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敏哲 張祖耀 元麗莉
摘要:“交互設計”教學上升到學術層面,同時塑造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行學術導向與課程思政為了將相融合的“交互設計”教學改革探索。通過拓寬教師對學術內涵的理解,將傳播設計知識的教學活動與設計研究相統一。針對傳統“交互設計”課程注重審美、感性、情感表達而忽視思政教育的問題,在主題選定、傳達設計、理念塑造等方面建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直接映射,為培養(yǎng)具有研究能力的交互設計師提供借鑒和參照。
關鍵詞:教學學術 課程思政 交互設計 教學改革 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3)17-0104-03
Abstract:In order to elevate the teaching of "interaction design" to the academic level and shape students world outlook,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the teaching reform of "interaction design" that integrates academic orientation with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explored. By broadening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academic connotation,the teaching activities of spreading design knowledge can be combined with design research. Aiming at the problem that traditional "interaction design" courses focus on aesthetic,perceptual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while neglec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e selection,communication design and concept shaping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established,providing reference for cultivating interaction designers with research ability.
Keywords:Scholarship of teach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eraction design The teaching reform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教育部在2020年5月發(fā)布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為包括設計類課程在內的各學科思政建設指明了道路,是對“培養(yǎng)什么人,怎么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的回應,是高校教師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與價值引領在實踐中生根的重要路徑,最終實現育才與育人的辯證統一和有機結合[1]。同時,在設計類課程的教學活動中建立學術導向,不僅能使課程在學理上更扎實,擴大教學內容與學科前言知識接觸面,學生能成為具有研究能力的設計師,更能從實踐層面為課程內容注入價值觀、人文元素以創(chuàng)造更大的社會價值和影響[2],有利于拓寬設計研究的學術視野。
“交互”的本質是兩個實體之間交換信息和服務的過程,而交互設計就是為這種過程創(chuàng)造一種便利化的路徑。本文以浙江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交互設計課程為例,在學術導向與課程思政融合視野下進行教學改革探索,目標有二:一是將交互設計學術研究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引導本科生參與真實科研項目,促進理論到實踐的轉化,以及實踐到理論的凝煉;二是堅持思政引領,在主題選定、傳達設計、理念塑造等方面建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直接映射關系,在設計作品中體現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
交互設計是典型的服務型設計專業(yè),在國外已經發(fā)展出了一套較為成熟的課程體系[3],課程以實踐型為主,如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倫敦藝術大學(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都在交互設計課程上有各自的著力點。交互設計在國內尚屬年輕學科,隨著數字經濟、物聯網、人工智能等行業(yè)對人才需求的激增,越來越多高等院校陸續(xù)開設了交互設計相關課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等院校都在構建科學的交互設計課程教學體系上做出了貢獻,除了廣泛汲取國外教學經驗,還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積極探索本土化教學模式改革,以期學生能擁有扎實理論基礎及專業(yè)技術技能。
在眾多教學改革實踐中,基礎性觀點是培養(yǎng)學生通過一定的設計原則與手段提升用戶在交互過程中的整體體驗,使交互設計更契合用戶的使用邏輯,而這與學生的學習能力、溝通能力、思辨能力和執(zhí)行能力息息相關[4]。盡管目標是明確的,但在交互設計教學改革過程中仍遭遇不少挑戰(zhàn):
(一)課堂教學與學術研究難以均衡發(fā)展
教學學術提倡以學術研究的方法去研究教學問題,提升教學過程中的學術權重?,F有交互設計課程未能將教學上升到“學術”層面,甚至將教學和學術研究或社會服務視為對立兩面,教師通過教學實踐總結經驗并實現理論升華的能力不足,削弱了大學教育的前沿性和創(chuàng)新性,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啟發(fā)性不強。教學內容存在與真實設計生態(tài)脫節(jié)的風險,學生對實際科研項目的運作方式和設計流程認知模糊,有必要在課堂讓學生分飾多種角色,體驗項目經理、用戶研究員、交互設計師和視覺設計師等職位的工作內容及要求,從而建立起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5]。
(二)課程思政陷入硬冷說教的誤區(qū)
課程思政體現了一種育人理念,對設計類課程而言,課程思政不應該是純粹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將價值觀教育融入設計實踐全域,并在此基礎上為學術研究提供創(chuàng)新方向?,F有課程在設計技能、設計思維、設計理論和思政資源的連接性不強,或是將思政案例生搬硬套進課程內容體系,未能充分運用觸覺、聽覺、視覺等多感官傳遞思政信息,忽略了用戶在交互過程中的行為和心理變化,難以讓用戶在交互中感受到愉悅、滿足、放松,進而對界面產生濃厚興趣。對課程引入的圖文素材和創(chuàng)意設計表現把關不嚴,不能做到美育與德育教育在交互設計教學過程的多場景覆蓋。
(三)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不足
缺乏綜合運用交叉學科知識的能力已成為提升教學成效的絆腳石,學生往往對交互設計的單項技能和知識點掌握良好,但當需要糅合學科外知識以解決設計問題時卻止步不前,重要原因之一是傳統教學模式的宏觀性導向欠佳,未能將相關課程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梳理清楚[6]。應培養(yǎng)學生廣泛接觸工業(yè)設計、視覺信息設計、用戶體驗設計、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認知心理學等與交互設計密切相關的學科專業(yè),持續(xù)追蹤學科熱點,了解技術進步和社會變化對交互設計新穎理念的渴求,知曉面部識別、人工智能、圖像識別等新技術與交互設計的有機結合點,使設計形態(tài)更多樣,創(chuàng)造出愉悅和個性化的交互體驗[7]。
作為一門伴隨著數字時代而生的年輕學科,學界對交互設計存在兩種基本觀點[8]。技術中心主義認為,交互設計師的工作離不開多種技術支持,尤其是數字信息技術,這為交互設計在計算機領域生根發(fā)芽提供了絕佳的土壤;行為中心主義認為,交互設計是一種決定環(huán)境、對象和系統的行為,應利用交互設計作為人與人溝通的橋梁和手段。學術導向與課程思政相融合的教學改革,就是在廣泛汲取已有觀點的基礎上,構建教學改革方案,學生不僅需要掌握設計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還要對產品服務乃至復雜系統的用戶體驗有深刻的認識。
(一)以學術導向為核心,融會貫通交互設計技術及研究知識體系
1.基礎交互設計規(guī)范和技術知識點優(yōu)化:爬梳課程關鍵內容,貫徹學術導向內涵,融會貫通交互設計技術及研究知識體系,優(yōu)化原有交互設計規(guī)范和技術層面知識點,刪減陳舊知識,整合跨學科知識,增補前沿知識。將交互設計理論與學術研究方法引入課程知識體系,突出交互設計產品的科學性及學術價值,滿足行業(yè)對研究型人才能力范圍的基本需求。強化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前沿性,關注國家及社會需求,講授用戶行為流程分析、田野調查、用戶訪談、情緒版設計等交互設計領域被廣泛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通過這些學術研究所產出的國內外交互設計學術最新成果,使學生在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選題方向追蹤行業(yè)最新動態(tài),彌補傳統紙本教材因再版周期長導致的內容滯后。
2.交互設計學術成果整理與內容析出:指導學生瀏覽Web of Science、Scopus、CNKI等知名學術資料庫收錄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圍繞某一項目主題去甄別、選擇、查詢和理解科研文獻,從中挖掘具有適切性和價值性的設計案例、方法及理論,讓學生體會到“原來交互設計研究就是這么回事”,打破對設計研究的神秘感。從已發(fā)表的學術成果中析出交互設計的基本概念、理論和方法,從而在“App用戶需求分析”“目標用戶畫像”“流程轉化界面”等設計環(huán)節(jié)確保學生在情境導入、資料收集、方案制訂、具體實施、過程檢查符合學術研究規(guī)范。對前沿研究成果的整理還有利于了解智能信息技術所帶來的交互體驗新訴求,挖掘新型交互方式,使設計解決方案在交互性、智慧性、體驗性、趣味性等方面有所提升。
3.科研項目知識點提取與模塊化呈現:篩選課題組成員和學院教師獲批的橫縱向科研項目,從中提煉適用于交互設計本科教學的選題、研究步驟和實驗設計等內容,作為科研項目知識點提取的關鍵支撐。通過將科研中的問題引入課堂,促使學生針對該問題及問題背后的知識點進行系統性學習,圍繞實際科研項目展開理論學習和設計實踐。構建模塊化課程內容,同一模塊的內容具有高度相關性,模塊間內容具有顯著異質性,如“感知交互”模塊圍繞通用性的交互設計原理與方法展開,“交互界面”模塊聚焦在界面圖標、色彩和布局規(guī)范,將不同模塊統整成一個有機的設計研究理論體系。經由不同模塊全面開展對用戶、產品及交互設計方法與流程的理論講解及課題訓練。
(二)以課程思政為指引,將立德樹人作為教學教育的中心工作
1.深挖課程思政元素與育人目標:交互設計的課程思政并非簡單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強調課程的社會主義育人效益。例如,引入騰訊、阿里巴巴、網易等國內知名互聯網公司的真實設計案例,深入挖掘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對交互設計領域持續(xù)成長的助推作用,讓學生親身感受我國數字經濟的強大生命力。探索思政元素在課程不同章節(jié)和技能訓練中的介入機會點,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通過交互設計承擔社會責任、反映家國情懷和時政熱點。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與邏輯推理能力,將價值引領貫穿設計知識傳授和專業(yè)能力養(yǎng)成之中,使學生理解國內外形勢與政策,最終實現價值引領與專業(yè)技能、審美情操的同向同行。
2.強化課程思政與專業(yè)課程創(chuàng)新融合:運用情境創(chuàng)設教學、案例分析、原型設計實踐,構建思政教學創(chuàng)新課堂,避免在專業(yè)課程中機械式灌輸思政內容,結合時事熱點和圖文資料精準傳遞時政信息,并將其糅合進專業(yè)內容,實現思政育人與知識傳授齊頭并進。培養(yǎng)學生將課程思政元素映射到視覺交互設計的關系性思維能力,把零散的視覺元素重組以生成一個新的交互系統,重點是了解不同元素如何協同運作,傳統以個人和小規(guī)模合作為主的設計流程也將走向大規(guī)模合作設計,溝通技能日益重要[9]。以“感知交互設計”章節(jié)內容為例,其課程思政側重交互載體、功能、內容等要素的創(chuàng)新思路,并在此基礎上注入以人為本的設計價值觀和人文關懷理念,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
(三)以合作探究式教學為依托,構建多維互動的自主學習環(huán)境
1.促進學習小組相互間的合作交流:尊重學生在學習興趣和設計能力上的個體差異,以能力層次互補為原則劃分若干設計團隊,形成互助互學的團隊精神,通過共同完成設計目標培養(yǎng)團隊成員深入分析、思考、討論、歸納總結能力。構建“同組差異化、異組同質化”設計團隊的主要方法有:依據設計思維、表達溝通、研究視野、經驗積累等指標對學生能力進行分析,優(yōu)化組合不同特長的學生,使每個設計團隊都盡量覆蓋高、中、低三個層次的成員,進行有目的、有規(guī)劃的教學。團隊內的差異化既能促使成員間相互取長補短,團隊間的同質化又能確保在完成設計任務過程中相對公平,良性競爭。為了避免團隊成員產生“搭便車”的消極思想,定期進行團隊成員角色互換,輪流承擔資料收集、數據分析、設計實踐等工作。
2.構建師生高頻互動的探究式學習模式:通過師生之間的高頻、有序互動,在教師主導下運用多樣化手段豐富教學過程。課內教學由原本教師講授為主,轉變?yōu)榻處熤v授、學生參與講授、演示或討論穿插進行的方式。開展學生研討課及小論文寫作訓練,論文選題緊跟交互設計研究熱點,如“不同年齡群體對交互界面視覺信息呈現方式偏好研究”“交互設計中的傳統文化信息轉譯研究”等。課外教學實施基于時間片的移動學習,根據艾賓浩斯記憶曲線,及時將交互設計流程各階段知識點推送到小組聯系群,做到實時反饋、實時預警、實時指導。課程考核指標由原本單一的設計美學評價轉向對學生展現出的研究能力和學習態(tài)度等綜合素質測評,強調對設計產出的可用性驗證。
本課程充分考慮理工類綜合大學定位與教學團隊特點,強調人機交互與用戶體驗的工程化研究,并在學術導向與課程思政相融合的教改思路指引下,更新交互設計教學模式。下文以某設計團隊(由工業(yè)設計專業(yè)大三學生組成)經歷的設計流程為例,說明教學實踐內容。
(一)第一階段:選取設計切入點
1.設計主題篩選:在設計實踐開始前,任課教師結合課程思政內容介紹熱點社會議題供學生參考,如健康中國、智慧城市、老齡化服務、互聯網+、移動出行等,開拓學生研究視野,協助設計團隊深挖選題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應用價值,學生也可根據研究興趣自主選題。經討論,設計團隊將健康中國作為選題方向。
為強化教學過程的學術導向,避免課堂作業(yè)與真實設計生態(tài)脫節(jié),教改課題組將獲批的浙江省社科聯研究課題“城市社區(qū)交互式安全教育設計研究”作為設計團隊的項目支撐,采用符合學術規(guī)范的研究設計與方法,并將設計選題最終定為:社區(qū)數字安全教育交互設計。
2.分析研究現況:明確選題后,設計團隊在任課教師指導下廣泛收集國內外文獻和設計案例,發(fā)現當前安全教育的交互設計研究尚不充分,尤其缺乏在社區(qū)環(huán)境下對數字安全教育進行深入探討,具體而言存在三方面不足:一是未明確社區(qū)居民普遍性安全教育需求,更缺乏對社區(qū)居民差異性和多樣化安全教育需求的探查;二是欠缺互動式教育觀,數字安全教育多停留在單向教學模式,未充分利用交互設計理論和方法激發(fā)社區(qū)居民對安全知識的學習興趣;三是即便有研究在安全教育的數字化推廣中融入交互體驗,卻未對數字平臺的交互效能進行有效評價,致使設計方法的科學性和闡釋力不足。
(二)第二階段:挖掘用戶需求
1.擬訂調研方案:為形塑“以人為本”的未來社區(qū)理念,厘清居民普遍性和差異性安全教育需求,進而建構交互式安全教育內容框架,設計團隊運用大樣本問卷和深度訪談進行需求調查。一是借助社交媒體平臺,廣泛投放網絡問卷調研社區(qū)居民普遍性安全教育訴求。二是依據職業(yè)、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等因素建構社區(qū)居民分類模型,深度訪談各類型代表人物,獲取社區(qū)居民差異性安全教育訴求。
2.開展田野調查:設計團隊在教師指導下運用非參與式觀察法實際走訪多個社區(qū),調查發(fā)現:一方面,無論是新式社區(qū)還是老式社區(qū),多數居民對安全教育宣傳關注度不高,個人安全意識堪憂;另一方面,社區(qū)安全防范工作沒有專門機構,建立社區(qū)物業(yè)、居委會和公安消防等多部門協商機制本就不易,加之相關部門不具備豐富的教育經驗,導致安全宣教形式單一、教育成效不明顯,居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社區(qū)安全教育出現上述問題,教育雙方對安全教育需求把控不清難辭其咎,其中既包括居民自身對“應知應會”的安全知識沒有概念,又和相關部門受人力物力所限,對轄區(qū)居民所需且急需的安全教育內容缺乏調研不無關系。
(三)第三階段:交互設計實踐
1.設計理論建模:在明確居民安全教育需求后,設計團隊遵循互聯網時代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對社區(qū)安全教育進行數字化交互創(chuàng)新設計。綜合Garrett提出的用戶體驗元素模型與社區(qū)安全教育特征,由抽象到具體地完成三個層次的交互設計工作,分別是:底層的交互戰(zhàn)略設計、中層的交互范圍設計、頂層的交互表現設計。以這三層為基礎進行理論建模,提出社區(qū)交互式安全教育模型(見圖1)。
2.社區(qū)數字安全教育平臺交互設計:基于安全教育模型,設計團隊進一步明確了各層次設計指標。戰(zhàn)略設計層需要了解居民的安全教育訴求和整體教育目標,得出的結果將被應用到范圍設計層的每一個細節(jié),同時直接影響頂層交互表現的整體調性,滿足學習者差異化的視覺偏好。范圍設計層的主要任務是將學習需求和目標轉化成適宜的學習內容與順序,鼓勵居民分享安全知識并有邏輯地呈現,營造友善的學習情境以促進學習者之間互動交流。表現設計層將內容、功能和美學匯集起來完成最終設計,采用信息主次分明、視覺架構清楚、版面合理舒適等對策,使交互設計具備視覺上的舒適性,提升居民對復雜知識的理解能力。
根據詳細的設計指標,設計團隊最終完成社區(qū)數字安全教育交互設計(見圖2),教育內容為新冠疫情防控知識,促使公共衛(wèi)生安全教育由單向知識傳授向雙向知識共享與互動轉換,優(yōu)化公共衛(wèi)生安全教育資源的呈現方式與視覺觀感,從而在整體上改善數字安全教育體驗。
3.設計可用性評價:設計團隊分別從專家和使用者視角對安全教育平臺進行可用性評價。專家視角的可用性評價采用啟發(fā)式評價法,先對教育平臺的每個畫面擬定相關問題并制作成核查表,再邀請業(yè)內專家透過核查表的方式檢查安全教育平臺的可用性程度。使用者視角的可用性評價采用任務導向可用性測試、回溯放聲思考與深入訪談,邀請社區(qū)居民實際使用教育平臺,并以系統可用性量表(SUS)了解居民對安全教育平臺的滿意度。經統計分析,安全教育平臺的交互設計可用性達到了較好水平,用戶反饋良好,基本符合預期設計目標。
(四)第四階段:學術成果轉化
團隊成員在任課教師指導下將安全教育平臺交互設計的完整流程和研究發(fā)現整理成學術論文,重點分析了交互設計中的情感因素對居民學習公共衛(wèi)生安全知識成效的影響,研究成果發(fā)表于SSCI和SCI雙收錄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論文題目:Exploring the Role of Visual Design in Digital Public Health Safety Education)。
學術導向與課程思政相融合的交互設計教學改革,除了基本設計技能教授,更將思政元素融入設計選題,培養(yǎng)學生用設計工具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意識與能力。在學術導向上,以實際科研項目指引選題方向,通過在課堂上搭建一個真實場景,引導學生在低保真交互模型的基礎上開發(fā)更符合社會需求的高保真版本[10]。學生需要完整經歷主題篩選、需求調研、設計方案擬訂、設計實施等研究階段,這既有利于擴展教師對交互設計學術內涵的理解,破除“教學非學術”的刻板印象,又有助于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開放式探究性教學,加深學生對交互設計研究的歷史、現狀及趨勢認知。
課程評價與考核采用主客觀結合的方式,在設計美學為中心的評估基礎上,增加學術導向的評估維度。在主觀評價上,學生需要將課程作業(yè)匯總、整理成正式的PDF或PPT方案,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設計思路與目的的基礎上,依靠個人積累的設計、教學經驗對交互設計作品作出判斷。在客觀評價上,將設計作品的思政意涵和學術價值納入評價體系,鼓勵設計團隊將研究發(fā)現整理成文發(fā)表,以期學生能成為具有研究能力的交互設計師,突出交互設計產品的科學性及學術性,滿足交互設計行業(yè)對研究型人才的期許。
基金項目:
1.浙江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 2022 年度規(guī)劃課題“基于異構性需求的交互式社區(qū)數字安全教育策略與實踐研究”(2022SCG338);
2.中國教育部2021年第一批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202101157002);
3.浙江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2021年院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ysjg2021003)。
參考文獻
[1]孟子敏,李莉.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中的若干問題及改進路徑[J].中國大學教學,2022,(03):51-57.
[2]韋洪發(fā),王曉宇.論“課程思政”中的“三個統一”[J].江蘇高教,2022,(04):96-105.
[3]劉瑩,林蕙玟.美國交互設計本科教育研究及其啟示[J].設計,2020,33(23):112-115.
[4]劉再行.基于交互設計本質的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評《交互思維:詳解交互設計師技能樹》[J].中國教育學刊,2020,(08):149.
[5]陳星海.以設計工作流程為導向的項目式界面設計課堂教學改革與實踐[J].裝飾,2017,(11):108-111.[6]唐茜,劉艷,任思曼,潘洋.基于CBE與CDIO交互設計教學模式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2,41(02):228-232.
[7]H??k K,L?wgren J. Characterizing interaction design by its ideals:A discipline in transition[J].She Ji:The Journal of Design,Economics,and Innovation,2021,7(1):24-40.
[8]Jing Xu,Mingming Du.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on Design in Urban Public Spa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ontiers in Sociology,2021,3.0(17.0).
[9]Stolterman E,Wiberg M. Compositional interaction design—changes in design practic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and research[J]. Digital Creativity,2020,31(1):44-63.
[10]Paz F,Paz F A,Moquillaza A,et al. A teaching experience of th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course in a master program[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Springer,Cham,2019:13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