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珠
史料探究(素養(yǎng)對接——史料實證)
三月,鄭人鑄刑書。叔向使詒子產書,曰:……民知有辟,則不忌于上,并有爭心,以征于書(法律文件),而徼幸以成之,弗可為矣……民知爭端矣,將棄禮而征于書。錐刀之末,將盡爭之。亂獄滋豐,賄賂并行,終子之世,鄭其敗乎。
——選自《左傳·召公六年》
春秋時期,隨著經濟發(fā)展,鄭國人口不斷增長,民間財富不斷積累,經濟社會關系日趨復雜,刑獄案件總量不斷增大,新型案件不斷涌現(xiàn),舊有的刑獄體系暴露出諸多弊端,如:定罪量刑標準不透明,做法不統(tǒng)一,很多判例已經不適應時代劇變,權力干預和操縱空間較大,容易導致審判不公和官民糾紛等等。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公元前536年,鄭國執(zhí)政子產重新修訂并向全社會公開刑法,一方面將知情權、監(jiān)督權和依律抗辯權賦予民眾,縮小了官民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另一方面,將多個版本的判例統(tǒng)一成為全國通行的刑法,極大地限制了官員的自由裁量權。
叔向所代表的是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主張以禮治國。他在寫給子產的書信里說,本來認為子產是一個仁愛君子,對子產抱有很大希望,但“鑄刑書”讓自己這種希望完全破滅了。叔向指出,鄭國公布刑法會造成兩個大問題:第一,會引發(fā)爭斗,破壞社會穩(wěn)定。對于政府公訴民眾的案件,民眾可以援引刑法進行抗辯,這將導致民眾和官府的爭斗;對于民眾之間的糾紛案件,原告、被告雙方現(xiàn)在都可以援引刑法來保護自己、攻擊對方,這將導致民眾之間的爭斗。第二,會導致“禮治”的加速衰敗。在刑法公布之前,禮是約束國人的唯一公開行為規(guī)范。刑法一旦公開,民眾就很容易知道哪些違禮行為其實是夠不上犯罪、不會受到刑罰制裁的,這就會使民眾產生“法無禁止皆可為”的僥幸思想,從而引起新一輪的禮治崩壞和道德淪喪。
子產回信,“正如您所說,我沒有什么才能,不能惠及子孫萬代,我只是想挽救我當前的國家。雖然我不能接受您的建議,但我會記得您對鄭國的關心和對我的教誨?!弊赢a與叔向都是當時的賢者,子產被孔子譽為“古之遺愛”,叔向被孔子譽為“古之遺直”。兩位賢者的爭論,也是長久以來的國家治理方式的爭論——德治還是法治?德治強調的是以君主的道德和品行為基礎的治理方式,通過君主的言傳身教來影響和感化人民,實現(xiàn)社會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而法治則是以法律和制度為基礎的治理方式,通過法律的權威和規(guī)范來調節(jié)社會矛盾、保障公平正義。
子產“鑄刑書”使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擁有了公開成文法,但子產并沒有一味濫用刑法,而是采取了“寬猛相濟”“禮法結合”的治國理念,他在處理國內外事務時很少有失誤,即使是他的敵對者也贊嘆:“子產仁人,鄭之所以存者,子產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