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艷
摘要:對魯迅文學作品進行“色彩解碼”是探尋魯迅人格魅力和文學意蘊的有效途徑之一。縱觀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中魯迅先生的作品,其色彩的應用可以劃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冷色冷用、冷色暖用、暖色暖用、暖色冷用,多元色彩文學世界的打造源于魯迅先生生活的歷史語境和個人的藝術追求。
關鍵詞:統(tǒng)編教材 魯迅作品 色彩解碼 色彩意蘊
色彩是重要的藝術表現手段,多用于繪畫、建筑和設計等領域,能夠有效提升藝術氣息和作品感染力。優(yōu)秀的作家善于將色彩應用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之中,賦予色彩更多的文化意蘊,提升個人作品的品質和魅力。魯迅的文學創(chuàng)作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傾向和強烈的批判性和斗爭性,他擅長在有效的文字世界中融入多元的色彩,對現實生活與真實的人性進行還原與揭露??v觀其入選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篇章,可以發(fā)現其色彩應用有四種類型,分別是冷色冷用、冷色暖用、暖色暖用、暖色冷用,利用豐富的色彩勾勒出鮮明的人物形象,描繪出豐富的生活圖景,展現出多元的主題意蘊,讓作品更具藝術張力??梢哉f,色彩是魯迅先生文字世界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如果缺少了色彩的使用,他的文學作品藝術魅力將黯淡許多。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共收錄了他七篇作品,一篇雜文、三篇散文和三篇小說,除了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以外,其余文章中都或多或少的有色彩的應用,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幅美妙的圖景,這些色彩看似隨意點彩,實則用心良苦,成為其作品中的點睛之筆。正如黑格爾所言:“顏色感應該是藝術家所特有的一種品質,是他們所特有的掌握色調和就色調構思的一種能力,所以是再現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一個基本因素。”[1]所以,通過色彩解碼去感受魯迅先生及其文學作品的獨特價值和魅力,不失為一個好的切入點和創(chuàng)新的途徑。
一、魯迅文學作品中的色彩解碼
在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中,共收錄了七篇魯迅先生的文章,除了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以外,其它文章均有色彩的融入,構成其多彩的文學世界。當然,我們可以從這些色彩的應用中歸納出其色彩表現的類型和規(guī)律,分別是冷色冷用、冷色暖用、暖色暖用和暖色冷用等幾種類型,為廣大一些教師切入教學提供了新的靈感和思路。
(一)冷色冷用型
魯迅先生不僅是偉大的作家,還是優(yōu)秀的繪畫家,為我國近現代繪畫尤其是版畫的發(fā)展貢獻出巨大的力量,因此他對色彩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他將對色彩的理解運用到文學創(chuàng)作之中,帶來不一樣的文學韻味??v觀其作品,善于使用冷色調來揭示現實社會的殘酷與黑暗,描摹人性的冷漠與自私。在這類作品中主要使用黑白以及有黑白衍生出來的其它冷色調,比如灰色、灰黃、青白等,體現出一種冷峻、黯淡和沉悶的藝術氛圍,比如在《故鄉(xiāng)》和《孔乙己》等小說中就有這樣的特點。
《故鄉(xiāng)》和《孔乙己》都是魯迅進行新文化革命的力作,與當時的文化運動步調一致,體現出魯迅先生對舊社會、舊制度的批判和對新社會、新文化的呼喚。所以,在《故鄉(xiāng)》的開頭作者就鋪墊了陰沉的氛圍,“天氣晦暗”“冷風呼呼的響”“蒼黃的天底下”“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再現了當時背景下農村的蕭索與荒涼。其中“晦暗”與“蒼黃”兩個冷色調的應用為全文奠定了蕭索、悲涼的感傷基調。這種色調的刻畫表面上看是針對故鄉(xiāng)的環(huán)境,同時也是寫故鄉(xiāng)的人和生活,這種沒有生機與活力的生活狀態(tài)就是作者批判的主要對象,其背后是制度的落后和思想的麻木,所以采用冷色調可以得到更好的氣氛渲染。
當然,作為優(yōu)秀的作家,除了環(huán)境描摹以外,魯迅先生還善于使用色彩刻畫人物形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就是孔乙己,利用動態(tài)描繪的手法突出人物的立體與真實,引發(fā)讀者的移情和共鳴。孔乙己的第一次出場魯迅用“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進行輪廓勾描,凸顯人物的另類和愛慕虛榮的特點;接著,魯迅先生對人物的肖像進行了詳細的刻畫“身材高大”“青白臉色”“亂蓬蓬花白的胡子”,這里采用冷色調進行處理,凸顯出孔乙己生活貧困和頹廢。所以,魯迅用只言片語就將人物雕刻得入木三分,凸顯出他高超的寫作能力。
此外,魯迅先生還善于使用冷色調刻畫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和情感活動。比如在孔乙己第二次出場的時候,其他酒客嘲笑他偷書被打,孔乙己的狀態(tài)是“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爆出”,展現出他被揭露時的羞愧和不安;當人們繼續(xù)嘲諷他“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的時候,孔乙己的臉上立刻“籠上了一層灰色”,這里的“灰色”就是冷色調的使用,突出他內心的惶恐不安和羞愧,展現出他的絕望和無地自容。另外,小說在描寫他第三次出場的時候同樣使用了冷色調子,臉“黑且瘦”,“破夾襖”,“盤著腿”,臉色由之前的“青白”轉向“黑色”,也預示著他死亡的到來,由此,魯迅用人物面部的色彩展現其命運的變化,最終指向封建科舉制度對人迫害的批判。
(二)冷色暖用型
同樣是冷色調,魯迅先生還會將文字當成繪畫,用該色調進行零星的點綴,輔助刻畫人物形象,渲染小說氛圍,讓作品在冷色的氛圍中綻放出溫暖的人性之美,升華文章的主題意蘊。
縱觀其文學創(chuàng)作中,“黑夜”與“白”是常見的內容,他善于描寫“黑夜”中的“靜”和月光下的“白”,以此來營造陰沉的氛圍和悲涼的情緒。畫家康定斯基曾說:“黑色的基調就是毫無希望的沉寂……黑色猶如死亡的寂靜……作為中性的背景,黑色可以襯托出其它色彩微妙的變化?!盵2]魯迅先生將康定斯基關于黑色的理念應用于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之中,并進行藝術化的加工與創(chuàng)變,賦予黑色詩意寧靜的內蘊,比如在《社戲》中的“黑夜”,成為其作品中少有的充滿希望與詩意的亮色。《社戲》作為其回憶性散文,作者回憶兒童時期的美好往事,整體色彩基調是歡快明亮的,情感也十分的輕松,所以其中對于“黑夜”的描述充滿詩意和童真,帶給人美的享受。魯迅用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描繪出一幅“月夜行船”畫卷,“皎潔”的月光,“淡黑”的連山,“大白魚”似的航船,黑夜在月光的映照下也變得“潔白”,讓原本冷色調的場景變得明快、溫馨、浪漫起來,通過色彩的巧妙應用,整個畫面變得十分有層次感,情景交融,營造出江南水鄉(xiāng)特有的“朦朧之美”,體現出當時“我”和小伙伴們愉快的心境,洋溢著童真和童趣,表現了童年的美好與懷念。
除了采用冷色調營造暖色的環(huán)境及氛圍以外,在魯迅的作品中還有“冷色暖調”人物系列。孔乙己雖然是冷色調人物,但是骨子里也有講究誠信和關愛孩子的人性光輝。除了他以外,很多冷色系的人物都是魯迅極力贊揚的人物形象,比如“藤野先生”和“壽鏡吾先生”,其中對藤野先生的描述是“黑色的先生,八字須”,對壽鏡吾先生的描述是“高而瘦的老人,須發(fā)花白”。兩位先生都是魯迅尊敬的老師,對魯迅人生的成長有過巨大的幫助,所以他用“黑”和“白”塑造出兩位先生的治學嚴謹、剛正不阿、育人有方的高尚人格?!昂谏焙汀盎ò住笔址蟽晌幌壬男蜗蠛托愿裉攸c,讓兩位先生極具辨識度,就像畫龍點睛一樣,展現出兩個人不同的氣質和精神內蘊,具有一種力量之美,成為魯迅先生刻畫人物最有溫度的色彩。
(三)暖色暖用型
作為文學家兼畫家,魯迅先生創(chuàng)作色彩豐富,除了大量黑、白、灰色彩的應用以外,魯迅先生還善使用紅和黃等暖色調營造溫暖、明麗的畫面,為冷峻的主題增添了溫暖的氣息,讓他的文學作品內蘊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獨特的魅力。
魯迅先生多用暖色調營造暖色的氛圍,寄托自己對童年美好生活的懷念與依戀。在他的回憶性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這種手法最為鮮明,“百草園”是一個荒廢的園子,但是卻給童年時期的魯迅帶來無限的樂趣,成為他精神寄托的樂園。在這個園子里每天都有各種有趣的事情發(fā)生,魯迅先生用多彩的筆描繪出一幅優(yōu)美的畫卷,“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葚”顏色鮮艷奪目,讓人垂涎欲滴。除了靜態(tài)畫面的刻畫,魯迅先生還重點描述了園子里的“熱鬧”,“鳴蟬長吟”“大黃蜂飛舞”“叫天子直沖云霄”“油蛉低唱”“蟋蟀彈琴”……整個園子里充滿了活力與生機,這些小動物和植物都成為魯迅兒童時期的玩伴,尤其是對色彩的刻畫,不僅挑戰(zhàn)我們的視覺,還激發(fā)我們的想象和聯想,回憶自己的童年往事,達到了移情和共鳴。
此外,魯迅先生還借暖色調來展現他對美好人性與生活的向往。比如在他的《故鄉(xiāng)》中就利用記憶中的故鄉(xiāng)與現實中的故鄉(xiāng)對比來表現他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與呼喚?!豆枢l(xiāng)》的主題基調是灰色、陰冷和黑暗的,展現了封建末期農村的蕭條與殘敗,人們生活的艱辛與麻木。魯迅先生在對這些現實審視和批判的基礎上對美好的未來提出希冀,他通過回憶童年時的故鄉(xiāng)賦予故鄉(xiāng)多彩的畫面,“深藍的天空”“金黃的月亮”“海邊的沙地”“碧綠的西瓜”“勇敢的少年閏土”……這些畫面內容多彩斑斕,色彩度飽滿,洋溢著生命的活力與欣喜,表現了“我”對童年的懷念與贊美,更反襯出現實的殘酷與不堪。尤其是在文章的結尾,作者再次回憶起記憶中的畫面“碧綠的西瓜地”“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再次凸顯了魯迅先生對理想中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四)暖色冷用型
縱觀魯迅先生的作品中,以冷色調居多,尤其是黑色和白色,此外相關資料統(tǒng)計顯示,紅色在魯迅先生的作品中也十分多見。紅色本身是暖色調,具有喜慶、溫暖的含義,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和生活中最常用的色彩之一,比如結婚、過年等都使用該顏色,同時紅色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具有多元的文化意蘊。但是,在魯迅先生的作品中,紅色被賦予了新的意涵,他打破紅色的傳統(tǒng)意義,讓這個暖色調生發(fā)出更多冷峻的內蘊,比如孔乙己的“漲紅了臉”,讓他覺得惶恐和不安,產生暖色冷用的味道,此外,在《故鄉(xiāng)》中這種情況同樣存在。
魯迅先生善于用色彩的對比來突出人物命運的變化。在《故鄉(xiāng)》中對閏土的兩次肖像刻畫就采用這樣的技巧,童年時期的閏土是“紫色的圓臉”“頭頂一個小氈帽”“頸上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這里塑造出童年閏土的可愛、圓潤和充滿童真。成年以后的閏土在形象上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紫色的圓臉”變作“灰黃”,有了深深的皺紋,眼睛也“腫的通紅”,“頭上一頂破氈帽”“身上只有一件極薄的單衣,渾身瑟縮著”“手又粗又笨,已經開裂像松樹皮”。成年以后的閏土與童年時的形象形成巨大的反差,這種反差就是通過顏色的變化反映出來的,展現出生活的艱辛和人物命運的突變。文中的“紅”“黃”等就是暖色調,這里卻暖色冷用,喜色悲用,突出了現實的殘酷和制度的不合理,升華了該小說的主題意涵和文學價值。
二、魯迅文學作品色彩應用的原因探析
色彩是魯迅先生文學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并且在作品中冷色調占據主體,就連魯迅先生也認為自己的作品“太黑暗”了,甚至有很多“偏激的聲音”。[3]但是如果仔細品讀其作品,可以總結和歸納出他對色彩應用的變化與脈絡,感受其內心的掙扎和思想的變化,有助于更好地理清他的心路歷程和人生經歷。在他的回憶性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阿長與〈山海經〉》以及小說《社戲》中色彩一般明快、艷麗,以暖色調為主,突出了他童年生活的美好,抒發(fā)其對童年美好時光的懷念與眷戀,在這些文章中魯迅先生回憶或構筑了理想的生活世界,充滿了溫暖與希望。而在《孔乙己》和《故鄉(xiāng)》等文章中是對客觀現實的再現與揭露,因此多用冷色調處理,表現出他低沉、壓抑的心緒。如此豐富多元的色彩形式和獨特的文化意蘊,展現出魯迅先生高超的創(chuàng)作技巧,其對色彩的精準把握和應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第一,受歷史環(huán)境和社會文化語境的影響。魯迅先生活躍于整個新文化運動時期,處于歷史巨變和社會制度交替的年代,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其時代背景基本上也是那個時代。當時處于封建制度崩潰和軍閥混戰(zhàn)的動蕩時期,到處充斥著黑暗、虛偽、欺騙與頹敗,人民麻木不仁、愚昧落后,國家和民族危在旦夕。面對這樣的情況,魯迅先生憂心忡忡,對國民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并奔走呼號,用文字當做武器進行有力的斗爭。所以,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魯迅先生看到更多的是人性的丑陋和社會的險惡,看到更多的是黯淡和灰色,他將現實的黑暗進行還原與展示,因此其作品中充滿了冷峻、憂郁的色彩,用冷色調來揭露社會現實和人性,帶來獨特的視覺挑戰(zhàn)和閱讀感受。
第二,受魯迅先生自身遭遇和性格的影響。魯迅先生對色彩的偏愛還源于個人藝術的追求和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魯迅出生于書香門第,從小受傳統(tǒng)文化和藝術的影響頗深,比如受《山海經》插圖的影響,為以后的文學和繪畫創(chuàng)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后其家庭遭遇巨變,魯迅嘗盡了人情的冷暖和社會的嘲諷,由此也造就了他以冷峻、批判的眼光看待人性與社會。再后來自己與弟弟結怨,老死不相往來,給他造成更大的打擊,也對人性和親情有了更多的思考,這些都成為他無法抹去的“陰冷”色彩。后來,魯迅先生留學日本,接觸到版畫等藝術,再次激發(fā)了他藝術的靈感和熱情,尤其鐘情于版畫的黑白色調,寥寥幾筆就能凸顯出神韻與主題,與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理念不謀而合,于是他將這種藝術形式融入到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之中,形成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獨特魅力和藝術張力。
色彩是魯迅先生筆下的有力武器,在他的眾多文學作品中都有各種色彩的融入,魯迅先生使用色彩不是隨意的填染,是根據主題和情節(jié)的需要精心調色和著墨,賦予色彩新的生命力量,成為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內容。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中收錄了很多魯迅先生的作品,其中可以窺探出魯迅先生對色彩應用的偏好,冷色冷用、冷色暖用、暖色暖用、暖色冷用,四種模式共同構成魯迅文學作品的色彩世界,為其作品的教學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
參考文獻:
[1]黑格爾.美學(第三卷上)[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2]瓦·康定斯基.論藝術的精神[M].查立,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3]張秀琴.魯迅作品的色彩特征[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06):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