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萍
前段時間,學校組織了新接班教師的隨堂課觀摩。我觀摩了11節(jié)課,涵蓋語文、數(shù)學、科學等學科。為了使評課更具指導意義,每節(jié)課我都有針對性地聽一個方面,或者根據(jù)課堂實況關注一個有價值的互動、生成。下面,我分享這次聽課的幾個片段。
關于評價,傾聽學生就夠了
在談及評價時,我問一位教師:“為什么明明該讓學生說的內容,你卻自己提前說出來?”這位教師的回答是擔心學生說不出來。剛入職的教師代辦、包辦的心情都比較迫切,不善于傾聽學生的發(fā)言,也不懂得如何從學生的發(fā)言中提取有效信息。在《秋天的雨》教學中,這位教師問學生:“‘金色的海洋描述的是什么樣的場景?”一個小朋友說:“大豐收?!辈恢朗墙處煕]有聽見,還是學生的回答不在教師的預設中,原本可以順著學生說的拓展至豐收的場景、農(nóng)民的辛勞、厲行節(jié)約的新風尚,但遺憾的是這些全被教師說了出來。評課的時候,我問這位教師:“假設你聽到了孩子的發(fā)言,會如何應對?”她為我呈現(xiàn)了一個更富生機的課堂畫面。雖然錯過了一次完美的生成,但傾聽意識的覺醒讓我對她以后的課堂充滿了期待。
關于設計,解讀文本就有了
在聽《繁星》一課時,課堂和學生都特別穩(wěn),但缺少了一些美感和滋味。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是巴金描寫的不同時期、不同心境下的星空。如果教師僅僅讓學生欣賞景色描寫,而不是幫助學生感受景色背后童年的天真、對光明的渴望及對祖國母親的思念,不用適切的方式引導學生去朗讀、體會、表達,這篇課文的教學就顯得寡淡。當我問這位教師這篇課文讀了幾遍,是否達到會背的程度時,她搖了搖頭。對課文的反復誦讀有助于教師挖掘文本的原生價值和教學價值。只有把這個環(huán)節(jié)打通了,教師才能設定有效的教學目標,根據(jù)目標選擇精準的教學策略。
關于組織,指向目標就行了
《辨認風向》是三年級科學課,前半段的設計和組織相對順暢,后半段風向標的制作教師就顯得有些控不住場。評課的時候,我們就“微課視頻是否可以完全取代教師講解、示范”這個話題展開了討論。在學生制作風向標之前,教師播放了一個如何制作風向標的微課。按理說,學生看過視頻后應該能夠順利完成。但現(xiàn)實并不樂觀:在吸管的剪裁這一步,個別小組就切口的朝向、縫隙的長度等爭執(zhí)不下。關于這個小制作,我問教師是否提前嘗試,做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哪些問題,總結了哪些注意事項。在我一連串的發(fā)問下,教師若有所悟。就本節(jié)課而言,風向標的制作是將“風向是風吹來的方向”這個概念具象化的過程。如果學生不明白教師的真正意圖和制作原理,教師也沒有對學生加以引導的話,這和手工課沒什么兩樣。視頻固然精彩,但教師的課前預設、課中示范、課后小結更加重要,這樣的教學設計和組織調控更具針對性。
關于機智,心系學生就解了
教育機智不僅和具體的教學情境、學生真實的狀態(tài)有關,還關乎教師的學科素養(yǎng)。舉一個發(fā)生在三年級數(shù)學課堂的例子:有個學生將手舉得高高,卻答非所問,因為他剛才跑神了。教師沒有批評他,而是將問題重新說了一遍。這次的回答堪稱完美,但礙于之前的表現(xiàn),他所在組沒有加星。在課堂小結的時候,這個學生再一次發(fā)言,說得頭頭是道。這次,教師將是否加星的權利交給了學生。有的說可以加,有的說不可,但加的呼聲似乎更高。在學生熱烈的掌聲中,教師鄭重其事地給他們組加了一顆星。當和教師復盤這個片段時,我也覺得備受鼓舞,何況是那個渴望被認可的學生呢?
一課一得,一課一德?!皢l(fā)式”聽評課,帶來了“啟發(fā)式”的課堂思考和體驗。雖然很多教師覺得自己的課不盡如人意,但作為旁觀者的我從他們精心準備的課件、和學生真摯的互動中,看到了努力的痕跡和向好的態(tài)勢,感受到的皆是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