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哈姆雷特》和《紅樓夢》是中西方文學中有關悲劇氛圍濃厚的經(jīng)典之作。本文一方面從時代背景以及主人公的突出性格特征著手探究二者悲劇愛情的共通之處,另一方面對二者的悲劇愛情所折射出的不同的生死觀、愛情觀以及女性觀進行了深入的剖析,為讀者解讀“悲劇愛情”提供新的思考。
【關鍵詞】悲劇愛情;共通性;差異性
【中圖分類號】I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01
菲·貝利說,“最甜美的是愛情,最苦澀的也是愛情?!痹谥型馕膶W史的發(fā)展歷程中,悲劇愛情作品浩如煙海。其中,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和曹雪芹的《紅樓夢》堪稱經(jīng)典。哈姆雷特曾經(jīng)將奧菲利婭視為摯愛,“為表誠心跡,罄盡好言辭,發(fā)盡山盟海誓”,卻在復仇之路上與奧菲利婭漸行漸遠甚至錯殺其父,使其絕望溺水而亡。賈寶玉曾向林黛玉許諾“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但還是未能使林黛玉擺脫淚盡而逝、香消玉殞的命運。詳研文本,筆者從導致哈姆雷特和賈寶玉悲劇愛情的因素著手,探究二者悲劇的共通性和差異性。
一、《哈姆雷特》與《紅樓夢》悲劇愛情的共通性
(一)時代悲劇——舊社會思想枷鎖下的犧牲品
沒有一個人的命運是完全脫離時代的。[1]黑格爾曾言,“就個人來說,每個人都是他那時代的產(chǎn)兒?!比耸巧鐣缘纳?,是無法脫離其所處的社會而孤立存在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群體的影響,受到特定時代的思想觀念的束縛。
《紅樓夢》中的寶黛愛情是中國古代社會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的犧牲品。司馬溫公曰,“凡諸卑幼,事無大小,毋得專行,必咨稟于家長”。在婚姻方面,封建社會講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結(jié)秦晉之好,定百年良緣”,不允許婚姻自主。男女間的自由戀愛是嚴重違背封建秩序的,且寶黛的愛情又具有叛逆色彩,只會受到封建勢力更加無情和殘忍的打壓。黛玉也因此飽受"風刀霜劍嚴相逼"之苦,在薛寶釵和賈寶玉大婚之夜含恨而終。
英國政治文化中的父權主義是促使哈姆雷特與奧菲利婭的愛情走向毀滅的一個要素。在資本主義大工業(yè)社會誕生之前,家長制一直在英國人的家庭生活中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這一基本事實在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和羅馬法學中都有反映。[2]《哈姆雷特》中的奧菲利婭顯然就是父權思想及話語的受害者。父親波洛紐斯在得知哈姆雷特對女兒的愛慕之情后,非但沒有對兩人的愛情表示祝福,反而將哈姆雷特的真誠誓言描述為“圈套”,離間女兒與哈姆雷特的感情。他將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加諸于女兒身上,強調(diào)“哈姆雷特殿下是一位王子,遠非你輩可望高攀,此事斷然不可”。他要女兒同哈姆雷特保持距離,以此來考驗哈姆雷特對她的真心。奧菲利婭對父親言聽計從,隨即拒絕了哈姆雷特的來信與交往,卻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女性的個體獨立性,淪為了家長制的犧牲品。但正是這樣出于試探意圖的疏遠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哈姆雷特性格的“瘋癲”且加劇了哈姆雷特的“厭女癥”,使兩人越來越貌合神離。
另一方面,歐洲早期文明中一度盛行的血親復仇觀念也是扼殺哈姆雷特與奧菲利婭愛情的劊子手之一。作為復仇重要表現(xiàn)形式之一的血親復仇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持續(xù)時間最長的一種復仇,“如果自己的家庭、宗族或部落中有一個分子被殺,家庭、宗族或部落的分子便有神圣的義務去報血仇,把兇手所屬的單位中的一分子殺死。”[3]哈姆雷特作為一個典型的人文主義者,在復仇思想的逼迫下不得不與善良的本心作斗爭,甚至產(chǎn)生了“生存還是毀滅”的發(fā)問。從前那個熱愛生活、積極向上、深愛奧利菲婭的丹麥王子不復存在了。為了復仇,他疏遠冷落奧菲利婭;為了復仇,他錯殺了波洛紐斯,而波洛紐斯之死直接攻破了奧利菲婭的精神防線,把她引向了生命的終點。
(二)性格悲劇——“瘋癲”與“軟弱”
“瘋癲”是《紅樓夢》和《哈姆雷特》中的一個重要文學形象。如果說賈寶玉是封建禮教下的“真瘋”,那么哈姆雷特“裝瘋”,則是在父王神秘暴死、叔父弒君篡位、母親匆忙改嫁、亡父顯靈現(xiàn)身時被迫尋求的自我保護。[4]但無論是“真瘋”還是“裝瘋”,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主人公與封建觀念抗爭的不徹底性和性格的軟弱性。
《紅樓夢》中,賈寶玉有叛逆不羈的一面,同時也有軟弱妥協(xié)的一面。他不學四書五經(jīng),不讀八股文,不肯遵照長輩的意愿走上“讀書入仕”的道路,更反對父母包辦婚姻。賈寶玉公然挑戰(zhàn)“男尊女卑”的封建正統(tǒng)觀念,認為“女兒兩個字,極尊貴、極清凈的”“天地靈秀之氣只鐘于女兒,須眉男子不過是渣滓濁沫已”。但他的反叛不自覺也不堅定,他嫌惡榮國府中的世俗與丑惡,但又割舍不下大觀園所帶給他的歡樂。寶玉始終對以父親為代表的封建家族愛恨交織,既充滿依賴與畏懼,又不斷猶豫與彷徨,最終還是辜負了黛玉至情至愛。[5]寶玉的“瘋”誠然是封建時代的產(chǎn)物,卻也是其兩面性格的必然走向。
黑格爾的悲劇沖突說認為,在自然的沖突、人與外界的沖突、心靈的自我沖突這三種沖突中,心靈的自我沖突是最高沖突。[6]“裝瘋”是哈姆雷特暗中籌劃、探明真相的方式,更是哈姆雷特在進行內(nèi)心的痛苦斗爭、難下決斷時所采取的拖延時間、逃避現(xiàn)實的方法。在半瘋半傻的狀態(tài)下,哈姆雷特知道國王不會立即對其痛下殺手,而自己也暫時無需被迫陷入極端的兩難選擇。倘若哈姆雷特在國王懺悔時果斷地抓住機會復仇,就不會有波洛紐斯之死,也不會有奧菲利婭的慘劇??梢哉f,哈姆雷特的“瘋癲”與“軟弱”親手葬送了自己曾深愛的戀人以及一段美好的感情。
二、《哈姆雷特》與《紅樓夢》悲劇愛情的差異性
《哈姆雷特》和《紅樓夢》的悲劇愛情都是父權主義和大家長制的時代幕布上誕生的。然而,哈姆雷特和賈寶玉大相徑庭的生死觀和愛情觀使二者的悲劇愛情在時代幕布上呈現(xiàn)出了不同的形狀和色彩。除此之外,筆者認為,莎士比亞和曹雪芹不同的女性觀直接影響到故事人物的創(chuàng)作和設定,進而成為影響悲劇愛情結(jié)局的不同導火線。
(一)不同的生死觀對愛情觀的不同影響
“生存還是毀滅”是《哈姆雷特》劇作中的一個經(jīng)典哲學問題。面對生與死的抉擇,哈姆雷特一方面想要以自殺來終結(jié)現(xiàn)世的痛苦,另一方面又畏懼和不安于死亡世界的未知狀態(tài),只得在生與死的界限上徘徊。這樣沉重的生死問題使他進退維谷,無法全心地享受生命以及有限生命里的美好愛情。他開始抗拒現(xiàn)實,甚至抗拒現(xiàn)實中的人,其中就包括奧菲利婭。哈姆雷特在進行“生存還是毀滅”的內(nèi)心獨白后對奧菲利婭冷言冷語,否認自己曾真心愛過她、否認自己曾贈過任何信物、否認她的忠貞與美貌,以致奧菲利婭發(fā)出“萬千女子,數(shù)我最最悲苦,曾聞他甘美如音樂的誓言滔滔”的悲嘆。筆者認為,哈姆雷特矛盾的生死觀極大地改變了其對愛情、對戀人的態(tài)度,最終使一對戀人在若即若離中變成了無話可談的陌路人。
與哈姆雷特的生死觀不同,賈寶玉雖喜聚不喜散,卻能夠坦然地面對死亡和接受死亡,不懼死亡世界的未知。紅樓夢第57回寫道,賈寶玉在聽信黛玉明年要回蘇州家去的消息后大病了一場,坦言要與黛玉生死相隨:“活著,咱們一處活著,不活著,咱們一處化灰化煙”,絲毫不避諱“死亡”的話題。賈寶玉在親眼見證了秦可卿之死、晴雯之死等“紅顏薄命”的遭遇后,也未曾因感嘆生命的脆弱與無常而疏遠黛玉。未來之死這個黑暗實體,使賈寶玉和林黛玉以各自的時間錯位方式執(zhí)著于當下,也因此賦予了死亡以積極意義。[7]因知生命短暫,賈寶玉更加珍惜同身邊人以及和他們相處的時光。在看到林黛玉似有拭淚情狀時,他會主動上前抬手拭淚安慰;在擔心黛玉入睡著涼時,他會編造“揚州衙門”的故事逗她開心;在黛玉犯嗽疾時,他會細瞧氣色、噓寒問暖……可以說,賈寶玉的愛情觀是“死生契闊,與子成悅”的愛情觀。他對生死的思考或許沒有哈姆雷特深刻,但正是其對生死的淡然和豁達使寶黛二人不至于像哈姆雷特與奧菲利婭那般漸行漸遠。
(二)不同的女性觀對人物創(chuàng)作的不同影響
我手寫我心,我心吐真情。哈姆雷特和賈寶玉的女性觀也是洞悉莎士比亞和曹雪芹女性觀的一扇窗口。哈姆雷特和賈寶玉的女性觀實際上是兩位作家女性觀的部分投射,而這一投射使兩者的愛情悲劇產(chǎn)生了不同的導火索。
哈姆雷特的“厭女癥”是致使其與奧菲利婭的愛情化為烏有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得知父親去世不過數(shù)月母親就改嫁給叔父的消息后,哈姆雷特的倫理道德觀受到了極大的沖擊。他開始對女性所謂的忠貞和誓言嗤之以鼻,開始厭惡女性和婚姻,覺得所有的女子都在“扭捏作態(tài),拿腔拿調(diào)”。他甚至以尖銳的言語羞辱打趣自己的戀人奧菲利婭,告訴她“我們再不要有什么婚姻了”,規(guī)勸她進修女院。在錯殺波洛紐斯后,哈姆雷特也未曾對奧菲利婭有只言片語的解釋,這對奧菲利婭來說無疑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哈姆雷特是深愛過奧菲利婭的,他在給奧菲利婭的信中曾寫道“汝可疑眾星是大火;汝可疑白日曾周行;汝可疑真理是胡說;汝不可疑我愛乃真情”。只是哈姆雷特的深情最終為黑暗的現(xiàn)實所沖擊,在他對女性的憎惡中逐漸消散了。
莎士比亞對哈姆雷特的“厭女癥”這一心理性格的設定,是其受制于男權主義的結(jié)果。雖然文藝復興運動將聚光燈由“神”轉(zhuǎn)向“人”,突出了人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價值,但其對人的發(fā)現(xiàn)主要是對男人價值的發(fā)現(xiàn)與承認。女性的地位沒有發(fā)生根本變化,女性的尊嚴也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肯定。盡管莎士比亞在喜劇作品中的確表現(xiàn)出女性主義的傾向,但他并不是絕對的女性主義者或是父權社會的顛覆者。他的女性觀是極其矛盾的。在悲劇作品中,莎士比亞的《李爾王》《麥克白》等塑造了許多不孝不忠、巧言令色、心狠手辣的負面女性形象,《哈姆雷特》《奧賽羅》等更是流露出了“厭女癥”的傾向。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亞曾借劇中人物之口表達了這樣一種觀點:“女人啊,你的名字是弱者”,由此可見莎士比亞女性觀中保守和之滯后的一面。[8]因此,《哈姆雷特》的愛情悲劇是莎士比亞矛盾女性觀中不利于女性的一面的產(chǎn)物。
和哈姆雷特不同,賈寶玉是一個在脂粉堆里成長的男孩子,他對女子是“昵而敬之,恐拂其意,愛博而心勞,而憂患亦日甚矣”。但正是在這樣的成長環(huán)境下,賈寶玉從小缺少了陽剛之氣,常常迎風落淚、望月長嘆、傷春悲秋,遇事軟弱猶豫。林黛玉可以算得上是賈寶玉最愛的人;然而即使是這樣的愛,賈寶玉也會像女孩子一樣去賭氣和猜忌;即使愛到深處, 也只有一次敢于大聲說出心里話——還是在受了林黛玉幾句話的刺激之后才說的。[9]賈寶玉沒有“厭女癥”,但上有老祖宗寵愛、下有丫鬟伺候、和各家姐妹吟詩作對的教養(yǎng)環(huán)境使得寶玉缺乏直面愛情、同封建禮教及世族聯(lián)姻抗爭到底的男子氣概,使摯愛之人郁郁而終。
曹雪芹在賈寶玉這一主人公身上融入了自己的一些經(jīng)驗際遇和人生感悟。和莎士比亞矛盾的女性觀不同,曹雪芹的女性觀更具有超越時代的先進性。曹雪芹的先進女性觀的重要內(nèi)容是:反對納妾制度、蓄婢制度,反對男尊女卑,抨擊封建禮教。曹雪芹筆下的賈寶玉對女子充滿憐惜之情,不認同“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教育觀,認為女子一樣可以和男子吟詩作賦,女子有才華也并非不可宣揚的可恥之事。他借賈寶玉之口道,“這怕什么!古來閨閣中的筆墨不要傳出去,如今也沒有人知道了?!惫P者認為,寶黛悲劇愛情的導火索并不是賈寶玉進步的女性觀,而是其受成長環(huán)境影響而形成的性格上的女性化傾向。
三、結(jié)語
盡管中西文化與歷史中存在著非常多的差異,但是人性與愛情是全人類所共有的特征與追求?!都t樓夢》和《哈姆雷特》的悲劇愛情都是大家長制禁錮下的產(chǎn)物,都是時代悲劇的一個縮影。賈寶玉和哈姆雷特都是各自時代的不徹底的反抗者,在現(xiàn)實中和情感上痛苦掙扎、軟弱遲疑。這樣的性格使他們不可能打破現(xiàn)實的黑暗和桎梏以親手終結(jié)苦痛的源頭,也無法呵護自己曾視如生命的戀人,終究只能走向愛情的終結(jié)。
然而,在相似的社會大背景下,《紅樓夢》和《哈姆雷特》所反映出的生死觀、愛情觀、女性觀卻大不相同。哈姆雷特長久地被“生存還是毀滅”的哲學問題所困擾和牽絆,沒有意識到珍惜當下愛情的重要性,故意冷落奧菲利婭。他在經(jīng)受一系列現(xiàn)實的打擊后,從厭惡自己的母親走向厭惡所有的女性,包括曾經(jīng)的戀人奧菲利婭,最終將愛情推向覆滅。賈寶玉則與之不同。他從不畏懼死亡所帶來的一切未知,始終珍視眼前的心上人,愿意為之許下“生死不棄”的誓言。賈寶玉則從小生活在賈府的鶯鶯燕燕之中,關心、呵護每一個女孩子。但這也恰恰造成了其懦弱的性格,使其無法與封建禮教作徹底的斗爭,也終是辜負了林黛玉的一番深情。
參考文獻:
[1]楊瀾.沒有一個人的命運是完全脫離時代的[J].人民論壇,2017(3).
[2]向榮.16、17世紀英國政治文化中的父權主義[J].史學月刊,2001(1).
[3]盧旻燁.《趙氏孤兒》和《奧瑞斯提亞》之比較——淺析中西復仇悲劇差異及其成因[J].邢臺學院學報,2011(4).
[4][5]劉利斌.性格悲劇下的賈寶玉和哈姆雷特[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9(5).
[6]李欣人.黑格爾悲劇理論探析[J].臨沂師專學報,1998(1).
[7]文一茗.敘述時間中的死亡意識——賈寶玉與林黛玉的個體獨特性及其死亡觀[J].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2010(4).
[8]王發(fā)展.從莎士比亞的作品透視其女性觀[J].作家,2012(24).
[9]趙雪媛.制度里的反抗者——探尋賈寶玉與哈姆雷特的共同悲劇[J].文教資料,2011(36).
作者簡介:方佳敏(2000—),女,福建福清人,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