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 趙坤, 蔡曉陽
(中共南昌市委黨校, 江西 南昌 330008)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全體黨員提出了“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 的要求。 在中國革命發(fā)展的不同階段, 革命的斗爭性與斗爭的革命性始終統一其中, 外化為“敢于斗爭、敢于勝利” 的風骨、氣節(jié)、操守和膽魄, 成為推進中國共產黨克服艱難險阻的重要精神武器。 當前, 全黨上下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 從黨的歷史中汲取精神力量, 增強斗爭意識和斗爭本領顯得尤為重要。 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一個偉大事件, 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個偉大事件, 也是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的一個偉大事件”。[1]因此, 本文以南昌起義這個偉大事件為切入點, 深入探尋中國共產黨在獨立領導革命戰(zhàn)爭、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端中呈現出的斗爭精神, 從實踐中厘清斗爭精神的內生邏輯。
徹底的革命性與明確的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格, 也是馬克思主義不斷發(fā)展的內在張力。在軍閥割據、戰(zhàn)爭不斷的近代中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從馬克思主義“斗爭學說” 的中國化開始的。 “南昌起義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是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創(chuàng)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偉大開篇?!盵2]中國共產黨人打響南昌城頭的第一槍、與國民黨反動派開展軍事斗爭、嘗試建立新的國家政權的歷史實踐及其形成的精神形態(tài), 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斗爭哲學在中國解決現實矛盾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具體運用, 其本質就是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精神。
恩格斯在《暴力論》 中尖銳地指出, “暴力,用馬克思的話說, 是每一個孕育著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婆……每一次革命的勝利都引起了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巨大高漲”[3]。 暴力革命這一理論是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軍事斗爭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階級矛盾的不可調和, “人民生活的重大問題, 只有用強力才能解決。 反動階級通常都是自己首先使用暴力, 發(fā)動內戰(zhàn)”[4]。 反動派的槍桿子讓中國共產黨充分認識到, 無產階級想要建立屬于自己的政權、獲取自身的權益就必須與強大的敵人進行殊死搏斗。 中國共產黨領導南昌起義, 用斗爭精神武力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英雄壯舉, 就是馬克思主義暴力革命理論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寶貴成果。
馬克思認為, 無產階級的軍隊是無產階級領導革命的首要條件, 而且必須由有覺悟的工人和農民組成, 成為為無產階級利益斗爭的工具。 中國共產黨非常重視軍隊建設, 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 主持中共廣東區(qū)委工作的周恩來和陳延年利用鎮(zhèn)壓商團叛亂的契機, 將鐵甲車隊改組為實際受共產黨指揮的革命武裝。 鐵甲車隊參照蘇聯紅軍的建制、政治訓練和軍事訓練兩手抓, 組建了黨小組, 每周一次的黨小組生活會除討論工作外, 還有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內容, 這和舊軍隊的雇傭制有很大的不同, 是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在軍隊中的運用。 大革命的失敗也讓中國共產黨對軍隊的重要性認識更加深刻,南昌起義中展現的斗爭精神也是源自對掌握革命武裝重要性的理性認識。
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看來, 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 就是新事物與舊事物不斷斗爭、持續(xù)斗爭的結果。 面對敵人的瘋狂進攻, 尚處初創(chuàng)時期的中國共產黨革命事業(y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與挫折。 雖然身處劣勢, 但共產黨人并沒有氣餒, 共產主義戰(zhàn)士依舊對未來充滿信心, 他們清醒地認識到, 敵人看似強大, 但外強中干。 通過脫離群眾的議會投票等運動方式并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 只有通過政治運動喚醒、教育群眾, 組織群眾與舊事物堅決斗爭, 在斗爭中成長壯大才能奪取勝利。
中國共產黨的斗爭精神源自歷史實踐, 是不同階級、不同地方的黨員, 為了相同或相似的價值追求與內在品質, 采用激烈的統一的革命行動, 形成共同意志和群體精神形態(tài)。 同時, 無產階級政黨在斗爭中形成階級情感, 通過組織、動員、改造激發(fā)廣大群眾的行為動力。 沒有這種情感的表達, 是很難形成解放世界的磅礴之力。 在南昌起義中展現的斗爭精神是“躁動于母腹的” 革命意志與強大的敵人斗爭中生成的, 是無產階級政黨在磨難與挫折中追求革命目標實現的理性共識和價值選擇。
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以人民至上為價值宗旨, 以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自覺使命, 具有強烈的歷史主體意識與擔當情懷的使命型政黨。 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 就以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實現民族解放、國家獨立進而建立“人的自由聯合體” 共產主義社會為使命責任, 將對使命的踐行展現在政治宣言、策略選擇、精神風貌上。 歷史使命光榮且艱巨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必須主動地依靠價值信念和精神狀態(tài)開展工農運動, 以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烈行動, 建立一個人民當家做主的新型政權。 在大革命失敗后, 赤裸裸的現實讓中國共產黨有了更為清醒的認識, “在中國, 離開了武裝斗爭, 就沒有無產階級和共產黨的地位, 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務”[5], 南昌起義就是中國共產黨主動踐行使命、開展你死我活的武裝斗爭的偉大開端。
中國共產黨以“敢叫日月換新天” 的政治勇氣開展社會革命時, 面對反動勢力的頑固, 面對敵人的黑暗統治, 深刻意識到不以暴烈的行動反對封建式的軍閥不可能把革命引向勝利。 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中國共產黨人“揩干凈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尸首, 他們又繼續(xù)戰(zhàn)斗了。 他們高舉革命的大旗, 舉行了武裝的抵抗”[6]。 中共中央緊急改組由張國燾、李維漢、周恩來、李立三、張?zhí)捉M成臨時常務委員會。 周恩來、李立三、張?zhí)锥际侵鲝埼溲b斗爭的領袖人物, 在他們強有力的領導下, 結束了黨內一味妥協、退讓的右傾投降主義, 確定將黨掌握和影響的軍事力量迅速向南昌集中以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組織民眾準備發(fā)動武裝暴動實行土地革命的新政策。 武裝斗爭路線開始成為全黨的基本路線, 這是中國共產黨對軍事斗爭思想質的飛躍, 開始了“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zhàn)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7]。
馬克思認為, 每個國家的工人階級都應該聯合起來組成獨立的政黨, 但是采用何種斗爭方式開展政治運動, 應當視國情而定。 盡管在創(chuàng)立初期, 在確定理論支撐、制定革命綱領、宣傳革命理論、明確革命方式等方面, 共產國際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指導, 但是駐華代表長期的硬性灌輸和事無巨細的“家長式” 作風, 嚴重背離了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 隨著中國革命實踐的推進, 革命的自主意識愈來愈強烈。 雖然共產國際對起義的計劃持模棱兩可的態(tài)度且不允許共產國際代表參與行動, 但中國共產黨還是在“東征討蔣” 的口號下將影響的部隊在九江、南昌附近集結。 由于時局的緊迫性, 前敵委員會在沒有共產國際人力及物力的幫助下, 毅然決定獨立領導革命軍隊, 發(fā)動南昌起義, 打響武裝反抗的第一槍。 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對共產國際的指導與經驗的認識發(fā)生變化的轉折點, 是獨立自主領導武裝斗爭的偉大開端。
精神作為一種群體共識, 從實踐中淬煉產生能動意識, 從而引導群體的行為邏輯, “是構成歷史現實的主要因素之一”[8]。 中國共產黨誕生于充滿艱險的斗爭環(huán)境中, 圍繞著“為了誰而斗爭” “為什么要斗爭” “該怎樣斗爭”, 立足中國具體實際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創(chuàng)造。 從南昌起義到井岡山會師這段歷史, 生動展現了斗爭精神蘊藏著的寶貴的精神特質和鮮明的政治品格。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階級立場, 也是中國共產黨人斗爭精神的根本屬性。 “南昌暴動是中國工農革命的第一聲”[9], 軍事行動為了工農、武裝暴動以工農為主力、革命形勢引領工農等特質都充分體現了斗爭精神的人民性。 大革命失敗后, 中國共產黨把軍事斗爭列為黨的“第一等重要的責任”, 考慮到開展武裝暴動的條件已經成熟, 當機立斷選擇拋棄國民黨, 激活失去利益的工農的階級情緒, 建立堅固的有組織的工農武裝。
為了動員群眾支持起義, 江西省委組建學生巡邏隊負責城頭巡邏與通信聯絡, 組建工人糾察隊和農民自衛(wèi)隊了解敵軍動向, 幫助運輸蔬菜與物資,充分展現只有依靠群眾、放手發(fā)動群眾才能取得革命戰(zhàn)爭的勝利。 南昌起義取得完全勝利后, “全城大街小巷貼滿了軍部的布告和政治部、工會、農民協會、婦女協會、學生會的宣言標語” (據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內部資料記載), 簡短的六言體布告指明了中國共產黨為民謀利的政治主張與階級特性, 得到了南昌市各界群眾的熱烈支持。 在南征途中發(fā)布的《葉挺告第二方面軍同志書》 和賀龍的《告全體官兵書》 都對遵守群眾紀律、保護工農利益作出了規(guī)定和要求, 表明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區(qū)別于過去一切剝削階級的舊軍隊, 是將維護平民利益作為重要工作來抓, 鑄就和錘煉了人民軍隊為人民的政治本色。
面對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武裝奪取政權這些嶄新的課題, 中國共產黨立足實際進行了開拓性的實踐。 “中國革命由中國工人階級獨立領導, 并以革命的武裝斗爭為主要的革命方式始于南昌。”[10]斗爭烽火遍及中國的南部、中部等地區(qū),斗爭精神成為軍隊奮勇前進、發(fā)展壯大的重要精神支柱。
起義后, 黨對掌握和影響的部隊進行了整編,革命委員會下設軍事參謀團, 由周恩來主持工作,在軍委下設立師委, 并在每個團設立了支部與黨小組。 朱德、陳毅等在率隊轉戰(zhàn)粵贛湘的過程中, 將零散的部隊縮編為團, 建立黨支部, 將黨、團員分派到各個連隊, 開創(chuàng)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的先河。 在湘粵贛等地尋找新的立足點, 對領導新生人民軍隊從進攻大城市轉向農村進行了探索, 建立了工農兵蘇維埃政權、發(fā)展了地方武裝力量, 制定頒布實施《土地分配法》。 此外大量吸收了農民加入革命的洪流, 為這支新生部隊爭取工農、打土豪分田地、轉型成為代表廣大人民的新型軍隊作好了軍事準備。 盡管有些探索由于認識的局限不夠完善,但逐漸接近了正確的方向, 逐步實現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轉向農村的戰(zhàn)略轉變。
政策和策略是政黨的生命。 在革命中建立廣泛的統一戰(zhàn)線, 分清誰是我們的敵人, 誰是我們的朋友, 是無產階級政黨一條基本斗爭策略。 南昌起義前, 中國共產黨發(fā)布宣言徹底地批判蔣介石、汪精衛(wèi)違背孫中山遺志, 并專門成立辦事處負責接應國民黨左派人士, 發(fā)布安民布告明確闡述維護工農切身利益的政治立場。 起義取得完全勝利后, 中國共產黨根據當前形勢, 聯合國民黨左派人士建立了新的聯合政權。
在矛盾重重的近代中國, 選擇發(fā)動南昌起義是利用軍隊釋放革命激情表達利益訴求; 開啟技術型、專業(yè)型的軍事活動是中國共產黨積累斗爭智慧、匯聚斗爭精神的外在表現。 部隊南下后, 認識到了農村的重要性, 開始嘗試與農民運動相結合,學會游擊戰(zhàn)的獨特打法, 開啟農村武裝割據的探索。 南昌起義前后對革命政權、軍隊建設、黨的策略、黨的建設等問題的討論與實踐, 為中國共產黨在之后的斗爭中正確處理這些重大問題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石破天驚的歷史實踐孕育全新的、無畏的精神形態(tài)。 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人認清軍事運動的重要性、洞察前進方向作出的生死抉擇。 主要領導人與參與者清醒地意識到在白色恐怖背景下開展軍事斗爭需要保持為革命奮斗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堅決打響第一槍, 這就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必須有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 整個南昌城內的戰(zhàn)斗過程中, 進攻天主堂是最激烈的, 由黨員、團員組成的突擊隊勇猛向前, 沖開了敵軍牢固防守的大門, 在鋼鐵洪流面前, 敵人或者倉皇而逃, 或者繳械投降, 毫無反抗之力。 起義軍南下的過程曲折而又艱難, 充滿了挑戰(zhàn)與考驗, 前無補給、后有追兵、勞師遠征、行軍艱苦異常, 但在烈火中鍛造了一批勇士, 浴血奮戰(zhàn)、砥礪前行, 匯聚成了革命的鐵流。在面臨絕境的關鍵時刻, 前敵委員會宣布今后要打出紅旗, 分田地, 繼續(xù)戰(zhàn)斗, 充分彰顯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斗爭精神。 朱德、陳毅帶著南昌起義革命之星火輾轉粵北湘南, 在極端困苦的環(huán)境中積蓄力量, 掀起了聲勢浩大的農民革命風暴, 將革命火種帶上了井岡山, 多股革命隊伍在此實現了著名的井岡山會師, 建立革命根據地。 斗爭精神的無畏性支撐著中國共產黨人斗爭失敗再斗爭, 譜寫了聲勢浩大、威武雄壯的歷史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