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 原 劉玉曼 朱世超
胰腺癌(PC)在臨床的患病率處于較高水平,病情發(fā)展較為迅速,預后較差,患者病死風險較高[1-2]。根治性切除手術通過徹底切除病灶,延長PC患者生存期,但術后存在較高的復發(fā)風險,部分患者術后會出現海德堡三角區(qū)域局部復發(fā)、殘胰復發(fā)局或遠處轉移[3-4]。而PC術后患者一旦出現局部復發(fā),其生存時間將會明顯縮短,故臨床需采取科學有效的治療措施,以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5]。然而復發(fā)區(qū)域病灶周圍有血管包繞,手術難度較大,臨床對于再手術切除后能否延長PC術后局部復發(fā)患者的生存時間仍探究不足。鑒于此,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PC術后局部復發(fā)行再手術切除的25例患者的病歷資料,并選擇同期PC術后局部復發(fā)未行手術切除的25例患者為對照組,分析復發(fā)后行再手術切除的影響。
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PC術后局部復發(fā)再行手術切除的25例患者的病歷資料,并納為研究組,另選擇同期PC術后局部復發(fā)且復發(fā)時間超過9個月但未實施手術切除的25例患者為對照組。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研究組中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齡47~72歲,平均年齡(61.89±3.24)歲;首次手術方式:保留幽門的胰十二指腸切除術(PPPD)或標準胰十二指腸切除術(PD)16例,胰腺中段切除術(MP)2例,遠端胰腺切除術(DP)7例;T分期:T1期9例,T2期12例,T3期3例,T4期1例;N分期:N0期17例,N1期7例,N2期1例;腫瘤分化:高分化1例,中分化17例,低分化7例;復發(fā)部位:三角區(qū)23例,殘胰2例;體質量指數19.3~27.9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3.56±1.14)kg/m2。對照組中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齡48~71歲,平均年齡(61.93±3.26)歲;首次手術方式:PPPD或PD 15例,MP 1例,DP 9例;T分期:T1期10例,T2期11例,T3期4例,T4期0例;N分期:N0期18例,N1期6例,N2期1例;腫瘤分化:高分化1例,中分化15例,低分化9例;復發(fā)部位:三角區(qū)22例,殘胰3例;體質量指數19.1~28.0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3.64±1.17)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納入標準:①首次手術后行胸腹部增強CT等檢查確診為PC局部復發(fā),且研究組一旦發(fā)現局部復發(fā)即開始手術治療;②局部復發(fā)未見遠處轉移;③首次術后均接受長期隨訪;④病歷、隨訪資料完整;⑤局部復發(fā)患者體能狀況良好。(2)排除標準:①首次術后經病理檢查證實為十二指腸腫瘤、胰腺轉移癌;②重要臟器功能嚴重不全者;③存有感染性疾病者。
對再行手術切除患者和未再行手術切除患者展開隨訪,應用電話詢問、微信隨訪、門診復查、住院檢查等多種方式實施隨訪,主要隨訪患者術后生存情況、治療效果、影像學檢查、生活方式、腫瘤標記物等;總體生存時間從第一次手術當日計算,局部復發(fā)后生存時間從第1次行胸腹部增強CT檢查確診局部復發(fā)當日計算,隨訪時間一直到2022年3月或患者死亡、失去聯系。
分析研究組圍術期指標、并發(fā)癥及術后病理學檢查結果,并對比兩組患者生存時間。①研究組圍術期指標:記錄研究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輸血率、住院時間。②研究組術后并發(fā)癥:統(tǒng)計研究組術后出血、胰瘺等發(fā)生率。③研究組術后病理學檢查結果:記錄研究組術后T分期、N分期及腫瘤分化程度。④比較兩組患者生存時間:對兩組患者展開長期隨訪,統(tǒng)計患者首次術后總體生存時間和復發(fā)后生存時間。
研究組手術時間為(158.56±23.41)min,術中出血量為(126.34±31.58)ml,術中輸血率為4.00%(1/25),術后住院時間為(13.47±2.68)d。
研究組再次術后總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0.00%(5/25),其中術后出血1例,術后胃排空障礙2例,術后胰瘺2例;再次術后病理學檢查結果顯示:T分期,T1期3例、T2期7例、T3期5例、T4期10例;N分期,N0期21例、N1期4例、N2期0例;腫瘤分化程度,高分化6例、中分化12例、低分化7例。
研究組患者首次術后中位總體生存時間為54.6個月(95%CI 35.7~79.8個月),復發(fā)后中位生存時間為22.8個月(95%CI 8.2~40.8個月),截至2022年3月末次隨訪,共6例死亡,19例存活,存活率為76.00%(19/25);對照組首次術后總體生存時間為22.3個月(95%CI 15.1~32.9個月),復發(fā)后中位生存時間為10.7個月(95%CI 5.9~16.8個月),截至2022年3月末次隨訪,共21例死亡,4例存活,存活率為16.00%(4/25);截至2022年3月末次隨訪,研究組患者存活率高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差異(t=18.116,P=0.000)。
根治性切除術是臨床延長PC患者生存期的重要方法,但PC早期生長會潤潤周圍神經叢,早期浸潤周圍神經叢,術中難以完全切除周圍神經叢,進而導致術后局部復發(fā),影響患者生存周期[6-7]。針對PC術后局部復發(fā)患者,臨床提出再次行手術切除,以延長生存時間,但三角區(qū)的局部復發(fā)病灶周圍有血管包繞,再次手術切除難度較大,危險性較高,臨床對于復發(fā)后再行手術治療的安全性和能否取得較佳療效缺乏可靠探究[8-9]。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手術時間(158.56±23.41)min,術中出血量(126.34±31.58)ml,術中輸血率為4.00%,術后住院時間(13.47±2.68)d;研究組再次術后總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0.00%,其中術后出血1例,術后胃排空障礙2例,術后胰瘺2例;再次術后病理學檢查結果顯示:T分期,T1期3例、T2期7例、T3期5例、T4期10例;N分期,N0期21例、N1期4例、N2期0例;腫瘤分化程度,高分化6例、中分化12例、低分化7例。提示針對PC術后局部復發(fā)患者再行手術治療是一種安全、可行的措施,術中出血量較少,術中輸血率較低,術后并發(fā)癥較少,且患者術后住院時間較短。原因在于本研究在手術前了解患者復發(fā)部位和患者意愿、體能情況,以此為依據制定手術路徑,且手術前明晰胰腺周圍血管解剖情況,有助于在完整切除病灶的同時,最大限度減少對周圍血管的損傷,故術中出血量較少,術中輸血率較低。近年隨著醫(yī)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PC手術的廣泛應用,胰瘺等并發(fā)癥的出現概率漸漸減少,可減輕患者痛苦,促使患者正常出院[10-11]。同時,腫瘤組織的分化程度越高表示腫瘤細胞惡性程度越低[12]。而PC患者生存時間與腫瘤分化程度聯系密切,低分化者術后腫瘤進展較快,生存時間無明顯延長[13-14]。本研究發(fā)現再次行手術切除患者術后低分化較少,表明局部復發(fā)后再行手術切除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腫瘤分化,控制腫瘤進展。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研究組患者首次術后中位總體生存時間為54.6個月,復發(fā)后中位生存時間為22.8個月,截至2022年3月末次隨訪,共6例死亡,19例存活,存活率為76.00%;對照組首次術后總體生存時間為22.3個月,復發(fā)后中位生存時間為10.7個月,截至2022年3月末次隨訪,共21例死亡,4例存活,存活率為16.00%;截至2022年3月末次隨訪,研究組患者存活率高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提示針對PC術后局部復發(fā)患者再行手術切除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提高存活率。吳鵬飛等[15]研究指出,PC術后局部復發(fā)患者行再手術切除是安全可行的,可延長患者生存時間,與本研究結果類似。究其原因在于在PC患者首次根治性切除術完成后,立即展開隨訪,鼓勵患者定期復查,可盡早發(fā)現局部復發(fā)病灶,一旦發(fā)現局部復發(fā)立即施以手術治療切除病灶,能夠有效防癌細胞轉移和擴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延長患者生存時間。然而本研究仍存有樣本量偏少等局限性,致使研究結果不夠準確、可靠,且手術之前輔以化療對PC患者術后局部復發(fā)的療效尚未完全明晰,PC手術過后局部復發(fā)患者是否需要施行術前輔助化療,還是辨別為可切除性局部復發(fā)使用手術優(yōu)先方案亦存在爭議。因此,臨床仍需持續(xù)完善試驗設計,增加觀察樣本量,以進一步證實再次行手術治療對PC術后局部復發(fā)患者的影響,旨在為提升PC患者生存率提供更為可靠的依據。
綜上所述,針對術后局部復發(fā)、未見轉移且體能狀況良好的PC患者再次行手術切除治療是安全、可行的,術中出血量較少,術中輸血率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較低,患者可正常出院,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延長患者的總體生存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