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盼星
【摘 要】習作評改是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的重要一環(huán),但在習作評改課中仍存在評改主體單一、評改形式僵化、評改時效不足等問題。在習作評改中搭建支架可以有效解決目前習作評改的困境。具體來說,教師可采取“搭建目標支架,使評改有方向;靈活運用支架群,使評改有活力;教師適時介入,使評改有保障”等策略來優(yōu)化習作評改課堂,以提高習作評改的有效性,提升學生的習作素養(yǎng)。
【關鍵詞】支架 習作評改 小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10-36-03
隨著認知心理學的發(fā)展,“過程寫作”逐漸被人們所重視,過程寫作與其他寫作的重要區(qū)別在于它特別強調(diào)修改的重要性。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過程寫作主要體現(xiàn)在習作評改上,習作評改對學生習作能力的提高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習作評改怎么推進,教育工作者在不斷地探索,也想出了一些不同的方法。其中,發(fā)現(xiàn)支架在降低任務難度、解決教學問題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對習作教學具有一定的適用性。因此,本文指出小學語文習作評改教學的困境,分析支架的價值,從而提出其應用于習作評改的有效策略,以激發(fā)學生參與習作評改的動力,這對于學生評改能力的提高起著重要作用。
一、小學語文習作評改教學的困境
(一)評改主體單一
學生在完成習作后,要不斷推敲、修改,只有經(jīng)歷這個過程,才能夠培養(yǎng)修改的能力,養(yǎng)成自主修改的良好習慣?!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強調(diào)學生應修改自己的作文、分享交流、互相評改作文。學生是習作評改的重要參與者,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對學生習作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成為習作評改教學主體。這種習作評改主體定位的不準確,使理應作為評改主體的學生之間交往活動缺失,助長了學生的惰性和依賴性,不利于學生的自我反思及思維提升。這就可能導致教師教學事倍功半,學生學習收效甚微,作文評改效果不佳。
(二)評改形式僵化
習作評改形式僵化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評語模式化。有的教師評改學生習作一般是圈出錯別字,勾畫寫得好的語句,打上分數(shù),再寫上一些概括性的評語,如寫得好的就是主題明確、詳略得當、構(gòu)思完整等,寫作水平較差的就是中心不夠突出、描寫不夠生動等。這樣的評語模式化、單一化嚴重,使評改僅僅停留在指出大問題層面,缺乏對問題的針對性,因此不具備可操作性。當習作返還給學生時,學生面對這些模式化的、含糊的評語,無法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不會產(chǎn)生自主修改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也很難做到清楚明白地去修改習作。二是目標模糊化。有的教師在習作評改教學中缺少明確的評改目標,在評改課堂上進行“漫天撒網(wǎng)”式的講解,不重視單元習作要素要求,對學生習作中出現(xiàn)的所有問題面面俱到地進行剖析講解,以期學生能一次性改正所有問題,修改出完美的“二次作文”。這樣的習作評改課缺乏重心,忽視了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導致教師講起來費時費力,學生聽起來感到迷茫,從而逐漸消磨學生的寫作自信。
(三)評改時效不足
強化理論強調(diào)對學生采取強化行為的及時性,間隔時間太長會削弱強化的效果。[1]從實際教學來看,大多數(shù)的評改由教師獨立完成,使習作評改的重擔全部壓在教師身上,教師需要給每個學生寫上評語和修改意見,同時還要完成每天的備課、授課、批改作業(yè)等日常工作。教師想要完成評改工作,會需要較長的時間。等到評改完成后,教師還要分析全班習作,對學生的習作問題進行總結(jié),設計習作評改課的內(nèi)容。因此,一篇作文需要等到下次習作評改課才能點評,而學生寫作的情境、想法、思路在下次習作評改課時可能已經(jīng)忘記,大大削弱了評改活動的價值。
二、支架在小學語文習作評改教學中的價值
要素,指構(gòu)成一個事物或系統(tǒng)存在并維持其運動的不可少的元素,它是系統(tǒng)產(chǎn)生、變化、發(fā)展的動因。寫作教學的要素,即開展、維持、實施寫作教學活動的幾個核心成分。自然,寫作教學要素可以有多個。不過,最關鍵的可能有三:學生、任務、支架。[2]對于評改環(huán)節(jié)來說,三個要素之間存在這樣的邏輯關系:學生由于知識、經(jīng)驗的缺失,不足以順利完成評改任務,因此需要教師提供支架進行幫助。支架源自建筑行業(yè)的術語,是為了保證施工順利進行,在建筑工作中為工人搭建的腳手架。后來,支架逐漸引入教育學領域。維果斯基提出了“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概念,指出支架的作用就是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nèi)提供幫助,使學生實現(xiàn)從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向潛在發(fā)展水平的跨越。目前,支架在教育學領域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被廣泛應用的隱喻,指在學習過程中根據(jù)需要為學生提供的支持和幫助。合理利用支架,可以有效改變小學語文習作評改教學的現(xiàn)狀。
(一)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所謂深度學習,就是指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fā)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3]深度學習的開展離不開學習支架的支持。學習支架可以幫助學生加深體悟和理解,挖掘潛在能力,獨立自主完成學習任務。[4]
有了支架意識后,教師作為搭建者,會摒棄教師本位意識,以引導者的姿態(tài)進入評改活動中,給予學生參與評改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再是教師的“依附者”,進而在全身心積極參與中得到真正的發(fā)展。這符合課程標準提倡的自主探究理念,學生由被動接受地位轉(zhuǎn)變?yōu)樽灾魈剿鞯闹黧w地位,有效促進了深度學習的實現(xiàn)。
此外,在支架的幫助下,每一個學生在習作評改中都是“小老師”,比起教師,學生在情感和地位上更親切、更平等,因此更容易產(chǎn)生情感交流。對于學生自身來說,為了在同學那里獲得贊賞,會認真完成自己的習作,將最好的作品呈現(xiàn)給同學,增強了寫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學生會重視同齡人對自己習作的評價,為了使它變得更好,就會認真聽取建議、樂于修改、精益求精,以呈現(xiàn)出更好的“二次習作”。從完成習作到自評、互評,學生都在全身心投入、認真感受和體驗,這樣的學習過程正是深度學習所倡導的過程。
支架理論下的習作評改活動,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尊重。在支架的輔助下,學生更熱情地投入評改活動中,讓習作評改從“淺表”走向了“深耕”,促進了學生高階思維的發(fā)展,使習作評改課堂迸發(fā)了生機與活力,學生的評改能力得到了鍛煉,深度學習在活動與體驗當中發(fā)生。
(二)降低學生的評改難度
當學生完成習作后,由于每個學生的知識水平、寫作能力和學習經(jīng)驗都不盡相同,并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做到有效地評改習作。對于學習水平一般的學生而言,如果不給他們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幫助,盲目地讓他們在習作評改道路上自由摸索前進,他們往往會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進而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失去習作評改的動力,導致習作評改“有名無實”。
利用支架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困境。在習作評改課堂上,教師通過搭建支架,為學生提供了具體明確的評價標準和可操作的評改方法,這樣可以填補學生評改經(jīng)驗不足的空缺,使學生的自評、互評有了方向,讓學生評改習作有章可循,從而減少了學生的無效努力,緩解了學生在評改過程中的盲目心理和畏難情緒,使學生打開了評改思路。尤其對于小學生來說,支架使學生評改習作變得更容易操作,即使是寫作基礎較差的學生,在可操作化的評改模式下,也能找出習作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實現(xiàn)在原作基礎上的提升。
由此可見,將支架運用到習作評改課堂當中,能夠降低習作評改的難度,激發(fā)學生參與評改的興趣,從而營造積極的評改氛圍,使學生擁有“我能評改”“我會評改”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激發(fā)學生的潛在能力
對知識的學習一般分為“學得”和“習得”兩種?!皩W得”是教師講授并進行有意識的記憶活動,而“習得”是一種潛意識的過程。支架通過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思維工具,讓學生在評改活動的感受、體悟、實踐中內(nèi)化支架所蘊含的思維方法,逐漸習得寫作知識。
基于支架理論下的習作評改課強調(diào)學生的習得過程。首先,當學生不能獨立完成評改任務時,在學生的現(xiàn)有經(jīng)驗和這次活動所需經(jīng)驗水平之間搭建引導性的支架,可以幫助學生意識到自身的潛在發(fā)展空間。其次,學生在支架的幫助下,溝通合作、交流探討。在習作評改中,學生互相欣賞、取長補短,既促進了思維的發(fā)展,又感受了支架所蘊含的知識和力量,豐富和完善了自己的認知策略。最后,經(jīng)過長期的運用,學生逐漸生成新的評改經(jīng)驗,一些支架逐漸被學生熟悉甚至內(nèi)化,從而逐步消失,最終轉(zhuǎn)化成學生的自身能力,對學生的日后學習起到潛移默化的支持作用,幫助學生在日后類似的評改活動中自主建構(gòu)支架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自身評改能力的提升。這種能力不僅表現(xiàn)在評改層面,而且還會輻射到寫作學習的整個過程,體現(xiàn)為學生寫作能力的切實提升。
由此可見,在支架的輔助下,學生可以進行更高層次的認知活動,實現(xiàn)對寫作知識、技能、方法、策略等的積累與反思,并逐步內(nèi)化支架所蘊含的思維策略和方法,最終獲得潛在水平的發(fā)展。
三、支架應用于小學語文習作評改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搭建目標支架,使評改有方向
從實際教學來看,一次習作評改訓練是不可能解決完所有問題的,將學生習作中的審題、立意、選材、遣詞造句等問題一一挑出來,試圖“畢其功于一役”,是不現(xiàn)實的。對于學生來說,是過度的負強化,會抹殺學生評改的積極性。特級教師管建剛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他主張“習作評改不能追求所謂的‘大容量,要‘小步走”,值得借鑒與思考。習作評改不應面面俱到,“分析學情,以學定教、順學而教是提高習作評改效率精準教學的邏輯起點”[5]。例如在分析習作時,如果發(fā)現(xiàn)學生普遍存在主次不分、詳略不當?shù)膯栴},那么目標支架就應該是看學生的文章是否抓住重點,寫出特點。通過搭建這一精準的目標支架,來幫助學生把握評改重點,進行目標導向式的習作評改,讓習作評改課目標明確,有的放矢。事實證明,只有依托課程標準、教材和學情,搭建出合適的目標支架,習作評改才能發(fā)揮實效性。
(二)靈活運用支架群,使評改有活力
支架包括情感支架、圖表支架、范例支架、問題支架、建議支架、程序支架、策略支架等。支架的類型多種多樣,可以幫助教師在設計支架時提供多維視角。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設計支架時,要靈活運用,因為支架不是單一的,而是可以聯(lián)動、呼應,靈活組合為一個支架群,共同為習作評改服務的。例如教師在分析學生習作時,發(fā)現(xiàn)學生習作中存在一個明顯的共性問題——敘事不具體。針對這個問題,教師設置了范例支架,向?qū)W生示范如何評改將事情寫得豐富具體。有學生描寫爬山時的片段:“那山很難爬,我有點爬不動了。我看了一下×××,他也累得夠嗆……”針對這段文字,教師提供了三個問題支架:①山究竟有多難爬?②到什么地方有點爬不動了?③“爬不動了”和“累得夠嗆”究竟是什么樣子?這樣的評改并沒有直接向?qū)W生灌輸具體的評改方法,而是用三個問題來引導學生如何將事情寫具體。這樣既指出了問題,又啟發(fā)了學生的思路。教師的示范作為一個范例支架,同時又蘊含著更具體的問題支架,幫助學生獲得了評改的思路和方法。
(三)教師適時介入,使評改有保障
在習作評改實踐中,為學生搭建支架,引導學生進入有意義的學習,并不意味著教師任務的結(jié)束。在提供支架時要遵循適時性原則,即支架搭建的時機要恰當。[6]學習是一個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動態(tài)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隨時會出現(xiàn)新的問題。教師作為多元互動中的重要“一元”,要參與到整個過程之中,給予學生高度的關注。教師就像一個在蹣跚學步的兒童身后的大手,雖然不必時時攙扶,但是需要一直存在。具體到習作評改中,就是教師必須做學生學習過程的支持者,持續(xù)關注和指導學生的評改進程,隨時答疑解惑,為學生指點迷津,以便給學生提供及時且必要的幫助。這體現(xiàn)了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的高度融合,既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又給學生鍛煉提升的機會。
【參考文獻】
[1]韋彥,龐麗娟.論強化在兒童社會行為發(fā)展中的作用與運用[J].中國教育學刊,2000(1):54.
[2]榮維東.寫作教學的關鍵要素與基本環(huán)節(jié)[J].語文建設,2018(16):21.
[3]郭華.深度學習及其意義[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11):27.
[4]朱萍.語文深度學習中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實踐研究[J].江蘇教育,2019(1):11.
[5]蔣成榮.建構(gòu)指向深度學習的習作評改課堂樣態(tài)[J].上海教育科研,2021(3):89.
[6]周子房.作文教學中的“支架問題”:從育英老師的教學案例談起[J].語文教學通訊,2010(2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