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山西大同七里村北魏墓M29壁畫

2023-07-28 05:41:00侯曉剛陳小春
云岡研究 2023年2期
關鍵詞:侍女墓室壁畫

侯曉剛,陳小春

(1.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 大同 037000;2.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00)

2020年8月,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對平城區(qū)永泰南路與開源街交匯處西南角發(fā)現(xiàn)的七里村北魏墓群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圖1)。其中一座編號為M29的北魏壁畫墓(以下簡稱M29)未被盜擾,出土壁畫、完整漆木棺、絲紡織品、漆器、植物和動物骨骼等遺物。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對M29進行了科學發(fā)掘,并對壁畫實施了揭取、拼接和部分修復等工作。M29連同山西大同目前已出土的20余座北魏壁畫墓(包括墓室壁畫和葬具壁畫),為重建北魏社會生活、喪葬習俗和文化面貌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本文將M29發(fā)現(xiàn)的壁畫做簡要分析。

圖1 大同北魏壁畫墓及七里村M29北魏壁畫墓位置示意圖

一、墓葬位置和結構

M29位于七里村北魏墓群北部偏東,為長斜坡墓道方形單室四角攢尖頂磚室墓,坐北朝南,由墓道、墓門、甬道、墓室四部分組成。除墓道外,均由青磚黃泥砌筑。M29南北總長22.33m,墓底距地表深9.00m。

二、墓葬壁畫內容

M29 墓室墓門、甬道、四壁和頂部均繪有壁畫。墓門內外層均繪有壁畫,內層保存較好,外層上部、中部殘損。甬道兩壁均繪壁畫,壁畫掉落嚴重,經修復后基本恢復原貌。墓室四壁壁畫大部分已損壞脫落,目前僅存西壁和北壁部分畫面。甬道和墓室壁畫上部均繪黑色界框,內以白色顏料填飾波狀忍冬紋,其余三側均為紅色界框。壁畫主體繪制手法以紅線或黑線起稿,黑線勾畫輪廓定稿,局部施紅彩或淡紅彩,全幅壁畫以大量花蕾和枝蔓點綴、鋪墊,此類花蕾及密集點綴壁畫的手法北魏墓葬中并不常見,目前僅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槨壁畫發(fā)現(xiàn)較為相似的表現(xiàn)手法。[1]M29 壁畫內容豐富,墓門繪有忍冬、蓮花等圖案,墓頂亦繪有蓮花圖案;甬道東、西兩壁對稱各繪有1 個鎮(zhèn)墓武士和2 個鎮(zhèn)墓獸,武士戴盔披甲、拿刀持盾,側邊繪有人面獸身的異獸和家犬形象;墓室西壁壁畫殘存部分可見出行儀仗、雜技樂舞、庖廚備宴和日常生活等多個場景,而北壁壁畫主要為庖廚宴樂場景。需要說明的是,從東壁掉落的壁畫零星殘片可見山水林木及奔走的動物等場景,應為狩獵圖,惜殘損嚴重,待修復后再另文報道。

1.墓門壁畫

自墓門起券處以上均抹白灰并繪制壁畫(圖2)。券門內層以黑彩繪制波狀忍冬紋,枝干處施紅色圓點,忍冬葉以紅、藍色相間暈染;外層上部、中部殘損,依稀可辨蓮花、蓮蕾圖案。

圖2 墓門壁畫

2.甬道壁畫

M29 甬道兩側并未繪滿壁畫,只在自墓室向南(墓門)1.5m 的區(qū)域內繪制壁畫。其制作程序應先是在青磚支撐體上薄抹一層黃泥(未見摻合料),其上抹白灰,然后以紅、黑顏料繪制壁畫(圖3、4)。甬道東、西兩壁上各繪有一名武士、一人面獸身的異獸及一家犬,均南向朝著墓道方向。兩側武士穿戴相同而動作相反,兩獸的位置和朝向也呈對稱分布。甬道圖像空白處以墨線勾勒草葉和花朵形象作為點綴。

圖4 甬道東壁壁畫

武士形象高大,呈胡跪狀。其頭戴高纓兜鍪,面戴深目高鼻揚須呲牙面具,身著對襟魚鱗鎧甲,肩有披膊,腰束革帶,下著束口筒褲,腳穿皂靴。武士一手握環(huán)首刀,舉起做砍劈狀,另一手持獸面盾牌迎面朝外。稍有不同的是,東壁武士持盾左手微曲,而西壁武士持盾右手則完全伸直。

甬道兩側壁畫,在武士的側身、畫面的下方繪有一人面獸身的黑色異獸形象。獸身為偶蹄類動物,脊背繪有三條朝向斜前方的筆直鬃鬣。獸首為人面,朝向正前方,頭部有一黑色髻狀角,東、西壁人面表情略有差異。異獸尾巴上卷,四肢微曲,做前行狀。緊鄰異獸前方為一體形略小、身材修長的黑色家犬,其卷尾豎耳,引頸向前,做行進狀。

3.墓室西壁壁畫

墓室西壁殘存壁畫內容豐富,線條流暢,色彩鮮明(圖5)。西壁壁畫按表現(xiàn)內容分為三大部分:居中上為1 棟房屋和3 座糧倉,房屋下方有日常生活和備食場景;畫面左側為出行儀仗圖;右上側為庖廚和喂豬、汲水等日常生活場景,右下側為雜技樂舞場景。壁畫右側畫面上下方不同場景有黑色細線條隔開。

圖5 墓室西壁和北壁壁畫

房屋建筑為單層廡殿頂,鴟尾上翹,條條瓦壟清晰可見(圖6)。房屋正面左右各有一雙開門,兩左扇門均向外半啟,門扇正中似繪有抽象化的鋪首4 個。此外,房屋正面居中上方開有一方形內凹式窗戶。房屋下方繪有3 座帶蓋尖頂糧倉,共3 層,配有圓形底座,與沙嶺壁畫墓3 座糧倉較為相似。3 座糧倉正前方靠近底部在倉體開有方形小孔。右側兩座糧倉之間站立一侍女,頭戴凹頂垂裙皂帽,紅色交領窄袖上衣,下身著紅色裙衣,手中似捧有白色物體,抑或為雙手拱于胸前,露出白色袖口。中間糧倉正下方繪制有兩侍女取谷物備食場景。左側侍女面右站立,頭戴凹頂垂裙皂帽,著交領窄袖上衣,下身著紅色曳地裙衣,衣領和上衣裙擺繪紅色,該侍女似在往底大頭小圓筒狀物上放置食物。其右側侍女頭戴凹頂垂裙皂帽,紅色交領裙衣,下衣白色裙擺拖地,衣領繪淡紅色,其端坐糧倉前,似抓取中間糧倉前方堆放的谷物放于手中圓碗。畫面下方還有兩個備食場景。上為舂米圖,舂米侍女著凹頂垂裙皂帽,淡紅色交領窄袖上衣,下身著淡紅色曳地長裙,雙腳穿黑鞋,雙手緊握碓的立樁頂端,左腳高抬踏桿,右腳后蹬撐地,碓的另一頭為一敞口圓筒形臼。左側地上放一簸箕,應為配合舂米所用。碓的右側面右蹲坐一花狗,長吻、細腿,弓背、引頸,有紅色顏料點綴背部和肢體(圖7)。舂米侍女正下方繪有兩個著凹頂垂裙皂帽、紅色交領窄袖上衣和白色曳地長裙的侍女于一長腿案兩側相對而立備食場景。長腿案上似放置寰底鐎斗狀食器一個,敞口、高領、溜肩、鼓腹、長柄,腰腹部飾有兩道弦紋,左側侍女雙手高舉至胸平持長柄,似為取食,右側侍女也似乎舉起雙手協(xié)助取食。左側侍女后方地上還放置一大型細頸高壺。大同仝家灣[2]和智家堡等北魏壁畫均有類似備食場景。[3]

圖6 墓室西壁壁畫局部

圖7 墓室西壁壁畫舂米圖

(1)出行儀仗

出行儀仗場景占據西壁左側畫面,約為殘存壁畫四分之一寬度。出行儀仗圖最上方繪有牛車一輛,黃牛駕轅,牛體雄健有力,犄角彎曲向上,肩峰高聳,長尾下垂,背飾黑色革帶。牛的形象逼真,后蹄用力撐地,前蹄躍起,延頸伸首呈向右駕車前行狀(圖8)。牛的左側有一頭戴垂裙皂帽、身穿紅衣長裙的馭手與車同行。牛車卷棚頂上方置有前長后短的坡狀紅色帷帳,支撐帷帳的豎桿以墨線勾勒。車內端坐一人,頭戴白帽,黑色垂裙長墜直腰,身穿白色交領上衣,似為主人。

圖8 墓室西壁壁畫牛車出行圖

牛車下方繪有2 位面右而立的侍女,雙手袖于胸前,頭戴凹頂垂裙皂帽,著交領長袖上衣,衣領均繪紅色。下身著曳地裙衣,左右仕女下裙顏色分別為白色和紅色。兩侍女下方繪有至少2 座大型氈帳,左側氈帳殘缺,推測二者形制應該一樣(圖9)。右側氈帳門前站立一面向左側的女子,頭戴凹頂垂裙皂帽,著紅色上衣和淡紅色曳地長裙,上衣裙擺與下裙顏色一致。氈帳外面向左側端坐一白衣侍女,似雙手上舉交握于胸前,其前后均繪有樹木。她的右側還有3 位面左而立并著凹頂垂裙皂帽、交領長袖上衣、曳地長裙的侍女,前2 位侍女上衣裙擺繪紅色,其下裙分別繪淡紅色和灰色。最右下角侍女交領繪紅色,上衣裙擺沒有像2 兩位侍女繪紅色。M29 壁畫中繪制的氈帳與大同雁北師院北魏墓群出土的陶質方形氈帳[4]和沙嶺M7 壁畫氈房[3]相似,該氈房頂部中間的天窗由繩索控制開啟和閉合,側面開有兩個小窗。右側氈房頂還站立一鳥,呈展翅欲飛狀。此鳥頭上無冠,尾羽較長,與鵲之類的鳥類比較相似(圖10)。鳥類在北魏壁畫中通常以金翅鳥、鳳鳥等形象出現(xiàn)。如大同沙嶺壁畫墓東壁繪制的建筑廡殿頂上中心位置站立一只展翅欲飛的金翅鳥,[3]大同智家堡北魏墓棺板畫出行儀仗隊伍中牛車卷棚帳頂蓮座上也立有一尖嘴、圓眼、長頸的金翅鳥,做展翼欲飛狀。[1]此外,大同云波里路北魏壁畫墓甬道南壁藍彩繪有三個鳳鳥圖像。[5]此外,北魏壁畫中也有一些種屬不明的鳥類形象。例如,大同南郊仝家灣北魏墓西壁上方劵頂斜坡為圓形圖像,紅彩之上以墨線勾勒出抽象的鳥類形象,無法判斷種屬。仝家灣M9 北魏墓等壁畫狩獵圖中也有部分種屬不明的鳥類形象。[2]但是,M29 壁畫中的鳥類形象屬于首次發(fā)現(xiàn)。

圖9 墓室西壁壁畫出行儀仗圖

圖10 墓室西壁壁畫鵲鳥圖

氈帳下方停放有2 輛朝向北側的車輿,左車殘缺,形制與出行圖最上方主人端坐的牛車相似。右車略有不同,車輿卷棚頂部上方置有前長后短的坡狀紅色帷帳,帷帳兩端各垂有3條流蘇。支撐帷帳的6 根豎桿以細墨線勾勒,車棚側邊開有3 個小窗,墨色勾勒的車輪和車轅線條流暢、清晰。車邊面向左側端坐一侍女,頭戴垂裙皂帽,著淺紅色交領窄袖曳地裙衣,其右手抬起伸直扶著車輛。畫面最下方左側一行繪有連綿小山,山前有樹,疑似駕轅上述車輿的兩頭黃牛拴于此樹上。

出行儀仗圖是北魏平城壁畫墓常見題材,如司馬金龍墓、宋紹祖墓、智家堡北魏墓和沙嶺M7 等均有發(fā)現(xiàn)。

(2)雜技樂舞

西壁壁畫右下方為雜技樂舞場景(圖11)。隊首1人面向右側裸腳跨立,僅著短褲袒露臃腫上身表演“緣橦”(頂高桿)雜技。其頭戴圓頂垂裙皂帽,上系灰色長尾頭巾,下巴微抬,眼光瞄向上方,雙手平舉,保持身體平衡,額前頂立一黑色高桿,上有2 位僅著短褲、頭戴圓頂垂裙皂帽的兒童藝伎于高桿中部和頂部分別表演單腿撐桿和倒立翻騰?!熬墮H”表演者左側上方,另一位身材修長、僅著短褲、頭戴凹頂垂裙皂帽的的藝伎在做翻騰的表演。

圖11 墓室西壁壁畫雜技樂舞圖

緊鄰雜技畫面左側跟隨有4名男性,頭戴圓頂垂裙皂帽,上著交領窄袖長衣,下著長筒束口褲衣和黑鞋,均面向右側,邊表演邊前進。中間2人服飾相近,首尾2 人服裝飾與其略有差異。樂器演奏者靠前1人著紅色上衣,裙擺繪灰色,下著灰色褲衣,左手抬起,向空中投擲大刀,右手彎曲微抬,似在往上拋球狀物。此人似在表演“跳丸擲劍”。中間2 人上衣灰色,裙擺黑色,自右至左褲衣分別為灰色和淡紅色。此2 人演奏樂器自右向左依次為細腰鼓和箜篌。最后1 位藝伎上著淡紅色束腰長裙,裙擺白色,右手持琵琶狀樂器(抑或為琴或者阮),左手似在彈撥。大同宋紹祖夫婦墓石槨壁畫也繪有相似的琵琶狀樂器。

M29 西壁壁畫中的雜技樂舞場景在內蒙古和林格爾榆樹梁墓、[6]山西榆社縣北魏畫像石棺墓、[7](P84)大同仝家灣北魏墓M9、[2]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群(棺板畫)、[1]大同雁北師院北魏墓群[4]等以及大同云岡石窟第38窟[8](P209)的圖像資料中均有發(fā)現(xiàn)。而“跳丸”畫面目前僅在智家堡北魏墓群棺板畫中有發(fā)現(xiàn)。[1]M29繪制的“跳丸”場景在北魏平城墓葬資料中是第二次發(fā)現(xiàn)。

(3)庖廚生活

西壁壁畫右上角畫面中,廚房建筑位于殘存壁畫正中房屋和谷倉右側,為單層廡殿頂,鴟尾上翹,條條瓦壟清晰可見(圖12)。廚房建筑中間橫有隔板作為物架,上面放置16 個餐具,似多為漆器。左側2 個漆案,中間放置1個多子槅。最左邊的漆案因廚房建筑畫面有限,似隱去器物半邊。漆案應呈圓角長方形,平底,兩側有梯形耳,底部和耳部繪黑色。多子槅,應為長方形,畫面呈平行四邊形,槅內分6行、4列,最左側1列似分為7行,共約25格。多子槅遮擋了右側漆案部分畫面,似前者搭放于后者之上。該漆案和多子槅與大同南郊墓群出土的M180:13 漆案和M180:14漆多子槅非常相似。廚房隔板中間縱向整齊擺置耳杯5個。耳杯右側縱向排列依次似為1盒和2碗。其右側再縱向擺放2個體型更大的碗。物架最右側縱向排列的是圓形多子槅,上面1個,下面可能是疊放的2個,該圓形多子槅與M29 墓室出土的圓形漆多子盒(M29:4)相似。廚房物架右側下方掛了兩份動物肉塊,可能為動物下肢和胸肋部位。廚房內以黑線勾繪灶臺,山字形擋火墻,灶上有一甗。該灶形象與雁北師院北魏墓群出土的陶灶(M2:28 和M5:82)非常相似。一侍女端坐灶前,身體微向前傾,右手擱于右腿上,左手微抬伸向灶門,似向爐膛內添柴,火焰依稀可見,灶臺尾部似有火苗竄出。另一侍女立于灶旁,身體前傾低頭看向甑內,似向甑內添加食材或調料,甑內應正在烹制食物。兩侍女著裝相似,均頭戴凹頂垂裙皂帽,著淡紅色交領窄袖長衣。廚房內部畫面遠處地上有繪飾兩道弦紋的盆1個。

圖12 墓室西壁壁畫局部

廚房右側繪有一水井,木架構的繪制在視覺空間似存在誤差,與大同其他北魏墓壁畫圖像和出土實物的井有一定差異。井的左側繪有朝右站立的侍女1 人,頭戴凹頂垂裙皂帽,著淡紅色交領窄袖上衣和曳地長裙,其左手向上伸直握扶井欄,右手自然彎曲上抬,似在做汲水動作。井的右側置有1 個小木案,以墨色繪制四條細長案腿。

井的上方繪有喂豬圖。一頭戴凹頂垂裙皂帽和身著淡紅色交領窄袖衣裙的侍女端坐長方形食槽左側,手握長勺狀工具似在往食槽添加食物。食槽右側繪有兩頭鬃毛倒豎、尾巴上卷的豬,其體型肥壯,正就槽而食。兩豬雖鬃毛明顯,身體前部比尾部比例要大,具有一定的野豬特征。但結合畫面場景,應該也可以認定為家豬。兩豬之間用紫色線條隱約勾勒出一個不完整的豬首形象,或許因為空間有限,壁畫作者放棄該豬的繪制也不無可能。

M29 壁畫墓庖廚場景與沙嶺M7 墓室中殘留的漆皮圖畫面所繪場景相似[3]。大同北魏墓葬中陶質豬模型明器出土不少,但如M29 壁畫中的家豬飼喂場景在北魏墓葬壁畫資料中屬于首次發(fā)現(xiàn)。

4.墓室北壁壁畫

M29 墓室北壁僅在西部殘存部分壁畫,主要為在室內進行的宴樂庖廚場景,其上方和西側繪制有白色、淡紅色和黑白相間3 種帷幔,頂部帷幔之間垂下4 條流蘇(圖13)。北壁畫面中繪有至少4 名樂伎端坐于桌案前,桌案上擺放有3 副圓形多子槅,均與西壁壁畫廚房隔板上放置的多子槅以及M29墓室出土的漆多子槅(M29:4)相似。西側2 個多子盒左右兩側似擺放筷子和耳杯各一,而東側多子槅僅見其左側擺放一副筷子,這與沙嶺北魏墓彩繪漆皮畫中多子盒上擺有一副筷子和桌案下擺放有耳杯的場景略相似。4名樂伎均頭戴凹頂垂裙皂帽。4名樂伎的服裝分兩類,一類為黑紅相間交領寬袖長袍,另一類為淡紅色交領寬袖長袍,不同著裝的樂伎相間而坐,彈奏著不同的樂器。樂器自左向右分別為琴、長簫、琵琶或阮咸,最后一個樂器模糊不清,無法辨識。這種相間而坐并彈奏不同樂器的布局與大同云波里路壁畫墓相似[5]。樂伎后面一排站立至少2 名侍者,均頭戴凹頂垂裙皂帽和黑紅相間交領寬袖長袍,雙手袖于胸前,目光看向前方,表情肅穆,姿態(tài)一致。兩立侍與前方端坐的兩名相隔而坐的樂伎服飾一樣,因此其也可能是樂伎,抑或其身份二者兼而有之。

北壁殘存壁畫下方為庖廚備宴圖,繪有起碼4名侍者在各自忙碌地備食或奉食,相比上方端坐的樂伎和后排站立的侍者,這4 名侍者體型繪制得較小。其均頭戴凹頂垂裙皂帽,相比其他侍者其下頜系有帽帶,但服裝略有差異。最左側侍者上著白色窄袖交領褶衣,下著白色曳地褶裙,手奉摞起的三層多子槅。其右側侍者上著灰色窄袖開領長袍,下著淡紅色曳地長裙,左手持長柄勺似于黑色三足樽中取酒,右手捧1 只小碗或耳杯。此三足樽與沙嶺壁畫墓庖廚場景中的相應器物非常相似。三足樽前面擺放了2 個壺,1 個為多弦紋細頸鼓腹,另1 個為敞口粗頸鼓腹平底,其肩部和腹部各飾有兩道弦紋。三足樽后面站立有侍者1 名,其著寬袖交領白袍和曳地褶裙,在摞起的5 層多子槅前備食。三足樽右側擺放一黑色高大桌案,上置部分食具,其后面站立1 位著窄袖交領束腰白袍和曳地褶裙的侍者,亦在備食。

宴樂庖廚場景是北魏墓葬壁畫常見的題材,大同沙嶺北魏墓M7 和仝家灣M9 等壁畫中均有發(fā)現(xiàn),這為揭示北魏平城飲食文化、日常起居提供了豐富素材。沙嶺M7 和智家堡石槨壁畫的宴飲圖中,高大墓主形象占據圖中房屋建筑(頂上和兩側均卷有帷幔)大部分空間,建筑位于壁畫中部核心位置,宴樂庖廚等場景在建筑外部進行。仝家灣M9 北壁壁畫庖廚備食場景雖繪于畫面中部建筑的內部,但雜技樂舞等其他場景依然是繪于房屋建筑之外。與以上不同的是,M29 北壁壁畫頂上和側邊帷幔的繪制,將宴樂庖廚等多重場景完全框定在一個房屋建筑內部進行。我們推測M29 壁畫正中可能也繪有墓主,惜M29 北壁壁畫中部和東側全部脫落,暫無法證實。

5.墓頂壁畫

墓頂中心部位繪有壁畫,內容為一朵大型蓮花圖案(圖14)。在墓頂先用白灰泥做出圓形地仗層,再用紅色顏料在圓形白灰泥圈內繪制一個圓環(huán),最后以兩道細墨線在圓形地仗層正中繪制圓形蓮蓬,蓮蓬中細墨線繪制13顆蓮心,蓮蓬外圍至地仗層外緣之間繪制多重蓮花瓣。大同陳莊北魏墓前室頂部也發(fā)現(xiàn)有相似題材,但其蓮花紋為重瓣蓮花,花框呈方形,且為以紅色顏料直接繪于裸露的條磚上。[9]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畫墓也在墓頂繪制壁畫,但其內容為星象圖,與陳莊北魏墓后室頂部壁畫題材相仿。[10]大同迎賓大道M16雖推測有墓頂繪制壁畫,但因保存狀況太差無法得知其壁畫內容。[11]

圖14 墓頂壁畫

三、結語

大同七里村北魏墓M29 壁畫線條流暢,筆法簡練,技藝嫻熟。在色彩運用上,賦彩濃艷,對比強烈,以白灰面做底,繪以紅、淺紅、黑等主色調,迄今仍色澤鮮艷。壁畫畫面布局合理,故事性強,重點突出,特色明顯,畫面背景點綴以大量花蕾和枝蔓,使得壁畫整體顯得豐富而充實。該墓墓頂繪制壁畫,這在北魏平城墓葬中并不多見。同時,該墓壁畫中還使用了忍冬紋和蓮花紋做點綴,連同墓頂?shù)纳徎▓D案,反映了墓主生前崇佛和信佛,也表明佛教思想在北魏社會中具有重要地位。此墓壁畫內容豐富,亦增添了北魏日常生活和社會面貌研究的新素材。氈帳等繪畫內容體現(xiàn)的是拓跋鮮卑游牧文化的傳統(tǒng),而壁畫中的廡殿建筑、牛車出行、家豬飼喂、汲水用谷等場景反映的是中原農耕定居文化的影響。二者共同出現(xiàn)在M29壁畫中,表明拓跋鮮卑的游牧傳統(tǒng)和漢魏以來的農耕文化在平城的融合情形。該墓壁畫中氈帳頂部站立鵲鳥和家豬飼喂場景在北魏墓葬壁畫資料中屬于首次發(fā)現(xiàn)?!疤钄S劍”雜技場景在北魏平城墓葬資料中是第二次發(fā)現(xiàn),各類樂舞雜技畫面是北魏平城時期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生動表現(xiàn)。M29 甬道壁畫中的武士和動物形象,可以判定為鎮(zhèn)墓武士和鎮(zhèn)墓獸,其中的人面獸身鎮(zhèn)墓獸形象在平城北魏墓葬中較為少見,為北朝葬俗和文化交流研究提供了新素材。平城北魏墓葬如雁北師院(M2:21)和司馬金龍墓等雖出土有人面獸身鎮(zhèn)墓獸俑,但之前該題材在圖像資料中僅沙嶺M7有發(fā)現(xiàn)。北魏墓葬中陶俑和圖像兩種形式的鎮(zhèn)墓神物成對共存,構成了北朝鎮(zhèn)神物的基本內容。[12]多種題材的鎮(zhèn)墓神物內容也是“胡風國俗、雜相糅亂”這一南北文化融合的體現(xiàn)。[13](P271)[14]

M29為長斜坡墓道方形單室四角攢尖頂磚室墓,是大同地區(qū)北魏平城時期的典型墓葬形制,見于大同文瀛路M1、仝家灣M9、沙嶺北魏壁畫墓、雁北師院墓群、二電廠北魏墓群、[15]賈寶墓[16]和大同南郊北魏墓群等。[17]M29 墓室西壁壁畫布局也與大同仝家灣M9(北魏和平二年,461年)有相似之處,兩墓在西壁壁畫左側繪制有車輿、侍者、氈帳等內容的儀仗出行圖,右側同時繪有水井、舂米和室內庖廚場景,略有不同的是仝家灣M9壁畫繪有牛耕、騾馬場景,而在最右上角完全相同的位置M29 以喂豬場景替代了仝家灣M9的牛耕場景。[2]依據墓葬形制、壁畫布局和部分內容,推測該墓時代約為北魏平城時代早、中期。

猜你喜歡
侍女墓室壁畫
“嘯”樂考釋——以唐太宗妃韋氏墓室嘯伎壁畫為中心
敦煌壁畫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紋圖飾的表里漫談
收藏與投資(2022年5期)2022-05-31 19:58:15
弈棋侍女圖
幼兒100(2021年16期)2021-06-22 00:41:14
壁畫上的數(shù)學
墓室探秘
北朝、隋唐壁畫
收藏界(2018年5期)2018-10-08 09:10:54
莎士比亞喜劇中的侍女形象
幫壁畫“治病”
學與玩(2017年6期)2017-02-16 07:07:26
徐顯秀墓室壁畫中服飾圖案研究
絲綢(2015年8期)2015-02-28 14:56:40
金平| 沙湾县| 个旧市| 汕尾市| 木里| 鄂州市| 基隆市| 道孚县| 锡林郭勒盟| 五家渠市| 洪江市| 深泽县| 江源县| 娱乐| 沧源| 和平区| 新巴尔虎左旗| 乐清市| 双城市| 西贡区| 洛川县| 泸州市| 东山县| 杭锦旗| 迭部县| 曲松县| 湖口县| 库车县| 岱山县| 四川省| 依安县| 兴宁市| 平泉县| 长汀县| 北海市| 夏河县| 元江| 乐亭县| 竹北市| 博乐市| 惠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