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毅寧?陳振宇
摘 要 文章用Talmy(1988)的力動態(tài)模型理論重新思考了漢語的“就”和“才”。首先區(qū)分“就1”和“就2”,“就1”源自穩(wěn)態(tài)力動態(tài)模型,“就1”句具有自變性和輕易性的特點,時間義、邏輯關(guān)系義、語氣義都由該模型隱喻而來;表限制義的“就2”可能與語氣副詞的逆主觀化有關(guān),不符合力動態(tài)模型?!安拧痹醋宰兓討B(tài)模型,表示拮抗者施加了很大的阻力,施動者需要更強的力或者需要時機才能克服阻礙,所以,“才”字句具有存在外力/困難,需要時機的特點,“才”的所有語義都由此隱喻而來。此外,還對“就”和“才”的語氣義、限制義及主觀量的差異進行了分析。
關(guān)鍵詞 力動態(tài) “就” “才”
一、 前人的研究及本文的任務
漢語副詞“就”和“才”語義復雜,涉及時間、數(shù)量、限定、邏輯關(guān)系、語氣幾個方面(參看《現(xiàn)代漢語虛詞例釋》《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根據(jù)學界有關(guān)“就”和“才”的語法化過程及共時層面的研究,本文采納以下說法:
“就”本義為動詞,表示“至”“趨”義,可解釋為“前往”“趨向”“接近”等空間位移的意義?!熬汀钡恼Z法化有介詞和副詞兩條路徑。對于副詞“就”,據(jù)許娟(2003)、羅榮華(2012)考察,魏晉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主要表示“前后相承”,用例較少且用法單一,直至元代,副詞“就”才具備了時間、范圍、關(guān)聯(lián)和語氣四大功能,因此不少研究者認為副詞“就”產(chǎn)生于宋元時期。(梅祖麟 1984;曹廣順 1987)“就”產(chǎn)生以后,繼承了“即”“便”所有的語法意義,并在后來替換了“即”和“便”。(李宗江 1997)
在共時層面上,副詞“就”的四種功能獲得了充分研究。(王還 1956;白梅麗 1987;
陳小荷 1994;張誼生 2000a等)在已有的研究中,既有研究者試圖將“就”的功能或語義進行統(tǒng)一的概括,如陸丙甫(1984)認為“就”的基本作用是限制范圍,易正中(2009)認為“就”表示對時間、數(shù)量規(guī)律的偏離,陳立民(2005)認為“就”的語義特征是實際偏離預期等。也有研究者主張區(qū)分不同的“就”,如古樣(1984)將“就”分為“就1”和“就2”,
“就1”表數(shù)量少或時間早、速度快、條件寬,“就2”表“僅限”;劉林(2013)也將“就”二分,“就1”既可前指也可后指,前指表主觀小量,后指表主觀大量,“就2”相當于“只”,只能后指表主觀小量,但作者也認為一些句子中的“就1”和“就2”難以區(qū)分。由于這兩個“就”在意義上相差比較大,本文還是遵循兩分的觀點。只是限于篇幅,不再討論“就1”和“就2”二分的正當性。
“才”的語義發(fā)展軌跡比較清楚,大致沿著兩條線索:一條是限定義,由限質(zhì)義發(fā)展到限量義(現(xiàn)代漢語限質(zhì)義已消失);另一條是先從初始階段到初始時間義(“剛剛”義),然后從初始時間義到強調(diào)動作發(fā)生后時間短暫到前后兩件事緊接著發(fā)生再到增值強調(diào)義,最后是邏輯關(guān)系義,也有學者認為初始時間義就是由限定義發(fā)展來的。李宗江(2016)、楊榮祥(2005)、張明瑩(2007)、陳振宇和劉林(2017)等分別對不同階段的演變進行了研究。
共時層面上,張誼生(2000a)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張誼生(2000a)根據(jù)“才”的句法功能和表義功能,將“才”分作三個:表基本義的“才1”,主要表示說話人對時間、數(shù)量、范圍等帶有傾向性的主觀評價,根據(jù)信息焦點和語義指向可分為“才A”(趨小強調(diào))和“才B”(趨大強調(diào));派生義“才2”主要用來強調(diào)排他性的邏輯聯(lián)系,“才3”主要用來強調(diào)申辯性的語氣和口氣,增值強調(diào)的“才B”引申出了排他性邏輯和強調(diào)申辯的語氣。這三個“才”在意義上是統(tǒng)一的,如果涉及量性,“才”后指表示主觀小量。
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就1”和“才”的主觀量差異。(參看陳小荷 1994;張誼生 2000a;李宇明 2000;金立鑫,杜家俊 2014等)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才”前指表主觀大量,后指表主觀小量;對于“就1”,還有一些爭議,爭論的點在于“就1”后指時的主觀量,陳小荷(1994)、張誼生(2000a)認為是主觀小量;李宇明(2000)認為“就1”前后都是量性成分時,如果前面是小量,那么后面就有可能是大量,這等于說“就”的主觀量是不穩(wěn)定的,會受到其他語言成分的影響,這種觀點還見于劉林(2013)、金立鑫(2015)、陳振宇和張耕(2022)等。
綜觀已有的研究,從注重語言現(xiàn)象的描寫到注重語言事實的解釋,研究者們一直試圖對“就”和“才”的語義功能做出統(tǒng)一的概括,但目前尚未取得一致認識。一些問題依然困擾著漢語學界。
一方面,“就1”和“才”不僅僅有與主觀量相關(guān)的用法,還有不少用法也需要重視。劉林(2013)對這些用法也進行了羅列,但是它們與主觀量的用法有什么一致性?現(xiàn)有的“限制”“對時間、數(shù)量規(guī)律的偏離”“實際偏離預期”等各種概括,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統(tǒng)一解釋。
另一方面,“就1”和“才”的認知本質(zhì)是什么?這一點還需要進一步考察。“就”的本義“至”“趨”,表示一種運動,“才”的本義為草木之初,引申為“始”。“始”即事物發(fā)展活動的初始階段,我們應該正視它們最初表示運動、表示運動的條件與結(jié)果的關(guān)系這一重要性質(zhì)。在認知語言學中,Talmy(1988)所提出的力動態(tài)(Force Dynamics)模型,正是反映運動問題的理論,但尚未看到有研究者從這一方面來統(tǒng)一解釋“就1”和“才”的本質(zhì)以及相關(guān)的一系列語言現(xiàn)象。本文試圖就此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以期深化對“就”和“才”的語義認識。
二、 力動態(tài)理論
力動態(tài)指的是實體之間力的相互作用,包括施加力、抵制力、克服抵制力、阻塞力、取消阻塞力等。力動態(tài)不僅指涉物理上相互作用的力,它也通過隱喻指涉心理、社會及言談會話中的力。Talmy(1988)一共介紹了3種力動態(tài)模型,包括10個作用力圖示。第一種是穩(wěn)態(tài)力動態(tài)模型(Steady-state Force Dynamic Pattern),這是最基本的力動態(tài)模型,包含兩個施力者,分別稱為“主動者”(Agonist,圖1中用圓圈表示)和“拮抗者”(Antagonist,圖1中用缺月形方塊表示)。前者有主動施加力的傾向,后者是對前者施力的反作用,是克服前者的施力。
圖1中,“>”表示運動,“●”表示靜止,“+”表示力量大的一方,如圖1(a)表示事物自身有靜止的傾向,但是外力促使它向右運動,由于外力是力量強大的一方,所以最終的結(jié)果是事物運動;圖1(b)與圖1(a)的區(qū)別是,事物自身是力量強大的一方,因此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是它沒有運動,保持靜止。
第二種是變化力動態(tài)模型(Shifting Force Dynamic Pattern),包括4個作用力圖示,這種模型是在穩(wěn)定力動態(tài)模型中加入時間這一因素形成的。在該種模型下,兩個施力者的力量可能會隨時間發(fā)生一定變化,主動者的力可能由強變?nèi)?,拮抗者可能由弱變強?/p>
第三種是次級穩(wěn)態(tài)力動態(tài)模型(Secondary Steady-state Force Dynamics Pattern),包括2個作用力圖示,這是第一種模型的派生物,它建立在對穩(wěn)態(tài)力動態(tài)模型否定的基礎(chǔ)上。Talmy用這3種力動態(tài)模型,10個作用力圖示詳細地分析了英語的使成范疇,廣義情態(tài)范疇和諸如“stay、remain、keep、leave、hold、make”這樣的一些復雜詞項。
力動態(tài)理論提出后,一些研究者便嘗試用該理論解釋一些語言現(xiàn)象,比較經(jīng)典的是Sweetser(1990)對根情態(tài)發(fā)展出認識情態(tài)用法的研究。漢語研究中主要關(guān)注的是心理及言談會話中的力,如袁毓林(2020)對反事實思維背后因果推理機制的解釋。我們認為,“就”和“才”語義上的對立正是由認知上不同的力動態(tài)模型所致。
三、 “就1”語義演化的統(tǒng)一認知機制
黃敬軒(2007)把“就”的語義稱為充分條件的易于滿足性。他的“易于滿足”就是一種認知解釋,并不限于充分條件的邏輯意義。我們認同該解釋。但是如果將各種現(xiàn)象都用“易于滿足”來解釋,未免有過度概括之嫌。實際上,“就1”的演化來源于認知上的穩(wěn)態(tài)力動態(tài)模型,有兩個不同的圖示,“易于滿足”只是認知模型帶來的眾多語用含義中的一種。如圖2:
圖2(e)表示事物或施動者自身固有的動力在促使其運動,由于沒有障礙,所以運動自然而然地發(fā)生;圖2(f)表示雖然存在障礙,但是事物或施動者自身固有的力遠大于障礙物施加的力,因此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就是事物依然保持運動的狀態(tài),障礙物被輕松克服。
這二者都是強調(diào)事物本身具有一種強大的勢能,會導向變化,即使有阻礙,阻礙對事物或施動者來說也是微不足道的。圖2(e)表達的是“自變性”,圖2(f)表達的是“輕易性”,這就是“就1”句的兩大特征。由這兩個特征進一步推出所達到的量很容易超出預期,從而表達主觀大量。當然,隨著語法化的進行,這種特征也是可以失去的。下面我們主要從語詞共現(xiàn)和所在語句的特點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就1”句的基本用法有以下幾個方面:
1. 不需什么人為的努力,事物自然地發(fā)生、發(fā)展,這是典型的“自變性”,最為直接的體現(xiàn)是“就”跟“自己”共現(xiàn),如“再過倆月不用打,自己就垮了”。雖然都是自發(fā)事件,但在使用中有多種表達方式,加“自己”只是其中一種,還有以下幾種。例如:
(1) a. 找到劉淑慧,她說著說著就哭了。(《報刊精選》,1994[1])
b. 每當聽到這豪邁激越、振奮心弦的《長征組歌》,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中國藝術(shù)團
體出國訪問演出的情景。(《人民日報》,1996)
例(1)中,先陳述主體的行為,如“說著說著”,或者是所遇見的情況,如“每當聽到”,然后接著說自然發(fā)生的事情,如“哭”、(情不自禁地)“想起”,它們都是自主的,沒有任何人為的努力。
因為是很自然的事,所以根本不需要任何外力的幫助,任何特殊的條件就能發(fā)生。如果事件發(fā)生的時間指向過去,表示事件很早就發(fā)生了,或者一直持續(xù)。例如:
(2) a. 抗戰(zhàn)時期我們就認識了。[轉(zhuǎn)引自張斌(2001)]
b. 他十五歲就參加工作了。[轉(zhuǎn)引自呂叔湘(1999)]
如果時間指向?qū)恚敲幢硎臼录粫龅阶璧K,很自然、很容易就會發(fā)生,所以“就”有即將義,如果是第一人稱,還有允諾用法。例如:
(3) a. 9:30分,投票馬上就要開始了,大家全都屏住呼吸等待結(jié)果。(新華社2001年
7月新聞報道)
b. 我這就給太太打電話,為是再告訴你一聲,怕她一著急,把我的話忘了,你好提醒她
一聲。(老舍《駱駝祥子》)
2. 表示時間連貫關(guān)系,即一個事件發(fā)生以后,另一個事件也隨之發(fā)生,一般中間間隔時間很短。例如:
(4) a. 他極快的立起來,扯起駱駝就走。(老舍《駱駝祥子》)
b. 有一次乘車轉(zhuǎn)了向,差點到了郊區(qū)的海軍碼頭,我抹頭就慌慌張張往回跑。(王朔
《空中小姐》)
有的時間連貫句中,“就”后會有表示強力介入的語詞,如“逼”“被”等。例如:
(5) a. 汽車多了,就逼著進行道路建設,甚至搞地鐵?!臻g不行,就逼著城市立體化。
(《市場報》,1994)
b. 廣西蒼梧縣羅塞水庫主體工程建成后,還未發(fā)揮效益,就被庫區(qū)周圍采礦的沙石淤
積100多萬立方米。(《報刊精選》,1994)
雖然“就”后的事件本身具有很強的主動性,但這和“就”無關(guān),因為“就”表達的只是前面的事件和后面的事件之間的關(guān)系。
雖然說“自變性”是指“就”后事件自然而然地發(fā)生,但在時間連貫句中,這又包含兩個方面:①前面的事件可以是后面事件的動因,存在從前面的事件必然延續(xù)到后面的事件這樣一個順序,如例(5)a,汽車多了,就是促使進行道路建設的動因;②“前面”的事件不會構(gòu)成后面事件發(fā)生的阻礙,即使前后矛盾或不合理,但只要前者不會阻止后者發(fā)生,就是事物自身的發(fā)展,如例(5)b,水庫建成并不能阻礙砂石淤積。
3. 如果需要一定的動力,那么動力一定是非常微小的。這也是 “就”的左邊是主觀小量的原因。例如:
(6) a. 老祖父也是太心善,只憑他一說就把兩只元寶交給了他(林?!舵九杭t》)
b. 妻子曾說她一次晚飯就能喝上兩瓶,小倆口一頓就喝五瓶。(《報刊精選》,1994)
例(6)a中的“一說”表示較小的努力,說話者強調(diào)行為主體只做了些微不足道的事、容易的事等,句中的“只”也說明這一點;例(6)b中的“一次晚飯”可以看作是滿足事件“喝兩瓶”的條件,從語義的表達上看,妻子強調(diào)的是她自己非常能喝,僅在一次晚飯的時間內(nèi)就能喝兩瓶,所以“就”前表達的是主觀小量。
自變性和輕易性也是“就”表達邏輯推理的來源,表示某種條件下自然得到的某一結(jié)果,無需更多的條件或努力。如例(7) 中的“有了車”“有了一百塊錢”就是條件的下限,表示不需要更多的東西,就可以達到后面的結(jié)果。例如:
(7) a. 有了車就足以抵得一切!(老舍《駱駝祥子》)
b. 大概的說吧,他只要有一百塊錢,就能弄一輛車。(老舍《駱駝祥子》)
“很容易實現(xiàn)”的語用含義還可以解釋下面這種目前還難以解釋的句子:
(8) a. 老趙就學過法語。[轉(zhuǎn)引自呂叔湘(1999)]
b. 這兒就很安靜。[轉(zhuǎn)引自呂叔湘(1999)]
這句話的適用語境是有人詢問誰學過法語,哪兒能夠安靜,當用例(8) 回答時,表示不需要很費勁就能找到學過法語的人、安靜的地方,其中的“老趙、這兒”都是很容易找到的、很一般的人和地方。我們可以將此種用法概括為:①有人(一般不是說話者自己)在尋找滿足條件的XP,②說話者表示很容易地找到一個YP,③YP就滿足條件,可以充當XP。
4. 因為沒有困難或者困難很小,所以事物的發(fā)展結(jié)果很容易超過原來的預期,從而表達主觀大量。例如:
(9) a. 雅典奧運會上,前三天就奪得了10塊金牌。(新華社2004年8月新聞報道)
b. 福佑從來沒有透支過,并且開了戶頭沒幾天就存進四億款子,以后經(jīng)常有一二十億
進出。(周而復《上海的早晨》)
黃敬軒(2007)認為表示充分條件的“就”往往用來表示結(jié)果超出預期的主觀大量,而充分條件的條件,往往表示不到預期量的主觀小量。但是僅僅是“條件的易于達到”是無法真正解釋這一功能過渡的:為什么條件和結(jié)果在主觀量上要相反?
根據(jù)陳振宇、張耕(2022)的主觀大/小量標記和諧規(guī)律,當主觀大/小量標記約束不同的量性成分時,存在兩種配置:如果主觀大/小量成分之間是不和諧的,形成對比或轉(zhuǎn)折關(guān)系,語句的信息價值高;如果都是主觀大量成分,或者都是主觀小量成分,則形成并列、因果或遞進關(guān)系。
“就1”句的前后部分之間是對比關(guān)系,屬于廣義的“對比句式”,表達條件(左邊的成分)和結(jié)果(右邊的成分)之間的對立?!熬?”句的輕易性決定了條件是主觀小量,以至于有時甚至小到為零(自變性);根據(jù)上述規(guī)律,與條件對立的結(jié)果應該是不和諧的,也就是主觀大量。這就是“就1”句左邊主觀小量、右邊主觀大量這一語義格局的來源。
5. 因為在沒有阻力時事物會自然地發(fā)生,而即使有阻力,事物自身強大的動力會克服障礙繼續(xù)向前發(fā)展,由此表示“強調(diào)”(不可辯駁)的意義,表示所有的阻力對該事物而言都是微不足道的,都不能阻擋事件的發(fā)生。例如:
(10) a. 你不讓我干,我就要干。[轉(zhuǎn)引自呂叔湘(1999)]
b. 不管別人怎么說西藏苦,我就是愛這個地方。(《作家文摘》,1994)
四、 “才”語義演化的統(tǒng)一認知機制
“才”從“草木之初”引申為“凡始之稱”,即事物發(fā)展的初始階段,強調(diào)運動的開始階段及事物隨時間的發(fā)展變化。與“就”不同,“才”的力動態(tài)模型更強調(diào)時間的變化,因此是變化力動態(tài)模型。如圖3:
圖3(g)和圖3(h)有相同的地方,即事物或施動者有發(fā)生變化的傾向,但反詰力是力量更強的一方,所以一般會阻止事物或施動者的變化。事物或施動者要發(fā)生變化,或者是如圖3(g)那樣,有更多、更大的力量施加到事物或施動者的身上(虛線方框內(nèi)是外界施加的比拮抗者更大的力),幫助它克服反詰力,促使變化發(fā)生;或者如圖3(h)那樣,反詰力因為某種原因在某個時間消除,事物或施動者的變化得以開始。
這二者都是強調(diào)事物或施動者本身勢能很小,甚至是沒有,在強大的反詰力下很難發(fā)生變化,必須添加新的因素。因此,“才”字句具有兩大特征:圖3(g)表達的是“外力性/困難性”,圖3(h)表達的是“時機性”。
“才”字句的基本用法有以下幾個方面:
1. 事物不能自發(fā)地實現(xiàn),需要強大的外在力量的幫助。我們不能說“門自己才開”而只能說“都是他推它,門才打開的”,不能說“他跑到門口,自己才摔倒”而可以說“都是你,他才摔倒的”。
困難性、外力性是來自時機性的溯因推理。當事物的運動存在阻礙或者困難時,無論是事物自身克服阻礙還是阻礙自行消失,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按照溯因推理,既然困難的事要到一定的時間才會發(fā)生變化,那么現(xiàn)在我們強調(diào)變化在某一時間之前沒有發(fā)生,到這一時間后才發(fā)生,那就反過來凸顯了事情的困難性。
雖然都是強調(diào)外力與困難,但在語篇中也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比如在語篇中直接將所需要的外力作為條件表達出來。例如:
(11) a. 兩年前我們家的帳面上出現(xiàn)了赤字,我再三勸說,媽媽才去找了指導官。(《人民
日報》1995)
b. 趙雅芝好不容易才見到這位神秘的導演,誰知導演像不認識她似的,讓手下的工
作人員把她趕走了,并警告她別再來糾纏,否則他們就要報警?。ā吨袊逼嚾?/p>
生存實錄》)
例(11)a中的“再三傳說”是指做了更多的努力之后才獲得的結(jié)果,而“好不容易”則直接說出了見導演的困難。也正是因為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只有滿足了相應的條件才會有相應的結(jié)果。即使是行為主體自己不愿意接受的條件,也必須妥協(xié)或不得已而采納它,如例(12)中表示主體妥協(xié)的“只好、只有”。例如:
(12) a. 為了盡早趕路,他們只好給了他五元錢才罷休。(《報刊精選》,1994)
b. 只有死去,他才可以忘了這家門的羞恥。(老舍《四世同堂》)
“才”不只用于條件句,也可以用于表示原因、目的的句子中。例如:
(13) a. 他是為保護他的生命財產(chǎn)才投降的。(老舍《火葬》)
b. 幸而街上解放軍士兵很多,我們才找回旅館。(王朔《橡皮人》)
陳振宇、劉林(2017)認為,這些句子中“才”的使用帶來了主觀性的功能,強調(diào)事件是很不容易實現(xiàn)的,而實現(xiàn)它的前提往往也是一種非常事態(tài)。以“幸而街上解放軍士兵很多,我們才找回旅館”為例,“才”所強調(diào)的是:在當時的情況下,我們要找回旅館是很不容易的,街上的解放軍士兵為此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安拧痹诂F(xiàn)實句中的運用是表明條件的不同尋常、極其重要。正因為如此,當“才”字句用在條件句中時,條件部分經(jīng)常出現(xiàn)“非、非得、非要、必定、必須、必定”等表示條件的不可缺少。例如:
(14) a. 星子也覺出自己太矜持太自尊,非要等著粞明目張膽地追求才肯認賬。(方方《桃
花燦爛》)
b. 必須有大的一級批發(fā)商才能以競價交易方式形成具有指導意義的權(quán)威價格。(《報
刊精選》,1994)
“就1”也可以用于表示原因、目的的語句中,但是句義卻正好與“才”字句相反。例如:
(15) a. 為了這二十四個銀元的月薪他就斷送了自己的前程。(巴金《做大哥的人》)
b. 沒有別的原因,只因為他想嘗嘗殺人是什么滋味,所以就有人想法子去找個人來
讓他殺。(古龍《小李飛刀》)
例(15)a是目的句,“二十四個銀元”是個小數(shù)目,他如此輕易地為了這個斷送前程是不可理解的,不合理的,因此用“就”;例(15)b是原因句,“殺人”是個非同尋常的事件,需要很大的外力推動,但是他只是想嘗嘗殺人的滋味而沒有別的原因,相對結(jié)果來說,這個原因分量很輕,結(jié)果的實現(xiàn)太過容易,語句中有“沒有別的原因”“只”等語言成分來表達說話者對這個理由的看法。
“才”字句的困難性決定了“才”之前的條件是主觀大量,如果后面也有量性成分,那么在主觀量和諧的規(guī)律下,“才”后面的結(jié)果是主觀小量。例如:
(16) a. 死亡是一個紅果子,要好多年才熟。(畢淑敏《預約死亡》)
b. 二十多年才弄明白一個字。(《人民日報》,1995)
2. 困難很大,所以結(jié)果可能沒有達到預期,而因為沒有達到預期,所以結(jié)果會不如人意,早期的例句都有不如意之義。例如:
(17) a. 客嘲揚子曰:“……目如耀星,舌如電光,壹從壹衡,論者莫當,顧而作《太玄》五千
文,支葉扶疏,獨說十余萬言,深者入黃泉,高者出蒼天,大者含元氣,纖者入無倫,
然而位不過侍郎,擢才給事黃門。意者玄得毋尚白乎?何為官之拓落也?”(揚雄
《解嘲》)
b. 比至郁成,士才有數(shù)千,皆饑罷。(《漢書·張騫李廣利傳》)
例(17)a中,前面稱贊揚子有極高的才能,這實際上是強調(diào)條件的主觀大量性質(zhì),后面則表示反預期,只提拔到給事黃門這樣一個官職,從而突出困難和不如意。例(17)b攻城困難不易得食,兵士損傷巨大,所以“士才有數(shù)千”,也有困難和不如意的含義?,F(xiàn)代漢語中,這種表示不如意的例句也很多。例如:
(18) a. 那才幾個錢啊。(《作家文摘》,1996)
b. 但去年到發(fā)行期結(jié)束才完成任務的10%。(《報刊精選》,1994)
不過,在進一步語法化之后,限制義的“才”會失去強調(diào)困難和不如意的功能,而僅強調(diào)右邊成分的主觀小量性質(zhì),例如“一共才用了15克”,這是對實驗使用材料的總結(jié),只是說用得少,并沒有什么困難的含義。
李宗江(2016)184認為,當“才”限制的范圍為時間或者事物變化的過程時,“才”既包含了限制范圍的意義,也包含了時間意義。黃敬軒(2007)認為范圍副詞“才”和時間副詞“才”都與開始有關(guān),是同時產(chǎn)生的,不存在先后問題。本文不去爭議“才”表時間究竟是從限制義,還是直接從開始義來的。我們認為從認知上講,將二者聯(lián)系起來形成一個統(tǒng)一體的,就是困難和不如意的語境。早期例句中,“才”字句大都有這兩種語義解讀。例如:
(19) a. 多發(fā),遠縣才至,則胡又已去。(晁錯《守邊勸農(nóng)疏》)
b. 子細思量爭不怕,才生便有死相隨。(《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一,文津出版社,1994)
例(19)a“遠縣才至”的“才”是剛剛義,但也蘊涵著遠縣的兵馬很難過來的意思,所以過來一趟需要達到相應的效果,但是后面則說胡人已經(jīng)遁去,無法獲得應有的勝利,因此有不如意的色彩,例(19)b與之相同,不再贅述。不過,在進一步語法化后,困難義消失,僅僅是標記主觀量小量性質(zhì)。例如:
(20) a. 才幾天不見,你已經(jīng)換了一個人了,氣派也大得多了。(茅盾《子夜》)
b. 可在家才休息一天,王小玲就坐不住了。(《人民日報》,1993)
現(xiàn)代漢語中還發(fā)展出了“才……就……”格式來表示兩件事緊接著發(fā)生,如例(20),“才”或者表示剛剛義,或者表示主觀小量,都已經(jīng)失去了困難和不如意的意味,整個句子的語義主要由“就”承擔。因為在這一結(jié)構(gòu)中,“就”居于句法高位,“[才休息一天],王小玲就[坐不?。萘恕保安拧眱H僅是從句成分,而從句將強制取消語用含義。
3. “才”具有“時機性”,時機不到事件不能實現(xiàn),所以“才”所限制的事件發(fā)生得時間晚、歷時長。例如:
(21) a. 婚夕,祥子才明白:虎妞并沒有懷了孕。(老舍《駱駝祥子》)
b. 差不多在整個夏天已經(jīng)過去的時候,我才再次見到杜梅,那時我已經(jīng)能繪聲繪色不
厭其詳?shù)貙e人講述吳林棟的死亡之夜了。(王朔《過把癮就死》)
當說話者的關(guān)注點在事物狀態(tài)變化的時候,由于時機需要等待,存在一定的困難,所以表達出來的時間總有“晚”的意思,如例(21) 的“婚夕”“整個夏天過去的時候”都是指比較晚的時間(用時多)才發(fā)生某種事情。又根據(jù)主觀量和諧規(guī)律,“才”既然是表示對比的,那么“才”后的時間往往有“早”的意思,例如:“鳳章看看表,才兩點一刻。”
4. “才”的語氣功能比“就1”復雜,它更強調(diào)條件部分實現(xiàn)的困難和非同尋常的性質(zhì)。這又分為兩種:焦點在前和焦點在后。例如:
(22) a. 昨天那場球才精彩呢?。坜D(zhuǎn)引自呂叔湘(1999)]
b. 你才是名副其實的英雄![轉(zhuǎn)引自呂叔湘(1999)]
例(22)中“才”左邊的成分是焦點,而且是對比焦點。強調(diào)“那場球賽”,是為了與其他球賽進行對比,從而表明其他球賽是尋常的,只有昨天那場才是非同尋常的,才稱得上精彩;強調(diào)“你”,也是與其他人對比,其他人都是普通人,只有“你”是特殊的,是個英雄。
焦點在后的例子,如例(23)a,“我才不干呢”,焦點為后面的“不干”,強調(diào)不做某件事,其實是為了突出這個主體不屬于“會做出這種事的人”。同樣是否定某種行為,“就1”與“才”有所不同,例(23)—例(25) 皆轉(zhuǎn)引自呂叔湘(1999),為了方便對比,一些例句稍做改動。例如:
(23) a. 我才不干呢!——讓我演壞蛋,我才不干呢!
b. 我就不干。——不管你們怎么勸我,我就不干!
“才”強調(diào)條件的不滿足,如例(23)a,“讓我演壞蛋”是非常特殊、很難實現(xiàn)的條件,“我”不能接受,暗示如果條件改變,也許“我”能接受;而“就1”強調(diào)意志堅決,不容改變,如例(23)b,“我”的“不干”是絕不可能改變的。
既然“才”的這種語義是從其基本認知模型演化來的,那么在語境或上下文中,必須隱含或表達這樣的條件:做這事的條件非常困難,或者完全與我的意愿相反,或者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因此,可以看到以下對立:
(24) a. (這么復雜)我才不管呢?!?(這么簡單)我才不管呢。(自擬)
b. (去了沒有什么好處)我才不去呢?!?(去了有不少好處)我才不去呢。——*
(不去有不少好處)我才不去呢。(自擬)
例(24)b說明,必須從困難處考慮問題,不能從相反的方面考慮,否則不能用“才”字句。當焦點在后時,“就”字句后可以是肯定,也可以是否定,但是“才”后一般是否定的。例如:
(25) a. 不管你們怎么勸我,我就要去!——不管你們怎么勸我,我就不去?。ㄗ詳M)
b.*(讓我演主角)我才要干呢! ——(讓我演配角)我才不干呢! (自擬)
這是因為“就1”表示沒有條件可以阻擋,所阻擋的事只要是主體所選擇的就可以了,而主體可以選擇做也可以選擇不做。但是“才”指的是存在困難或時機不到,所以事件無法實現(xiàn),而事件的無法實現(xiàn)主要是用對事件的否定來表達的,而不能用對事件的肯定來表示。因此,“才”后主要是否定形式。不過,當焦點轉(zhuǎn)移到左邊的條件上時句子可以成立,如:“讓他演主角他才(會)干!”
五、 限制義“就2”為什么不能用力動態(tài)分析
白梅麗(1987)等指出“就”在一些例句中可以與“才”替換。例如:
(26) a. 我就有五塊錢。—— 我才有五塊錢。[轉(zhuǎn)引自白梅麗(1987)]
b. 他就喝了一杯酒。—— 他才喝了一杯酒。[轉(zhuǎn)引自白梅麗(1987)]
這里的“就”表限定意義,是“就2”,但并不是所有的“就2”都能與“才”進行替換。例如:
(27) a. 他就看小說?!?*他才看小說。[轉(zhuǎn)引自白梅麗(1987)]
b. 就怕你一個人?!?*才怕你一個人。[轉(zhuǎn)引自白梅麗(1987)]
黃敬軒(2007)解釋說,“就”側(cè)重限定,而“才”單純強調(diào)數(shù)量。我們同意這一點,并認為“才”的限制義用法僅用來限制數(shù)量成分,表示主觀小量,因為有困難存在,所以在量上的積累不足。這是符合力動態(tài)模型的。因此,不管是剛剛義、限制義、時間義還是條件義,“才”只有一個統(tǒng)一的認知模型,不同的義項是在變化力動態(tài)模型之下各自引申出來的。
但是“就2”與之不同,“就2”除了限制數(shù)量外,還可以限定名詞性短語、人稱/指示代詞、動詞重疊式和動補結(jié)構(gòu)等。[參看周小兵(1991)]例如:
(28) a. 廚房里沒別人,就老李。[轉(zhuǎn)引自周小兵(1991)]
b. 這本書我就翻了翻,還沒仔細看。[轉(zhuǎn)引自周小兵(1991)]
限于篇幅,本文不討論“就2”是如何語法化的,這里只歸納幾個說法:公認的一點是介詞和副詞都來自動詞。從動詞到副詞,梅祖麟(1984)認為中間經(jīng)歷了介詞這一環(huán)節(jié);張誼生(2000b)則認為副詞“就”是由動賓結(jié)構(gòu)“就+VP”虛化來的,當表義重點從前面的動詞轉(zhuǎn)移到后面的動詞時,動詞“就”就逐漸虛化成副詞了。
動詞虛化為副詞,是語法化的常規(guī)路徑,比較容易理解。但是對于限制副詞“就2”,如何從趨向義的動詞發(fā)展來呢?許娟(2003)、羅榮華(2012)、黃敬軒(2007)認為“就2”
的產(chǎn)生與說話者的主觀強調(diào)有關(guān),當說話者特意強調(diào)“就2”后的成分時,也是對“就2”后的成分進行限定。語料顯示,“就”表示限定之前,經(jīng)常與“只”連用,后來“只”脫落,“就”單獨表示限定;另一方面,一般限定詞可以否定,如“不只、不僅、不光”等,但是“就2”不行,“就2”不能被否定,如可以說“我就2買了兩件”,不能說“我不就2買了兩件”。這說明,“就2”可能是來源于語氣副詞“就”的逆主觀化。不過,該觀點并未成為定識,只有一點是明確的,即它是進一步語法化的產(chǎn)物,而且直到晚清才開始普遍起來,(許娟 2003;羅榮華 2012;黃敬軒 2007)所以已經(jīng)離最初的動詞功能相距很遠了,不再與力動態(tài)模型有關(guān)。
六、 結(jié)語
漢語的“就”和“才”語義復雜,用法繁多,一直是研究者們重點關(guān)注的對象。但目前的研究很難對其復雜的功能分布和對應關(guān)系做出解釋。本文從力動態(tài)模型理論出發(fā)探討“就”和“才”語義演化的認知機制。研究發(fā)現(xiàn),“就”和“才”語義的對立與其來自不同的認知模型有關(guān)。
“就1”來自穩(wěn)態(tài)力動態(tài)模型,表示沒有拮抗者或者拮抗者力量很小,因此,“就1”字句具有“自變性”和“輕易性”的特點,“就1”表達時間短、條件寬、速度快、數(shù)量少等;“就2”
是進一步語法化的產(chǎn)物,已經(jīng)失去了與本義的聯(lián)系,不能用力動態(tài)模型來解釋;“才”來自變化力動態(tài)模型,表示拮抗者施加了很大的阻力,施動者需要更強的力或者需要時機才能克服阻礙,所以“才”字句具有困難性、需要時機的特點,“才”表達時間長、條件嚴、速度慢、數(shù)量大?!熬?”和“才”主觀量的差異還受到主觀量和諧律的制約,即當“就1”和“才”左邊的語言成分是主觀小量/主觀大量時,右邊語言成分的主觀量會與之相反,分別是主觀大量/主觀小量。
總之,探究“就1”和“才”語義演化的認知機制,不僅能統(tǒng)攝“就1”和“才”復雜的語義和用法,而且能為詞典確立義項、解釋語義提供參考。
附 注
[1] 本文中的部分語料來自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CCL語料庫,部分語料是作者的自擬,這些情況都會在行文中一一注明。
參考文獻
1. 白梅麗. 現(xiàn)代漢語中“就”和“才”的語義分析.中國語文,1987(5)。
2. 北京大學中文系1955、1977級語言班. 現(xiàn)代漢語虛詞例釋.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108-111,289-293.
3. 曹廣順. 試說“就”和“快”在宋代的使用及有關(guān)的斷代問題.中國語文,1987(4).
4. 陳立民. 也說“就”和“才”.當代語言學,2005(1).
5. 陳小荷. 主觀量問題初探——兼談副詞“就”、“才”、“都”.世界漢語教學,1994(4).
6. 陳振宇,劉林. “才”的必要條件標記功能.對外漢語研究,2017(15).
7. 陳振宇,張耕.概述主觀量范疇的語用規(guī)律.//中國語文雜志社編.語法研究和探索(二十一).北京:商務印書館,2022:110-131.
8. 古樣. 也說“就”. 漢語學習,1984(6).
9. 黃敬軒. 從語法化歷程看“就”和“才”.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10. 金立鑫. 關(guān)于“就”和“才”若干問題的解釋. 語言教學與研究,2015(6).
11. 金立鑫,杜家俊. “就”與“才”主觀量對比研究,語言科學,2014(2).
12. 李宇明. 漢語量范疇研究,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21-126.
13. 李宗江. “即、便、就”的歷時關(guān)系. 語文研究,1997(1).
14. 李宗江. 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第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172-191.
15. 劉林. 現(xiàn)代漢語焦點標記詞研究——以“是”、“只”、“就”、“才”為例. 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16. 陸丙甫. 副詞“就”的義項分合問題. 漢語學習,1984(1).
17. 羅榮華. 古代漢語主觀量表達研究,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154-166.
18. 呂叔湘. 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9:107-108,315-318.
19. 梅祖麟. 從語言史看幾本元雜劇賓白的寫作時期. //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語言學論叢》編委會編.語言學論叢(第十三輯).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84:114-153.
20. 王還. “就”和“才”.語文學習,1956(12).
21. 許娟. 副詞“就”的語法化歷程及其語義研究.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22. 楊榮祥. 近代漢語副詞研究. 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5:144-147.
23. 易正中. 副詞“就”的基本義及語法化.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9(6).
24. 袁毓林. 敘實性和事實性:語言推理的兩種導航機制.語文研究,2020(1).
25. 張斌. 現(xiàn)代漢語虛詞詞典. 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1:301.
26. 張明瑩. 副詞“才”的語義發(fā)展脈絡. 云夢學刊,2007(3).
27. 張誼生. 現(xiàn)代漢語副詞研究. 上海: 學林出版社,2000a:75-135.
28. 張誼生. 論與漢語副詞相關(guān)的虛化機制——兼論現(xiàn)代漢語副詞的性質(zhì)、分類與范圍. 中國語文,2000b(1).
29. 周小兵. 限定副詞“只”和“就”. 煙臺大學學報,1991(3).
30. Sweetser E. 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49-75.
31. Talmy L. Force Dynamics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 Cognitive Science,1988(12):49-100.
(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上海 200433)
(責任編輯 馬 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