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共通”與“革新”: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對外政策理念探賾

2023-07-17 09:29:50郭小琴
上海黨史與黨建 2023年3期
關鍵詞:共通革新中國共產黨

郭小琴

[摘 ?要]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共產黨面臨新任務與挑戰(zhàn),其對外政策理念也在繼承中發(fā)展。本文從“共通”與“革新”兩個方面對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對外政策理念進行梳理和理論分析: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對外政策理念是基于中國國家建設經驗和政黨使命,形成了共通性的原則并且貫穿于對外交往過程中。這體現在:黨領導外交事務以及內外關系的基本原則;外交服務內政的關系排序,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外交布局中從全局出發(fā)、突出重點的整體性思維;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作為學習型政黨,對外政策理念具有很強的調整能力,能順應國內發(fā)展需要適時提出新的對外政策理念。這體現在:在大國關系管理上提出新型大國關系構想;周邊外交上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整體國家關系上,推動構建全球伙伴關系網絡;適時提出國際秩序的中國方案,以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指導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等。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對外政策理念;共通;革新

[中圖分類號] ?D27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009-928X(2023)03-0015-06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積極推進外交理論和實踐創(chuàng)新,加強黨對外事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路,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開辟離不開中國共產黨在對外政策理念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本文擬從“共通”和“革新”兩個方面構建中國共產黨對外政策理念分析框架,并對政策理念的創(chuàng)新性內容進行總結分析。

一、中國共產黨對外政策理念的研究回顧

學術界對中國共產黨對外政策理念的研究成果豐碩,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簡要回顧:一是從黨代會的歷時性文本比較出發(fā),梳理中共對外政策理念的演變歷程。有的學者通過歷屆黨代會報告梳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外交布局的發(fā)展過程,指出從黨的十二大到十七大,中國逐步形成了成熟、穩(wěn)定的外交布局。有的學者基于改革開放以來歷次黨代會報告總結了中國對外戰(zhàn)略的發(fā)展變化歷程和特點。二是從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視角梳理中國共產黨對外政策理念的特點。通過對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演講、報告等關于外交政策的梳理,總結中國共產黨對外政策理念的特點。這主要體現在對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領導人的對外政策理念研究中。例如,有的學者分析了鄧小平關于和平與發(fā)展的思想,有的學者分析了鄧小平外交戰(zhàn)略思想,還包括從韜光養(yǎng)晦、對外交往、對外援助、獨立自主、國家利益等角度進行了分析。對于江澤民的對外政策理念的研究,包括民間外交、大國外交、和合理念、與時俱進外交戰(zhàn)略等方面。對于胡錦濤的對外政策理念研究集中在和諧世界、和平發(fā)展道路、合作關系等。黨的十八大以來,關于習近平總書記的對外政策相關理念和論述研究成為熱點。雖然,這一研究路徑最大的問題在于時間縱深的缺失,即無法完整呈現中共對外政策理念的流變。三是從政黨外交的角度分析中共對外政策理念。中聯部作為黨的機構是中國共產黨以政黨名義開展外交活動的直屬機構。國內對于改革開放以來的政黨外交研究,集中在從“黨際關系”到“政黨外交”的調整,以及在新時期中國共產黨開展世界政黨大會、論壇等方面。政黨外交是中國共產黨作為革命黨和執(zhí)政黨雙重角色中政黨本色和使命的重要體現。但是,既有研究中關于黨的對外政策理念與政黨外交的關系探討不夠。

實際上,不論是從一般意義上的政府外交,還是從西方理論上的政黨外交出發(fā),都無法完整地詮釋中國共產黨對外政策理念。從中國的政治體制看,中國共產黨對外政策理念,既對中國政府外交具有統攝作用,也指導中國共產黨開展的政黨外交,這是由中國的黨政體制現實所決定的。正如有學者指出,認識中國政治不但要讀憲法,也要看黨章;不但要了解國家法律和行政法規(guī),也要了解黨內法規(guī)和黨委文件;不但要考察國家機構和政府系統,也要認識黨的組織及其運行。而這同樣適用于對中國共產黨對外政策理念的理解和研究。一方面,作為中國的執(zhí)政黨,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一切的。因此,中共對外政策理念通過政治體制的設置指導中國政府的外交活動。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經由其對外聯絡部開展政黨外交,而這也是中共對外政策理念的來源之一。因此,要完整地理解中共對外政策理念,就必須從中國政府外交活動實踐、政策理念和中國共產黨開展的政黨外交活動實踐、政策理念中進行總結提取。

二、中國共產黨對外政策理念的分析框架

中國政治發(fā)展有一個“內在”演化的過程,即有“變”的一面,也有“不變”的一面。中國共產黨對外政策理念也同樣存在這樣“內在演化”的邏輯。在既有的研究中,通常強調對外政策理念“變”的一面,對于“不變”的一面重視不夠。對此,本文擬從“共通”和“革新”兩個層面進行分析。

“共通”層面強調中共對外政策理念中“不變”的部分,貫穿于一定時空之中。一個行為體在實踐活動中會形成自己穩(wěn)定的行為邏輯,這種邏輯通常表現為習慣、風格等。同樣,在外交實踐中,不同的行為體也有自己的實踐風格。而在思想層面,這些外交風格則演變成為“共通”的部分。即在一定時期內,對外政策理念中存在著適用各個方面的組成部分。這“共通”的部分,一方面源于行為體自身的內在穩(wěn)定性,另一方面,也源于外在環(huán)境的穩(wěn)定性。就行為體內在穩(wěn)定性而言,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其自身的政黨本色沒有改變。我們黨在取得政權后成為執(zhí)政黨,擔負國家建設任務至今,不論是從實現現代化的視角,還是實現國家富強的目標,以及當下的“中國夢”,作為執(zhí)政黨的根本任務都沒有改變。因此,圍繞著政黨本色和國家建設任務,在外交實踐和對外政策理念中必然存在一以貫之的方面,這些“共通”部分通常在外交話語中表現為基礎性原則。

對外政策理念中“革新”一面通常體現在不同時期的觀念、政策和做法。按照一般的哲學原理,事物是在變化發(fā)展中的。中國共產黨對外政策理念的“革新”正是這種變化發(fā)展的體現。這“革新”部分,一方面源于國內外環(huán)境互動中的變化,另一方面也是作為對外政策理念自身更新的需要。就國內外環(huán)境互動變化而言,中國與世界可以說是一個三重變動的過程,即中國自身的變化、國際環(huán)境的變化和中國與世界關系互動的變化。在三重變化的影響下,黨的對外關系思想與時俱進,適時調整。而從對外政策理念自身演變的邏輯看,黨的對外政策理念的理論體系建設是一個不斷完善和體系化的過程。

三、“共通”:中國共產黨

對外政策理念的基礎性原則

中國共產黨對外政策理念的基礎性原則,主要體現在5個方面:黨與外交事務關系(權力)、內政與外交關系、黨與外交方法、外交布局和國內體制,它們共同形成了黨的對外政策理念中共通性的穩(wěn)定結構。

(一)黨領導外交是中國外交體制的根本所在?!巴馐聼o小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對外關系中的一貫提法。黨是領導一切的,這一中國政治的最大原則貫徹于外交領域的各個方面,包括外交決策、外交隊伍建設、外交政策落實等。外交決策權屬于黨中央,中國外交的一切重大問題決策部署都由黨中央做出。這種部署有利于外交事務的統一領導,同時,外交資源的配置能夠全國一盤棋,在對外事務中做到通盤考慮。外交干部的培養(yǎng)和輸送依據著“黨管干部”的原則進行。在外交體系上,設立外事工作委員會,通過委員會的方式體現黨對外交工作的領導。黨領導外交原則之所以是中國外交體制的根本所在,就在于外交和內政中,黨作為權力軸心,有效地將內政和外交統一起來。外交決策權力在黨中央,外交干部由黨管理,這樣在外交領域中,黨通過政治權力設置、組織制度以及意識形態(tài)塑造,全面有效地將黨的對外政策理念、政策貫徹到中國對外交往中。

(二)外交服務國內建設邏輯下的內外關系協調。對內與對外、國內與國際的關系,是現代國際體系中國家發(fā)展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外交與內政的相互關系,歷來有兩種對立的觀點:即內外政治互為支配的一元論和內外政治并行獨立的二元論。中國外交實踐的過程也是將外交與內政的關系在黨的領導下理順的過程。其核心是以外交為國內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首要原則。從改革開放之初確定的外交“為國內現代化建設和祖國統一創(chuàng)造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到如今服務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都是這個原則的具體體現。這個原則的確立,一方面切合了近代以來中國與世界關系演變中中國一直努力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政治發(fā)展邏輯。另一方面,外交服務于國內建設能夠最大化地實現中國國內發(fā)展與對外關系的協調。

(三)通過外交方法的合理運用,準確把握大局和發(fā)展機遇。中國共產黨運用辯證法,在風云變幻的國際環(huán)境中把握時代趨勢、預防風險和抓住機遇。這種外交上的辯證法體現在:一是在大時代趨勢上對和平大局的準確把握和沖突的預防。戰(zhàn)爭與和平問題是世界政治中最為基礎性的問題,在這一問題上,我們黨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確定并堅持認為“和平”是當今時代的主流,國際社會中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尤其是大國間戰(zhàn)爭可以避免。這一基礎性的判斷在冷戰(zhàn)終結、“9·11”事件爆發(fā)后都沒有改變。與此同時,對于沖突的預防也沒有放松警惕。傳統政治中的局部沖突(內戰(zhàn)、族群沖突)、地區(qū)沖突以及新政治領域中出現的一系列風險,中共在肯定大環(huán)境穩(wěn)定的同時,對這些沖突和風險保持高度的警惕。二是辯證看待國際環(huán)境中風險與機遇的關系,把握住了“戰(zhàn)略機遇期”。國際環(huán)境中風險與機遇是矛盾存在,即對立統一,也可以相互轉化。中國面臨多次重大的外交挑戰(zhàn),如我駐南聯盟使館被炸事件、21世紀以來“中國威脅”論的多次泛起、中美貿易戰(zhàn)、俄烏沖突等,但這些挑戰(zhàn)并沒有動搖黨中央對于“戰(zhàn)略機遇期”的信心。

(四)外交布局中從全局出發(fā)、突出重點的整體性思維。改革開放以來若干年間,中國對外開放不可避免地是以發(fā)達國家為主,但在外交布局上,始終著眼于整個全局。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出訪日本、美國及其他國家(西歐及亞洲的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打開或調整了大國關系與周邊關系。到20世紀90年代形成了“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fā)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臺”的布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命題,以更加確定性的外交布局,彰顯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在整體布局下,中國外交既有全局又有重點,一是在國家間關系上,既抓住了大國關系又重視了發(fā)展中國家這一基礎,周邊外交穩(wěn)中有進。二是在外交領域上,著眼于既重政治關系又重發(fā)展經濟關系和踐行領事保護,這與服務于國內經濟建設的邏輯和以人為本的根本原則是一致的。

(五)國內體制的穩(wěn)定性是中國外交政策持續(xù)性的前提。國際政治中,國家間關系持續(xù)變化、世界政治的不確定性以及國際公共政策的不穩(wěn)定性,其根源在于各國的國內政治體制和政策。競爭性政黨輪替制度下的對外政策,通常會因為政黨輪替、政府下臺而發(fā)生改變、調整甚至反復。與此不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政策整體上具有鮮明的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特征。這是由中國國內政治體制,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決定的。中國共產黨長期領導地位的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確立,是中國對外政策、理念穩(wěn)定性的保障。

四、“革新”:中國共產黨

對外政策理念的調適性應對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對外政策理念中的“革新”是國內外環(huán)境變化互動的產物,具體可從以下5個方面進行總結。

(一)大國關系管理:從穩(wěn)定發(fā)展到“新型大國關系”。中國大國對外政策理念的演變呈現出從“功能性”到“生態(tài)性”的轉變。與各大國的外交是中國外交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其關鍵性在20世紀主要體現在功能性方面:一是通過大國關系的正?;约胺€(wěn)定發(fā)展,為中國對外開放、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創(chuàng)造基本條件,這極大推動了中國面向西方大國吸引外資、開展貿易,進行經濟外交。二是為中國融入國際體系創(chuàng)造條件。在這一發(fā)展過程中,中國展現出一個“融入者、學習者”的身份。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fā)后,大國間權力加緊轉移,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之間的關系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其中中美兩大國間是否會陷入所謂“修昔底德陷阱”成為世界上大國關系最大焦點。在此大背景下,中國提出了建設“新型大國關系”的思想。中國領導人提出“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構建路徑。新型大國關系是中國關于大國關系管理的一大思想創(chuàng)新,它著眼于大國關系的長期穩(wěn)定,著眼于突破既有現實主義國際關系理念束縛,從構建大國關系“生態(tài)”角度進行了思考,即中國不僅在國家關系層面上能更好地維護國家利益,還從改進國際政治生態(tài)的視角入手,致力于構建新型大國關系。這種“生態(tài)性”大國關系構建體現在:一是將大國關系的管理與國際體系改善、世界秩序的優(yōu)化結合起來,強調大國關系在國際政治生態(tài)改善中的關鍵作用;二是以大國關系作為國家間關系管理的典范,形成示范效應,進而在國家間的關系網絡中形成節(jié)點帶動網絡的作用。

(二)周邊關系:從“睦鄰友好”到“親誠惠容”的“周邊命運共同體”。作為世界上鄰國最多的國家之一,中國在周邊關系處理上存在著邊界爭端、歷史記憶、地緣政治、意識形態(tài)、社會制度等多方面的挑戰(zhàn)。改革開放之初,中國主動調整了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在領土主權爭端上,中國提出“擱置爭議”的方針。周邊外交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呈現出穩(wěn)定發(fā)展的狀態(tài)。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包括:首先是實現與周邊國家全部建交和改善關系,特別是各東南亞國家和韓國,這為營造安定的周邊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了條件。其次,在陸地邊界問題上,通過與周邊國家的共同努力,中國解決了除與印度和不丹外所有陸上鄰國的邊界劃定問題。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在睦鄰安鄰富鄰對外政策理念指導下,在周邊安全、經濟機制建設上取得突破。在西北方面,中國與周邊國家一起建立了“上海合作組織”,這為中國與中亞國家共同打擊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和分裂主義三股勢力,維護中國邊疆穩(wěn)定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吧虾:献鹘M織”在安全功能之外,進一步延伸出經濟、文化等功能,當下則進一步助力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在與東南亞地區(qū)的關系上,中國與東盟的合作機制進一步得到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提出“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周邊外交被提升到更高地位。在此基礎上,中國進一步提出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這一對外政策理念與“一帶一路”倡議相呼應。在地區(qū)安全、經濟合作以及國家關系上,中國有別于“一體化”理論邏輯,而是結合中國與周邊關系的實際,提出了“互聯互通”思想,在海上和陸上的“絲綢之路”建設中,與海、陸周邊國家“互聯互通”進而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傊袊谥苓呁饨簧系膶嵺`和成就,極大提升了對外政策理念中“命運共同體”的話語權,并使其逐漸具有全球意義。

(三)總體國家間關系:從“伙伴關系”到建設“全球伙伴關系網絡”。在全球化深入發(fā)展,國際政治和國內政治深度互嵌的背景下,如何在民族主權國家體系下發(fā)展國家間關系,是一個事關世界戰(zhàn)爭與和平的問題。對于中國而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選擇了和平發(fā)展道路。因此,在國家間關系上,中國選擇了“不結盟”和發(fā)展“伙伴關系”的道路。歷史上,國家間結盟的政治本質上出于一種對抗制衡的邏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國家間沖突的問題。中國提出國家間發(fā)展“伙伴關系”,首先避免了結盟政治中二元對立的對抗邏輯,在和平與發(fā)展的時代主題下,最大化地使自身成為國際政治中和平而非對抗的力量。其次,“伙伴關系”能使各國在保證國家獨立自主的基礎上,發(fā)展與其他國家的關系,維護和擴大國家利益。自20世紀90代末提出構建“伙伴關系”以來,中國已經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國際組織建立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伙伴關系”。在國際體系深刻變革、國家間關系愈加復雜的趨勢下,中國進一步提出要建設“全球伙伴關系網絡”,將伙伴關系從國家間擴展到全球層面。一方面,這是對于傳統國際政治中聯盟政治的一種新型替代方案,以相互協商共同求安全代替對抗制衡求安全的邏輯。另一方面,“全球伙伴關系網絡”建設將在應對全球性挑戰(zhàn)和風險中更好地發(fā)揮國家作用和集體協商的智慧。

(四)以“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自20世紀末全球治理興起以來,中國在全球治理中身份、過程以及行為上都發(fā)生了重要的變化。首先,在認知上,中國在全球治理問題上經歷了一個學習、轉化以及積極參與、主動構建的過程。全球治理的興起與上世紀全球化的新一波浪潮幾乎同時涌向中國。中國對于全球治理,從開始的疑惑到主動參與全球化進程,對于全球治理的體系以及規(guī)則的轉化,都展現出積極姿態(tài)。其次,在行為上,中國在全球治理中是“參與者、建設者”。國際事務越來越呈現出跨國治理和全球特性,需要各國攜起手來才可能解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fā)后,全球治理體系暴露出諸多方面的問題。中國適時地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秩序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既是對中國既有國際秩序方案的繼承,也是對于國際秩序的未來改進方案。在具體構建上,中國提出了政治上平等互信、經濟上合作共贏、文明上交流互鑒、安全上守望相助、國際事務中團結協作的主張。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提出,體現出中國在構建國際秩序上更加主動,也將以更加自信的態(tài)度將中國夢和世界夢聯通起來。同時,在全球治理體系的“改制”和“創(chuàng)制”方面,中國積極抓住機遇推動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改革,并發(fā)起創(chuàng)立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與其他金磚國家共同創(chuàng)立了新開發(fā)銀行等。這是對既有全球治理體系的補充和完善。中國通過“修船”模式,而非“造船”模式,推動全球治理實踐朝公正、平等方向發(fā)展。在理念上,中國提出“共商、共建、共享”思想,打破全球治理體系中西方主導的模式。在方案上,與大多數國家增進共識,增強發(fā)展中國家代表性和發(fā)言權,站在國際社會的高度更好實現利益共享和責任共擔。

(五)政黨外交:從政黨外交四原則到“為人類謀和平與發(fā)展”。20世紀80年代,中國共產黨調整了政黨外交方針,明確了政黨外交以國家利益為核心的原則,形成了新時期政黨外交的四原則,即不以意識形態(tài)、社會制度作為發(fā)展政黨外交關系的標準,政黨之間地位平等、相互尊重,各國政黨獨立自主處理本國事務,不糾纏于過去歷史。黨際關系四原則為我們黨恢復與其他政黨關系,打開對外關系局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迄今我們黨已經同世界上600多個政黨和組織建立關系,政黨外交成為當代中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政黨外交走向“前臺”,在政黨外交理念上有進一步發(fā)展。首先,政黨外交在服務國家整體外交布局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中聯部通過一系列政黨交流等活動,多次召開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交流會,在國際上講述中國故事,講述立體、全面、真實的中國。其次,政黨外交已經成為中國與世界交流治國理政經驗的重要平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就越來越引起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注意和興趣,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走出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越發(fā)彰顯出全球性意義。再次,黨的二十大后,我們黨召開中國共產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進一步將政黨治理的經驗與世界政黨交流分享,擴大中國共產黨影響力?!盀槿祟愔\和平與發(fā)展”的中共政黨使命在政黨外交中進一步得到體現。

綜上所述,本文以“共通—革新”的分析框架,總結新時代中共對外政策理念,得出兩點結論:一是基于中國政治實踐出發(fā)完整理解中國共產黨對外政策理念,即中國外交不僅包括一般意義上的政府外交,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黨外交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二是基于時空維度和中國政治發(fā)展的“內生性邏輯”說明中國共產黨對外政策理念具有“共通”與“革新”并存的特征,其中“共通”性特征是歷史、文化和實踐的產物,而“革新”性特征是中國共產黨作為學習性政黨在對外政策領域創(chuàng)新性能力的體現,及時基于國內外環(huán)境變化進行政策理念調整。

本文系2019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中國對外援助政策變遷和管理有效性研究”(19CGJ00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劉 ?捷)

猜你喜歡
共通革新中國共產黨
品質上佳·息息共通|好的輪胎品牌靠這兩點俘獲消費者
世界汽車(2023年3期)2023-05-18 12:27:28
“共通”與“差異”:漢語國際傳播的跨文化美學闡釋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散文詩(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判斷力批判》中“共通感”概念考察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當代陜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音樂是人類共通的語言
歌唱藝術(2020年2期)2020-12-03 11:03:12
周克芹紀念:捍衛(wèi)與革新
四川文學(2020年10期)2020-02-06 01:21:16
復舊運轉
诏安县| 新津县| 敦煌市| 宝应县| 大厂| 闸北区| 聂拉木县| 南丰县| 阿克| 锦屏县| 齐齐哈尔市| 特克斯县| 蒙城县| 上思县| 黄浦区| 青岛市| 汤阴县| 宜州市| 江陵县| 洛阳市| 武陟县| 陈巴尔虎旗| 渝中区| 咸宁市| 忻州市| 牙克石市| 乌苏市| 华容县| 汾西县| 乐陵市| 辛集市| 桃源县| 洛川县| 光山县| 二手房| 荥阳市| 西林县| 沿河| 阳高县| 金寨县| 新巴尔虎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