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毅瑋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美育”已成為當前社會各界所普遍關注的問題,青少年步入高中階段后也將會有更高的審美需求,美育逐漸滲透到各個學科,對學科本身也產(chǎn)生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文章將以部編版高中歷史教材為研究對象,從教材中的插圖、文字等角度探析高中歷史教材中的美育元素及其使用原則。
【關鍵詞】歷史教材;美育;高中
美育是審美教學與美感教學的結合,通過教育提升人們認識美、理解美、欣賞美、創(chuàng)作美的能力。美育需要通過一定的載體展開,對歷史學科而言,部編高中歷史教材是學生接觸到歷史知識,培育審美情趣最直接的媒介。事實上教材中可供使用的美育元素多樣,或是在圖片作品中直接體現(xiàn),或是蘊含在歷史的起承轉合之中,有些美育元素可以通過具體的素材展現(xiàn)出來,供教師在課堂上展開賞析、講解。而有些則蘊含于具體人物、事件的發(fā)展進程中,需在學習過程中細細感悟。
一、教材中的插圖
教材中的美育元素最為直觀的是教材中的插圖,部編版教材的編寫中涵蓋了大量的形式各異的插圖。以《中外歷史綱要(下)》為例,共9個單元,教材中的插圖高達146幅,其中包含地圖36幅,藝術作品43幅,遺址遺跡照片等57幅、徽標10幅[1]。而藝術作品的種類多樣,包含油畫、雕刻作品、壁畫、漫畫、版畫、宣傳畫等,展現(xiàn)了不同時期的不同藝術手法,且每個單元至少包含一幅藝術作品。從史料價值上來看,除了“歐洲思想解放運動”這一課中的藝術作品可作為文藝復興的直接史料來研究外,剩下的幾乎都無法證史。但有趣的是這些藝術作品都是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產(chǎn)物,而非后人加工創(chuàng)作,是時代風貌的具體體現(xiàn),它們往往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深入歷史。從美學視角而言,當這些作品被放到一起,同學們能從中清楚地看到不同時代的藝術發(fā)展及審美標準。除了從藝術手法的角度進行分類外,筆者嘗試從內容主題的層面進行梳理。
從右述表格中不難發(fā)現(xiàn),教材中的插畫可以分為政治生活、生產(chǎn)生活場景及工具、沖突與戰(zhàn)爭、人物形象及貿易與文明的交流等五個主題有關,插圖的出現(xiàn)與教材中的文字部分有較強的邏輯關聯(lián),可以輔助教材文字來幫助同學更生動地理解歷史知識
本身,打破傳統(tǒng)歷史課堂的沉悶,使歷史學習的過程更具趣味性。同時,這些作品經(jīng)歷了作者的藝術加工后,使歷史事件更有血有肉,更具感染力,能刺激學生的感官與體驗,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fā)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從而達到育人的效果。倘若站在歷史美學的角度來看,其中包含了自然景色景觀,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特定條件下的人格美及科技發(fā)展之美,這些素材分別能展現(xiàn)出歷史自然美、歷史社會美、歷史藝術美和歷史科技美[2]。然而,在使用圖片元素的過程中需要特別關注歷史學科的嚴謹性,藝術作品雖然能從側面折射出時代風氣,反映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水平,但不能用于直接證史,尚需更多的史料進行印證。
二、教材中的文字
歷史學科教學強調學生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進一步拓寬歷史視野,發(fā)展歷史思維,提高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3]。教材中的插圖固然能起到一定的美育價值。但正如上文所說,倘若從史學價值的角度來考量,它并不能幫助學生習得“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xiàn)歷史真實的態(tài)度與方法”。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要注重對文字素材的挖掘。文字素材除詩詞這類帶有明顯韻律美的素材外,多數(shù)元素不能直接體現(xiàn)美感,但其背后帶有的人物情感、事件發(fā)展卻有更深層次的美。部編高中歷史教材中的文字部分除正文外還包含了思考點、歷史縱橫、史料閱讀、學思之窗等幾個部分,課后設置有探究與拓展部分。在筆者看來,這些文字材料不僅更為客觀真實,也能起到美育功能。這里以學思之窗和歷史縱橫為例。學思之窗這一部分教材的每一課中都有設置,提供了大量與正文部分某一知識點相關的文字材料并配有思考題來幫助學生進行解讀?!笆妨蠟槭分毎?,史料不具或不確,則無復史之可言”[4],史料是研究歷史之根本,比起教師的解釋,文字史料的記載更精準更直觀,使得教材中提到的人物形象更飽滿,事件更栩栩如生。在這一部分中,教材選取了一些事件當事人的詩詞作品、回憶錄、著作等,這些文字材料所展現(xiàn)的豐富情感震撼人心。
歷史縱橫的部分會有一個高度凝練的標題,文字敘述相對較長,但都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以名詞解釋和歷史小故事為主,有很強的趣味性,也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這些文字材料很好地對教材正文中的知識點進行了補充介紹,也對歷史事實進行了補充,幫助學生多維度地認識歷史,培養(yǎng)思維能力。增強學生對歷史文化的理解能力,就能提升學生的內在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啟發(fā)學生對于外在美的認知能力和優(yōu)化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最后是史料閱讀部分,筆者根據(jù)《中外歷史綱要(下)》中的史料閱讀部分做了一個統(tǒng)計,共涉及史料32則,其中包含原始文獻2則,后人編纂整理的史料或著述11則,與當事人有關的記錄14則,后世評價5則。其中,筆者認為有關當事人的記載及原始文獻是需要被聚焦的素材,他們是一手史料,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充分利用,全面解讀。它能充分展現(xiàn)事件或人物形象,有利于幫助教師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創(chuàng)造感性形象,把教學的對象以感性形式表現(xiàn)出來……把抽象的本質和具體的感性形象結合起來。后人編纂整理的史料或著述屬于二手史料,相對而言更符合現(xiàn)代人的行文習慣,對于同學而言更易懂,無須花費太多時間解讀,但其中會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在使用時可作為導入部分或討論環(huán)節(jié)的觀點之一,設疑激趣的同時也能培養(yǎng)學生史料時政的能力。在講解洋務運動的過程中筆者運用了《統(tǒng)計全局折》當中的“總理事務衙門”與光緒皇帝上諭中的“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進行對比,直接的文字區(qū)別引起了廣泛討論。
三、結語
基于當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觀念的提出,高中學段關于美育的要求逐步提高。歷史學科貫通古今中外,教材中自然蘊含豐富的美育元素,也擔負著美育任務。課堂教學是教師實踐美育的主要渠道,教學過程就是學生培養(yǎng)審美的過程。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運用教材中的審美元素,幫助學生獲得良好的審美體驗,提升審美能力。同時,美育成效也能反作用于歷史課堂,在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促進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外歷史綱要(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金相成.歷史教育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魏瑤瑤.初中歷史教學中的美育教育探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