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珺
摘要: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隨著計算思維培養(yǎng)理論與實踐的不斷深入,讓學生可以全面理解信息時代的生活環(huán)境,并可以利用所學到的技術和學科思維的方式去解決生活中碰到的實際問題。編程教育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可以培養(yǎng)中小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中小學生信息技術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
關鍵詞:信息技術? 編程? 教學
當前,世界正在經歷一場革命性的變化。在全球展開的信息和信息技術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對社會變革的方向起著重要作用,其結果必定導致信息社會在全球的實現。編程作為構建現代信息社會的重要工具,其作用和價值可想而知。下面本人通過教學實例,談談在實施編程教學時用到的五步教學法,希望可以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輕松,并充滿樂趣。
一、激趣導入課題
布魯納曾說: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研究的東西有著內在的興趣,學生一旦對所學的知識產生興趣,就會產生愉快的情緒,從而集中注意力,積極思維。在教學中,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夠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編程教學中,我們通常會用學生熟悉的動畫或者游戲場景來創(chuàng)設情境,從而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全身心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之中。例如在《跳舞的女孩》一課中,我提前用編程軟件制作了一個跳舞機,先讓學生通過看一看的活動,了解編程這個軟件,之后再引導學生仿一仿、做一做,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自己游戲的創(chuàng)作中去。
由于一堂課的教學時間有限,導入又不是授課的重點,所以不宜在課的開頭花太多的時間,而要在導入時要找準切口。良好的切入能節(jié)省時間,便于教師直奔教學的主題,又能讓學生跟上節(jié)奏。在尋找切口時,教師既要考慮學生已學的知識及已有的生活經驗,又要考慮所找切口與本堂課所學內容的關系。
二、目標任務驅動
所謂“任務驅動”就是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并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產生一種學習實踐活動的主動意識。
在《跳舞的女孩》一課中我采用了任務卡,其中包括3個基本任務,1個拓展任務。師生主要通過一起觀看微視頻“背景特效”“造型切換”“角色旋轉”完成任務卡,這樣的話學生在任務卡方面完成效果良好,作品的完成度也高。
在任務驅動教學法中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如需要搜集哪一類資料,從何處獲取相關信息資料等,強調發(fā)展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倡導學生之間的討論和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和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解決方案。教師設計的任務可以由學生個人完成,也可以分小組完成,但要注意“任務驅動”教學法的任務是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三、合作體驗學習
編程的學習對有些學生來說是“零起點”,對另外一些學生來說是以前知識的重復學習。這對我們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面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我就采用合作學習的方法來組織課堂,例如在《紅綠燈》一課中,我安排兩人一小組,伙伴互助互測互評共分享。常用的合作學習方式有兩種:一種方式是將不同層次的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共同去完成一個任務,在合作學習中基礎好的學生幫助和輔導基礎一般或較弱的學生,實現共同提高;另一種方式是當那些基礎很好的學生完成任務以后請他們做“小老師”,讓他們去流動輔導較難完成任務的學生,讓他們在輔導的過程中有新的發(fā)現和提高,而被輔導的學生也能跟上學習進度,體會到成功的感覺。
但在《猜猜我是數字幾》一課中我發(fā)現這樣的學習方式沒能很好地落實,部分學生沉浸在自己的創(chuàng)意思維中,即使遇到問題也欠主動去向同伴求助,缺乏合作互助學習意識。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除了要做好小組的組建工作外,教師也要進行引導和觀察,及時發(fā)現情況并積極解決,努力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圍。
四、分層點撥優(yōu)化
教育專家加德納認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在一個人身上的表現有不均衡現象?!边@說明人存在個性差異現象。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強調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同時,要正視學生的個別差異。它要求我們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從學生的個別差異出發(fā),有的放矢地進行分層教學,以便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是使全體學生共同進步的一個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實處的一種有效的方式。
例如在《紅綠燈》一課中,我設置的任務有3個,其中2個基本任務,1個拓展任務,基本任務是人人要會的,拓展任務主要是提供給能力較強的學生,在前面的基礎上來完成的。
五、總結反思提升
教師的反思,是教師利用行動研究,不斷探討并解決教學目的、教學工具和自身方面的問題,不斷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不斷提高教學效益和教科研究能力,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的過程。也是教師直接探究和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不斷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全面發(fā)展的過程。[1]
最后談談我在執(zhí)教《跳舞的女孩》中的幾點困惑:從教學內容的編排上基本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學生能搭建簡單的腳本,初步涉及到循環(huán)結構的運用,但教學設計中對學生自主探究、思維訓練的設計不足,沒有提供一定的問題支架以對他們進行思維訓練;其次算法思想在教學中滲透得不夠,對于小學生學習程序設計,讓他們掌握一定的算法思想是必要的,但目前學習到的內容比較淺顯,希望爭取在后續(xù)難度更大的學習中多多融入算法思想,讓學生更多對程序設計有一定的理性認識,學習上升一個高度。還有一點在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思維和創(chuàng)意上總覺得沒能找到比較有效的方法,學生多半是模仿創(chuàng)作,自己新穎的創(chuàng)意不多。
希望在以后的教學中努力遵循高效課堂模式,多多學習,精心設計課的每一個細節(jié),追求高效有趣的的信息技術課堂。
參考文獻:
[1]王彩霞,李通軍[M].論教學反思及其對教師成長的影響,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