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正元,宋小麗,唐存祥
1. 長興縣中醫(yī)院口腔科,浙江 長興 313100;2. 長興縣中醫(yī)院脾胃病科,浙江 長興 313100
牙周炎為臨床常見口腔疾病,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牙齦膿腫、充血及疼痛,以青壯年為高發(fā)群體,具有反復性、難以治愈等特點[1]。本病因早期無明顯癥狀而失于治療,致牙周組織慢性感染長期存在,可對口腔咀嚼功能造成損害。臨床對該病多采用清除牙合創(chuàng)傷、牙結石與抗感染藥物聯(lián)合治療,可收到一定療效。中醫(yī)學認為,牙周炎多因口腔衛(wèi)生惡習,腸胃積熱,胃火上蒸所致,故治療應以清胃瀉火為主。近年來,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筆者自擬清胃湯治療胃火上蒸所致牙周炎,取得較好療效,結果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符合《牙周病學》[2]中牙周炎的診斷標準。臨床以牙齦紅腫、疼痛、牙齒松動、牙結石等局部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日久形成牙周袋,咀嚼困難;牙齦存在炎癥,探診時出血、溢膿;牙周支持組織喪失>1/3,牙周附著水平≥2.5 mm。
1.2 辨證標準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中牙宣的診斷標準,辨證為胃火上蒸證。主癥:牙齦紅腫,出血溢膿,胃脘嘈雜;次癥:煩渴少津,納差,口臭,尿少色黃,便秘;舌脈:舌質紅、黃苔厚,脈滑數(shù)。
1.3 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及辨證標準;近期未服用抗菌藥物或接受其他方式治療;年齡20~60 歲;知曉本研究并自愿參加。
1.4 排除標準伴有凝血功能障礙、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伴有肝腎功能障礙者;伴有精神系統(tǒng)疾病、智力障礙及認知障礙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1.5 一般資料選取2019 年8 月—2021 年5 月長興縣中醫(yī)院口腔科收治的牙周炎患者104 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52 例。治療組男28 例, 女24 例; 年齡23~54 歲, 平均(39.46±8.52)歲;病程0.33~6 歲,平均(3.78±0.92)年。對照組男30 例,女22 例;年齡25~58歲,平均(40.32±9.24)歲;病程0.2~7 歲,平均(4.06±1.27)年。2 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 組均給予常規(guī)處理,即用刮治器、潔治器械清除齦溝內、牙齦上和齦下的菌斑、牙石及沉積色素,并刮除牙周袋內壞死組織,對牙面進行拋光處理,并以0.9%氯化鈉溶液、3%雙氧水對牙周袋進行交替沖洗,涂2%碘甘油。
2.1 對照組甲硝唑片(亞寶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4020964)口服,每天3 次,每次0.3 g。
2.2 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清胃湯治療。處方:石膏、白芷各20 g,金銀花、生地黃各15 g,當歸12 g,黃連、細辛、牡丹皮、升麻各10 g。隨癥加減:嚴重牙齦出血者加白茅根12 g;口臭溢濃者加蒲公英、黃芩各10 g;口渴者加麥冬8 g。每天1 劑,加水1 200 mL 常規(guī)煎煮,煎取藥液約300 mL,分2 次口服。
2 組均以7 d 為1 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 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②牙周健康狀況。治療前后評估2 組牙齦溝出血指數(shù)、牙齦指數(shù)及菌斑指數(shù)狀況,評分標準[4]見表1。③炎癥因子水平。治療前后抽取患者齦溝液3 mL,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試劑盒由北京普贊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檢測2 組齦溝液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β(IL-1β)及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④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統(tǒng)計2 組治療期間胃腸道反應、眩暈及皮疹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表1 牙周健康狀況評分標準
3.2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者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樣本獨立t檢驗,同組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當P<0.05 時提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1 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中相關標準擬定。治愈:臨床癥狀消失或顯著改善,牙齦外觀正常,牙周無腫脹、出血,牙齒無松動或輕微松動;好轉:臨床癥狀有所緩解,牙齦外觀基本正常,牙周腫脹、出血等有所減輕,牙齒松動;無效:未達到好轉標準者。
4.2 2 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15%,對照組為82.69%,2 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2 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4.3 2 組治療前后牙周健康指標評分比較見表3。治療前,2 組牙齦溝出血指數(shù)、牙齦指數(shù)及菌斑指數(shù)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牙齦溝出血指數(shù)、牙齦指數(shù)及菌斑指數(shù)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治療組上述各項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
表3 2 組治療前后牙周健康指標評分比較(±s) 分
表3 2 組治療前后牙周健康指標評分比較(±s) 分
注: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
4.4 2 組治療前后齦溝液炎癥因子水平比較見表4。治療前,2 組IL-6、IL-1β、TNF-α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IL-6、IL-1β、TNF-α 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治療組各項炎癥因子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
表4 2 組治療前后齦溝液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ng/mL
表4 2 組治療前后齦溝液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ng/mL
注: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
4.5 2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見表5。治療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9.62%,對照組為7.69%,2 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5 2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例(%)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牙周炎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與局部和全身疾病有關,并與特殊的致病菌存在密切聯(lián)系[5]。目前,現(xiàn)代醫(yī)學治療本病以常規(guī)處理、抗感染為主。細菌感染是引發(fā)牙周炎的關鍵原因,故在局部治療的基礎上,應聯(lián)合抗生素以消除病原菌[6]。甲硝唑為臨床常用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療厭氧菌感染引起的炎癥,可有效殺滅厭氧菌。但牙周炎常由多種細菌感染引發(fā),應用單一抗生素效果欠佳[7]。
中醫(yī)學認為,牙周炎可歸屬于牙宣范疇。齒齦屬胃,牙宣內應于脾胃,外感六淫為主要致病因素,脾胃受外邪入侵,蘊而生濕,久則化熱化火,濕熱邪毒上攻齒齦,則齒齦紅腫、疼痛、出血、松動等。故治療應以清熱燥濕、清胃瀉火、消腫止痛為法。本研究采用清胃湯治療,方中金銀花清熱解毒、疏散風熱;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金銀花、黃連合用為君藥,二者相伍清熱瀉火之力尤著。升麻清熱解毒;石膏清熱降火、斂瘡生肌、止血;生地黃養(yǎng)陰生津、清熱涼血;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止痛;升麻、石膏、生地黃、牡丹皮為臣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當歸活血止痛;白芷解表止痛、消腫排膿;細辛祛風散寒、通竅止痛;當歸、白芷、細辛共為佐藥,合用有消腫止痛之功效。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消腫止痛之功效。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后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牙齦溝出血指數(shù)、牙齦指數(shù)及菌斑指數(shù)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提示采用自擬清胃湯聯(lián)合西藥治療牙周炎療效顯著,并可有效改善牙周健康狀況。
孔燕凌等[8]研究發(fā)現(xiàn),炎癥反應與牙周炎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有著密切關系,通過下調炎癥因子水平可促進病情緩解。TNF-α 為免疫反應刺激因子,可誘導其他炎性介質及細胞因子釋放造成機體炎癥的損傷;IL-6 與IL-1β 為強力細胞趨化因子,經激活中性粒細胞以釋放炎性介質,進而破壞牙周組織。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治療組齦溝液IL-6、IL-1β、TNF-α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采用清胃湯治療牙周炎可顯著下調炎癥因子水平,有效減輕炎癥反應。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白芷含香豆素類、揮發(fā)油等成分,有抗炎鎮(zhèn)痛、抗病原微生物等藥理作用[9];黃連含小檗堿、黃連堿等成分,有解熱、抗炎、抗腫瘤等作用,在急、慢性炎癥中均有顯著的抑制效果,可降低中性粒細胞、前列腺素E2含量及磷脂酶A2活性,以此減少炎癥介質的生成[10]。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治療期間2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相當,患者雖出現(xiàn)輕微胃腸道反應、眩暈、皮疹等不良反應,但停藥后癥狀自行緩解,提示聯(lián)合用藥治療安全性良好。
綜上所述,清胃湯聯(lián)合甲硝唑治療牙周炎療效顯著,可有效抑制局部炎癥反應,改善患者牙周健康狀況,且用藥安全性良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