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近年中高考中,對角平分線的相關(guān)知識及性質(zhì)的考查經(jīng)常出現(xiàn),尤其是三角形內(nèi)角及外角角平分線是命題的重點.以一道經(jīng)典的動點例題,引出三角形角平分線夾角的一組性質(zhì),最終直觀地建立起三角形角平分線夾角之間的聯(lián)系,突破難點,建構(gòu)三角形角平分線夾角模型.
【關(guān)鍵字】 三角形;角平分線;夾角
0 引言
角平分線是人教版數(shù)學(xué)教材八年級上冊的學(xué)習(xí)內(nèi)容,是平面幾何中最基礎(chǔ)、最重要的內(nèi)容之一,《幾何原本》第九命題就是介紹如何用尺規(guī)作圖法作出角平分線的.在更深入學(xué)習(xí)平面幾何的知識前,角平分線的內(nèi)容是繞不過去的坎.初、高中考查角平分線知識及性質(zhì)的命題中有相當(dāng)多是放在三角形中的,其中有一部分是對三角形中角平分線夾角的考查.本文針對這一內(nèi)容,總結(jié)歸納,探究其中的聯(lián)系,加深對三角形及其角平分線的認(rèn)識與理解,幫助解題人明晰思路,巡蹤探跡.
1 原題呈現(xiàn)
如圖1,ABCD為平行四邊形,點M是AD上的一個動點,從點A向點D移動(不與A、D重合),BA、CM的延長線交于點O,若∠O=α,分別作∠BAD與∠BCM的角平分線,兩條角平分線所在的直線交于點P,請用含α的代數(shù)式表示∠APC的大小.
分析 看到這個題,首先要明確這是一個動點問題,當(dāng)點M從點A向點D移動時,點O,P的位置是在發(fā)生變化的,∠O與∠APC的大小也在發(fā)生變化.要求角的大小,一般要把所要求的角放到多邊形中來看,如三角形、四邊形等.在這個題目中,∠O與∠APC最直觀的聯(lián)系是都為四邊形APCO的一個內(nèi)角,很容易想到利用四邊形的內(nèi)角和為 360 °來計算,又已知∠O=α,那么只要求出其余兩個角就可以了.在這個題目中我們可以試著用∠B來表示它們.
根據(jù)平行四邊形的性質(zhì)可知:
∠OAP=∠OAM+∠MAP=∠B+12∠BAD=∠B+12180°-∠B=90°+12∠B.
根據(jù)△OBC的內(nèi)角和等于180°,可知:
∠OCP=12(180°-∠B-α),
可以得到:
∠APC=360°-∠O-∠OAP-∠OCP=360°-α-90°+12∠B-12180°-∠B-α=180°-12α.
這個題目不難,只需要理清關(guān)系,再進(jìn)行一些運算就可以了,但是這個題目能反映出一些更基礎(chǔ)、更有趣的性質(zhì)——三角形角平分線夾角的性質(zhì).通過觀察,CP,AP分別為△OCB與ABCD的角平分線.假若通過平移將其轉(zhuǎn)變?yōu)橐粋€三角形中的不同角的角平分線,便可以將此問題轉(zhuǎn)化為三角形角平分線夾角的問題.在此題中,我們過B點作AP的平行線,交直線CP于點Q,參見圖2,那么BQ為△OBC的外角的角平分線,于是只需要計算△OCB的角平分線CP與外角平分線BQ的夾角.假若可以解決三角形內(nèi)外角角平分線夾角的問題,此題便可迎刃而解.我們下面來介紹一些優(yōu)美的性質(zhì),幫助大家建立起一些幾何直觀.
2 三角形角平分線夾角的一組性質(zhì)
定理1 三角形任一角的內(nèi)角角平分線與外角角平分線互相垂直.
說明 參見圖3,利用平角和角平分線的定義即可證明.
定理2 三角形兩個內(nèi)角角平分線的夾角等于第三個角的一半加 90 ° [1] .
說明 如圖4,在△ABC中,BP,CQ分別為∠ABC和∠ACB的角平分線,交點為O,那么有
∠BOC= 90 °+12∠A.
證明 設(shè)△ABC中BP,CQ分別為∠ABC和∠ACB的角平分線,且交于O.根據(jù)三角形內(nèi)角和為 180 °可知在△OBC中,∠BOC= 180 °-12∠B-12∠C.又因為在△ABC中,∠B+∠C= 180 °-∠A,所以
∠BOC= 180 °-12∠B-12∠C
= 180 °-12∠B+∠C
= 180 °-12 180 °-∠A
= 90 °+12∠A.
定理3 三角形一個內(nèi)角角平分線與另一角外角的角平分線的夾角為第三角的一半 [2] .
說明 如圖5,在△ABC中,BP,CQ分別為內(nèi)角∠ABC和外角∠ACD的角平分線,交點為O,那么有
∠BOC=12∠A.
證明 設(shè)△ABC中BP,CQ分別為∠ABC和∠ACD的角平分線,且交于O.因為三角形內(nèi)角和為 180 °,所以在△OBC中∠BOC= 180 °-12∠B-∠C-12∠ACD.又因為∠ACD= 180 °-∠C,所以,∠BOC= 180 °-12∠B-∠C-12 180 °-∠C= 90 °-12∠B-12∠C.又因為在△ABC中,∠B+∠C= 180 °-∠A,所以
∠BOC= 90 °-12∠B-12∠C
= 90 °-12∠B+∠C
= 90 °-12 180 °-∠A
=12∠A.
定理4 三角形兩個角的外角角平分線的夾角等于 90 °減第三角的一半.
說明 如圖6,在△ABC中,BP,CQ分別為外角∠EBC和外角∠BCD的角平分線,交點為O,那么有
∠BOC= 90 °-12∠A.
證明 設(shè)△ABC中BP,CQ分別為∠CBE和∠BCD的角平分線,且交于O.根據(jù)三角形內(nèi)角和為 180 °,所以在△OBC中,∠BOC= 180 °-12∠CBE-12∠BCD.又因為∠CBE= 180 °-∠B,∠BCD= 180 °-∠C,所以∠BOC= 180 °-12 180 °-∠B-12 180 °-∠C=12∠B+12∠C.又因為在△ABC中,∠B+∠C= 180 °-∠A,所以
∠BOC=12∠B+12∠C=
90 °-12∠A.
這四個夾角并不是相互獨立的,可以用一個圖來表示這四個夾角之間的關(guān)系,如圖7.
我們也可以用一個統(tǒng)一的公式表示為
∠BOC= 180 °-∠BQC= 90 °+∠BPC= 90 °+12∠A.
3 回歸題目,拓展延伸
下面我們回到最開始的題目,因為所要求的∠APC是兩個角平分線的交角,我們可以考慮把它們移動到一個三角形中來解決它們,參見圖2,于是只需要計算△OBC的角平分線CP與外角平分線BQ的夾角.但是不要忽略了另一種情形,當(dāng)M從點A向點D移動時,P點是可以跑到△OBC的外部的,如圖8.
畫清楚圖形是完成幾何題目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一步,通過作圖,可以建立起初步的幾何直觀感受,比如圖2和圖8中所求的角∠APC,很明顯圖2中的要大一些,比α都要大,圖8中的很明顯要小一些,這就說明,對于不同的情況,∠APC的含α代數(shù)表達(dá)式有可能是不同的.
我們先看第一種情況——交點在△OBC的內(nèi)部,∠APC是△OBC外角角平分線與另一角的角平分線夾角的補(bǔ)角.所以通過定理3,可以得到∠APC=180°-12α.
第二種情況——交點在△OBC的外部,∠APC是△OBC外角角平分線與另一角的角平分線的夾角,更簡單一些,直接利用定理3,可以得到∠APC=12α.
例題拓展1 如圖9,在△ABC中,點P在BC邊上,∠BAP= 100 °,∠ABC的角平分線交AC于點O,過點O作OQ⊥AB,交BA的延長線于點Q,且∠AOQ= 50 °,連接PO,求∠BOP [3] .
解析 在Rt△AOQ中,由于∠AOQ= 50 °,可以得到∠QAO= 40 °,所以可以知道直線AO為△ABP外角的角平分線,又因為直線BO為△ABP的角平分線,所以點O為△ABP的旁心,所以直線PO為△ABP外角的角平分線,利用定理3,可以解得∠BOP= 50 °.
例題拓展2 如圖10,在△ABC中,線BO、CO分別為∠B和∠C的四等分線,即∠OBC=14∠B,∠OCB=14∠C,若∠BOC= 145 °,求∠A.
解析 可以作輔助線幫助理解,作∠B、∠C的角平分線,交于點P,可以利用兩次定理2,可知∠BPC=12∠A+ 90 °及∠BOC=12∠BPC+ 90 °,聯(lián)立兩式,可以解得∠A= 40 °.
參考文獻(xiàn)
[1]陳雨燕.對三角形角平分線夾角問題的探究[J].語數(shù)外學(xué)習(xí)(初中版),2020(07):23-25.
[2]邰俊淑.兩條角平分線夾角探秘[J].中學(xué)數(shù)學(xué),2020(18):51-52.
[3]趙瑞,吳玉倩.基于單元整體教學(xué)背景下初中數(shù)學(xué)復(fù)習(xí)課教學(xué)研究[J].中學(xué)數(shù)學(xué),2022(16):37-38.
作者簡介 李菲菲(1982—),女,山東濰坊人,中學(xué)一級教師,曲阜市優(yōu)秀班主任,曲阜市師德模范、優(yōu)秀教師;主要從事中學(xué)數(shù)學(xué)教學(xué)研究;發(fā)表論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