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迅
20世紀80年代先鋒文學浪潮距今已有30多年,那種氛圍無疑值得懷念。那種追求變革的激情,那種文學自覺的意識,都是那個時代作家所共有的。隨著20世紀90年代歷史轉型期的到來,文學逐漸走向通俗化。重溫小說新潮以來的審美流變歷程,可以發(fā)現(xiàn),文壇整體回歸傳統(tǒng)的創(chuàng)作格局下,殘雪的創(chuàng)作卻是個異數(shù)。這種獨異性不只是流于一種姿態(tài),也并非“先鋒”意義上“形式”舞蹈的延續(xù),而在于作家的創(chuàng)作與生活的一體化,抑或說一種文學與哲學兼容、審美與思辨并存的實驗寫作。殘雪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頗豐,且在國際影響力日增,尤其《最后的情人》《新世紀愛情故事》等,入圍英國布克獎、美國紐斯塔獎等短名單。而《激情世界》(人民文學出版社2022年11月出版)向我們昭示出殘雪小說的審美嬗變,這種變化不是細枝末節(jié)的,也不僅僅是形式上的,而是在小說觀念上的全方位突破,既體現(xiàn)了殘雪“新實驗小說”的藝術本色,又包含了超越傳統(tǒng)西方哲學的訴求。其實,中短篇小說也好,長篇小說也罷,殘雪文本所蘊涵的哲學氣韻是一以貫之的。相比之下,這部新作的哲學品格更依賴于藝術與生活的互動機制。殘雪把自己30多年以來執(zhí)拗于文學探索的激情賦予她的人物,彰顯了以身體與精神互為本質的藝術哲學為基本內核的小說修辭學。
這部小說給我最深的印象是小說藝術上的“新變”??梢哉f,這次寫作對一個實驗作家來說意義非凡,殘雪小說風格變化之大似乎是空前的。此前,殘雪的小說給讀者的印象是晦澀難懂的,那些碎片化、非理性的元素交織的敘事中,讓無數(shù)研究者望而生畏,但《激情世界》無論是人物關系還是情節(jié)故事,都很清晰甚至很通俗易懂,給人一新耳目之感。與殘雪前期創(chuàng)作相比,文本表層追求變革的實驗色彩淡化了許多,很難看到技術主義的痕跡,但非理性的超驗色彩的淡化,并不意味著殘雪試圖回歸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主義敘事軌道。事實上,就這部新作而言,殘雪的寫作無異于又一次藝術探險,延續(xù)了此前小說敘事的探索精神。文本依然內蘊著強烈的實驗性。只不過形式探索并不那么張揚,而轉入沉實通透的一途。殘雪更愿意借助中西哲學話語的融通與更新來展現(xiàn)人類未來生活的理想樣態(tài)。這種以藝術哲學為核心的小說修辭學,實現(xiàn)了對一般意義上的現(xiàn)代主義小說常規(guī)模式的“越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殘雪對現(xiàn)代主義小說美學的“改造”基于其“精神”與“身體”互為本質的敘事詩學。同時,小說人物對副文本《XXXX》的評論,作為這部小說敘事的主要策略,參與了男女主人公情感故事的建構,并納入小說的敘述系統(tǒng),構成小說敘事的動力,在更深層次上豐富了現(xiàn)代主義小說美學。因此,在這部小說中,評論與寫作、文學與生活的一體化,是殘雪作為實驗藝術家對小說美學的貢獻。
以筆者的觀察,在這個文本中,殘雪的寫作實現(xiàn)了雙重的突破。一方面是對傳統(tǒng)文學觀念的顛覆,突破了傳統(tǒng)小說純粹的世俗日常的描寫和講述,而把世俗生活與文學生活打通,實現(xiàn)了藝術生活化和生活藝術化的自如切換與融合。二是對西方重“精神”而輕“身體”的哲學觀念和思維的突破,在哲學與文學的互動中形成了“身體”與“精神”互為本質的小說修辭學。
探討文學生活與世俗生活的關系是殘雪小說的重要主題。世俗生活在《激情世界》中體現(xiàn)為幾對男女的離合關系。主人公小桑與黑石、小麻與儀叔、寒馬與費、李海與雀子,成雙成對,其中包含三角戀、老少戀等情感形態(tài)。應該說,這種欲望符號是小說吸引讀者的重要元素,是小說“好看”“易懂”的重要原因。然,若僅憑這些,殘雪與二三流的通俗小說家并無二致。其實,小說文本的可讀性往往在于敘事策略的經營。在這部新作中,殘雪意欲打破所謂的先鋒藝術的“常規(guī)”,這緣于她對現(xiàn)代主義藝術的重新審視。殘雪的“身體”敘事所體現(xiàn)的“物質主義”美學,絕非20世紀90年代“女性寫作”的翻版,更不同于通常意義上的通俗文學,而是作為通向精神敘事的結構元素而存在的。從敘述視點來看,殘雪所關注的是世俗日常中的“文學人”及其情感際遇,就這一點來看,與其新世紀以來的小說創(chuàng)作是一致的。殘雪小說中的人物幾乎都是藝術家,因為在她看來,藝術家的生存是一種本質意義上的生存。所以,這部小說依然延續(xù)了她對小說主人公的一貫態(tài)度。當然,殘雪并沒有把她的主人公視為不食人間煙火的精英主義階層,而是毫不掩飾其精神倫理背后的物質維度,把“精神”與“物質”打通,取得一種哲學意義上“和解”。殘雪的策略是,通過主人公的文學閱讀、文學寫作與文學評論等審美活動,把“身體”敘事引向精神探尋的領域,形成兩者互相糾纏而又互相推進的敘事結構。這是殘雪“新實驗小說”在敘事美學上的新探索,一種超越了“先鋒”形式意義上的探索。
主人公情感結構的形成某種程度上決定于創(chuàng)作主體的敘事策略和敘事態(tài)度。關注殘雪的讀者都知道,她的小說敘事是以行為藝術的方式來展開的,因此富于創(chuàng)造,充滿變數(shù)。應當說,《激情世界》是殘雪創(chuàng)作歷程中值得關注的重要分水嶺。殘雪的寫作向來倚重于“靈魂之舞”,力圖在務虛的坐標上揭示靈魂結構之堂奧。而這部小說中,殘雪更傾注于欲望驅動機制的美學功能,使之成為與靈魂敘事相呼應的重要一極?!吧眢w”走向前臺,作為物質范疇被提到敘事的重要位置,成為與精神敘事相對應的結構性元素。小說中的幾對戀人:儀叔與小麻,黑石與小桑,寒馬與費,雀子與李海,他們結合的基礎都是文學,文學讓他們魂牽夢縈。他們所追求的精神生活是在閱讀與寫作中實現(xiàn)的,他們在探索一種極致的生命形式,在本質上與文學審美具有同構性,而文學的神性又有賴于肉體的覺醒與升華。這種“身體”與“精神”互動的敘事結構使殘雪的創(chuàng)作有了與《浮士德》《神曲》等世界一流文學進行對話的可能。小麻與儀叔終成眷屬,暗示了“身體”與“精神”互為本質并構成藝術生存之兩極的經典法則。從敘事機制來看,如果說小麻與儀叔的結合是“精神”肉體化的體現(xiàn),那么,文學閱讀之所以成為主人公生活的重心,則出于把“身體”精神化的需要。小說敘事就是在“身體”精神化和“精神”肉體化的雙向互動中完成的?!熬瘛迸c“身體”在小說中彌合無間,兩者的“互動”是《激情世界》關于未來生活的文學想象的審美機制,構成了殘雪藝術哲學的內核。
殘雪小說美學中,精神升華機制是人物意識活動的重要特征。這種升華機制依賴于一種“鏡子語言”。這種意識活動中,人與人之間都彼此構成對方的“鏡子”,借助潛在的“鏡中交流”實現(xiàn)自我意識的深化?!扮R子語言”在《激情世界》中依然是主人公認知世界的重要載體。從審美效果來看,作為精神道具,“鏡子”在小說中的功能在于,讓人物的視力延伸到靈魂的最深處。以鴿子書吧的讀書活動為例,書中副文本的故事與閱讀者的日常相交織,展示了文學生活與世俗生活的深層關系。這種關系有如小桑閱讀《XXXX》的體驗:“卻原來,她的這些朋友都在這本書里?!彼?,長篇小說《激情世界》與文本中的“文本”《XXXX》之間以及兩個“文本”中的人物之間,存在一種內在的互文關系。他們從副文本呈現(xiàn)的故事中感受到一種亢奮的類似熱戀的氛圍,并從中看到了他們自己,意識到自我的存在。這是一種互文性質的“鏡子”交流,一如黑石向小桑所道破的文學閱讀中的精神機制:閱讀本身就是對自我之謎的破譯。黑石對文學閱讀的理解,隱含著雙向的精神交流機制。意思是說,鴿子書吧的成員并非普通讀者,他們的閱讀不是常規(guī)意義上的“知識”的單向接受,而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一種與自我互動的閱讀。因此,他們從這種閱讀中可以感受到自我結構的變化,而這種變化亦都在“鏡子”中顯示出來。同時,現(xiàn)實中人物與人物之間亦存在通過鏡子語言“互看”的意識結構。我們看到,小桑經常陷入關于小麻、黑石的冥想之中,把他們當作鏡子來觀察反省自我的內心。一方面,他們直面難以窺破的“生活之網(wǎng)”,那似乎就是一張“魔網(wǎng)”,在“網(wǎng)”中接受精神的沖刷,淘洗世俗的浮躁之氣?;莩堑拿半U之旅中,小桑與黑石們一樣,感受到《XXXX》中那種“看不見的網(wǎng)狀物”。另一方面,他們的生活又如此“迷人”。那種藝術之境里,他們就像中了魔似的,借助“鏡子”從蛛絲馬跡中探尋本質,參透規(guī)律。而藝術本質總是難以窺破,它隱藏在似是而非的詞語背后,誘惑著藝術工作者陶醉在對未知的無限探尋中。
殘雪小說是關于“自我”的藝術表達。人物之間情感形式的建構依賴于創(chuàng)造性人格的生長與演繹。日本學者近藤直子曾指出,殘雪的小說人物都內蘊著的一種精神特質,那就是“創(chuàng)造性的自我”。誠如近藤直子所言,殘雪致力于“創(chuàng)造性自我”的發(fā)現(xiàn),而“創(chuàng)造性自我”本質上是一種藝術人格。這部小說中殘雪把“創(chuàng)造性”提到了敘事的首要位置。這個“創(chuàng)造性自我”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審美活動中精神突進,確切地說在讀書會成員所發(fā)表的關于副文本的評論言說中。無論是曉越還是黑石,從他們的言說中不難看出殘雪本人作為實驗藝術家的影子。這個意義上,殘雪與她的人物之間,小說人物與人物之間,其實都存在一種精神追求和藝術探索的同構性。我們看到,在閱讀、寫作、評論等審美活動中,主人公的創(chuàng)造性藝術人格發(fā)揮到極致。從藝術創(chuàng)作機制來說,藝術創(chuàng)造是充滿激情的事業(yè),一刻也不能陶醉于純美的氛圍中,而是在一種互為矛盾結構中向前演進的,也就是這部小說中所處所暗示的實踐哲學。換句話說,藝術生活意味著在實踐發(fā)展中實現(xiàn)精神突進,在知行合一的機制下獲得升華。為此,藝術家必須讓靈魂處于不斷裂變的途中,演繹出一場又一場靈魂不斷升級的好戲。這就是殘雪小說人物的藝術人格所潛藏的精神邏輯。
從意識結構來看,對主人公來講,閱讀小說是促使靈魂搏斗與分裂的重要途徑。儀叔作為一個精神符號,實際上是小桑靈魂深處的“自我”?!扒閿场毙÷閯t充當了小桑的另一個“自我”。文學審美就在這種藝術人格的張力中不斷拓展“自我”的精神疆域。具體來分析,在“自我”分裂中,“舊我”是藝術家所竭力擺脫的對象,作為常態(tài)化勢力受到排斥,而“新我”則是藝術家終其一生不懈追求的人格層次,但由于“新我”是陌生的,一開始面相模糊,往往令人難以辨認,成為藝術家預設的為之迷狂因而為之苦苦掙扎的理想化身。這就是《激情世界》中“自我”認識中的升華機制,當然,這種審美機制幾乎貫穿了殘雪所有小說,是其現(xiàn)代藝術觀念在小說中的重要體現(xiàn),張揚著藝術家的理想主義情懷。小說中的儀叔、小桑、小麻、黑石、費、寒馬、李海、雀子等,本身既是美的化身,又是“自我”的分身。作為“同路人”,他們總是為同樣的意境而激動。這種意境有如副文本《XXXX》中的“創(chuàng)造”境界,游客所向往的那個叫“石林”的神秘之地,某種意義上等同于藝術家所預設的終極之境,他們在危機四伏的精神探險中挑戰(zhàn)極限,同時在互為“鏡子”的世界里辨認人性的圖案。這就是殘雪小說人物的心靈軌跡,是藝術生命的激情化展示。
一個有雄心的作家往往都是在自我反省中實現(xiàn)藝術突破和觀念新變的。殘雪無疑就是這樣的作家。殘雪小說創(chuàng)作的“變”與“不變”值得我們思考。作為殘雪小說創(chuàng)作史上的標志性作品,《激情世界》給我們的啟示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關于愛情書寫上的突破?!都で槭澜纭钒炎鳛閷徝阑顒拥脑u論言說融入文學閱讀與文學寫作中,并與幾對戀人的世俗情感生活相對接,通過情與愛的變奏體現(xiàn)文學之“美”。這種藝術新變的意義,在于它突破了中國傳統(tǒng)小說中所固有的農民式的性幻想描寫模式。遠的不說,就以當代愛情題材小說為例,性幻想成為眾多小說“趣味”的生長點,往往在冗長乏味的敘述中發(fā)揮著“調味品”的功能。細加分析,這種性幻想描寫幾乎都是單向度的,是一種基于肉體的幻象式書寫,因此流于膚淺而難以突入靈魂。殘雪對愛情的理解超越了關于“肉體”的單向度思考,而是將形而下的世俗日常與形而上的精神追求統(tǒng)一在性描寫中?!靶浴辈皇切≌f吸引讀者的欲望符號,而是寄寓著殘雪美學思想,充當著體現(xiàn)文學之“美”的物質維度。這是殘雪小說對傳統(tǒng)“性”描寫的徹底顛覆,在中國小說史上是難得一見的。當然,這與她所選取的表現(xiàn)對象有關,如我們所知,“文學人”的情感體驗是異常豐富的。因此,“文學人”的情感書寫成為這部小說的亮點。小說中的性描寫都基于女性肉體與精神的雙重體驗,而兩者之間的“互動”是區(qū)別于當代愛情題材小說的審美標示。
其次是一種自我解讀的寫作模式的建構。在這部小說中,殘雪通過系統(tǒng)構建小說的人物體系,來展開關于未來生活的思考。如我們所知,這部小說的主人公是一群“文學人”,他們不僅生活在世俗中,擁有常人所擁有的欲望,而且通過文學生活把“物質”與“精神”勾連起來,在文學閱讀、文學寫作與文學評論中建構自己的小說美學。而他們所解讀的副文本也好,所從事的實驗寫作也罷,都體現(xiàn)了殘雪多年來實驗寫作的精神,是為殘雪文本的解讀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數(shù)據(jù)。小說人物與創(chuàng)作主體的互為構造,充分體現(xiàn)了殘雪實驗寫作的自覺。殘雪是當代文學中少有的理性思維特別突出的小說家。這種審美思維與殘雪多年來的哲學研究有關。在訪談中,她多次談到一部正在寫作中的哲學著作。書名就是“物質的崛起”,不日交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推出。對她來說,這無疑是一部雄心之作。她嘗試著推翻西方哲學中的某些固有觀念。由于本文旨在闡述殘雪創(chuàng)作的藝術“新變”,姑且打住。殘雪把自己在創(chuàng)造性審美活動中所體驗到的實驗精神賦予她的小說人物,讓人物從世俗中汲取能量,使這種精神發(fā)出生命之光。這個意義上,《激情世界》本身也是殘雪藝術生命的自傳。
最后是關于向往美、發(fā)展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精神維度的建構。筆者曾在拙文(《靈魂的詩篇——關于殘雪的兩個小說》,《大家》2013年第1期)中提到,殘雪的小說是“靈魂的詩篇”,它著力于人物靈魂結構的分析,是在精神意義上通向“彼岸”的抒情詩。這部小說同樣如此,而且有意識地建構了一種“未來美學”。殘雪常說她的小說是寫給未來的人閱讀的,是關于未來人類理性生活的文學想象。不難發(fā)現(xiàn),殘雪的小說人物最突顯的氣質就是追求美的強烈沖動,他們要掙脫慣性勢力的牽制,朝著那不可知的未來沖刺。當然,這種沖刺是在世俗中汲取能量,在文學機制的作用下向前推進的。小說中的人物過著“物質”與“精神”互為本質的雙重生活,并在世俗生活與文學生活的交織并進中獲得日常與藝術的雙重人格。因此,他們的生活不只是實在的生存意義上的,更是藝術本體論意義上的。這種生活既世俗又優(yōu)雅,既肉艷又純美。這樣的生活只屬于藝術家,貫穿于藝術創(chuàng)造的所有過程中。歸根到底,慣于這種生活的人緣于一種藝術人格,它的內核是“創(chuàng)造性自我”。因此,我們不能把主人公的“欲望”看成純肉體的沖動,而應納入向往美、發(fā)展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人格結構和精神體系來考察。在這部小說中,由“身體”與“精神”的互動所體現(xiàn)的文學之“美”及其邏輯的闡釋與演繹,刷新了當代中國小說中關于“身體”的闡釋路徑,是殘雪試圖打破西方哲學影響下當代文學貶低“身體”高揚“精神”的美學維度的最新嘗試,其在中國小說史上的意義不言而喻。
(作者單位:浙江財經大學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