騎射而效漢人”,“有效他國衣冠、束發(fā)、裹足者,治重罪”①《清史稿》卷3,太宗紀。。他們還禁止?jié)M漢通婚,禁止?jié)M人經營商業(yè)和農業(yè),甚至封鎖東三省,不準漢人去開墾。

但是,民族融合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是進步的現象。特別是那些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低于中原漢族的少數民族,一旦走進黃河流域這個漢文化的搖籃,他們就終究要融入這個汪洋大海之中。恩格斯說:“文明較低的征服者,在最絕大多數的場合上,也不得不和那個國度被征服以后所保有的較高的經濟情況相適應;他們?yōu)楸徽鞣娜嗣袼?,而且大部分甚至還采用了他們的語言?!雹诙鞲袼梗骸斗炊帕终摗?,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89頁。中國歷史上進入中原的少數民族統治者,都是這樣的結局。元代的蒙古族也是如此。元朝統治者曾實行嚴格的民族隔離政策,于是有學者就斷言:“元朝奉行蒙古主義,漢文化及漢人皆不受尊崇?!雹塾鹛锖啵骸队鹛锊┦渴穼W論文集·上卷·歷史篇》,京都,東洋史研究會,1957年,670頁。但事實是,蒙古統治者為了統治的需要,于1233 年就在燕京設國子學,讓蒙古子弟學習漢語、漢文。忽必烈也曾下令諸王子及近臣子弟從漢儒學習經典,皇子皆受雙語教育④《元史》卷134。。有學者作過考證,元朝科舉前后十六科,共錄取進士1139 人,其中蒙古人三百余人。而曾經埋首漢文經籍,投身考場的蒙古子弟則數以萬計⑤蕭啟慶:《論元代蒙古人之漢化》,彭衛(wèi)等主編:《歷史學·中國古代史卷中冊》,蘭州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元朝廷還加封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封屈原為忠節(jié)清烈公,改封柳宗元為文惠昭靈公,謚杜甫為文貞,可見其對儒學的推崇。元朝末年,很多蒙古人已改漢姓,從漢俗。元朝滅亡后,蒙古人的身份已失去了等級上的優(yōu)勢,大部分蒙古人就很快融入了漢人之中。自漢朝以后,歷代都有很多西域的僧侶、商人、軍人等來到中原。有學者曾對其中有文獻可考的一百三十余人作過專門研究,證明他們都接受了漢文化⑥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國學季刊》第一卷四號,1923年;《燕京學報》第二期,1927年。。其中包括今新疆的吐魯番人、和田人、庫車人、吉木薩爾人等。還有來自蔥嶺西的烏茲別克斯坦人、阿剌伯人、波斯人等。古代文獻中也有西域人曾成百上千地結隊來到中原的記載。如漢靈帝時,一位叫法度的大月氏人,“率國人數百名歸化”。又如,唐代的陜西醴泉縣北,“有山名溫宿嶺者,本因漢時得溫宿國(今新疆阿克蘇)人,令居此地田牧,因以為名”⑦《漢書·西域傳》,顏師古注。。唐代于闐國(新疆和田)曾派遣一支五千人的軍隊進入中原,幫助平息安史之亂,就再未見其返回的消息,可見已融入中原。唐朝的將軍尉遲敬德就是于闐人,至今仍是流傳于漢族民間的門神。

幾千年來,漢族人融入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互相融合的記載也是很多的。如,秦始皇曾徙五十萬中原人于當時的南越(今兩廣地區(qū)),其中很多人就融入了越人之中。隋朝末年,中原離亂,很多漢人北逃或被虜入漠北突厥為奴,唐朝建立后,唐太宗曾派人攜錢幣絲綢去草原上贖人,前后贖回漢人數萬。回紇、吐蕃、粟特和突厥等族的很多商人、使節(jié)來到中原后娶漢族婦女帶回的記載也是很多的。如貞觀三年(629年),唐朝政府在長安一次就查出娶了漢婦的“胡客”(西域商人)幾千人⑧《資治通鑒·唐紀四十八》。。也有的漢族人被搶掠或漢族地區(qū)被少數民族占領后,漢族人被少數民族同化的情況。如唐代的河西走廊在被吐蕃占領半個世紀以后,當地的漢人都已穿上了吐蕃服裝。唐代王建的《涼州行》,則反映了漢族婦女被搶掠后的情況:

涼州四邊沙浩浩,漢家無人開舊道;

邊頭州縣盡明兵,將軍別筑防秋城。

萬里人家皆已沒,年年旌旗發(fā)西京;

多來中國收婦女,一半生男為漢語。

可見,無論在漢族還是少數民族中,幾千年來,這種血統的交融和文化的融合一直沒有停止過。中華文化是數千年各民族文化融合的結果。

六、民族戰(zhàn)爭與民族英雄

我國各民族之間,在歷史上曾發(fā)生過多次戰(zhàn)爭。戰(zhàn)爭是民族關系中一種重要的現象,但我們首先應明確,幾千年來,各民族之間主導的關系是和平相處,是經濟、文化和政治上的正常交往。舊時代的史學家,往往具有狹隘的民族主義偏見,過多強調了民族間的戰(zhàn)爭,而忽視了民族之間的正常交往,以及這種交往對于我國各民族逐漸團聚統一的重要意義。

事實是,各民族之間和平相處的時間比戰(zhàn)爭的時間長得多,歷史上,各民族和平相處是主要的方面,戰(zhàn)爭是第二位的。民族矛盾發(fā)展到和平相處不能維持下去時,才會爆發(fā)戰(zhàn)爭。歷史上國內各民族之間的歷次戰(zhàn)爭,雖然都是一種內戰(zhàn),但也有性質的區(qū)別。戰(zhàn)爭的雙方也有正義與非正義、壓迫與反壓迫、征服與反征服、統一與分裂的區(qū)別。如何評價和區(qū)別這些戰(zhàn)爭的性質,是一個很重要也很復雜的問題。我們在評價這些戰(zhàn)爭時,首先要擺脫狹隘的民族主義,既不能站在大漢族主義的立場,也不能站在某一個少數民族的立場,而要從我國的整體,從一個整體的多民族國家的立場出發(fā)來進行評價。判斷戰(zhàn)爭的性質,先要了解戰(zhàn)爭是由哪個階級發(fā)動的,是為了什么而進行的,是什么政策的繼續(xù)。民族戰(zhàn)爭,是階級社會的產物。因為這些戰(zhàn)爭或是由各民族的統治階級發(fā)動的,或是由統治階級的民族壓迫和剝削政策激起的。各民族的統治階級,為了統治更多的地區(qū)和人民,掠奪更多的財富,往往會發(fā)動針對其他民族和地區(qū)的戰(zhàn)爭。如匈奴、鮮卑和突厥等北方草原民族,對中原地區(qū)和西域城邦國的掠奪與征服戰(zhàn)爭;金朝對南宋的戰(zhàn)爭;蒙古汗國對中原、西亞和歐洲的征服戰(zhàn)爭等,都是非正義的。而遭受攻擊的民族、地區(qū)或國家的反抗,則是保衛(wèi)自己的家園,保衛(wèi)自己民族生存的戰(zhàn)爭,是正義的戰(zhàn)爭。歷史上也有的邊疆少數民族的首領,為了保護少數統治者剝削奴役本民族人民的特權,反對國家的統一,甚至勾結外國勢力發(fā)動分裂祖國的戰(zhàn)爭,這類的戰(zhàn)爭都是反動的。對這種反動勢力的打擊則是正義的,符合當地少數民族的利益,也有益于國家的統一。

雖然各民族統治者發(fā)動戰(zhàn)爭的目的,多是為了擴大本民族統治階級的權益,但歷史上也有一些戰(zhàn)爭,它的結局和客觀效果,是與發(fā)動戰(zhàn)爭的統治者的主觀目的不完全一致的。列寧說:“歷史上常常有這樣的戰(zhàn)爭,它們雖然像一切戰(zhàn)爭一樣不可避免地帶來種種慘禍、暴行、災難和痛苦,但是他們仍然是進步的戰(zhàn)爭,也就是說,它們有利于人類的發(fā)展,有助于破壞特別有害的和反動的制度(如專制制度或農奴制),破壞歐洲最野蠻的專制政體(土耳其的和俄國的)?!雹倭袑帲骸墩撋鐣髁x與戰(zhàn)爭》,《列寧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我國歷史上有些民族間的戰(zhàn)爭,也屬于這類性質,它破壞了反動落后的制度,促進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融合。

在歷史上的民族戰(zhàn)爭中,涌現出了一些杰出的領袖人物,受到本民族人民的愛戴。他們中有的人是通過戰(zhàn)爭,將原來分散的部落合成了統一的民族,促進了本民族的發(fā)展和強大,如蒙古族的成吉思汗,滿族的努爾哈赤。有的是在反侵略戰(zhàn)爭中英勇抵抗了異族的進攻,保護了本民族人民的家園和生命財產,如漢族的岳飛和于謙等,他們都是本民族的英雄。在我國歷史上,還有一些英雄人物,在反抗外來侵略者、保衛(wèi)中華民族的戰(zhàn)爭中作出了杰出貢獻,如明代抗擊倭寇的戚繼光,從荷蘭侵略者手中收復臺灣的鄭成功,鴉片戰(zhàn)爭中的林則徐。他們是我們中華各民族的英雄,受到全國人民的愛戴。以上所有的這些民族英雄們,他們?yōu)榱嗣褡宓睦嫠憩F出來的勇敢、智慧、英勇獻身的精神和業(yè)績,將永遠銘記于中國的史冊,激勵各族人民前進。

猜你喜歡
漢族戰(zhàn)爭統一
國清榮
未來戰(zhàn)爭我們最強
堅持嚴管和厚愛相統一的著力點
碑和帖的統一,心和形的統一,人和藝的統一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被風吹“偏”的戰(zhàn)爭
統一數量再比較
他們的戰(zhàn)爭
改成漢族的滿族人
國家視野中的河湟漢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