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發(fā)揮好黨報自身優(yōu)勢,順應融媒體發(fā)展態(tài)勢,已成為黨報深化財經報道、提高自身傳播力和影響力的必經之路。本文就黨報財經報道如何利用好自身優(yōu)勢,從內容優(yōu)化、新媒體產品打造、政媒合作等方面入手,提出具體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建議,讓黨報財經報道在融媒體環(huán)境下找到自身價值,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黨報? 財經報道? 融媒體
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高速發(fā)展,傳統(tǒng)媒體(包括黨報)的發(fā)展和影響力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很多紙媒的發(fā)行和經營收入有下滑趨勢。而作為黨報報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財經報道受限于紙媒相對較低的實效性、呈現形式的單一性,其傳播力也受到了影響,甚至還有人對黨報財經報道的“含金量”、存在價值提出了質疑。但不管媒體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如何變化,黨報作為黨和人民“喉舌”的地位是其他媒體所不具備的,其權威性和公信力也是其他媒體無法比擬的。在當前國內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的背景下,黨報有必要進一步強化財經報道影響力,發(fā)揮好輿論“壓艙石”作用,在促進我國金融市場平穩(wěn)運行、經濟社會和諧發(fā)展中貢獻更多力量。
一、堅持內容為王,提高財經報道的可讀性
(一)強化統(tǒng)籌策劃,發(fā)揮深度報道優(yōu)勢
實效性強是財經新聞的顯著特點,而在移動互聯網高度發(fā)達的今天,黨報的財經報道在傳播效率和影響范圍上并不占優(yōu)勢,用戶往往通過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渠道就可以實時獲取最新財經資訊。相比之下,黨報做財經報道的根本優(yōu)勢還在于內容,其自身所擁有的優(yōu)質內容仍是大多數市場化媒體無法比擬的。
進一步提升黨報財經報道影響力,要在內容策劃、深度報道上下功夫。一方面,黨報要發(fā)揮出“風向標”作用,財經新聞不僅僅是對財經信息的傳播,更應該是對財經信息的深入分析、解讀和預測。對于重大財經新聞的報道不要浮于表面,要把受眾希望了解和看到的,通過扎實的采訪、調研吃透、挖透,讓真正有深度、有價值的內容吸引到更多讀者的關注。另一方面,要提升策劃統(tǒng)籌能力,打出報道組合拳。從宏觀到微觀,財經新聞事件的連鎖反應鏈條相對較長、范圍較廣,一篇報道往往難以真正揭示出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和深層意義,而黨報可以通過策劃系列報道,從更廣闊的視角解釋財經現象,反映經濟問題,揭示事物本質,從而為受眾提供更為全面的分析和可靠的判斷,讓黨報的內容優(yōu)勢得以更充分發(fā)揮。
(二)提升專業(yè)水平,讓財經報道更具可讀性
相比于其他新聞類型,財經新聞報道具有專業(yè)性較強的特點,報道中常常會有很多專業(yè)術語,讀起來較為生硬。倘若采編人員的專業(yè)知識積累不足,還容易讓報道中出現錯誤“硬傷”,最終讓報道陷入“內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的尷尬局面,從而對黨報財經報道權威性、專業(yè)性帶來負面影響。目前來看,黨報的采編人員多數還是以新聞、傳播學專業(yè)出身為主,對經濟金融專業(yè)知識的積累會有一定的欠缺,而對于財經報道而言,一套了解經濟大勢、知曉金融市場基本運行規(guī)律的采編隊伍是做好報道的基礎。近年來,經濟、金融領域不斷深化改革創(chuàng)新,黨報采編人員更需要加強對經濟學知識的學習,時刻保持對經濟大勢的敏感性,讓財經報道的人才“基本盤”更為牢固。
此外,財經新聞的“專業(yè)”屬性也給采編人員在提高報道可讀性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黨報應結合自身的受眾群體,以多樣的形式、通俗的解讀來報道財經新聞。比如,利用故事化的寫作方式就是增強可讀性的一種方式,多去挖掘財經事件背后的人和事,在客觀真實的基礎上多一些情節(jié)和細節(jié)描寫,一是可以更容易吸引到讀者的關注,二是也可以讓“刻板”“艱澀”的財經內容讀起來更有溫度,從而進一步提升報道的感染力。
二、利用渠道優(yōu)勢,強化財經報道的公信力
(一)加強溝通合作,打造“政媒合作”新模式
在日益激烈的媒體競爭中,黨報的財經報道也要發(fā)揮渠道優(yōu)勢。相比于市場化媒體,黨報與政府部門的溝通都更為緊密,在新聞采訪報道上能得到更多的便利和支持,這就意味著黨報比一般的媒體更能接近信息源,使得報道的真實性、準確性更有保障,而通過政府機關的“背書”,黨報財經報道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也能進一步彰顯。作為財經新聞的常見內容,政策解讀往往會有很高的社會關注度,一個新政策的出臺,讀者往往希望看到更準確、更權威的解讀,而黨報可以搭起政策制定部門與讀者的“橋梁”,及時向公眾面答疑解惑,闡述好相關政策的真正意圖和作用,傳遞最官方、最準確的信息。要保證財經報道的影響力,黨報務必要加強和人民銀行、銀保監(jiān)會、證監(jiān)會等部門的交流,積極參與相關部門的吹風會等活動,爭取成為百姓大眾了解財經政策的一扇“窗口”。
此外,除了常規(guī)報道方面的交流,黨報也應進一步深化與政府部門合作,拓展合作形式,努力打造“政媒合作”新模式。比如,黨媒可以和政府部門共同主辦主題論壇、可以參與政府部門的基層調研……參與雙方通過在新聞產品制作傳播、人才交流、技術應用、黨建和輿論陣地建設等方面分享彼此的優(yōu)勢資源,實現優(yōu)勢互補,形成工作合力,一同為營造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良好的輿論氛圍貢獻力量。
(二)做深評論報道,堅守正確輿論引導
評論是報紙的旗幟和靈魂?;ヂ摼W時代,網上的各類信息、聲音糟雜喧囂,一些自媒體為了自身流量,盲目地追熱點,迎合大眾,對一些財經熱點新聞的解讀、言論明顯脫離了本質,甚至對我國金融市場的平穩(wěn)運行造成了負面影響。在此背景下,黨報財經新聞評論有能力,也有責任發(fā)揮出“一錘定音”的輿論引導作用。
一是黨報做財經評論,具備思辨上的優(yōu)勢。黨報評論,必須堅持黨性原則,黨報的采編人員經過長期淬煉和沉淀,通常具備良好政治素質和政治大局觀、組織觀念和組織紀律性,以及理論素養(yǎng)等,無論是何種形式評論的發(fā)布,都是作者深思熟慮的結果,再經過了層層的把關與審核,通常具備較強的思辨性,從而讓評論站得住腳、導向正確。在財經評論撰寫中,除了要強化對新聞事件本身的理解外,還要加以從宏觀視角對事件予以分析,時刻具有大局意識,堅持用正確的立場去引導社會輿論。二是黨報做財經評論,還要強化時效性。盡管紙媒在時效性方面存在天然劣勢,但在確保導向性、真實性的前提下,依然要追求提高評論的時效性,做到先聲奪人。對于重大財經現象、政策的解讀,第一時間發(fā)聲定調,牢牢把握輿論引導的主動權。比如,《經濟日報》在一版長期開設“經濟論壇”固定專欄,以“金觀平”署名就重大經濟政策、重要經濟話題及時表態(tài)發(fā)聲。2020年11月,金融監(jiān)管部門兩次約談螞蟻集團,《經濟日報》連發(fā)三篇評論及時澄清外界的誤解、誤讀,凸顯了黨媒正本清源、以正視聽的“壓艙石”作用。
三、強化內容轉化,構建立體化傳播格局
(一)創(chuàng)新融媒體產品,形成品牌影響力
新媒體技術的更迭發(fā)展,對于黨報財經報道既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相比于報紙版面上較為單調的文、圖表現形式,新媒體產品較為豐富、直觀的內容展現形式可以彌補黨報在內容呈現形式多樣化上面的缺失,通過對版面內容的二次加工,可以更好滿足新媒體時代受眾對于報道的多方面需求。不論是宏觀經濟數據解讀,還是資本市場運行情況……財經報道離不開數據,也可以說數據是財經新聞的基礎,而通過圖解、視頻、H5等呈現形式的運用,可以讓數據更加直觀易懂,讓財經新聞更加可知可感。近年來,不少黨報在財經新聞的編輯上、新媒體產品制作上持續(xù)深耕,利用數據可視化技術,讓相對枯燥的財經新聞更為生動,可讀性也有所提高。
以2022年11月10日《經濟日報》微信公眾號短視頻產品《十畫十說》為例,該作品通過數據動畫展示了我國近十年來經濟發(fā)展的輝煌成就,其底層內容來自于《經濟日報》數據版,經過新媒體技術加工轉化,把版面內容成功轉化為短視頻產品,讓報道更加奪人眼球。值得一提的是,此類數據可視化產品在最近幾年的《經濟日報》上已較為常見,如2019年發(fā)布數據可視化系列短視頻《數說70年》,通過數據和圖像的緊密結合,直觀地讓大眾從數據的變化中感受到新中國70年發(fā)展的偉大成績,是重大主題宣傳中一次很有價值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并且獲得了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融合創(chuàng)新一等獎。
可以預見的是,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正在媒體領域催發(fā)一場變革。黨報工作者要深刻認識推進融合發(fā)展的重大意義,主動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建立適應融合發(fā)展的體制機制,不斷提升財經報道融合生產和傳播能力。同時,加快媒體深度融合發(fā)展步伐,利用好自身內容優(yōu)勢,通過新媒體產品創(chuàng)新,努力讓黨報在與新媒體融合中形成比較強的平臺效應和品牌效應。
(二)拓寬傳播渠道,提高二次傳播效果
傳統(tǒng)媒體單一的傳播渠道已無法適應當下受眾需求。作為典型傳統(tǒng)媒體的黨報,面對這一新形勢,不日新者必日退。各級黨報應加快推進深度融合發(fā)展,形成以報紙為主體,各類新媒體平臺為側翼的立體傳播矩陣。對于社會關注度較高的財經報道,通過不同渠道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推廣傳播,必然會對其影響力和傳播力產生積極影響。
在如今“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黨報品牌影響力的塑造離不開立體的傳播矩陣。近年來,多數黨報持續(xù)拓寬傳播渠道,包括新聞App、微信、微博、短視頻平臺在內的新媒體傳播渠道已逐漸成為各家標配。但有渠道不代表就有了傳播量,黨報采編人員應針對不同平臺特點和不同受眾需求,創(chuàng)新話語體系,提高信息的針對性,力爭將優(yōu)質內容高效、及時、精準地呈現在受眾面前。比如對于財經快訊類、評論類的報道,完全可以發(fā)揮新媒體平臺“短平快”的特點,第一時間發(fā)出聲音,第一時間搶占輿論高地。比如《經濟日報》在今日頭條平臺推出的“熱評”欄目,主要針對當日的財經熱點新聞及時回應社會關切、表態(tài)發(fā)聲,已多次登上今日平臺熱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此外,黨報還應發(fā)揮與政府機關聯系的便利,提高報道的二次傳播率,以覆蓋更多受眾。政府機關通常已具備自身的信息發(fā)布渠道,具有較大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在合適的選題以及雙方充分溝通的前提下,可選擇一些報道在政府部門的自有渠道進行轉載,提升內容傳播的精準度、到達率,讓報道的影響力在二次傳播中持續(xù)擴大。以《經濟日報》的財經報道情況來看,一些被政府機關、金融監(jiān)管部門官網、官方微信轉載的報道,通常會形成更好的傳播效果。更為重要的是,官方的轉載提高了其平臺內容的豐富性,也從側面提升了黨媒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作者簡介:馬春陽,經濟日報社財金新聞部記者
編輯:白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