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是新時代推進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要目標與任務。基于此,要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切實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tǒng)性保護水平,從文化方面助推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面建設。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土壤正在發(fā)生重大變化,保護和傳承的難度不斷加大。基層文化館以非遺資料整理、非遺項目申報、非遺內容展示等為主導的傳統(tǒng)且被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已經難以適應保護工作需要,人走藝失、傳承斷檔的現象屢見不鮮。本文基于工作實踐,對基層文化館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模式進行全面的分析解構,認為必須從思想理論、方式方法、平臺載體等方面全面拓展,聚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目標,充分利用媒體宣傳、學校教育、產業(yè)培育、城市建設等各種方式,以文化館為中心,構建多方參與、協(xié)同發(fā)力、融合發(fā)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保護體系。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分析
為深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展情況,本文結合工作實踐,對基層文化館非遺保護工作進行了深入調查、系統(tǒng)研究。總體來看,新形勢下,基層文化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職能得到全面加強,保護工作全面開展,保護成效更加明顯。一是工作支持力度得到加強。非遺保護工作被納入財政項目,每年給予專項保障,確保了各項工作的有效開展,非遺項目、非遺傳承人的扶持力度也不斷加大。二是文化館的非遺保護職能得到強化。非遺保護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被納入文化館重點履職內容,絕大部分文化館都設立了專門科室,明確了非遺專職工作人員,每年制定專項工作計劃,形成了有專門部署,有專人抓,有考核落實的工作機制。三是非遺保護工作全面開展。以非遺項目申報、非遺宣傳展示、非遺項目展演、非遺產業(yè)培育等為主的各種實質性非遺保護工作在基層全面開展。特別是以每年非物質文化遺產日為契機,開展了非遺進校園、非遺宣傳志愿服務、非遺展演等大量有特色的活動。不少由基層文化館推薦的非遺展演節(jié)目登上各類舞臺,甚至通過春節(jié)聯歡晚會呈現在全國人民面前。四是非遺保護成效更加明顯。經過各地基層文化館的不懈努力,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不斷增加,非遺保護工作機制更加完善,保護利用水平更高,非遺保護的意識已經逐漸深入人心。但是,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由于基層文化館資金短缺、人員緊張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以及認識理念陳舊、工作視野狹窄、創(chuàng)新思維不足等主觀原因,在非遺保護工作中還存在能力不足、辦法不多等亟待解決的問題,非遺保護工作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保護體系概述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保護體系的內涵
有效提升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質量,補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短板,必須更新理念、創(chuàng)新方法,對傳統(tǒng)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進行解構和重構,賦予更多的元素內涵,構建以文化館為中心,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為目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保護體系。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保護體系,其內涵主要體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參與主體、保護方式等應該是綜合的、多元的、系統(tǒng)的,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單一的,以文化館為主體的單打獨斗式的保護模式,通過理念創(chuàng)新、機制建設,對館內館外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源進行整合,全面構建線上線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渠道,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多角度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活動,形成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保護工作格局。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保護體系的特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保護體系的特點可以概括為四點。
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方式更加多樣。突破了傳統(tǒng)的保護傳承模式,充分利用各類新理念、新技術、新渠道,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主體更加多元。既要立足文化館的主責主業(yè),突出文化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活動中的中心地位,也要通過一定的規(guī)章制度有效引導社會各方力量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以多元主體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強大合力。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渠道更加暢通。利用網絡平臺、數字技術、文創(chuàng)產業(yè)等,突破傳統(tǒng)保護區(qū)域、對象、時間、空間、形式等限制,實現多渠道、全方位保護。四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效果更加明顯。綜合保護體系必須堅持結果導向,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效果放在重要位置,更加具有針對性、目標性、選擇性,最終形成保護傳承制度更加健全完善,傳承體系更加完備,結構更加合理,成果全民共享,保護傳承實力顯著增強的綜合性保護體系。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保護體系構建路徑
構建以文化館為中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保護體系,要做到八個注重。
(一)注重發(fā)揮新型媒體的作用,以數字化、信息化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正如馮驥才所說:“非遺是非物質性的,活態(tài)和動態(tài)的,大多沒有文字記載,歷史上沒有檔案。所以,為非遺建立檔案是最具根基性和保障性的工作?!币趥鹘y(tǒng)的非遺檔案工作基礎上,注重現代數字技術、新媒體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提升作用。一方面,要加強非遺項目、非遺傳承人的數字化保護,通過“一項目一專題片”等形式,對各類瀕危項目、重點項目做好搶救記錄工作,將優(yōu)秀非遺文化轉化為數字化形式,為永久傳承保護、便捷高效利用夯實基礎。另一方面,要加強網上非遺宣傳保護陣地的建設,打造永不閉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保護陣地。例如,制作網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策劃開展非遺作品網上展播、網上非遺課堂、網上講非遺故事等系列活動,全天候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二)注重發(fā)揮社會組織的作用,引導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要進一步增強主動融入的意識,強化文化館對外聯絡工作,主動聯系對接各類社會組織,將他們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體系,通過提供活動場地、聯合舉辦活動等方式實現合作雙贏。例如,加強與相關文化研究學會、非遺研究協(xié)會組織、行業(yè)專家的聯系,借用他們的資源經常性舉辦講座研討、展覽交流等活動,對非遺進行深入的研究,以保持其持久的生命力。加強與志愿者協(xié)會的合作,定期開展非遺公益宣傳活動。加強與各類旅游景區(qū)的合作,通過文化館策劃組織、景區(qū)提供資金場地支持等方式,搭建起面向社會的舞臺,向全國各地游客展示非遺作品、非遺節(jié)目。
(三)注重融入經常性工作,常態(tài)化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保護體系的建設不僅是外部的全面對接,也包括文化宣傳系統(tǒng)的內部連通、上下聯動、橫向互動,實現全面融通,形成強大合力。一方面,要進一步打破文化系統(tǒng)內部的條塊分割,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只是文化館工作的認識,將非遺宣傳融入整個文化宣傳系統(tǒng),樹立全面開展非遺宣傳、保護非遺項目、傳播非遺文化的理念。另一方面,要善于借勢借力,主動爭取省、市群眾藝術館等上級機構的指導和支持,以及地區(qū)兄弟文化館的合作,通過資源共享、活動共辦、品牌共建、宣傳共推,克服文化館人力、物力資源有限的現實問題,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效果的最大化。
(四)注重培育文創(chuàng)產業(yè),以產業(yè)化帶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tài)傳承過程中,最重要的推動力就是非遺項目的產業(yè)化。非遺項目是各類文創(chuàng)產品靈感的重要來源,文化館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要更加重視非遺項目的產業(yè)轉化、文創(chuàng)產品開發(fā)和推廣。一方面,要加強對現有的非遺產業(yè)培育支持力度,通過培育一批有市場影響力、競爭力、品牌效力的非遺“老字號”,實現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另一方面,要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需要,有意識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內容融入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增強文創(chuàng)產品非遺保護屬性。再一方面,要加強與文旅行業(yè)、旅游景點、相關企業(yè)的合作,以非遺文化+旅游、非遺文化+市場化、非遺文化+產業(yè)化的模式,實現非遺的傳承保護。
(五)注重抓好學校教育,重點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青少年學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保護傳承工作的重要對象,加強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也是各類各級學校的重要使命。要研究非遺保護和教育的關系,進一步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的工作機制,優(yōu)化合作模式,將校園發(fā)展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堅強陣地。一方面,根據不同學齡階段學生,設計走進非遺傳承人、走進非遺作坊、非遺研學旅行等有針對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活動,在寓教于樂中實現文化傳承。另一方面,要積極編制地方非遺項目讀本、非遺項目圖典等具有校本教材功能的非遺資料,推動教育部門將傳統(tǒng)武術、傳統(tǒng)戲曲等非遺內容納入學校本土文化教育內容,計入學生學分,作為學年選修課的內容,構建文化館和學校教育雙向發(fā)力、共同推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格局。
(六)注重融入城市建設,以非遺空間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有吸引力、貼近市民生活的城市、社區(qū)非遺空間,是實現非遺保護傳承的有效手段。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元素的提煉,推動宣傳、文化、住建、城管、民政等部門將這些元素作為城市建筑設計、道路命名、城市形象宣傳的重要參考,融入城市建設管理中去,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融入生活、無所不在,進一步惠及廣大人民群眾。例如,城市公園、文化長廊、公交站臺等公共場所建設過程中,將非遺蘊含的優(yōu)秀文化元素和這些功能型建筑相結合,讓更多市民、游客可以近距離感受到非遺文化魅力,實現全方位、長久性的宣傳。再如,可以借鑒廣州將非遺項目進駐到城市地標建筑廣州塔、貴陽市將非遺空間安置于商業(yè)街區(qū)的做法,讓非遺以可見、可品、可體驗的沉浸式方式更好融入現代生活、成為城市文化的名片。
(七)注重利用科學技術,以現代化手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進一步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形式,挖掘內部潛力、提升吸引能力,也是提升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功能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大膽革新傳統(tǒng)的非遺展示、宣傳、教育方式,加強各類先進技術設備的配置和運用。例如,在皮影戲非遺項目展示過程中,研制新道具改進影人操縱方法,通過云燈、雨燈等燈光效果,營造更加逼真的效果,讓非遺展示生動化、有形化、活起來,讓受眾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非遺的魅力。另一方面,要優(yōu)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方式設計,通過更多可看可觸可感可參與可互動的活動形式,將非遺傳承從“幕后”推向“臺前”,增強觀眾的體驗感,達到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宣傳效果的目的。
(八)注重講好非遺故事,以有力的宣傳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信息化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近年來,各地相關部門的有關工作人員紛紛在抖音等平臺為地方文旅產業(yè)代言,通過講地方故事、推旅游景點,開創(chuàng)了文旅宣傳工作的新戰(zhàn)場、新模式。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要學習借鑒這一方式,借助網絡媒體、宣傳達人、網絡大V講好“非遺故事”。通過聘任文化館非遺宣傳大使、形象代言人,組建非遺故事宣講團、非遺產品推廣團等形式,組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隊伍,利用他們的渠道對非遺文化進行廣泛宣傳。定期邀請他們走進非遺項目、非遺傳承人、非遺傳習基地,開展“尋找非遺”“品味非遺故事”等各類有吸引力的活動,對非遺進行宣傳推介。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需要,推出一批主題鮮明、制作精良、畫面唯美、亮點突出、共鳴感強的非遺特色文案、短視頻、微視頻,通過各種平臺、各類主體有針對性推送宣傳,講好非遺故事,傳播文化聲音,營造全社會人人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劉志杰.臨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23,7(03):88-91.
[2]張曉燕.新時代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探析[J].大眾文藝,2022(23):3-5.
[3]富勃.文化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作用探討[J].文化產業(yè),2022(30):103-105.
[4]何前進.基于多元共治的魯西南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J].文化月刊,2022(10):75-77.
[5]林繼富.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基本方向與問題導向——基于《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的分析[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5(05):15-21.
[6]馮琳,趙經緯.活態(tài)共構:社區(qū)博物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J].西北民族研究,2022(04):93-101.
(作者簡介:夏芳,女,大專,鐘祥市文化館,館員,研究方向:非遺保護)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