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炎
在先秦諸子中,“韓非子”的稱謂是比較特殊的。所謂“子”者,原本是一種敬稱,因而常常只與姓、不與名相聯(lián)系,如“孔子”“孟子”。唯獨“韓非子”以姓、名相連,很少有人稱他為“韓子”。這恐怕與尊敬程度有關(guān)。
在古代社會里,一個人所受到的尊敬程度一般是由他的出身、年齡和社會成就這三個方面的因素決定的。就出身而言,韓非算得上諸子中地位最高的一人了,他是韓國公子,真正的貴族。就年齡而言,韓非又是諸子中最小的,倒也有不被尊敬的理由。然而這種理由即使存在也不是決定性的,人們對于宋代的朱熹不還是以“朱子”相稱嗎?最后,讓我們來看一看他的社會成就。作為思想家的韓非子,熔商鞅之“法”、申不害之“術(shù)”、慎到之“勢”于一爐,可以說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成就不可謂不大。從某種意義上講,韓非的哲學(xué)思想與李斯的政治手段、張儀的外交謀略,共同構(gòu)成了秦國統(tǒng)一大業(y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是,問題可能也正是出在漢代以后的人們對于法家思想的評價上。
無論秦朝的統(tǒng)一為我們的民族帶來了多大的好處,但“苛政猛于虎”的集權(quán)統(tǒng)治給人們帶來的歷史痛楚卻是難以忘懷的。而且,人們很自然地會將這種歷史的暴政算在法家思想及其執(zhí)行者的頭上。事實上,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政治運動恐怕也確與韓非“必禁無用之學(xué)”的文化主張有著剪不斷的瓜葛。所以,在后人的心目中,法家思想常常與陰謀、極權(quán)、暴政相聯(lián)系,其代表人物也就不可能受到更多的尊敬了。這其中,商鞅被稱為“商君”而非“商子”,便是一個證明。太史公稱“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或許,韓非的天資尚非如此“刻薄”,故而被保留了“子”的地位,但是為了使這位“法家者流”與其他諸子區(qū)別開來,所以便使用了姓、名連用的方法,稱他為“韓非子”而非“韓子”,這其中的微弱差別便可品味得知了。
之所以花這么大的力氣來解釋韓非子的稱謂,是因為人們對這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一直抱有某種程度的偏見。如郭沫若在《十批判書·韓非子的批判》中將他定為“一位極權(quán)主義者”。由于他在政治上的極權(quán)主義態(tài)度,更為重要的是,他敢于揭示人性中丑惡、卑劣乃至兇殘的一面,并企圖在這種可怕的人性背景之上,通過法制的約束來建立起一個和諧而有序的社會。
作為荀子的學(xué)生,韓非子進一步發(fā)揮了老師“性惡論”的主張,并且將人性中最陰暗的一面暴露給人們看,他說:“輿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也,非輿人仁而匠人賊也,人不貴,則輿不售;人不死,則棺不買?!庇捎谌伺c人之間存在著一種難以超越的利害關(guān)系,因而人是不可信的,也是靠不住的:“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則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親也,縛于勢而不得不事也。”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與人與動物之間的關(guān)系幾乎沒有什么兩樣“:夫馴烏者,斷其下翎焉。斷其下翎,則必恃人而食,焉得不馴乎?夫明主畜臣亦然,令臣不得不利君之祿,不得無服上之名?!笨梢哉f,他比我們更加真誠,更有勇氣;至少,他比那些無視私欲的道學(xué)家們更敢于直面人生!
因此,與那些以忠孝安邦、以禮樂治國的儒者不同,韓非子既不相信教化的萬能,也不相信仁者的自律。他深知,無論什么人,無論他的地位有多高、功勞有多大,都不可能超越人性自身的局限,因而都可能是一個潛在的罪犯。這倒有點兒像西方的“原罪說”,只能依靠法律來限制人的欲望。事實上,正是在這種“性惡論”的基礎(chǔ)上,他進一步將荀子“貴賤有等”的禮改造為“法不阿貴”的法:“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边@種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絕不是一個“極權(quán)主義”就可以囊括殆盡的。如果說,對貴族特權(quán)的限制和約束就是對平民利益的維護與尊重的話,那么這位“極權(quán)主義者”也就不應(yīng)該盡受指責(zé)了。
當(dāng)然,我們也不應(yīng)將他的地位拔得太高,因為說到底,韓非的法制最終還是為王權(quán)服務(wù)的。當(dāng)他用法律來防范一切人的罪惡時,卻無法防范王權(quán)本身的罪惡,也正是在這一點上,他鉆入了自己所編織的圈套:正是那個曾經(jīng)高呼倘與韓子交游則死而無憾的秦王,最終竟以其靠不住的人性,聽信了李斯的讒言,將這位曾為之出謀劃策的思想家置于死地。韓非的這段遭際,應(yīng)該引起我們更多的思考。
(有刪改)
《學(xué)習(xí)方法報》讀寫拍檔新高考版2023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