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紅 李琛琛
一、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
(一)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對幼小銜接的認識存在差異
幼兒園與小學的教育方式不同,兩個階段的教師對幼小銜接的認識也不同。幼兒園教師一般比較關注幼小銜接,也會組織一些有關認識小學的活動,讓幼兒了解小學的生活,并認為有效的幼小銜接需要幼兒園與小學共同配合,但是對如何讓幼小之間配合缺乏全面的認識。小學教師大多不了解幼兒園的課程組織與實施方式,普遍認為幼小銜接工作是幼兒園的事情,幼小銜接與小學無關或者關系不大,對銜接什么、如何銜接不太了解。這種認知上的差異必然會導致實踐中的問題,幼兒園教師與小學教師對幼小銜接的態(tài)度導致雙方無法雙向奔赴、互通互聯(lián)、有效銜接。幼兒園教師雖然想和小學教師就幼小銜接展開合作,但缺乏共同認知,很容易出現(xiàn)“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現(xiàn)象。而小學教師覺得幼小銜接是幼兒園的工作,自然不會關注幼小銜接的事務,也就導致幼小銜接只能是水中撈月,根本起不了實效。
(二)家長對幼小銜接有熱情但缺乏科學的認知
家長對幼小銜接存在認識上的偏差,他們大都把幼小銜接看成幼小技能方面的銜接,甚至把幼小銜接簡單理解為“學習成績能否跟上趟”,而忽視了學習習慣與學習品質(zhì)的重要性。家長往往更加關注學科成績,對幼小銜接的理解大部分停留在知識與技能準備的層面。許多家長經(jīng)常會忽略孩子的真實需要,只想讓孩子學習更多的知識,甚至會給孩子報補習班或者要求幼兒園教授一些小學的內(nèi)容和知識。因為認知上的局限,家長們不知道幼小銜接究竟應該關注哪些方面,出于普遍的育兒焦慮,會積極搜尋相關的信息,但這些信息往往又會誤導家長。如有的家長聽取其他“過來人”的經(jīng)驗,想盡辦法讓孩子學習拼音,卻未意識到這種拔苗助長的行為不僅未能幫助孩子盡快適應小學生活,還會影響其后續(xù)的學習。
二、基于問題的改進策略
(一)政策導向的聯(lián)合教研
1.完善管理機制
幼兒園和小學要共同建立“幼小銜接工作推進小組”,小學校長、幼兒園園長、幼兒園大班教師、小學一年級教師都要加入小組中。小組要定期組織幼兒園教師與小學教師深入學習《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小學入學適應教育指導要點》等文件,對文件逐條解讀,不強求死記硬背,而是把其中的理念真正在心中重塑。小組要組織幼兒園與小學遵循“讓坡度更舒適、讓梯度更合理、讓速度更適宜”的原則,共同建構(gòu)幼小銜接課程體系,共同研究幼小銜接的課程內(nèi)容與實施路徑,制訂幼小銜接學期課程計劃,分層跟進指導,從而促進幼小銜接的有效開展。
2.形成共同認知
通過交流,幼兒園與小學都認識到:幼小銜接的過渡坡度要緩一點,大班“送”一程,一年級“迎”一程,小學與幼兒園的共同教研活動要形成常態(tài),在實踐中要加強調(diào)查與研究、學習與交流、實踐與反思、提高與總結(jié)。
為了讓共同認知落地,小學與幼兒園要分別開展針對性的教育活動。
小學要關注一年級新生的發(fā)展狀況和個體差異,積極探索幼小銜接入學適應教育,采取游戲化、生活化的教育方式幫助新生逐步適應小學生活,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打好底色。具體做法有:將一年級上學期設置為入學適應期,重點實施入學適應性教育,積極開展“三姿”習慣養(yǎng)成活動,通過評比方式幫助新生習得正確的坐姿、站姿、寫字姿勢,幫助他們盡快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調(diào)整一年級課程安排,合理安排內(nèi)容梯度,減緩教學進度,保證新生學習內(nèi)容的連續(xù)性,讓幼兒在心理上形成熟悉感;堅持“零起點”教學,不設書面測試,切實消除家長顧慮,努力通過課堂教學引領新生掌握小學階段應具備的基礎知識和關鍵能力。
幼兒園則緊扣《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精神,特別是幼兒進入大班后,教師更要重視讓幼兒在游戲中提升經(jīng)驗,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根據(jù)幼兒的興趣與需要,通過“我要上小學了”“再見吧,幼兒園”等主題,采取多路徑實施、多維度滲透的方式,幫助幼兒做好入學的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和學習準備。
3.抓住關鍵問題
良好的傾聽習慣是幼兒入小學后有效學習的保證,但一年級教師集中反映幼兒缺乏這一良好的習慣。幼兒入小學后經(jīng)常會表現(xiàn)出上課喜歡插話或者自己回答完就不聽其他人的發(fā)言,需要教師不斷地提醒才能注意聽等問題,這樣勢必影響幼兒今后的學習狀況。為此,幼兒園教師和小學一年級教師經(jīng)過討論,最終確定在學習活動、生活活動、家園配合等方面注意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聆聽習慣。
學習活動中,教師的語速要平穩(wěn)、語言要精練、問題要聚焦,沒有意義的問題會分散幼兒的注意力,同時要求幼兒在他人發(fā)言的時候注意聆聽。此外,教師還借助小游戲提高幼兒注意聆聽的能力,如聽方位指令取物、聽兒歌來找碴、打電話等。生活活動中,教師通過讓幼兒自主負責來促進其養(yǎng)成認真聽規(guī)則的習慣。如在晨練中,輪流讓幼兒出來喊口令帶操,讓他們知道只有好好聽口令,才能做到協(xié)調(diào)一致。在家園配合上,教師告訴家長放下手機,多陪伴孩子,和孩子交流時眼睛要看著對方認真聽、即時回應。
(二)雙向奔赴的家園互動
如果家長不了解孩子的學習特點,看不到也不認同幼兒園在幼小銜接方面所做的努力,只通過“道聽途說”來了解小學教育是怎樣的,在自身倍感焦慮的同時也會給孩子帶來壓力,甚至違背教育規(guī)律對孩子進行機械訓練,這對幼兒入學準備無疑百害無一利。
1.積極宣傳,減輕入學焦慮
多數(shù)的大班家長都存在一定的入學焦慮,特別是大班臨近畢業(yè)時,這種焦慮的情緒會加重。導致這種焦慮情緒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家長直接互相比較。對此,我們建議家長不要盲目地比較、盲目地焦慮。幼兒園通過開展講座、觀摩等方式,加深家長對幼兒發(fā)展規(guī)律的了解,明晰幼兒園教育理念,幫助家長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如:針對家長關心的話題,開展“幼小銜接,您準備好了嗎”線上調(diào)查,根據(jù)家長的實際需求,召開幼小銜接主題家長會;定期邀請小學教師為家長開設專題講座,以此減少家長對幼小銜接的過分焦慮,促使家長對孩子入學有更正確的認識,對孩子有合理的期待。
2.跟進支持,解決突出問題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應該成為幼小銜接工作的發(fā)起者、支持者、參與者。家長不是專業(yè)的教育工作者,他們需要幼兒園和小學提供幼小銜接方面的專業(yè)支持。在實踐中,我們召開專題線上家長會,通過“雙生子”視頻的分享,讓家長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幼兒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與科學育兒的重要性。同時,我們讓家長把銜接重點轉(zhuǎn)移到入學適應性培養(yǎng)上,讓他們根據(jù)孩子的發(fā)展特點和個性,從身心、生活、社會、學習等多方面去考慮入學適應問題。我們還鼓勵家長在假期和孩子一起制定活動清單,引導孩子在適當?shù)臅r間承擔家務勞動,如擺碗筷、疊衣服、倒垃圾等。家長可以利用晚上散步的時間帶孩子到要上的小學去看一看、說一說,減少孩子對小學的陌生感。我們還要求家長改變包辦代替的教育方法,培養(yǎng)孩子自主整理書包、文具、書柜的習慣等。通過上述措施,家長們改變了觀念,更加懂得幼小銜接應該關注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