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東紅 李向陽(通信作者) 崔曉榮 劉邦玉 明長生
( 1 贛州蓉江新區(qū)潭口鎮(zhèn)衛(wèi)生院, 江西 贛州 341401 ; 2 贛州市中醫(yī)院)
脊柱是腫瘤好發(fā)部位,占全身腫瘤的7%左右,而膨脹性脊柱腫瘤多數為良性腫瘤,患者發(fā)病早期臨床癥狀輕微,疾病進展緩慢,病程相對較長[1]。 但是,部分患者臨床癥狀嚴重,亦有部分患者為惡性腫瘤或良性腫瘤突發(fā)惡變,疾病進展快速,成為我國居民死亡的重要原因[2]。 武太勇[3]等研究表明,脊柱膨脹性骨腫瘤影像學表現相似,診斷難度高,極易誤診。 病理檢查是脊柱膨脹性骨腫瘤診斷“金標準”,雖然能幫助患者確診,但是該方法僅能對形態(tài)學進行診斷,診斷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創(chuàng)傷性,導致患者診斷耐受性及依從性較差[4]。 因此,積極尋找快速、可行及準確率高的診斷方法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而影像學檢查包括:DR、CT 及MRI 等,其中DR 檢查又稱為數字化X 射線攝影系統(tǒng),具有輻射量更小、檢查時間更短、圖像質量更高等優(yōu)點。 目前,DR 檢查廣泛用于呼吸系統(tǒng)疾病中,而在脊柱腫瘤中的應用研究較少。 CT 檢查是臨床上較為先進的醫(yī)學影像檢查技術,其原理是利用X 射線對患者的身體結構進行掃描,掃描完畢后,計算機會將掃描信息轉換為圖像信息輸出,并由放射科醫(yī)生出具診斷報告。 既往研究表明,CT 檢查臨床使用時能幫助患者更好的診斷疾病,了解疾病的原因、發(fā)病部位、組織結構異常等,能為醫(yī)生的后續(xù)診療提供依據。 MRI 檢查屬于是一種新型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具有良好的軟組織分辨力,尤其在神經系統(tǒng)、骨關節(jié)系統(tǒng)中優(yōu)勢明顯。 同時,MRI 定位較為準確,能多平面、多參數成像,能清晰的顯示病灶部位、范圍及與周圍臟器的關系;多參數成像能更好的判斷病變及組織成分,有助于病變的診斷。 從上述分析結果看出,DR、CT 及MRI 均為脊柱骨腫瘤有效診斷方法,能實現不同檢查方法的優(yōu)勢互補,具有方便快捷、無創(chuàng)高效等優(yōu)點,多數患者可從中獲益,但是臨床診斷時患者選擇何種影像學檢查方法缺乏統(tǒng)一標準[5]。 因此,本研究以疑似膨脹性脊柱腫瘤患者為對象,探討膨脹性脊柱腫瘤影像學診斷分析及價值。 報告如下。
選擇贛州市中醫(yī)院2012 年6 月—2022 年12 月收治的疑似膨脹性脊柱腫瘤患者175 例為對象,男121 例,女54 例;年齡24—72 歲,平均年齡為(51.39±6.46) 歲;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18.5—29.2)kg/m2,平均為(22.16 ±3.23)kg/m2;病程1—7 個月,平均為(4.29 ±0.61)個月;臨床表現:活動受限46 例,腰背腰痛51 例,其他表現78 例;合并癥:高血壓31 例,糖尿病18 例,冠心病5 例,高脂血癥45 例。 本研究符合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要求,患者簽署同意書。 (1)納入標準:參考膨脹性脊柱腫瘤相關標準[6],具有完整的病理檢查結果;意識清楚,能進行溝通與交流;能配合完成DR、CT 及MRI等影像學檢查,患者均可耐受;病理檢查前血、尿常規(guī)和血生化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 及IgM 等檢查均無異常;臨床多表現為患肢無力、疼痛及壓痛、軟組織腫塊或顱神經麻痹等。(2)排除標準:凝血功能異常、其他部位惡性腫瘤者;精神異常、伴有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嚴重肝腎功能異常、檢查前行放化療者;凝血功能異常或認知功能障礙者;中途放棄診療或中轉上一級醫(yī)院者。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成DR、CT 及MRI 影像學檢查,具體方法如下。 (1)DR 檢查:選擇德國西門子DR 攝影系統(tǒng)進行檢查,儀器購自于荷蘭飛利浦DR(Diagnostic Diagnost VR)對患者進行檢查。 檢查時排除患者身上所有的金屬掃描物。 根據患者情況完成相關參數測定:管電壓63.0 kV、管電流500 mAs,完成腰椎正側位投影,收集相關影像及數據[7]。 (2)CT 檢查:DR 檢查完畢后,對患者行CT 檢查,采用西門子64 排螺旋CT 機對患者進行檢查,根據患者情況完成相關參數設定:管電壓120 kV、管電流340 mA,掃描層厚2 mm、層間距2 mm、螺距為1.0,重建間隔1 mm。 同時,設定軟組織窗寬位50 HU、窗寬450 AU,骨窗窗位650 HU、窗寬3 000 AU。 待上述參數設定完畢后,從胸10 椎體上緣掃描到骶下緣,常規(guī)完成平掃后對患者行增強掃描,造影劑為碘海醇,劑量80 mL,掃描完畢后完成圖像的重建、處理,并傳輸到PACS 系統(tǒng)中。 (3) MRI 檢查:待DR、CT 檢查完畢后,對患者行MRI 檢查,采用西門子1.5T 磁共振進行檢查,檢查時取仰臥位姿勢,選擇腹部8 道相控陣體部線圈進行檢查,常規(guī)完成自旋回波(Spin echo,SE)、快速自選回波(fast spin - echo sequences,FSE)冠狀位、軸位成像和矢狀位成像。 根據患者檢查部位完成相關參數設定:SE 序列:射頻脈沖重復時間(repetition time,TR)820 ms、回波時間(echo time,TE)9.5 ms,層厚及間距4 mm;FSE 序列T2WI:TR/TE 為2120/125 ms,層厚及間距為4 mm;STR 序列參數:TR/TE 為2680/128 ms,層厚及間距為4 mm。 上述參數設定完畢后,從左腎下極到恥骨聯合部位常規(guī)完成MRI 檢查,待患者平掃完畢后,行MRI 增強掃描,對比劑為釓噴替酸葡甲胺(Gadopentetic acid,Gd-DTPA)試劑,將上述獲得的數據或圖像上傳導后處理軟件中處理。 將DR、CT 及MRI 最終獲得的數據和圖像,由本院2 名影像學醫(yī)生閱片,對于無爭議的影片視為最終結果;存在爭議的影片則邀請第3 名醫(yī)生介入,最終結果遵循“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 以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分析DR、CT 及MRI 影像學在膨脹性脊柱腫瘤中的檢出率,分析其影像學特點,包括:椎體骨質破壞、椎旁膿腫、椎體骨質硬化、椎間隙狹窄及椎間盤異常影像等[8];計算DR、CT、MRI 及三者聯合應用在膨脹性脊柱腫瘤中的診斷效能(靈敏度、特異度、陽性和陰性預測值)。
觀察指標如下:(1)檢出率。 患者臨床診斷時以病理檢查結果作為“金標準”,分析DR、CT、MRI 及三者聯合檢查在膨脹性脊柱腫瘤中的檢出率。 (2)影像學征象檢出率。 針對膨脹性脊柱腫瘤疾病特點,記錄不同影像學檢查下椎體骨質破壞、椎旁膿腫、椎體骨質硬化及椎間盤異常檢出率。 (3)診斷效能。 利用公式,計算DR、CT、MRI 及3 種影像檢查聯合在膨脹性脊柱腫瘤患者中的診斷效能,其中,靈敏度=真陽例數/(真陽例數+假陰例數) ×100%;特異度=真陰例數/(真陰例數+假陽例數) ×100%、陽性預測值=真陽性例數/(真陽性例數+假陽性例數) ×100%;陰性預測值=真陰性例數/(真陰性例數+假陰性例數) ×100%。
采用SPSS26.0 軟件處理,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 檢驗。 P<0.05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75 例疑似膨脹性脊柱腫瘤患者經“金標準”檢查診斷39 例,確診率為22.29%。 DR 檢查陽性28例,檢查準確度為86.86%(152/175);CT 檢查陽性32 例,檢查準確度為88.00%(154/175);MRI 檢查陽性35 例,檢查準確度為86.86%(152/175);三者聯合檢查陽性38 例, 檢查準確度為90.86%(159/175)。 見表1。
表1 3 種檢查方法及三者聯合檢查在膨脹性脊柱腫瘤中檢出率比較(n)
以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3 種檢查方法影像學檢查下椎間隙狹窄檢出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MRI 檢查椎體骨質破壞、椎旁膿腫、椎體骨質硬化及椎間盤異常檢出率高于CT 檢查和DR檢查(P<0.05);CT 檢查椎體骨質破壞、椎旁膿腫、椎體骨質硬化及椎間盤異常檢出率高于DR 檢查(P<0.05)。 見表2。
表2 3 種檢查方法影像學征象陽性率比較(n,%)
3 種檢查方法檢查準確度、診斷靈敏度、陰性預測值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DR、CT 及MRI 3 種影像學聯合檢查在膨脹性脊柱腫瘤中診斷靈敏度、陽性預測值高于單一 DR、 CT 及 MRI 檢查(P<0.05)。 見表3。
表3 3 種檢查方法在膨脹性脊柱腫瘤患者中診斷效能比較(n,%)
脊柱腫瘤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但是病種不多,其中轉移瘤占脊柱腫瘤的50.0%以上,膨脹性脊柱腫瘤不多見。 由于脊柱特殊的解剖部位,多數患者發(fā)病初期臨床癥狀缺乏典型性,導致早期臨床診斷、鑒別難度較大。 病理檢查是膨脹性脊柱腫瘤診斷金標準,能幫助患者早期確診,并作為后續(xù)治療方案制定依據[9]。 本研究中,175 例疑似膨脹性脊柱腫瘤患者經“金標準”檢查診斷39 例,確診率為22.29%,從本研究結果看出,病理檢查用于膨脹性脊柱腫瘤中能幫助患者早期確診,多數患者可從中獲益。 但是,病理檢查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創(chuàng)傷性,尤其是對于惡性腫瘤患者,容易造成釘道的定植。 同時,病理檢查臨床使用時對儀器與設備要求較高,該檢查方法可重復性差,難以動態(tài)了解患者病情變化情況。
近年來,隨著影像技術的不斷發(fā)展,DR、CT 及MRI 等影像學方法開始用于膨脹性脊柱腫瘤患者輔助診斷中。 本研究中,DR 檢查陽性28 例,CT 檢查陽性32 例,MRI 檢查陽性35 例,三者聯合檢查陽性38 例,從本研究結果看出,DR、CT 及MRI 3 種影像學檢查方法聯合用于膨脹性脊柱腫瘤中,能提高臨床檢查陽性率,能為臨床診療提供影像學依據。 DR檢查是膨脹性脊柱腫瘤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方法,患者診斷時具有典型的影像學表現,能初步確定病灶的部位、病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其診斷具有特異性,能實現與脊柱結核的區(qū)分和鑒別。 既往研究表明:DR 檢查具有輻射量小、成像速度快,成為影像科室最為常用的攝影技術,亦是影像技術的必然發(fā)展趨勢。 DR 檢查臨床使用時其成像原理是通過FP 接受X 線信號,借助圖像處理系統(tǒng)成像。 但是,DR 檢查臨床使用時密度分辨率、軟組織分辨率較低,難以盡早發(fā)現微小病灶,亦無法顯示骨質破壞、椎旁膿腫等,導致臨床誤診率及漏診率較高,使得單純的DR影像學檢查使用受到限制。 而CT 以其良好的密度分辨率在膨脹性脊柱腫瘤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能顯示脊柱較小的骨質改變征象[10]。 同時,CT 診斷時能顯示較小的骨質稀疏灶,且隨著病程的延長,可顯示邊界相對清晰的骨質破壞、體積較大的病灶,部分患者可見椎旁膿腫,并獲得清晰的邊界;CT 檢查臨床使用時,對骨密度具有較高的分辨率,具有強大的數據后處理功能,能清晰顯示X 線能力范圍外椎體內部和附件細微的骨質破壞、軟組織腫塊范圍、碎骨片移位及椎管受累情況,對于患者治療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賈鵬[11]等研究表明,CT 檢查用于膨脹性脊柱腫瘤中,可見骨膜增生肥厚鈣化,亦可顯示椎體的分界面、新生骨贅情況。 但是,CT 檢查具有一定的輻射性,且該影像學檢查方法僅進行橫斷面檢查,對脊柱整體檢查較為受限,且對于軟組織及被浸潤的脊髓分辨率相對較高,其診斷準確性、病變范圍顯示方面存在局限性。 近年來,隨著影像學的不斷發(fā)展,MRI 開始用于臨床,該影像學檢查方法能彌補DR 和CT 檢查存在的弊端和不足。 MRI檢測出具有較高的軟組織分辨率,能多方位成像等優(yōu)勢,亦可顯示DR、CT 檢查難以顯示的椎間盤異常影像和椎旁、腰大肌膿腫等,對疾病的診療、預后監(jiān)測等具有重要的價值;該影像學檢查方法具有三維成像、高敏感性和高軟組織分辨率等特點,能同時對多個椎體進行觀察,對早期腫瘤信號較為敏感,從而能準確的判斷其部位、病變程度,對脊柱軟組織的早期改變亦具有較高的分辨率,能區(qū)分、鑒別病灶類型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為臨床診療提供影像學依據[12]。 本研究中,MRI 檢查椎體骨質破壞、椎旁膿腫、椎體骨質硬化及椎間盤異常檢出率高于CT 檢查和DR 檢查(P<0.05);CT 檢查椎體骨質破壞、椎旁膿腫、椎體骨質硬化及椎間盤異常檢出率高于DR 檢查(P<0.05),從本研究結果看出,DR、CT 及MRI 3種影像學檢查用于膨脹性脊柱腫瘤中具有典型的影像學征象,可實現疾病的診療。 本研究中,不同影像學檢查方法檢查準確度、診斷靈敏度、陰性預測值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DR、CT 及MRI 3 種影像學聯合檢查在膨脹性脊柱腫瘤中診斷靈敏度、陽性預測值高于單一DR、CT 及MRI 檢查(P<0.05),從本研究結果看出,DR、CT 及MRI 等影像方法聯合用于膨脹性脊柱腫瘤患者中,能獲得較高的診斷靈敏度,能為臨床診療提供影像學依據。 因此,臨床上對于疑似膨脹性脊柱腫瘤患者,應加強患者DR、CT 及MRI 等影像學檢查,必要時可聯合3 種影像學檢查,發(fā)揮不同診斷方法優(yōu)勢,幫助患者早期確診。 對于確診的膨脹性脊柱腫瘤患者,應盡早采取相應的措施治療,且治療過程中加強患者DR、CT 及MRI 等影像學檢查,評估患者預后,使得患者治療更具科學性,促進患者早期恢復。
綜上所述,DR、CT 及MRI 用于膨脹性脊柱腫瘤患者中能獲得較高的檢出率,且3 種影像檢查方法聯合,能提升診斷靈敏度,可為臨床診療提供影像學依據,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