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令
隨著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更新自身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將生活化元素融入教學活動之中,為學生提供全新的教學方式,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
一、引導學生對生活觀察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改變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理解深度。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三觀與道德理念,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素養(yǎng)。而生活中有大量情感元素,如父母的愛、老師的愛、朋友的關(guān)懷等等,這些情感與教學活動核心相契合,可以讓學生進行情感體驗。例如,在教學《我的家人與伙伴》這節(jié)課時,本章教學重點在于讓小學生初步了解家庭成員關(guān)系,學會尊重長輩,愛護自己的小伙伴。為了學生能夠擁有充分的學習體驗,教師需要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為小學生設置幾個問題,如:“爸爸叫爺爺什么?我叫爸爸什么?”“我為什么和爸爸一個姓氏?媽媽的姓氏為什么跟我們不同?”“小伙伴跟我關(guān)系好嗎?我該怎么感謝他?”在正式教學活動中,教師就可以根據(jù)學生得到的答案開展多樣化教學活動,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尋找知識。
二、貼近學生自然生活習慣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以引導和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發(fā)展為根本目的綜合性課程,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教師應立足學生已有的生活基經(jīng)驗,讓學生獲得直接體驗,在體驗中感悟明理、習得方法。每一堂知識都有一定生活背景,需要教師進行深度發(fā)掘,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樂趣與學習的趣味。很多學生在生活中都有獨立的小習慣或小樂趣,這些習慣是學生自我個性的體現(xiàn),教師若能夠以此進行引導,可以有效提升教學質(zhì)量,營造良好學習氛圍。例如,在進行《說聲“謝謝”》的教學活動時,本章教學的重點在于讓學生了解生活禮儀,懂得尊重勞動者的工作成果,擁有感恩情懷。在正式教學活動開始后,教師需要以課題為指引,讓學生尋找在生活中需要說謝謝的“場景”,如父母做飯后、父母幫自己收拾書包后,以此讓學生將教學活動與生活情境進行連接。而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探究自己在生活中的小習慣,如進屋隨手關(guān)門、幫助不方便推門的人開門等等,以此營造良好學習氛圍,讓學生能夠深入了解教學核心,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之心。
總之,在新課標的引導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改變教學模式,在生活中提取教學元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進一步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