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紅兢
姚鼐是清代桐城派的散文大家,主張“有所法而后能,有所變而后大”,提出了“義理、考據(jù)、辭章三者不可偏廢”的觀點。其作品雖然篇幅短小,卻富有深意。《登泰山記》就是姚鼐散文中的名篇。接下來,筆者就簡要分析一下《登泰山記》的藝術(shù)特色。
一、層次分明
《登泰山記》一文雖然篇幅短小,卻層次分明?!兜翘┥接洝芬晃膬H數(shù)百字,要在如此短的篇幅內(nèi)完整地記錄自己在登泰山時的所有見聞,顯然是有難度的。作者嚴(yán)格按照寫作的需求,精挑細選,只寫最緊要之處,將其他的細枝末節(jié)全都省去,突出了整篇文章的中心和重點,展現(xiàn)了泰山之景的宏偉壯麗。通觀《登泰山記》,從始至終,作者都緊扣一個“登”字來寫,寫自己在登山途中所見的景象?!疤┥街?,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蔽恼碌牡谝蛔匀欢谓榻B了泰山的地勢地貌,為“登山”造勢,僅僅數(shù)十字便收筆,言未盡而意無窮。從第二自然段開始,作者詳寫了登山的過程。從山底,到山腰,再到頂峰,以游覽泰山的行蹤作為登山的線索,使文章不疾不徐地展開。作者以“泰山之陽,汶水西流”起頭,以“山多石,少土”收尾,使文章首尾照應(yīng),層次分明。作者始終將寫作的重點放在描寫泰山的景色上,精心布局,巧作安排,使文章層次分明、結(jié)構(gòu)嚴(yán)謹。比如,在描寫泰山日出時,作者省去了再度登山的經(jīng)歷,著重描寫了日出之時的奇景,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可知,作者登泰山之時已是嚴(yán)冬。山腳的平原處也都被冰雪覆蓋。但作者絲毫不在意,仍然堅持登山,記錄下了自己在登山途中的見聞。隆冬時節(jié),風(fēng)雪已至,泰山卻不顯得蕭條。那一草一石、一峰一樹,都因皚皚白雪而變得更加動人了。作者冒著漫天風(fēng)雪登山,在登上山頂后與好友一同坐在觀日亭中等待日出?!皹O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蛟?,此東海也?!痹谧髡叩墓P下,泰山日出確實不負天下奇觀的盛譽。
二、語言簡潔
《登泰山記》的語言非常簡潔。作者用簡潔洗練的語言介紹了泰山的地形,針對當(dāng)時人們對泰山的一些錯誤的認知進行了糾正,同時對泰山獨特的風(fēng)貌進行了細致的描寫。在文章的開篇處,作者寫道:“泰山之陽,漢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dāng)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寥寥數(shù)語,便將泰山的山和水聯(lián)系了起來,將讀者帶入了山明水秀的風(fēng)景勝地,充分感受到泰山風(fēng)光的秀麗。又如,在“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中,作者使用了兩個“皆”字,使句子的語意更加連貫,同時點明了泰山地形的獨特之處。盡管當(dāng)?shù)氐闹Я鞅姸?,河道交錯縱橫,但終究會匯于一處。這樣的景色難道不美嗎?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寫道:“自京師乘風(fēng)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弊髡咴谇∪拍晔拢瑥木┏敲爸L(fēng)雪啟程,經(jīng)過齊河、長清兩縣,穿過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過長城的城墻,到了泰安。在此處,他僅用了三十余字便交代了路線,可謂一氣呵成?!巴の饔嗅缝簦钟斜滔荚?;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痹诿鑼懱┥街皶r,作者還提到了日觀峰附近的幾處景致,如皇帝的行宮、碧霞元君祠等,讓人頓生如在畫中之感。在登泰山的過程中,作者充分感受到了泰山之美,用最簡潔凝練的語言將奇山秀水呈現(xiàn)在了讀者的面前,使讀者也充分感語
總之,《登泰山記》是一篇層次分明、語言簡潔的散文。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讀者可以反復(fù)地誦讀,以加深自己對文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