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地理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妒酚洝分袑懀好褚允碁樘臁T谙惹氐浼渡袝ず榉丁防?,國家八政第一個是食。美食僅僅是一種口腹之欲嗎?于普通人而言或許是,但對于一些文人而言,美食的意義要豐富得多。
在歷史中,不少大文豪都身兼詩人與美食家的雙重身份:陸游、鄭板橋、梅堯臣、金圣嘆……說到文人與吃,我們不妨這樣認為,文人以食為地、以文為天,飲食同文化融洽,天地相合,才呈現(xiàn)出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于是才有了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蘇軾,老饕在路上
蘇軾的詩詞與故事已經(jīng)流傳了近千年,歷久彌新,而與這一切相伴的,還有他的美食,以至于到了現(xiàn)在,我們?nèi)匀粫r常能見到以“東坡”為名頭的菜肴和酒樓。
蘇軾的美食并非出自珍貴的食材、絕頂?shù)呐腼兗挤?,而是隨著他的游宦足跡,信手取材取法于各地鄉(xiāng)土,質(zhì)樸而實惠。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將詩詞嵌進美食,形成一道獨特的美食文藝風(fēng)景線。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qū)懺娢呐u王安石的新法改革被捕入獄。他寫詩跟弟弟訣別,準(zhǔn)備好了“是處青山可埋骨”,不料最后的處罰是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
蘇軾的這張嘴,除了愛得罪人,更愛吃。蘇軾貶謫到黃州之后,黃州當(dāng)?shù)厝瞬恢涝趺磁胫曝i肉,這可把愛吃肉的蘇軾給急壞了,于是他寫下一首關(guān)于燉肉的文,叫《豬肉賦》,里面詳細地描述了豬肉的做法:“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灶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狈椒偨Y(jié)起來很簡單,就是少水多料,小火慢燉。
除了東坡肉,蘇軾菜譜中的其他菜肴在當(dāng)?shù)匾泊笫茏放?,“東坡”幾乎成了各個餐館吸引顧客的招牌:東坡肉、東坡餅、東坡羹,他的私房菜成了當(dāng)時最流行的菜式,吃“蘇家菜”也成為一種飲食時尚。
“蘇家菜”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因地制宜。西湖盛產(chǎn)大鯉魚,蘇軾用橘皮、咸蘿卜汁和黃酒與之搭配,燒出“東坡魚”;他還另辟蹊徑,將西湖盛產(chǎn)的龍井茶引入烹飪,創(chuàng)出“龍井蝦仁”。
蘇軾這樣一個熱愛美食、熱愛生活的樂天派,世間的苦難是極難打倒他的,所以林語堂給了蘇軾一句評價:“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
袁枚,此生只想做一個吃貨
清代乾隆時期,南京城西的隨家倉一帶是片富貴風(fēng)流的雅集之地,這里有一座私家園林,名為“隨園”,主人是一位沉迷于呼朋喚友舞文弄墨、鉆研廚藝遍嘗美食的名士,他的名字叫袁枚。
袁枚是一個詩人,寫過《隨園詩話》。更重要的是,他是美食家,一部《隨園食單》,奠定了他在江浙菜系里的教主地位。
《隨園食單》在口味上強調(diào)自然主義的原色、原香,繼承并發(fā)揚了李漁“從來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的觀點。
袁枚主張菜品要精致勿雜亂,食味厚重而不油膩,清鮮而不淡薄,咸淡合宜,并具有形制美。因此他對食器也非常重視,他贊同傳統(tǒng)的“美食不如美器”的觀點,但主張雅麗和適用的統(tǒng)一,不求過于奢貴,大抵能夠“宜碗者碗,宜盤者盤,宜大者大,宜小者小,參錯其間,方覺生色……物貴者器宜大,物賤者器宜?。患宄匆吮P,湯羹宜碗;煎炒宜鐵銅,煨煮宜砂罐”,只要做到這些就不辜負美食了。
倪瓚,高士的人間煙火
名士往往有些怪癖,元代畫界四家之一倪瓚就是一位怪才,不僅畫風(fēng)獨樹一幟,還擁有異于常人的性格,更有超乎常人的感觀味覺,因而成為一代“好食”之士。倪瓚貢獻的“云林菜”與他的畫卷一樣,獨步一方。
飲食雖然是日常瑣事,但做到一定的境界,便可以稱為藝術(shù),在這一點上,倪瓚足可稱作大師。他舊家堂名為“云林堂”,遂編著了一本名為《云林堂飲食制度集》的菜譜,收錄了50余種菜點、飲料的食材與制作方法,條條都是他親自下廚的心得。
清代大才子袁枚的《隨園食單》,被奉為飲食著作中的經(jīng)典。在《隨園食單》中,袁枚對一些“美食界前輩”相當(dāng)輕視,但倪瓚除外。袁枚甚至照錄了《云林堂飲食制度集》中的菜——“云林鵝”,并稱贊該菜甚妙。后世像袁枚一樣引述《云林堂飲食制度集》的人極多,連同日本一些研究中國飲食的專著,也頻頻提及這本書、這道菜。
云林鵝在倪瓚原書中被稱為“燒鵝”,想當(dāng)然的話會以為它像烤鴨,其實古代的“燒法”含義遠比現(xiàn)在廣泛,如果硬是要和現(xiàn)代掛鉤,或許可以算作蒸鵝。蒸也不是全蒸,因為在整個烹飪過程中,加熱鐵鍋的烘烤作用也不能小覷,這道燒鵝實為燜蒸鵝。
云林鵝的制作方法由《隨園食單》詳加記述,更為有滋有味:取整套鵝一只,洗凈后用鹽三錢擦其腹內(nèi),擦鹽時,串入蔥、椒末子,以酒和勻。再用一把蔥填實其中,外部以蜜拌酒通身滿涂。處理好食材后,在鍋中放入一大碗酒和一大碗水開蒸。鵝要用竹筷架起來,使鵝身不近水。
袁枚對倪瓚的古方能“試之頗效”,是因為他掌握了幾個要點:一是味道事先調(diào)好,二是烹飪鍋具密封,三是文火慢,最終骨脫皮化、精肉如泥。云林鵝起鍋時,不但鵝爛如泥,湯亦鮮美。
林洪,真味與雅趣
唐宋詩歌中,有過無數(shù)令人垂涎的美食名稱,然而再美的詩句也很難描繪出美食的烹調(diào)過程。幸好五百年后的南宋,一位有心人用一本食譜,將詩與食這一雅一俗兩件事物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這就是林洪和他的《山家清供》。
林洪一輩子讀書游歷,卻沒有一官半職,所以他筆下的美食,既非皇室的盤中餐,也不是官宦家的席上菜。
“山家”就是山野之家,與鐘鳴鼎食之家正相對應(yīng);“供”有供養(yǎng)之意,指代食物,“清供”即為清雅的食品。林洪把食譜定名為《山家清供》,挑明了就是山野佳肴,講究的就是那個“清”字。
從題名開始,他就將自己對山野和雅致的愛好告知每一位讀者。所以,對他而言,國宴名菜也不如用松花和蜂蜜做餡的松黃餅美味。
林洪初次吃到松黃餅,是去拜訪一位氣質(zhì)不俗的朋友,與之把酒對飲時,兩個童子端出松黃餅給他們佐酒,還唱起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助興。良友對飲,相談甚歡,興致高昂,林洪一時竟覺得,什么駝峰、熊掌,都不如眼前的小小糕餅。
文人對于飲食除了烹飪技法、食材搭配、佐料應(yīng)用、滋味濃淡的要求之外,還有一種意境上的追求,比如節(jié)令物候、飲饌環(huán)境以及文化氛圍等等,春夏秋冬、風(fēng)霜雪雨都成為與飲食交融的條件。對于會吃的文人而言,吃什么又如何吃,是為口腹之欲,又從來不僅僅限于口腹,所以老子才總結(jié)了那么一句傳世名言:“治大國若烹小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