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說“攀援”“攀緣”

2023-09-18 03:01:16王金英
辭書研究 2023年5期

王金英

摘 要 “攀援”“攀緣”是一對同義詞,語素“攀”“援”“緣”均具有“向上運動”義?!芭省薄霸闭Z義重合度更高,結合更緊密;“攀”“緣”都具有“貼附”的特點,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結合不似“攀”“援”緊密,在詞義發(fā)展中也產(chǎn)生了并列之外的支配式結構。

關鍵詞 攀援 攀緣 同義詞 同義并列復合詞

一、 “攀援”“攀緣”的詞義關系

“攀援”“攀緣”是一對同義詞,均有“抓住某物(向上)運動”等動詞義。在使用中,二者在表達“向上”義時往往混同,僅從意義上難辨孰是孰非。

《樂府詩集》卷四〇李白《蜀道難》:“猿猱欲度愁攀緣。”清王琦《李太白詩集注》卷三:“猿猱欲度愁攀援?!焙蟾阶ⅲ骸翱姳咀鳌?,一作‘牽?!比毡窘瓚舨桔鄬W問所官板本《又玄集》作“攀牽”。(尹楚彬 1995)異文“攀緣”“攀援”“攀牽”在表意上是一致的。

現(xiàn)代漢語中,“攀援植物”“攀緣植物”均見廣泛使用而難以區(qū)分。辭書中收錄情況有別。1988年出版的《辭?!贰稗r業(yè)分冊”中收錄詞條作“攀援植物”,而《辭海》第7版收錄詞條作“攀緣植物”,釋義為“能纏繞或借附屬器官攀附他物向上生長的植物……園藝上常利用這類植物進行垂直綠化”;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1]中僅收錄“攀緣植物”,釋義為“泛稱具有攀緣莖蔓生的植物”?!吨袊蟀倏迫珪罚ㄖ袊蟀倏迫珪霭嫔?,1990,1992)“農業(yè)卷”和“建筑 園林 城市規(guī)劃卷”中分別收錄了詞條“攀援植物”和“攀緣綠化”,一為植物學分類名,一為城市綠化用語。但究其實質,同時參見實際使用,兩者的意義沒有區(qū)別。

《漢語大詞典》中“攀援”有如下五個釋義:①謂抓住或依附他物而移動、延伸。②追隨;依附。③援引提拔;支持。④援用,引用。⑤挽留?!芭示墶庇腥缦滤膫€釋義:①援引他物而上;攀拉援引。②依附;投靠。③牽挽。④佛教謂心隨外境紛馳而多變。因如猿攀樹枝搖曳不定,故云。

從重疊義項的產(chǎn)生、使用時代上看,“攀援”均要早于“攀緣”。同為并列式,語素在復合詞中發(fā)揮的作用不同,這是由于語素結合點不同。

二者最初都表示抓住某物、憑某物而移動,這是三個語素均具有的特點:

(1) 《莊子·馬蹄》:“是故禽獸可系羈而游,鳥雀之巢可攀援而窺。”

(2) 《三國志·吳志·吾粲傳》:“其大船尚存者,水中生人皆攀緣號呼。”

例(2)中“攀緣”還帶有抓住水中漂浮物邊緣意味,這與“緣”語素義相關。

二者均可表示“挽”這一牽拉動作,主要是由語素“攀”的牽拉特征而來:

(3) 《漢書·杜欽傳》:“主上照然知之,故攀援不遣?!?/p>

(4) 明劉基《長安有狹邪行》:“峻滑無澀踵,攀緣有牽裾?!?/p>

例(3)中“攀援”這一牽挽的操作表示“挽留”;“攀緣”語例較晚出,句中“牽裾”為典故詞,見于《北齊書·孫騰傳》,典出《三國志·魏志·辛毗傳》,代指直言進諫,本義為牽拉衣襟,也是和“邊緣”相關。

“攀援”和“攀緣”分別引申出其他義項,均可釋作“依附”,但是“攀緣”的“依附”意味更強,這與語素“緣”的貼附特征相關?!芭试笨山庾鳌白冯S”:

(5) 《楚辭·遠游》:“軒轅不可攀援兮,吾將從王喬而娛戲?!?/p>

而“攀緣”則可釋作“投靠”,且語例晚出:

(6) 宋曾鞏《謝杜相公書》:“煢煢路隅,無攀緣之親;一見之舊,以為之托。”

“攀援”有“援引提拔;支持”和“援用,引用”義,這是由“援”的詞義而來,“攀緣”則不具備這類表意?!芭示墶庇质欠鸾绦g語,這與語素“緣”的用法相關,“攀援”則不具備這類表意。

下面,我們從語素“攀”“援”“緣”的核心義入手,展開具體分析,探究“攀援”“攀緣”詞義異同的深層原因。

二、 “攀”“援”“緣”詞義及其核心義

(一) “攀”的詞義及核心義

《說文解字·部》:“(),引也。從反廾?!薄啊痹雎暦皸 睘椤胺?,復增手形作“攀”。“攀”從手從樊,為《說文解字》或體,后起字。段注:“,古攀字。按今字皆用攀,則為古字。亦小篆也。象引物于外?!薄芭省庇谩耙庇栣專蔷哂邢嗤┝Ψ较蚝瓦\動方向的動詞。據(jù)王云路、王誠(2014)93,“‘引的核心義為‘牽引,即朝著觀察立足點方向不斷持續(xù)的運動”?!芭省眱墒中螌龠@一動作施力者,施力方向同于“引”向內。

“攀”的詞義特征兼具“向上運動”和“向內施力”。

第一,“攀”這一動作往往需要與受力方接觸或具有接觸的趨勢,因此也就有“牽挽;抓住”義:

(7) 《國語·晉語八》:“是行也,以藩為軍,攀輦即利而舍?!?/p>

(8) 《漢書·朱云傳》:“御史將云下,云攀殿檻,檻折?!?/p>

“攀”的受力方往往或高大或固定,因此該動作發(fā)出者的運動方向并不同于施力方向,而是靠近受力方,表現(xiàn)出的運動狀態(tài)則或不產(chǎn)生位移或向著受力方移動。

“攀”由“牽、拉”義引申出“折取、摘取”義。實際上,這一義項與語境相關而非是本身具有的,往往搭配枝條等作為賓語,如“攀花”“攀林”“攀桂”等:

(9) 《玉臺新詠》卷七南朝梁蕭綱《折楊柳》:“楊柳亂成絲,攀折上春時?!?/p>

(10) 敦煌曲子詞《望江南》:“我是曲江臨池柳,者(這)人折去那人攀,恩愛一時間?!?/p>

第二,由于“攀”的受力方基本固定,相較之下,動作發(fā)出方往往處于低位,使得這一行為常常在縱向上移動。

1. “攀”這一動作可以是具體的。如“攀登”“攀躋”“攀陟”“攀躡”“攀摩”“攀爬”。“攀”可后接受力物即憑其上之物,也可接位于上方的目的地?!芭试啤笨芍^“援引青云而上升”,也可謂“升上云際”。還有“攀蟾折桂”,“攀蟾”為“攀登蟾宮”義。

2. “攀”表示抽象動作,在近代漢語中還發(fā)展有“說、談”義,如“攀談”“攀話”,多見于元明雜劇、明清小說。往往是動作發(fā)出者有意圖地主動與人展開談話,含“搭話”意味,也即“閑談”。實際上這也是語境義,“攀”表示的是低位者向高位者“牽拉”的動作。

(11) 元關漢卿《望江亭》第一折:“每日只在清安觀,和白姑姑攀些閑話?!?/p>

3. “攀”還可以表示抽象行為“依附、拉攏”,受力方為所依附、拉攏的對象,也是上位者,故有“攀炎附熱”“攀鱗附翼”“攀龍讬鳳”“攀高結貴”等?!芭省焙蠼犹幱谏衔坏膶ο?,也可以表示“追攀、攀比”義。如“攀鴻之志”,喻志向遠大。

(12) 南朝梁江淹《傷友人賦》:“文攀淵卿,史類遷固。”

這里的“攀”義謂趕上前人的成就。又有“攀和”“攀教”等謙辭?!埃ㄅ剩┯米骶丛~,表示自己身居下位,而對方卻高高在上,欲向對方施及某種行為或表達某種情感時,便只能‘攀住對方以示之?!保◤埿∑G 2004)107-108“敦煌書儀中以‘攀構成的謙敬語極為豐富”,另列舉有“攀留”“攀延”“攀迎”“攀送”“攀奉”“攀思”“攀念”“攀渴”“攀望”等。

第三,“攀”這一帶有向上方向的行為,也可以是非直線上升。

1. 表示彎曲向上的,類似螺旋上升的“纏繞”義。

(13) 《大金國志·太宗文烈皇帝五》:“至于兀術,尚以箭瘡,帛攀其臂。”

2. 若不拘泥于縱向也可以是橫向的、蔓延式的。抽象化的行為則表示“牽扯”義,多用于訴訟行為表示“誣供牽連”。如“攀扯”“攀絆”“攀誣”“攀告”“攀供”“攀指”“攀染”“攀連”“攀累”“攀害”等。還有“援引(用例)”義,如“攀引”“攀例”。

綜上,我們歸結“攀”的核心義為“借力向上”,具備“牽拉”和“貼附”兩個特征。

(二) “援”的詞義及核心義

《說文解字·手部》:“援,引也。從手爰聲?!薄恫俊罚骸半迹?,從從于?!薄?,物落,上下相付也。從爪從又。凡之屬皆從?!倍巫ⅲ骸半?,此與手部援音義皆同。”“,以覆手與之,以手受之,象上下相付?!睆淖中慰矗半肌焙舷聝墒中?,分屬兩方,中間有所引取之物。由物落而持于手,“援”這一行為有執(zhí)持義:

(14) 《左傳·成公二年》:“左并轡,右援枹而鼓?!?/p>

“援”強調的是施力方與受力方的牽引關系,以施力方為相對靜止的參照點,使受力方靠近施力方或有靠近的趨勢。因此,并不關注受力方原本的運動狀態(tài)。“‘援所抓的東西一般比體重小,因而有拿過來、拉向自己的含義?!保ㄍ貘P陽 2011)690-691“(援)是將物體拉向自己,力的矢量方向朝著施力者。”(王誠 2018)149即“牽拉;牽引”義:

(15)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右撫劍,左援帶,命驅之出?!?/p>

“援”這一動作是以施力方為參照點的,但是由于“援”的施力方既可以是上面的“手”形,也可能是下面的“手”形,故“援”的動作發(fā)出者既可以是上位者,也可以是下位者。

第一,施力方處于上位。

1. “援”有“幫助;救助”義

(19) 《國語·魯語上》:“為四鄰之援,結諸侯之信?!?/p>

2. “援”亦有“薦舉;提拔”義

(20) 《禮記·儒行》:“其舉賢援能有如此者。”

第二,施力方處于下位。

1. “援”有“攀爬”“攀附”義,同于“攀”

(16) 漢張衡《西京賦》:“熊虎升而拏攫,猿狖超而高援?!?/p>

(17) 《禮記·中庸》:“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p>

2. 同“攀”搭配枝條一類的事物,表示“攀折”

(18) 《呂氏春秋·下賢》:“桃李之垂于行者,莫之援也?!?/p>

第三,若不拘泥于上下位,也可表示“引用”。這種行為含引用、被引用兩方,施力方是將受力方引過來。“援”被用于《墨子》中的邏輯術語“援推術”。

(21) 孫詒讓《墨子間詁》卷一一:“謂所求者在此,所不求者在彼,取彼就此以得其同,所謂予之也?!?/p>

綜上,我們歸結“援”的核心義為“持拿”,具有“牽拉”的特征。

(三) “緣”的詞義及核心義

《說文解字·糸部》:“緣,衣純也。從纟彖聲?!睉?zhàn)國文字始見,作名詞解:

(22) 《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帛裏莽緣領褎(袖)?!薄翱娍曃宄呔壖暗睿儯!?/p>

又見:

(23) 《禮記·玉藻》:“緣廣寸半。”鄭玄注:“飾邊也?!?/p>

(24) 《后漢書·皇后紀上·明德馬皇后》:“常衣大練,裙不加緣。”

“根據(jù)本義,‘緣是名詞?!保ㄍ踉坡罚跽\ 2014)156解作衣邊飾,裝飾衣邊是其動詞義。段注:“緣者,沿其邊而飾之也……緣之義引申為因緣、夤緣,而俗遂分別其音矣?!薄熬墶钡囊炅x如下:

第一,“緣”由裝飾衣邊引申有沿、循、順的動作義,所沿事物的形狀決定動作發(fā)出者的運動路徑。

1. 若所沿事物呈封閉環(huán)狀,則有“圍繞”義

(25) 《荀子·議兵》:“限之以鄧林,緣之以方城?!?/p>

2. 又有“纏繞”義

(26) 三國魏曹植《苦思行》:“綠蘿緣玉樹,光耀燦相輝?!?/p>

3. 所沿可以是某種地形、道路等,表示“沿著……”

(27) 陶淵明《桃花源記》:“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4. 若所沿是縱向的,則有向上攀登義

(28) 《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p>

第二,“緣”的動作義可抽象化。

1. “緣”猶“順應”,是抽象的“沿著”義

(29) 《管子·侈靡》:“故緣地之利,承從天之指?!碧埔伦ⅲ骸熬?,順也?!?/p>

2. 由所“緣”之物而推斷,則有介詞“憑借、依據(jù)”義

(30) 《荀子·正名》:“征知則緣耳而知聲可也,緣目而知形可也?!?/p>

3. “緣”可作名詞解作“原故,理由”

(31) 西漢桓寬《鹽鐵論·刑德》:“故輕之為重,淺之為深,有緣而然。”

4. 語義虛化,用于真實條件句作連詞“因為”“由于”解

(32) 東漢班固《白虎通·喪服》:“天子崩,赴告諸侯者何?緣臣子喪君,哀痛憤懣,無能不告語人者也。”

第三,“緣”這一動作需要有所本,則含“依附”性質,也即“連”“牽連”義。

(33) 《新唐書·韋思謙傳》:“小則身誅,大則族夷,相緣共坐者庸可勝道?”

《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緣,因其相連,故引申為因緣?!笔且环N相因的聯(lián)結關系。

第四,在佛教文獻中,“緣”這一術語亦有名詞、動詞義。

(34) 三國吳康僧會譯《六度集經(jīng)》卷一:“菩薩問曰:‘爾以何緣處地獄乎?”

這里的“緣”是名詞,是事物間的牽涉關系。

(35) 三國吳支謙譯《了本生死經(jīng)》:“眼緣色生眼識。彼眼不知:‘我作猗行。色不知:‘我為識對。”

其中的“緣”是動詞義。丁福保(2011)《佛學大辭典》“緣”條對此有很好的解釋:“緣,攀緣之義。人之心識,攀緣于一切之境界也。如眼識攀緣色境而見之,乃至身識攀緣觸境而覺之。”

綜上可證,“緣”的核心義[2]是“貼附”。(王云路,王誠 2014)156《說文解字·水部》:“沿,緣水而下也?!惫痧ァ墩f文解字義證》:“沿、緣聲相近。”均是一種包含運動路徑的動作?!氨旧聿缓瘘c和終點,而僅由語境提供位移的背景,運動持續(xù)……(‘遵‘循‘沿)本身演變?yōu)榻樵~,而這種位移概念通過方式介賓狀語加位移動詞的結構來表達?!保ㄍ跽\ 2018)72-74

三、 “攀援”“攀緣”的成詞理據(jù)

(一) “攀”“援”“緣”語義比較

“攀”“援”本義都是行為動作,“緣”由名詞義引申有動詞義。三者詞義引申均可由具體動作而抽象化:均可指向上攀爬,也可指抽象的攀附義。但是它們的意義來源不同。

“攀”“援”的訓釋都與“引”相關,都是一種帶有方向的動作,施力方向是向著施力方的?!熬墶眲t不涉及施力問題。

從字形上看,“攀”是施力一方的視角,而“援”則含兩方,故語義含兩個角度。“攀”的施力方一般處下位,向著受力方運動。受力方為參照點,一般或高大或固定。行為目的是要靠近受力方?!霸钡氖┝Ψ阶鳛閰⒄拯c既可以是上位也可以是下位的;受力方一般較小。行為目的是使受力方靠近?!芭省钡南蛏吓实橇x是直截明顯的,而“援”此義則是出于施力方,是下位的視角?!芭省薄霸本小盃俊薄霸?;引用”義。

“緣”詞義則圍繞動作路徑義展開,故有邊緣、邊沿。“緣”這一行為必有所沿、所依附之物,本身無特定方向。所沿若是縱向的,則有了向上的攀登義。

“攀”“援”[3]的詞義基本均為動詞形式;“緣”的本義是名詞“衣邊飾”,動詞義為“飾衣邊”,故“緣”的詞義引申也都有名詞、動詞兩個方向。

如表1所示,從語義色彩來看,“攀”由于下位者的視角多含貶義,“援”則既可指攀附也含上位者視角的救助義?!熬墶本哂小耙栏健钡奶攸c,但其本身無“攀附”義。

表1 “攀”“援”“緣”語義比較

攀 援 緣

詞性 動詞 動詞 名詞→動詞

動作語義側重點 運動方向 運動路徑

參照點 受力方 施力方 參照方

施力方向 向施力方 ——

行為方向 靠近受力方 使受力方靠近 沿、順、循

施力方特點 往往處下位 上位、下位均可 不獨立,依附性

受力對象特點 或高大或固定 一般較小 有邊界

“向上運動”義來源 本義即含下位向上

運動義 以下位作為施力方視角 根據(jù)所依附的事物需做縱向向上運動

語義色彩 往往是貶義 往往是褒義 ——

(二) “攀援”“攀緣”成詞理據(jù)不同影響詞義不同

“攀”“援”“緣”核心義不同,詞義特征既相互聯(lián)系也有區(qū)別,因此組合成雙音詞“攀援”“攀緣”的結合點亦不同。

三語素都可表示“向上”的行為動作,也都含“依附”性,因此雙音詞“攀援”“攀緣”具有相同的詞義,是一對同義詞,但是具有不同的成因。由于成詞理據(jù)不同,各自的語義側重點也不同,具有不同的詞義引申方向。從語詞結構來看,“攀援”為同義并列式,而“攀緣”的結構則既可以是同義并列式,也可做支配式。

“攀”“援”都具有“牽拉”移動屬性,具有相同的施力方向,二者的共性更大,動詞性語素組合成同義并列式“攀援”,結合更緊密,內部結構也很穩(wěn)定。

“攀”“緣”都具有“貼附”屬性,在表示向上方向的運動時相同,在這一點上結合而成的雙音詞詞義同于“攀援”。但是從根本上來說,“攀”注重運動方向,而“緣”側重運動路徑。而“緣”又有因義、連義,可做名詞,也可作為佛教術語而獨立使用。這就使得“攀緣”具有其他結構、意義的可能,即支配式結構。

(36) 三國吳支謙譯《維摩詰經(jīng)》:“攀緣稱說為二,若其不攀緣則無所不善、無非善也。”

這里的“攀緣”是動詞性,有獲得、感知的意味,是一種抽象的向上運動。

(37) 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jīng)》卷一:“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

其中的“攀緣”是支配式結構,意為攀附因緣。

(38) 后秦僧肇撰《注維摩詰經(jīng)》卷四:“情有所取故攀于前緣,若離攀緣則無所取也?!?/p>

例(38)中“攀緣”可用“攀于前緣”解釋,更清楚看出“緣”是名詞表示事物間的牽涉關系,做動詞“攀”的賓語。故有“攀緣”,亦有“隨緣”“有緣”等支配式。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漢語大詞典》中關于“攀緣”佛教術語的解釋“因如猿攀樹枝搖曳不定,故云”不夠直接,且所出語例為唐代及以后,較實際晚出。從“攀”“緣”語素義即可直陳其隨外界變動而變動之義,且中古譯經(jīng)中即見這一并列式動詞含義,這里的“緣”含攀附義:

(39) 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jīng)》卷二:“比丘!彼五種子者,譬取陰俱識;地界者,譬四識住;水界者,譬貪喜四取攀緣識住。何等為四?于色中識住,攀緣色,喜貪潤澤,生長增廣;于受、想、行中識住,攀緣受、想、行,貪喜潤澤,生長增廣?!?/p>

四、 結論

“攀援”“攀緣”結構同為同義并列式,具有相同義項,語素義也具有共同特征。它們的詞義差異是由于語素結合點不同,語素在復合詞中發(fā)揮的作用自然不同,而同義并列式復合詞詞義是基于語素結合共性特征發(fā)展的。

同義詞“攀援”“攀緣”又由于語義、語音相近而在歷時發(fā)展中相互影響,以致某些義項上相混不做區(qū)別。但二詞詞義在各自引申中顯露區(qū)別,且“攀緣”還具有并列式之外的支配式結構。同時,“緣”“攀緣”還是佛教術語,為語義的豐富發(fā)展提供了可能。

核心義的研究方法應用于復音詞研究中,有助于辨析詞義,更好地解釋復音詞的成詞理據(jù),即語素結合的深層原因。通過抽取“攀”“援”“緣”的核心義以梳理其詞義,有助于我們辨明它們的語義關聯(lián),進而比較組合成的復音詞同義關系,解釋說明復合詞詞義異同的成因。

附 注

[1] 臺灣“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s://dict.revised.moe.edu.tw.)。

[2] 據(jù)王云路、王誠(2014)《漢語詞匯核心義研究》,“‘緣的核心義是‘沿著”。

[3] “援”也作名詞“籬笆”“戈的橫刃”;通“爰”,又有“怨恨”“緩”義等。這些不是我們討論范圍內的“援”的本義及其引申義,故而也不在核心義統(tǒng)攝的范圍內。

參考文獻

1. 陳至立主編.辭海(第七版).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

2.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漢語大詞典. 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1994.

3.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1.

4. 王誠. 上古漢語動詞語義內涵研究.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5. 王鳳陽. 古辭辨. 北京:中華書局,2011.

6. 王云路,王誠. 漢語詞匯核心義研究.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7. 夏征農主編.辭?!まr業(yè)分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

8. 尹楚彬.《李白集校注》拾誤.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5(6):38-43.

9. 張小艷. 敦煌書儀語言研究.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

10.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農業(yè).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0.

11.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建筑 園林 城市規(guī)劃.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

(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 杭州 310058)

(責任編輯 馬 沙)

** 基金項目:2020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玄應《一切經(jīng)音義》寫本文獻整理集成與語言研究”(項目編號20CYY024)。

阳新县| 共和县| 桃江县| 青田县| 珲春市| 翁牛特旗| 滦平县| 郴州市| 津南区| 龙南县| 林芝县| 崇文区| 梨树县| 建湖县| 公主岭市| 临泉县| 罗定市| 大竹县| 花垣县| 浠水县| 东台市| 新巴尔虎左旗| 东方市| 云阳县| 厦门市| 兴和县| 阆中市| 淳安县| 凯里市| 三门县| 年辖:市辖区| 监利县| 乌恰县| 安庆市| 镇安县| 高青县| 桑日县| 武山县| 渭南市| 红原县| 曲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