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青,朱成科
在我國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以農立本”“以禮治國”的特點下形成的耕讀教育具有鮮明育人特色,是我國一種典型的教育模式。目前關于耕讀教育的研究,多數(shù)基于歷史角度對耕讀教育的歷史及文化內容進行探討,缺少基于教育視角的研究。而在傳統(tǒng)農業(yè)文明消逝、宗法血緣淡化、鄉(xiāng)村文明衰落、生態(tài)文明重塑的社會背景下,從教育學的視角審思耕讀教育問題,對推進當代教育理念改革與教育實踐創(chuàng)新具有重要價值。 因此,梳理目前耕讀教育的相關研究,有助于把握當下研究的基本情況并發(fā)現(xiàn)問題,從而就教育學視角給予分析與論證,最終推進耕讀教育與新時代的融合與發(fā)展。
關于耕讀教育問題的研究可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是追溯歷史,揭示耕讀教育的原始樣態(tài)的研究。如學者們對耕讀教育的歷史進程、耕讀教育思想及模式的細致梳理。第二類是直面當下,致力于煥發(fā)耕讀教育的現(xiàn)代生機的研究。 如研究者們對耕讀教育的時代價值、價值觀、勞動教育價值精髓的深度挖掘。通過梳理專家學者對耕讀教育的古今探索,了解耕讀教育以及相關研究的基本情況,有助于進一步深化耕讀教育研究,推動新時代耕讀教育的發(fā)展。
1.對耕讀教育歷史演進的研究
關于耕讀教育歷史演進的研究,首先涉及對“耕讀”二字概念變遷的研究。有學者通過對歷史梳理指出:“耕”經歷了由農業(yè)生產活動到“耕以養(yǎng)學”“以耕喻學”的演變;而“讀”也由讀書逐漸向明人倫教化、興旺宗族、追求功利仕途等方向演化[1]。其次,“耕讀”概念變遷背后意味著“耕讀教育”的動態(tài)演變過程。梳理已有研究結果可清晰地歸納出耕讀教育“起于先秦時期,形成于宋代,成熟于明清,式微于20 世紀末”的歷史脈絡。 具體地,有學者根據(jù)歷史淵源、式微、新生的發(fā)展邏輯,將耕讀教育變遷歷程概括為“耕讀傳家”“耕讀分家”和“耕讀復歸”三個階段[2]。另外,也有研究聚焦到關鍵節(jié)點。如有學者指出科舉制的盛行使“耕讀”在宋代成為一個確切的詞語,耕讀理念最終形成并進入文化層面[3]。 尤其經過理學的濡染之后,“耕讀傳家,詩禮繼世”成為鄉(xiāng)土中國生活觀念的底色[4],耕讀教育成為一種普適性的生存及生活愿景。根據(jù)以上研究可發(fā)現(xiàn),耕讀教育與宗族家庭、倫理禮制、人格塑造、道德培養(yǎng)等存在著內在的關聯(lián)。在歷史演進過程中,耕讀教育的原始意義逐漸淡化,逐漸延伸出“安身立命”“宗族發(fā)展”“修身養(yǎng)性”之義。
關于耕讀教育思想的研究,通常依托歷史資料展開。 如諸多研究者通過研究農學家和古農書(如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以及耕讀世家中的家訓家規(guī)(如張履祥的《訓子語》),體會到耕讀者們對農業(yè)、農耕勞動的重視。 也有研究者以典型的代表人物為研究對象,如有研究指出許行、顏元等人把農耕勞動作為磨煉意志、培養(yǎng)道德品行的重要手段[5]。 到明清時期,受理學的影響,耕讀者們更加注重勞動對品德人格的塑造。 如有研究指出吳與弼的“工夫論”關注的是道德教育的“工夫”問題,而其道德實踐的思想核心就是“躬行踐履”和“克己安貧”。 也有學者以孫奇逢與張履祥兩位民間理學耕讀者為研究對象,指出他們使民間理學由玄談轉向躬行踐履。 尤其是張履祥“耕讀相兼”的民間治學傳統(tǒng),使民間理學真正在民間找到了它的現(xiàn)實存在方式[6]。 總之,目前關于耕讀教育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農家學派和明清理學學派,研究對象以許行、吳與弼、張履祥等典型耕讀者為主。 這些耕讀思想在強調勞動重要性的同時融入知識教學,尤其注重對道德的培養(yǎng),帶有強烈的道德色彩。
3.對耕讀教育模式的研究
耕讀教育的模式主要分為學校教育和私學教育兩種。有研究者指出,在古代學校教育中存在耕讀結合的勞動教育模式,如西周的“鄉(xiāng)學”、元代的“社學”等會根據(jù)季節(jié)安排教育與生產勞動[7]。 但耕讀教育更常見于私學教育活動中。
私學教育中又可以分為士人的耕讀、隱士的耕讀和平民的耕讀。 其中士人的耕讀呈現(xiàn)的是“耕讀相兼”的從容狀態(tài),借耕讀以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而隱士和平民的耕讀則表現(xiàn)為“半耕半讀”,帶有“以耕養(yǎng)讀”的經濟特點。 如在平民家庭中,他們通常采用“邊耕邊讀”“工余讀書”的模式。 有學者指出鄉(xiāng)民這種將讀書學習的“進學”與耕種養(yǎng)殖的“生計”結合的模式,是其生存與發(fā)展的必然選擇[8]。在私人講學中,有研究者指出像張履祥、孫奇逢、吳與弼此類的普通鄉(xiāng)村塾師會親自下地率弟子躬耕自給, 他們踐行的是一種“耕、讀、教”三位一體的生活。 以上所述的這些耕讀模式,無論是否出于滿足生計的目的,在耕作勞動的過程中都注重融入文化知識和農業(yè)技術的傳授、對勤勞儉樸和勇毅剛強等品德的培養(yǎng)。尤其在私人講學活動中,師生在“半耕半讀”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師友共濟的師生關系。
1.關于耕讀教育研究的時代價值
有學者基于中華民族的農業(yè)文明背景,指出耕讀中形成的“孝悌為本、崇尚道德、克勤克儉、人與天調、自強不息、協(xié)和萬邦”等文化觀念在當今時代仍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價值[9]。 有學者基于鄉(xiāng)村振興的背景,深入研究了耕讀教育與文化振興、教育振興、人才振興的關系。 如有研究者從情感教育、勞動教育、審美教育、 道德教育四個角度總結了耕讀教育在鄉(xiāng)土人才、鄉(xiāng)村生活、鄉(xiāng)風文明等方面的價值[10]。 也有研究者從學校教育的微觀層面,就鄉(xiāng)土課程開發(fā)、鄉(xiāng)村教師情懷、鄉(xiāng)村學校管理觀念等方面展開論證。當然,也有學者指出當前的耕讀實踐是“舞臺化”的表演形式,傳統(tǒng)耕讀文化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變化[11]。這種質疑表達了對耕讀教育能否有效實現(xiàn)時代轉化的擔憂。對此,有學者則認為耕讀傳統(tǒng)在歷史進程中形成了“自在化機制”,存在著延續(xù)和變異的可能性[12]。以上這些研究者的研究都圍繞著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鄉(xiāng)村振興、“五育”融合三個主題開展論證,力圖推進耕讀教育的時代轉化進程。
2.關于耕讀教育蘊含的價值觀研究
耕讀教育中蘊含著豐富的價值觀。首先,耕讀根植于農耕文明,它遵循“人與天調”的自然規(guī)律。有學者指出耕讀教育本質上是追求人與自然、社會、自身三者的和諧共生,它本身蘊含著樸實的“天人合一、尊崇自然”的世界觀[13]。 其次,“耕讀傳家”思想隱藏著以儒家倫理為核心的禮儀教化和宗法秩序。 有學者指出,“孝悌為本”“明人倫”塑造的溫良敦厚、愛好和平的道德和諧精神不僅具有人際關系的普遍道德意義,而且兼及“愛物”的生態(tài)保護意義[9]。 另外,“耕讀”并行背后是“知行合一”的教育價值觀的體現(xiàn)。有研究指出,“耕讀”將強身、修德、開慧、學藝融為一體,其首要含義是鼓勵實踐,引導被教育者在“躬行”上下功夫,從而實現(xiàn)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14]。正是在長期的耕讀生活中,古代知識分子養(yǎng)成了身體力行、經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優(yōu)良作風。 最后,耕讀教育實現(xiàn)了個人理想與民族社會理想的融合, 其背后蘊含著“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情懷。 有研究者基于這種家國情懷, 談到了對鄉(xiāng)村人才振興以及社會價值取向的培養(yǎng)。 以上關于耕讀教育價值觀的研究主要從自然生態(tài)、社會倫理、精神信仰三個角度展開,具體可概括為“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耕讀傳家”的倫理觀、“耕讀結合”的知行合一的實踐觀、“家國天下”的情懷觀四方面。 這些研究者均基于時代的需要,在研究過程中致力于賦予耕讀教育價值觀的時代特色。
護坡工程混凝土理論配合比為水泥及粉煤灰︰細骨料︰粗骨料︰外加劑︰水=1︰2.19︰2.78︰0.022︰0.43,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泥、粉煤灰、細骨料、粗骨料、外加劑、水的用量分別為 298 kg、74 kg、813 kg、1 034 kg、8.18 kg、161 kg,坍落度為 205 mm。
3.關于耕讀教育在學校教育的應用研究
關于耕讀教育的應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學校層面。 首先,研究者圍繞勞動教育、素質教育、鄉(xiāng)村振興等主題,就農村學校和涉農高校兩個教育層次,分別論證了耕讀教育與文化傳承、人才培養(yǎng)、勞動教育等方面的內在聯(lián)系。其次,諸多研究者展開了對當下學校開展耕讀教育的問題及對策的研究。 如有學者指出,現(xiàn)有的耕讀教育在課程設置層面存在教材資源挖掘不充分問題,在教師層面存在對耕讀教育的內涵理解片面問題,在教育評價層面存在不系統(tǒng)問題等[15]。也有研究者基于反思的維度,指出當下學者們的研究主要討論“為什么教、怎么教”卻忽視“教什么”的問題,缺乏“學校主體”向“學生主體”的轉向[16]。最后,基于這些問題,有研究者從教育空間角度提出應構建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耕讀教育空間格局,也有研究者分別就國家、學校、教師、學生、家庭五個教育主體出發(fā)給予相應的建議。 以上這些研究集中在農村中小學教育和涉農高校教育兩個教育階段,探索耕讀教育的實踐應用,其研究主題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意義。
1.耕讀教育中蘊含的勞動價值研究
耕讀教育中的“耕”在指向勞動生產實踐的同時也蘊含著的豐富的勞動教育價值,研究者肯定了其對當下開展勞動教育的價值與意義。 有研究者認為新耕讀教育應在借鑒傳統(tǒng)的耕讀教育的基礎上,對傳統(tǒng)的“半耕半讀”的方式進行新的延展,挖掘符合現(xiàn)代農耕文明下的勞動教育價值[12]。 至于如何實現(xiàn)這種延展,諸多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展開論證:在哲學價值層面, 有研究者指出中國傳統(tǒng)勞動德行包括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奉獻勞動三個層次,而耕讀教育中的勞動思想蘊含著“身心俱用”的哲理,在勞動道德品質、日常生活勞動、勞動教育回歸育人本質等方面具有教育價值意義[17];在理念價值層面,有研究者認為當代耕讀教育的關鍵價值就是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培養(yǎng)勞動意識; 在資源素材價值層面,有學者指出,耕讀文化中傳承下來的農耕活動、手工藝品制作、鄉(xiāng)村建筑等為開展勞動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18];在實踐價值,有學者指出,耕讀教育是“知行合一”的典范,可以借此培養(yǎng)學生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實現(xiàn)知識、情感、行動三方面的轉化[19]??傊斚赂x教育中的勞動教育是脫離生計后的勞動實踐,注重勞動意識及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其背后凸顯的是文化價值、精神價值以及生命教育的意義。
2.耕讀教育與勞動教育的差異研究
耕讀教育與勞動教育都包含勞動之義,但又各有所不同。 目前并未有人對二者的關系進行明確且細致的研究,不過從零星的研究中可看出二者細微差別。首先,有學者認為勞動教育與耕讀教育二者之間存在相互補充關系。 如有研究從文化層面指出耕讀文化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勞動生產實踐與讀書求知相結合,傳承耕讀文化需要勞動教育的支撐,開展勞動教育則需要耕讀文化的助力[20]。其次,有學者著重強調耕讀教育對勞動教育的助力。 如有研究者認為,當下開展的耕讀教育是對勞動教育的理論再深入、實踐再探索。有學者通過對比古代勞動教育與現(xiàn)代勞動教育, 指出耕種這種帶有自然性的勞動更多體現(xiàn)著人類最初與自然的某種“和諧”的關系,而近代以來的勞動是對自然控制程度加深的“非自然性”的深入異化勞動[21]。 這種觀點希望借助耕讀教育化解勞動異化問題。還有研究者認為,在勞動教育過程中融入耕讀教育有利于實現(xiàn)傳統(tǒng)耕讀教育與現(xiàn)代社會相融。明晰耕讀教育與勞動教育的異同,有益于深入推進二者相關的教育實踐活動。 當前關于耕讀教育與勞動教育異同的研究雖未成熟,但其相關論述對后續(xù)開展耕讀教育及其勞動教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3.耕讀教育中開展勞動教育實踐的研究
首先,有研究指出,在傳統(tǒng)社會里耕讀教育就存在“體/用”分離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在當代社會中仍然存在。如有學者指出,關于“耕”與“讀”育人空間的并存性和時間的繼起性仍有待深入探索,“重讀輕耕”“多讀少耕”的現(xiàn)象仍普遍存在[22]。 其次,耕讀教育在當代社會實踐中又產生新問題。 如有研究者指出,當下存在對耕讀教育中的勞動思想資源的前期挖掘工作不充分,開展的相關勞動教育活動流于形式,缺乏系統(tǒng)設計和考核評價等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 研究者從不同角度提出建議。 有研究者基于時代的宏觀背景指出,新時代的“耕讀”應實現(xiàn)與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發(fā)展、現(xiàn)代農業(yè)生產方式的緊密結合,應與現(xiàn)有育人體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教育、科技創(chuàng)新教育、文化藝術教育、社會實踐教育等有機結合起來[23]。 有研究者從不同教育場域出發(fā),指出開展耕讀教育需要學校、 家庭、 社會的全方位互動和合作。 也有研究者微觀到體制機制層面,指出開展耕讀教育需要平臺、機制、制度、師資等多方面的保障。 以上研究者所表達的觀點切實中肯,對下一步開展耕讀教育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
關于耕讀教育的研究在歷史梳理、價值觀挖掘以及耕讀辯證關系探討等方面取得豐富成果。
首先,得益于我國史料的豐富,研究者基于歷史資料的分析和論證,梳理出了耕讀教育“源于先秦時期,在宋代融合并衍生成宗法氏族式耕讀傳家理念,明清之后逐漸衰落”這樣一個清晰的歷史發(fā)展脈絡,這些研究客觀且真實,為后續(xù)開展耕讀教育研究提供了便利。
其次,耕讀教育所蘊含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 家國情懷等價值及價值觀得到學者們的充分肯定與挖掘。 尤其結合鄉(xiāng)村振興的時代背景,諸多研究者重點研究了耕讀教育與鄉(xiāng)村振興的內在聯(lián)系,使耕讀教育的價值內涵體現(xiàn)出豐富的時代特色。
最后,研究者對“耕與讀”二者的關系分別就古代和現(xiàn)代的爭論進行解讀并指出爭論點在于耕讀二者的先后順序和側重點問題,而“耕讀并行”的辯證思想從古至今一直得到廣泛認可。 這種“耕讀相兼”的思想與在當下倡導的“五育”并舉、全面均衡發(fā)展的教育理念相契合,因此開展耕讀教育恰逢其時。
1.關于耕讀教育的研究缺乏對教育領域的關注
目前關于耕讀教育的研究過于集中于歷史文化領域,缺乏教育領域的關注。在現(xiàn)有的基于教育立場的研究中,研究層次多數(shù)集中在學校教育層面,很少涉及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 關于學校的研究停留在對中小學學校實驗、實踐層面的描述或對涉農高校、涉農專業(yè)、涉農教師開展耕讀教育實踐的價值及路徑的探討,均較為缺乏對教育理論的深度研究。 另外,現(xiàn)有的耕讀教育政策,如《加強和改進涉農高校耕讀教育工作方案》《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等相關論述,但其側重于對學校開展耕讀教育的價值引領和實踐導向,與之相匹配的相關推行與保護體制機制的建設還較為滯后。相應地,在學術領域, 則表現(xiàn)在鮮少有研究者站在教育學的立場對相關政策進行學術研討和反思??傊?,目前關于耕讀教育的研究缺乏教育學立場的聚焦,且研究質量和深度有待提升。
2.關于耕讀教育的研究缺乏反思維度的論證
在傳承和保護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環(huán)境影響下,耕讀教育作為中國傳統(tǒng)特色文化的一部分,獲得諸多學者的關注。但通過梳理可發(fā)現(xiàn),關于耕讀教育的理論研究集中在對價值、困境與路徑的討論,關于耕讀教育實踐的研究停留在指出問題并給出建設性的建議層面。從整體上看,這些研究內容基于現(xiàn)實發(fā)展的實際需要。 但同時容易造成研究者們思維固化,難以放寬研究視角,使研究內容呈現(xiàn)出一定的同質化傾向。 當前雖有個別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對耕讀教育本身以及耕讀教育的研究進行一定的反思,如有學者指出傳統(tǒng)耕讀教育存在“耕”與“讀”契合力弱的弊端,但其并未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大部分學者還未形成對耕讀教育本身、對耕讀教育實踐問題以及對當下研究內容和研究方式等諸多方面的反思意識??傊壳把芯空邆冴P于耕讀教育問題的研究主題過于集中,其創(chuàng)新性和批判性反思能力和意識仍較為薄弱。
3.關于耕讀教育的研究缺乏理論與實踐的轉化
當下關于耕讀教育的理論探討和實踐研究存在失衡的現(xiàn)象:理論研究者的理論結果缺乏對實踐的指導;實踐研究者的研究又過于貼合實際,缺乏理論層面的反思。 理論與實踐之間未實現(xiàn)相互轉化。 并且,其中的部分理論研究停留在梳理和表述層面,并未真正上升至理論。 如,對耕讀教育中一系列哲學價值觀的研究大多數(shù)是在進行解釋說明與指導實踐,未能真正達到哲學高度。 而個別實踐研究則又過于微觀于學校具體開展耕讀教育實踐的簡單介紹,況且存在對耕讀教育理解較為淺顯的可能,這就讓耕讀教育變成簡單的勞動性實踐活動,使耕讀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總之,當下研究者們對耕讀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較為割裂,加之耕讀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本身存在一定不足,這就容易導致研究質量偏低,不能真正反映和解決現(xiàn)實問題。
耕讀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形式,應將其置于教育領域進行專門研究。 在教育空間上,應從學校教育向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拓展,尤其應該重視“耕以傳家”式的家庭教育在當今社會中的重要作用,這是保障耕讀教育以及耕讀文化繼承和發(fā)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具體地,關于學校開展耕讀教育的研究,應從具體實踐向教育理論層次深入推進。 基于家庭教育的層面, 現(xiàn)代家庭中開展耕讀教育應考慮如何確立合適的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教育評價等問題以及如何實現(xiàn)與學校、社會層面的耕讀教育相協(xié)調等問題?;谏鐣逃膶用?,結合相關政策的推進與實施,專家學者需要基于教育學的立場,對如何制定合理的政策引領、構建相應的公共服務體系、體制機制保障等方面給予專業(yè)化建議,為耕讀教育的發(fā)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氛圍。 此外,耕讀教育應涵蓋各級各類教育類型,研究者需根據(jù)各教育階段的特點探索與之相應的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形式,推進耕讀教育向專業(yè)化、特色化、具體化邁進。如,同處于鄉(xiāng)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高等農業(yè)院校與鄉(xiāng)村學校的耕讀教育實踐因教育對象的不同,在培養(yǎng)的目的、內容、和方法等方面應呈現(xiàn)出具體化的教育面向。
耕讀教育既是一種教育實踐活動,又是一種教育理論資源。關于耕讀教育實踐的研究不應停留在指出問題并給隔靴搔癢的建議層面,而其理論研究也并不應止步于揭示價值的階段。 新時代開展耕讀教育既需要教育理論的支撐,又需要落實到實踐應用,且理論與實踐二者之間應實現(xiàn)相互生成與轉化。首先關于耕讀教育的理論研究應上升到教育理論與教育哲學的高度,關于實踐的研究應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避免理論與實踐相割裂的問題。其次,在理論與實踐相互生成與轉化的思想指導下,研究者應把關于耕讀教育的研究內容從關注表面實踐問題向反思層面深入推進,把研究對象從學校、教師向學生、家庭、社會以及耕讀教育及其研究本身拓展,把研究方式從對歷史資料的梳理向躬身實踐方向轉變,且上升到理論層面的探討,以更深層次的對耕讀教育展開挖掘與傳承。 最后,研究者還應注意對研究的內容、方式、過程、結果等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反思探討,在理論與實踐的相互生成中推進反思性研究。
耕讀教育的意義與價值遠不止作為一種獨特是教育形式表現(xiàn)出來,它涵蓋歷史、文化、經濟、生態(tài)、哲學等各中人文及自然科學的范圍和內容, 而現(xiàn)代化鄉(xiāng)村振興的時代背景又讓耕讀教育疊加了更為豐富的內涵與意義。 耕讀教育本身的特點以及鄉(xiāng)村振興的時代呼喚決定了其研究應該具有多學科交叉的屬性。 未來開展耕讀教育研究需要向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相融合的方向深度推進。 首先, 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中的廣泛應用使其呈現(xiàn)出智能化、數(shù)字化特點,如何實現(xiàn)耕讀教育在課程設置、教材編制、教學模式等方面與信息技術相融合值得學者們深入研究。其次,耕讀教育本身涉及農業(yè)科學知識的相關教學,在現(xiàn)代社會背景下如何實現(xiàn)耕讀教育與自然科學的有效銜接是一項十分有現(xiàn)實意義的研究主題。 最后, 耕讀教育中所蘊含的歷史文化、 生態(tài)文明及倫理禮制等思想精髓對當下重振鄉(xiāng)風文明、培養(yǎng)農科人才、實現(xiàn)農業(yè)產業(yè)發(fā)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耕讀教育對鄉(xiāng)村的人才、科技、經濟、文化、組織等各方面都具有潛在的價值,需要各學科深度融合,共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