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瑜
摘 要 新課標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面對新的教學目標,教師必須進行深入思考探索。本文分析了目前初中語文教學中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并結合語文教學的具體實踐,闡述了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途徑及方法。
關鍵詞 初中語文 思維能力 教學實踐
語文教學與思維關系密切。新課標明確要求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積極開展實踐活動,以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因此,語文教師必須充分的重視。
1.傳統(tǒng)應試教育模式的弊端
初中生面臨升學的壓力,教師必須最大可能地提升學生的語文成績,在課上只是選擇性地講解相對重要的知識,并使用大量的詞匯。這種教學方式能讓學生學會應對大量的試題,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卻沒有得到真正的提升。學生的學習壓力大也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難以達到理想的狀態(tài),因而逐漸產(chǎn)生厭倦情緒,對學習產(chǎn)生排斥心理。
2.對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不夠
許多語文教師認為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所需的思維能力遠遠低于學習其他科目,他們認為語文學習過程無非是理解課本內容,然后用練習來幫助學習者鞏固課堂所學。他們錯誤地認為,背誦知識點是學習語文的最佳方式,而發(fā)展思維能力反而是浪費學習時間。但事實上,情況恰恰相反:許多學生在進行了大量的語文練習后仍無法提高語文成績,其根本原因是學生思維能力的不足。
3.語文教學方法有所局限
教師往往以教為主,注重知識的誦讀,忽視了學生自主思考和學習,加之只有一種評價方式--打分制,所以學生也養(yǎng)成了依賴老師講解的思維習慣,缺乏思考。課堂是教師的舞臺,而學生卻沒有真正的實踐和發(fā)展,這種傳統(tǒng)教學通常不利于學生的持續(xù)發(fā)展,學生思想固化。與此同時,學生缺乏休息和放松時間,其在課堂上的聽講效果大打折扣,使他們處于學習效率低下的惡循環(huán)中。教師也因追求升學率而被過度激勵,來自教師的教學壓力沒有為差異化教學留下足夠的時間。
對于學生來說,思維的發(fā)展對語文的學習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我們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以下幾種思維能力:一是能對課文內容知識點進行全面系統(tǒng)分析能力。這包括文本開頭、結尾、標題,本中涉及的特定事件和特定人物,也包含對文本主題的具體分析,寫作方法的評價等。二是能對課文內容知識點進行辯證分析的能力。即指通過具體的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分析文本人物形象、事件的發(fā)生緣由等等問題。例如我們在分析小說人物形象時,要運用辯證思維的方法分析人物的具體形象,這樣學生才能正確客觀地評價文本人物,進而深刻理解文本內容。
語言是思維的外衣,《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闭Z文與思維相互影響,思維對學生的語文表達有一定的牽引力作用,可以讓學生的語言表達更具有邏輯性及表達更為準確。語文教學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和文化內涵,使其思維想象也更為豐富。如此來說,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素質以促進思維形成,這是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關鍵步驟。
1.培養(yǎng)學生深度思考的素質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兩個舉措從而提升學生的思考力,一方面是培養(yǎng)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是培養(yǎng)學生對問題的探究能力。教師需要鼓勵他們多提問題,打破背誦的習慣。教師也要積極組織小組的學習探究活動,幫助學生更全面客觀地理解語文基礎內容,并多多鼓勵學生的思考,促進其思維的深刻性。
2.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
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靈活性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實現(xiàn),首先,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教師應幫助學生思考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其次,教師必須使學生明白課堂源于生活,歸于生活的道理,應當學以致用,應用于生活,抵制教學的教條化。教師也應鼓勵學生掌握一些簡單基礎的技能,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對課本內容基本感知的同時加以一定思考,解決簡單習題。在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方面,應該限制學生花在問題和思維過程上的時間。
3.培養(yǎng)思維的批判性和獨創(chuàng)性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問題也應得到重視,應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并且敢于挑戰(zhàn)質疑書本知識,鼓勵學生尋找真理。為了促進學生的獨特思維,教師要減少學生的心理依賴,防止學生對所學問題不加思考,機械聽講;教師要鼓勵學生打破常規(guī),任何問題都具備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例如:在寫作過程中,應訓練學生形成對事物的新觀點,選擇新穎有新意的寫作主題;學生準確表達自己內心想法的同時,也能發(fā)展個人獨具一格的寫作風格。
4.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課堂教學的作用不言而喻,葉圣陶說,“教是為了不教”,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通過對課本的深度解讀,在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前提下,運用多種方式進行語文知識的教學,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充分激發(fā),使學生學會在課堂上主動學習并且對問題進行多重思考,主動參與課堂作業(yè)及課堂活動。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成為語文課堂的主導者,最終教師思考不再取代學生的思考,學生也不再為教師的思考結果著色,而是成為積極的思考者和學習參與者,師生合力建設“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學生”的語文課堂。
總之,要注重中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讓學生學習興趣得以充分激發(fā),如此一來學生在學習行為上更為主動,學生的潛力得到充分開發(fā)和挖掘,思維訓練的加強,才能促使初中語文文化知識更好地掌握。語文學習是關于思考和學習的,教學過程是一個思考過程,讓學生反復從懷疑到懷疑,在懷疑之后到懷疑。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質。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課堂教學是教師教學和學生的組成的共同活動?!币虼?,教師引導下,學生的主動思考可以促使課堂教學更加高效,這也是課堂教育的方向。我們不僅要更新人才培養(yǎng)的觀念和模式,也要要注重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強調學與思結合、知行合一,實現(xiàn)“思維型課堂教學”。
初中語文課應講一般思維的常識。例如,從思維科學的角度將單詞組織組合成句子的語文現(xiàn)象,便是思維運動的出現(xiàn),思考結束,一篇作文也就有了基礎。語文現(xiàn)象的常用詞、句子、段落和章節(jié),都遵循與特定思維過程相關的一個構成,即它必須從思維的起點開始,逐漸走向終點,即有思維方式,這適用于圖像思維和邏輯思維。思維需要精確的表述,流暢地形成清晰的句子和段落,以便將語法知識,寫作技巧和其他方面聯(lián)系起來。語文教學不僅要以單詞、單詞、短語和文章為重點,更要深化學生的思想深度。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注重思想的實踐,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上懂得聽、說、讀、寫的原則無疑是很大的進步。從培養(yǎng)思考能力的角度來看,也必須有“思想”。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這樣對學生思維結構的形成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在語文教學中,只有學生思維能力的問題得到重視,教學課堂才會更為高效,這對學生真正掌握語文知識和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形成有積極作用。
[作者通聯(lián):湖北黃梅縣新開鎮(zhèn)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