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文,李 博,姚平平
遼寧醫(yī)藥職業(yè)學院,遼寧 沈陽 110101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 (以下簡稱《意見》),指出要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本文以下簡稱“四史”) 和形勢政策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群眾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繼往開來走好新時代長征路[1]。因此,結合高職院校思政課教育教學規(guī)律,深刻把握“四史”教育與高職院校思政課建設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解決融入過程的關鍵與重點,以便提出具體的措施,這對于更好地實現“四史”教育目標,深入推進思政課創(chuàng)新與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思政課是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也是加強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應有之義,是推動高等職業(yè)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抓手。把“四史”教育與思政課建設有機融合,推動理論、現實與歷史三結合,在大歷史觀中增強歷史思維能力,并轉化為歷史自覺,將政治性與學理性、理論性與價值性、實踐性與批判性體現在教育中。
青年學生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黨史觀,這也是開展“四史”教育的目的之一。要讓學生堅持用現代唯物主義思想和唯物主義歷史觀來分析歷史事件、歷史問題或歷史人物等,從而認清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歷史虛無主義是對唯物史觀的否定,它堅持唯心史觀,嚴重背離客觀事實,企圖消解中華民族根基,瓦解社會主義中國,是嚴重錯誤的歷史觀。通過對“四史”的學習,青年學生可以提高對錯誤思潮的辨別與抵制能力[2],總結歷史經驗與規(guī)律,把握現在,面向未來。
把“四史”教育與思政課教學有機結合,向青年學生展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等,使其能深入細致地了解“四史”的歷史脈絡,弘揚中國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提升中華民族的文化影響力和文化軟實力。
1921年,中國發(fā)生了開天辟地大事——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誕生了,從此,中國人民有了主心骨,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進程。它顯示了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以及其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和政治品格。在黨的百年奮斗史中,構建了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這與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內容緊密相連,其教學目標主要是幫助青年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系好人生的第一??圩?,深刻領悟為什么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道路和改革開放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并且深刻體會在這之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經歷了怎樣的磨難并成長壯大的,探索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
學習黨史,就是學習黨銳意進取、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歷史,黨始終站穩(wěn)人民立場,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的位置上;中國共產黨人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精神品質是構筑偉大建黨精神的堅強基石;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取得各項事業(yè)勝利的堅石。
1949年建立了新中國,中國人民真正站了起來,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一路披荊斬棘,致力于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融合,正確認識世情國情黨情,不斷推動社會進步和黨治國理政能力。在《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實施方案》 (以下簡稱《實施方案》) 中對形勢與政策課提出了“幫助學生準確理解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深刻領會黨和國家事業(yè)取得的歷史性成就、面臨的歷史性機遇和挑戰(zhàn)”的要求[3],二者具有一致性,旨在引導青年學生樹立“四個正確認識”。
學習任何思想、理念、歷史都要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時代背景,對新中國史的學習亦是如此,這樣才能正確認識中國所發(fā)生的巨大變化和取得的成績,科學認識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一方面,在時間縱向中把握發(fā)展的主題和脈絡,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處理好新中國發(fā)展的兩個歷史時期之間的關系,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方向。另一方面,在空間橫向中正確看待社會主義發(fā)展中的曲折,堅持否定之否定原理,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學會在發(fā)展中盡可能地避免某些曲折,以推動社會主義不斷發(fā)展。
1978年中國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1978年12月18 日—22 日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新時代。根據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就是將“四個自信”的內容貫穿始終。正如《實施方案》中所強調的概論課要引導學生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4]。
改革開放是黨和國家的歷史性決策,要領會我們黨如何堅持人民至上,形成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開拓進取、勇于自我革命,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新境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和精神財富。改革開放推動了人民思想的解放,激發(fā)了人們的建設熱情,為中國注入了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強大動力??梢哉f,當前我們所取得的一切成績,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們始終堅持了“四個自信”[4]。
如今,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已經經歷了五百年,它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從一國到多國,并不斷顯示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都屬于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可以以更加廣闊的視野深化對“三大規(guī)律”的把握,讓學生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
學習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就是要求我們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的領悟和認識,特別是對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的認識,在任何時候都要堅持黨的領導地位不動搖,進而不斷強化對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和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通過把握規(guī)律來指導實踐,為中國未來發(fā)展保駕護航。
思政課是高職院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新時代新要求,擺在我們面前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如何創(chuàng)新式發(fā)展。也就是說,思政課不僅要具有理論深度,更要有價值高度,以不斷增強大學生獲得感,這是思政課教師必須面對且要解決的課題。思政課的教育教學根本目標就在于將理論力量和精神價值轉化形成育人成果,引導學生自覺擔當中華民族復興大任。通過“四史”教育來認識和把握歷史規(guī)律、分析歷史事件、預測事物發(fā)展趨勢,有利于學生理解與認同。
“四史”教育的開展是一項經常性的工作,行之有效的運行載體和途徑是其關鍵內容。而高職院校思政課在長期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實踐中,已經越來越科學規(guī)范、系統(tǒng)完備,可以說,思政課越來越成為高職院校開展“四史”教育的有效載體。在融入過程中,要從思政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體系中充分體現,并形成內在邏輯。在課堂教學中,內容體系要以史論道、以案明理,使學生學會用歷史思維,把握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在實踐教學中,可以開展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活動,以破解“四史”教育重點和難點問題。比如,虛擬仿真教學讓學生進行沉浸式體驗,身臨其境,使學生了解歷史和文化,從而深化對歷史基本知識和理論的學習,不斷提升對歷史的認同感,對黨和國家的歸屬感。
教育隊伍的整體素質事關“四史”教育的有效開展,事關學習教育成果的取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盵5]作為思政課教師,要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勇?lián)熑危龑W生堅定理想信念。這支隊伍中大部分思政課教師對“四史”教育有著全面系統(tǒng)而深入的認識,又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等專業(yè)知識。因此,要充分發(fā)揮思政課教師的作用和優(yōu)勢,多交流、重培訓,打造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思政課教師隊伍。
“四史”是一個有機整體,既普遍聯(lián)系又相互區(qū)別。黨史,要重點講清楚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為什么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地位等;新中國史,要重點講清楚新中國的性質,中國人民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創(chuàng)造的中國奇跡,為什么要熱愛自己的國家等問題;改革開放史,要講清楚進行改革開放的必要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fā)生的變化,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重要性;社會主義發(fā)展史,要對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實踐性、人民性、科學性進行闡釋,理解和把握“兩個必然”,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世界社會主義的貢獻等[6]。
找到“四史”與思政課教學內容的可融通之處,弄清弄懂為什么能夠“融入”,并在邏輯關系中把握互動作用。“四史”側重點不同,但又相互關聯(lián),要抓住各自的重點內容與各門思政課分類設計教學體系[4]。思政課教育要充分挖掘“四史”教育資源,增強黨史教育的立體感,提升思政課教學的深度、溫度。一是將“四史”教育中重要的歷史事件與相應思政課章節(jié)內容相融合。比如可以將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三大戰(zhàn)役等歷史事件與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第二章新民主主義革命相結合,在闡述新民主主義革命相關理論時引用,讓理論的講解更加具有鮮活性;也可以從中國精神的角度進行論述,與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第三章中國精神相融合,引導青年學生堅持愛國與愛社會主義相統(tǒng)一;亦可從發(fā)揮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偉力角度,與“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相結合,闡釋“人民至上”。二是將“四史”發(fā)展過程中涌現出的偉大人物相聯(lián)系,講好中國故事。讓中國先進人物的故事感染人、教化人,既達到思想育人的同時,又起到以文化人的作用。
在思政課的框架上把握“四史”教育,深入把握融入的關鍵點,重塑框架體系。這里所說的“融入”不是“硬融入”“表面化”,而是基于各門思政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深度融合,也就是基于思政課教材重點、難點、社會熱點和學生的關注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融合[7],在相融與交匯的過程中要進行育人成效的檢驗與育人目標的把握。
全面系統(tǒng)準確把握“四史”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統(tǒng)籌推進,弄清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從而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八氖贰苯逃且粋€系統(tǒng)工程,要從總體把握與分析,不能顧此失彼,但又各自特點突出、內容側重不同,因此要做到融會貫通?!叭凇?,要發(fā)揮合力,運籌帷幄,在發(fā)展中把握歷史;“會”,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審時度勢,把握時代脈搏;“貫”,要統(tǒng)籌兼顧,在統(tǒng)一中把握多樣性;“通”,要謀劃全局,在現實中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全面把握中為學生學習注入內生動力,激發(fā)學習熱情[8],培養(yǎng)學生的使命擔當。
通過對省內40 多所高職院校進行問卷調查并實地調研5 所高職院?!八氖贰苯逃c思政課融合的現狀做經驗總結,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將“四史”教育與思政課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實現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高職院校的學生感性思維較為豐富、理性思維不夠成熟。因此,一方面要做好“四史”教育歷史脈絡的梳理,勾畫“四史”的思維導圖;另一方面,加強“四史”與思政課教學內容的契合,發(fā)揮引領作用。
強化“四史”教育,特別是政治教育和政治訓練,引導青年學生增強堅定理想信念、鍛造本領才干,用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鑄魂育人,強化問題意識、突出實踐導向,不斷增強針對性、提高有效性,實現入腦入心,以培養(yǎng)學生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在鑄魂育人這一目標上,“四史”學習教育與思政課具有同質性,二者均致力于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偉業(yè)。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要求上的有機統(tǒng)一是“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的內在依據。以“四史”為主線貫通思政課教學全過程,發(fā)揮教師教育主導作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優(yōu)化課程內容、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是“四史”教育取得實效的關鍵[9]。
加強跨校合作,共享資源。加強學校與學校之間的融合,發(fā)揮各校的優(yōu)勢特色,共建校園文化資源,擴大育人成果。這不僅有利于改善學校內部文化資源,也擴大了優(yōu)質教育資源總量,通過協(xié)同合作,共建“四史”教育氛圍[10],促進優(yōu)勢互補,資源共享,凝聚力量,有效推動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互利互惠共贏,推動高質量發(fā)展。
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四史”的育人功能和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因此,要搭建多元實踐平臺,多管齊下、共同施策,使“四史”教育有機融入思政課之中。通過構建“四史”實踐調研平臺和實踐基地體驗平臺,加強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將教學內容進行優(yōu)化,教學形式與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讓“四史”教育走深走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