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強
法國漢學家考狄(Henri Cordier,1849—1925)酷愛搜集文獻,先后編纂有三大書目,分別為《西人論中國書目》《印度支那書目》和《日本書目》。其中以《西人論中國書目》最負盛名,該書曾獲得法蘭西科學院金石與銘文學院頒發(fā)的1880 年儒蓮獎(Prix Stanislas Julien),aComptes-rendus des Séances de l'Académie des Inscriptions et Belles-lettres, 24.4(1880): 384.莫東寅在《漢學發(fā)達史》中稱其“久為世人所喜用,分類得體,子目詳細,為治東方學必備之書。”b莫東寅:《漢學發(fā)達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9 年,第100 頁。
《西人論中國書目》第二版出全至今,已近百年,海內外有多次重印。國內推出的影印本以1938—1939 年文殿閣書莊版和1966 年臺灣文海出版社版為代表,但已絕版、不易獲取。案頭置一套考狄書目,應是國內漢學研究者共同的心愿。2017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新版為實現(xiàn)此心愿提供了良機。
中華書局版《西人論中國書目(附索引)》(下文簡稱考狄書目)以民國文殿閣書莊本為底本影印,16 開,6 大冊,布面精裝。與底本相比,內容有所增加:第一冊新增張西平撰《序言:西方漢學文獻學的奠基之作》,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撰、全慧譯《亨利·考狄生平》和考狄撰、韓一宇譯《〈西人論中國書目〉第一版序》3 篇文章;新增第六冊,是德國漢學家魏漢茂(Hartmut Walravens,1944—)為書目編制的人名索引。第一冊新增內容含全書導讀與背景介紹以便讀者了解考狄其人、考狄書目第一版的編纂和出版情況及其書目在漢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讀者最有興趣的新增內容,應是第六冊??嫉視勘蝗伺u最多的缺點,就是部頭大卻無索引,使用起來多有不便??嫉摇度毡緯俊泛汀队《戎菚俊?,不論是自己還是別人編制,均有索引,符合西方目錄書的慣例?!段魅苏撝袊鴷俊繁緛硪泊蛩憔幹扑饕?,但1924 年該書第二版出全,翌年考狄逝世,此事未有結果。直到1953年,才有一部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編制的《考狄書目人名索引》可以利用。惜乎篇幅有限,不足百頁,過于簡略。2013 年,魏漢茂又為考狄書目編寫了一個更為完整的人名索引,書名翻譯過來也是《考狄書目人名索引》,中華書局版《西人論中國書目》第六冊所收即為此書。c關于考狄其人其書,筆者主要參考了以下文獻:《亨利·考狄生平》(伯希和撰,全慧譯,見考狄編《西人論中國書目》,北京:中華書局,2017 年,第 5—14 頁)、《西人論中國書目·第一版序》(亨利·考狄撰,韓一宇譯,見考狄編:《西人論中國書目》,第 15—24 頁)和《亨利·柯蒂?!罚ǖZ波護著,林愷胤譯,見高田時雄編著,林愷胤譯:《近代歐美漢學家—東洋學的系譜·歐美篇》,臺北:萬卷樓,2019 年,第 39—45 頁)。為免重復,不再一一出注。
紙質書索引,功效略等于數(shù)字時代的搜索引擎,可大大提高使用效率。對考狄《西人論中國書目》這樣的大部頭目錄書來說,更是如此。魏漢茂編制的索引不限于原書正文,將注釋和評論部分也納入其中;所列人名不僅包括漢學史上的著名人物,還包括諸如“A.”“B***”“B., T.”之類明顯不是真名的署名。如此嚴謹細密的索引工作,確實為研究者提供了相當大的便利。比如想要了解某位漢學家的學術貢獻,在索引的指導下翻閱原書,很快就能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再如稍稍翻閱下索引,就會對19 世紀末到20 世紀初沙畹(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伯希和、儒蓮(Stanislas Julien,1797—1873)、考狄、翟理斯(H.A.Giles,1845—1935)、莊延齡(E.H.Parker,1849—1926)、夏 德(F.Hirth,1845—1927)、施古德(G.Schlegel,1840—1903)、衛(wèi)三畏(S.W.Williams,1812—1884)等老一輩漢學家的高產(chǎn)留下深刻印象。當然,如果細加考究的話,會發(fā)現(xiàn)數(shù)量僅是一個方面;按索引統(tǒng)計,發(fā)表量最高的是莊延齡,不過他在學術史上與鼎鼎大名的伯希和、沙畹相差甚遠,也比不上其英國同胞理雅各(J.Legge,1814—1897)和翟理斯。
中華書局版考狄書目第六冊收錄魏漢茂“On Western Bibliography of China”一文。該文從西方漢學目錄學發(fā)展的長時段眼光出發(fā),評論考狄書目的歷史地位,對理解和使用此書頗有助益。
中華書局版的主體部分,是皇皇四千余頁的考狄書目第二版,也是此版書目的主要內容??嫉視吭诜诸惡蛢热莘矫娴膬r值,漢學研究者已經(jīng)發(fā)表過不少高論,筆者擬從考狄與僑居地漢學角度切入,展示并論證該書目在漢學研究方面的重要價值。
所謂僑居地漢學,是指在近代中國形成的一種“在中國研究中國”的漢學新傳統(tǒng)。具體而言,大約1800 —1949 年間,不少外國人尤其是西方人長期僑居于中國沿海城市,其中的好學之士基于傳教、通商等方面的考慮做了大量的漢學研究工作;這些外國人在中國創(chuàng)辦學會、出版書刊、舉辦會議,逐漸形成了可與其母國漢學分庭抗禮的新傳統(tǒng)。從地理角度來看,法、英、美等國的漢學分成母國和中國兩大部分,后者的主角是僑居中國的漢學研究者,故稱其為“僑居地漢學”。
考狄是法國人,出生地卻是美國的新奧爾良,時為1849 年??嫉以诿绹砷L到3 歲才回國,這段經(jīng)歷對他有相當?shù)挠绊?。歸國后的考狄,主要是在法國的各級學校接受教育,僅1865—1867年在英國旅行和學習。期間的考狄對古文獻學產(chǎn)生了興趣,但其父母希望他能成為企業(yè)家,于是考狄放棄學業(yè),于1869 年到達上海并入職旗昌洋行。1869—1876 年,考狄在中國生活、工作和學習,并兼職皇家亞洲文會北中國支會圖書館名譽館長。從1877 年始,再度歸國的考狄進入法國學術界,成為一人分飾多角的著名漢學家:長期擔任法蘭西現(xiàn)代東方語言學校的教職,先后擔任多家學會的重要職務,創(chuàng)辦并長期編輯漢學刊物《通報》,激發(fā)伯希和、戴密微(Paul Demiéville,1894—1879)和沙畹等人走上漢學研究之路。
考狄在中國僑居的時間只有7 年,中文水平有限,算不上最典型的僑居地漢學家,但僑居生活對其整個漢學生涯有著不可忽略的重要影響??嫉业臐h學生涯,開始于在華期間,尤其是他因職務關系而編寫的《皇家亞洲文會北中國支會圖書館書目》(1872),這展現(xiàn)出其對書目編寫的強烈興趣,成為其漢學貢獻的底色。同樣是在華期間,考狄與僑居地漢學家衛(wèi)三畏、貝 勒(E.Bretschneider,1833—1901)、譚微 道(Jean Pierre Armand David,1826—1900)、費賴之(Aloys Pfister,1833—1891)、巴拉第(Palladius,1817—1878,或譯鮑乃迪)和偉烈亞力(Alexander Wylie,1815—1887)等多有來往,對其漢學研究頗為關注。出于目錄學家的眼光和思維,考狄在僑居中國時就已開始了《西人論中國書目》的資料準備工作。利用在滬工作之余或到寧波、芝罘、天津、北京、香港等地旅游的機會,他參考了皇家亞洲文會北中國支會圖書館、耶穌會徐家匯藏書樓、遣使會北堂圖書館以及偉烈亞力、福勃士(F.B.Forbes,1840—1908)、金斯密(T.W.Kingsmill,1837—1910)、詹美生(R.A.Jamieson,1863 年首次來華,1869 年兼江海關醫(yī)事,生卒年不詳)的個人藏書等多種資料。
在華期間,考狄還利用地利之便擴充自己的中國藏書,成為一名漢學書籍的藏書家。雖然這些書籍在運往歐洲途中因船只沉沒而散失,但其在華期間因收藏活動而獲得的經(jīng)驗和眼光仍在。
歸國后的考狄正是以他在華僑居時所獲得的經(jīng)驗和資料為基礎,補充歐洲圖書館的各種資源,用其特有的方式編纂了《西人論中國書目》。從考狄的漢學生涯來看,其所編書目可以視為《皇家亞洲文會北中國支會圖書館書目》的升級版,受后者激發(fā)并得到了完善??嫉覍S居地漢學家的學術成果詳細地記錄在書目之中,是其書目的一大特色,也是僑居生涯影響此書的一種表現(xiàn)。
考狄雖是法國人,卻出生在美國、游學于英國、長期供職于美國洋行,加上他擅長社交,使得他成為溝通英美和法國兩大僑居地漢學流派的橋梁式人物。如前文所述,考狄在華期間和僑居地漢學家多有交往,很熟悉他們的學術貢獻。在近代中國的僑居地漢學方面,英、美、法三國的僑民是最為活躍的群體??嫉視?,收錄最詳實的就是法、英、美三國的漢學著述,其中相當部分就是這些國家僑居地漢學家的成果。
簡而言之,僑居生涯對考狄書目來說,是興趣、主題、資料、經(jīng)驗和眼光等多方面的準備階段??嫉視繉S居地漢學成果的大量收錄,正是兩者關系密切的體現(xiàn)。
以上可見,考狄是僑居地漢學的參與者、見證者、記錄者,是溝通僑居地漢學法國和英美兩大主要流派的橋梁。若換一種視角,以研究僑居地漢學為目的來審視《西人論中國書目》,會發(fā)現(xiàn)該書至少存在以下三個無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其一從概念上看,考狄書目是僑居地漢學的奠基之作。僑居地漢學這一概念,更多的是從地理觀念來審視漢學,注重漢學研究因空間變化而表現(xiàn)出的不同。作為敏銳的文獻學家,擁有僑居中國經(jīng)驗的考狄很早就清晰地認識到了空間與漢學之間的多維關系。在1892 年的一篇文章中,考狄認為漢學研究已經(jīng)分為兩個陣營,分別是以儒蓮為代表的身在歐洲的書齋型漢學家和以理雅各為代表的身在遠東的實踐型漢學家。aHenri Cordier, “Half a decade of Chinese Studies (1886 – 1891),” T'oung Pao 3.5 (1892): 532 – 533.考狄發(fā)表在《通報》上綜述1891 年至1901 年漢學研究的系列論文,在分區(qū)域介紹漢學研究時也是首推中國,之后才是英、法、德、意等國的情況。bHenri Cordier, “Les études Chinoises (1895 – 1898),” T’oung Pao, Vol.9, Supplément: Les études Chinoises (1895—1898)(1898): 1 – 141.; Henri Cordier, “Les études Chinoises (1899 – 1902),”T'oung Pao, Second Series, 4.2 (1903): 146 – 162.
系統(tǒng)反映考狄對空間與漢學研究這一問題看法的文獻,無疑是《西人論中國書目》??嫉視抗卜治宕蟛糠?,依次為狹義中國、在中國的外國人、外國人與中國的關系、在外國的中國人和中國的附屬國。這種分類構成了考狄書目的總體骨架,處處體現(xiàn)著地理和空間的視野;考狄雖然沒有直接提出“僑居地漢學”這一概念,卻已經(jīng)為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筆者在自己的研究中拈出“僑居地漢學”這個表述并試圖進一步論證,也是受考狄書目的影響。
其二從研究上來說,考狄書目是僑居地漢學的研究指南。如前文所述,考狄對僑居地漢學相當熟悉,并以書目的方式對其進行了詳細的記錄,故而考狄書目對研究僑居地漢學具有指南的作用。舉凡僑居地漢學家如馬禮遜(Robert Morrison,1782—1834)理雅各、翟理斯、衛(wèi)三畏、莊延齡、偉烈亞力、夏德、施古德、金斯密、丁韙良(W.A.P.Martin,1827—1916)、湛約翰(John Chalmers,1825—1899)、馬 士(H.B.Morse,1855—1934)、高 延(J.J.M.de Groot,1854—1921)、庫 壽 齡(S.Couling,1859—1922)、歐德理(E.J.Eitel,1838—1908)、貝勒、戴遂良(Léon Wieger,1856—1933)、顧賽芬(S raphin Couvreur,1835—1919)、花之安(E.Faber,1839—1899)等人的各種論著,考狄書目均有較為詳細的記錄;在中國出版的各種關涉僑居地漢學的連續(xù)出版物如《中國評論》《新中國評論》《皇家亞洲文會北中國支會會報》《漢學叢書》《中國叢報》《教務雜志》《北華捷報》《字林西報》等,考狄也不惜篇幅予以大量收錄或介紹評論。
對于研究僑居地漢學的學者來說,考狄書目是難得的“實錄”,尤其是全書第二部分“在中國的外國人”和第三部分“外國人與中國的關系”,完全可以視為該課題的研究指南。誰是活躍的僑居地漢學家?中國及其周邊地區(qū)的口岸城市和西人居留地出版有哪些關涉漢學的出版物?其時僑居中國的外國人可以關注哪些與漢學有關的學會、圖書館和博物館等文化機構?帶著這些問題瀏覽考狄書目,尤其是第二和第三部分,就能獲得一個深刻的印象。
其三從材料上來說,考狄書目保存了不少關涉僑居地漢學的珍貴資料??嫉視坎款^大、信息豐富,在留存資料方面同樣值得關注??紤]到僑居地漢學長期處于中西方學術界“邊緣和之間”的特殊性,這些看似瑣碎的記錄更顯珍貴。此處僅以僑居地漢學刊物《中國評論》的前身《中日釋疑》為例,略加說明?!吨腥蔗屢伞穭?chuàng)刊于1867 年1 月,1870 年11 月???。該刊出版于1867 年至1869 年的前3 卷,已經(jīng)可以通過谷歌圖書館等網(wǎng)絡資源較為便捷地下載;1870 年出版的第4 卷則極為少見,連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的《中日釋疑》也僅有前3 卷。筆者曾多方查找,最終在哈佛大學圖書館找到了該刊第4 卷的絕大部分,但最后一期(即第9 和第10 合刊期)至今未能找到?!吨腥蔗屢伞纷詈笠黄诘哪夸洠4嬖诳嫉視康诙娴?415 頁。據(jù)此方能得知,??柟灿?0 頁,刊登了12 條釋疑。頗疑考狄在編輯書目時,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該刊最后一期十分珍稀,故將其目錄全部錄入(其他各期未收)。
《中日釋疑》的前3 卷,學界對此有一定了解,編輯丹尼斯(N.B.Dennys,1840—1900)也較為研究者所知。最后一卷的詳細情形,材料非常缺乏。不過在考狄書目中,記錄了幾條簡要的資料,可以推知最后一卷的基本情況:編輯已經(jīng)變更為戴維斯(C.Langdon Davies,生于1842 年前后,卒年不詳),出版機構為“《中國雜志》印務處”(China MagazineOffice),地點為香港畢達碼頭(Pedder's Wharf)a考狄編:《西人論中國書目》,第2414—2415 頁。。以上信息雖然簡略,但對了解最后一卷的相關史實,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毋庸諱言,由于受所處時代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考狄書目也有不少可議之處。比如在體例上,有些漢學期刊的目錄單列,有些則被拆分到各細目中,即使從純學術的角度來看也有體例不純之嫌;又如將短短幾十個單詞的“釋疑”等條目,和漢學史上的重量級著作不加區(qū)別地并列,不免讓讀者疑惑;再如該書將韃靼、新疆(天山南、北路)、西藏與朝鮮并列,歸入“中國的附屬國”,我們也不能認同。但從總體上來說,尤其是作為漢學研究的基本目錄,并不影響其在學術上的整體價值。
考狄書目是西方漢學研究的基礎工具書,但畢竟只是目錄。若能配合目前蓬勃發(fā)展的數(shù)字資源,將考狄的目錄變?yōu)殄塾螖?shù)字資源的指針,順藤摸瓜找到電子版全文書刊,應可將其功效發(fā)揮到一個新的層次。限于篇幅,此處僅以“Bibliotheca Sinica 2.0”bhttps://www.univie.ac.at/Geschichte/China-Bibliographie/blog/,最后訪問日期:2020 年10 月12 日。為例略加說明?!癇ibliotheca Sinica 2.0”整合了谷歌數(shù)字圖書館、互聯(lián)網(wǎng)檔案館(Internet Archive)等全球著名數(shù)字圖書館的資源,可提供數(shù)千種漢學論著的全文電子版。研究者若能將考狄書目和“Bibliotheca Sinica 2.0”的資源結合起來,在利用傳統(tǒng)書目時配上數(shù)字時代的在線圖書館,左右采獲、相輔相成,定可大有收獲。
要之,正如中華書局版《西人論中國書目·序言》中指出的,該書是西方漢學文獻學的奠基之作。中華書局推出的新版,為國內漢學研究者提供了基礎的參考工具書,將有力推動漢學研究的深入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