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群
歲月不居,時光如流,轉眼人生已過47個春秋。其中二十八載,我在語文這片百花園里,不問收獲,只問耕耘,越來越意篤情深。
扎根課堂,成一棵樹
2022年3月,我被授予河南省名師榮譽稱號,比以前更熱愛語文教學這一畝三分地。大到研讀教材、研究學生、設計教學,小到課堂上一個問題的提出,我都細細構思、精益求精。在沿用舊思路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了以前課堂教學的隨意、膚淺等問題,于是推翻、重來,在一次次的研究、設計、反思中加速自己的成長。
去年網(wǎng)課期間,我在引導學生學習《背影》中父親穿過鐵道買橘子這一段落時,改變了讀讀、品品、悟悟這種常規(guī)做法,提出了“認真閱讀本段,思考作者是如何塑造父親形象的”這一更具統(tǒng)攝性、更有深度的問題,引導學生得出“運用外貌描寫去鋪墊渲染,運用動作描寫來精雕細刻,運用‘我的情感來烘托陪襯”這三個結論,更能讓學生體會到文本的獨特構思,以及平實語言下蘊含的一片深情。
向下扎根,向上生長,期待長成一棵樹,開滿花,期待果香浮動,蜂飛蝶舞!
研究課標,攬一縷清風
新課標頒布實施后,我和所有一線教師一樣,投入如火如荼的新課標學習。2022年9月,學校給每名教師下發(fā)了新課標相關文件。利用課余時間,我先粗讀一遍,最初的感受是新課標引入了“核心素養(yǎng)內涵”和“學習任務群”等新名詞、新概念。接下來,學校組織教師集體學習新課標并展開討論。2022年11月,因疫情原因被封控在家時,我靜下心來再次細讀新課標,有了更深刻的心得體會。
新課標要求我們打破傳統(tǒng)的單篇教學的做法,從單元、文體等更宏觀的角度進行學習任務群的整體構思和設計。在進行八年級下冊教學時,我以新課標思想為指導,嘗試將第四單元的《最后一次講演》《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擇》《慶祝奧林匹克運動復興25周年》這四篇演講詞進行整合,統(tǒng)籌安排,進行任務群模式教學。事實證明,學生在課堂上思考的深度、廣度比單篇教學時要好,學生獲得的知識也更有體系,更具整體性。
研究新課標,攬清風入懷,讓心更明、眼更亮,讓自己專業(yè)成長的道路更加清晰、廣闊。
研究課題,植一片綠蔭
課題研究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初,我只是一個參與者,在主持人的指導下開展研究。通過與課題組成員的研討交流、經(jīng)驗分享,我們實現(xiàn)了共同成長。后來,我嘗試自己主持課題,從選題論證、確定課題到開展研究,再到結題,一路走來深感不易。在這個過程中,我嘗到了研究的樂趣,對自己的研究領域——課堂語言的品析有了更深了解,對自己的學科特性有了更專業(yè)的認知,也更加懂得“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
開展課題研究如同培植一片綠蔭,勢必讓自己的教學園地更加生機勃勃、春意盎然。
做好引領,育幾棵新苗
名師,不過是一個稱號。我深知,這個稱號背后更多的是希翼,是期待。我不敢懈怠,而是利用學校的“青藍工程”幫扶了王涵、李穎瑩等幾名青年語文教師。從平時的教材研究、課堂設計到課堂管理、學生工作,從日常教學到課題研究、優(yōu)質課大賽,我有技必傳、有問必答。我自己也在和青年教師的交流、研討中,汲取了很多新的思想。這些新鮮血液使我的專業(yè)成長之路更加豐富多彩,也使得語文園地更加芬芳迷人。
朱玉賓老師曾說過,每一位教師就是一粒種子,是種子就會渴望成長、沐浴陽光,延展生命的輝煌。在個人專業(yè)成長這條路上,我愿意做一粒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扎根語文園地,等風來,等花開,等萬紫千紅,等滿園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