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一驥
紀錄片《史上最大的藝術品盜竊案》劇照
大英博物館被盜,不是什么新鮮事。
相比起那些歷史上的“藝術品驚天失竊案”,這次大英博物館遭遇“螞蟻搬家式”的慢性盜竊。等一朝發(fā)現(xiàn)的時候,大家才驚呼,原來丟了這么多藏品。
2023年8月16日,大英博物館官方表示,因館內藏品(包括黃金珠寶和寶石)丟失、被盜或損壞,一名涉事工作人員被解雇。此消息一出,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也讓一直以來處在風口浪尖的大英博物館,再度成為了輿論的焦點。
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博物館之一,館內共有藏品800多萬余件,不過大多數(shù)藏品沒有被公開展出過,此次失竊的,便在此列。博物館表示,失竊藏品是一批用于學術研究的小物件,涵蓋了15世紀到19世紀的金銀首飾、半寶石和玻璃寶石等。盜竊不知道始于何時,持續(xù)多久,到了2023年初,內部人員才確認這一點。
面對數(shù)量龐大的損失,博物館的補救措施是,解雇了一名疑似“內鬼”的工作人員。與此同時,英國政府也啟動了一項獨立的安全審查,倫敦警方開始出動:他們要對被解雇者采取法律行動了。
官方并未公布失竊藏品的數(shù)量,但內部人士爆料,失竊的藏品為2000件左右。重壓之下,館長菲舍爾表示,其實早在2021年,就有專家向博物館表示,藏品存在被盜的風險,但是博物館并未將專家意見當作一回事兒。
這位來自德國的藝術史博士還表示,一旦董事會確定了新的臨時館長,他會立刻辭職。
8月25日,大英博物館主席喬治·奧斯波恩接受了菲舍爾的辭職,并稱他“勇敢面對了自己所犯下的錯誤”,并表示博物館會吸取教訓、重新振作起來,以恢復民眾對他們的信心。
實際上,多年來,大英博物館的藏品失竊風險一直高居不下,在歐洲眾多國家級博物館中存在著更為明顯的安保問題。
面對博物館的信誓旦旦,民眾的反應則十分冷淡。
畢竟,這已經(jīng)不是大英博物館第一次發(fā)生失竊事件了。早在1990年,一件17世紀的酒井田柿右衛(wèi)門雕像被盜。僅僅一年以后,地下室兩個明治時期的雕像又被盜走。1993年,15枚羅馬時期的硬幣被盜。1996年,一個日本箱子和兩本波斯時代的書籍被盜。2002年7月,一座價值五萬英鎊的大理石雕像被盜……
享譽全球的知名博物館屢屢被盜,令人感到痛心的同時,也有些啼笑皆非:根據(jù)目前的信息來看,這一次則是監(jiān)守自盜的失竊。
在作為游客的外人看來,博物館有戒備森嚴的安檢,有莊嚴肅穆的展品,有“此處禁止開閃光燈”的禁地。不過,對于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而言,則是另外一番世界,特別對于大英博物館—在這里,只有將近1%的藏品被曝光過。比起藏在玻璃后面的展品,那些從未被公眾見過的、躲在門后的藏品,才是最容易丟失的。
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博物館的安保措施,集中于面向公眾的展品,因而針對其他藏品的關注度也就少了很多。單就安全保護措施而言,目前大英博物館擁有著全世界最為先進的電子傳感器、閉路電視,員工活動也需要通過刷卡而獲取權限。
然而,這一切的科技手段,都需要在安全團隊監(jiān)控的情況下,才能發(fā)揮作用,而拿著鐵飯碗的安全團隊職員們,自然是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
比起藏在玻璃后面的展品,那些從未被公眾見過的、躲在門后的藏品,才是最容易丟失的。
2023年9月5日,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展出土耳其陶器
2023年8月23日,游客們在大英博物館觀看羅塞塔石碑
博物館是有那么一個安保團隊,但是他們似乎不怎么上心,這也正是博物館主席所說的失竊的原因—“集體思維”(group think)。
除此之外,一些館藏人員擁有著清除或修改記錄的權限,他們也可以利用職務之便,將箱子里的文物重新排列組合,乍一看仿佛什么都沒有變化。這也就是為什么博物館會在失竊后數(shù)月,才大喊一聲“哎呀,東西丟了”。
長久以來,大英博物館毀譽參半。支持者仰慕其氣勢恢宏、藏品眾多,討厭它的人則各有各的說辭。大英博物館也許應該守護好“來自”世界各地的寶藏,但800萬是不是太多了一些?
世界上很多博物館會漸進地出售藏品,以保持博物館的活力,同時也讓藏品在新的買家手中,獲得更好保護,發(fā)揮更大價值。在比利時,除了每個城市的博物館以外,更是有各式各樣的典當行,發(fā)揮著文物保護的作用。
比起那些打卡上班的博物館員工,典當行、拍賣行的老板們,對于自己手頭的藏品像孩子一樣珍視。
大英博物館曾經(jīng)標榜著文化是免費的、公益的、大眾的,可失竊的近2000件藝術品,卻永遠無法被大眾看到了。
大英博物館的另外一個爭議就是其展品。2018年,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說:“非洲的文化遺產(chǎn)不應當出現(xiàn)在歐洲的私人收藏和博物館里?!贝嗽捯惨鹆藲W洲文化世界的反思,不過大英博物館對此興趣不大,埃及的羅賽塔石碑、中國的《女史箴圖》、日本的《神奈川沖浪里》,以及印加帝國的金制迷你美洲駝塑像,依然佇立在博物館內,向世界展示著大英帝國最后的倔強。
在策展人眼中,大英博物館過度占用資源;在英國百姓心中,博物館拿著納稅人的錢討好外國人;在外國人眼中,大英則又是盜賊的化身。
奧斯波恩主席發(fā)出的“讓公眾恢復信心”的承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次失竊的具體原因,還有待警方調查。失竊以后,博物館主席奧斯波恩已經(jīng)聘請了專人前去調查,同時,他還希望得到10億英鎊來重新布置其永久陳列室。
每年,英國政府都會投入7500萬英鎊給大英博物館,而這10億英鎊則需要奧斯波恩自己去找了。
比起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展廳,對于博物館而言,是時候用更多的錢,找更專業(yè)的團隊,把關注的焦點轉移到那些不見天日的儲藏室了。
盡管這次失竊的藏品年代悠久、數(shù)量龐大,但比起歷史上那些知名的藏品失竊案,大英博物館這次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也就是說,正因為這次失竊的藏品不是那種舉世聞名的“大作”,盜竊者才得以掩人耳目,長期作案。
在英國,對于藏品眾多的博物館,丟東西的“博物館奇妙夜”的發(fā)生概率,還是很高的。
2011年,一封倫敦蘭柏宮圖書館已故職員的密信,引起了公眾的注意。在信中,他透露了許多丟失的珍藏書籍的下落。
《女史箴圖》局部
1914年,《蒙娜麗莎》被盜3年后重返法國
在英國百姓心中,博物館拿著納稅人的錢討好外國人;在外國人眼中,大英則又是盜賊的化身。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該圖書館就不斷丟失知名藏品,理查德·班克羅夫特和喬治·阿博特等歷任坎特伯雷大主教的原始手稿,均在丟失的1000余卷圖書之列。按照密信的線索,人們走進一座樓,從閣樓到屋頂?shù)姆苛?,被失竊書籍塞得滿滿當當。這些書如何被盜,至今仍是個謎。
不僅英國文物盜竊猖獗,對岸的法國也不例外。1911年,與大英博物館齊名的盧浮宮也發(fā)生了失竊案,而丟失的作品是大名鼎鼎的《蒙娜麗莎》。1911年9月,盧浮宮的勤雜工意大利人佩魯賈將《蒙娜麗莎》藏在斗篷下盜走,留下了一面空墻。當時很多展品需要保養(yǎng)和清潔,因此直到《蒙娜麗莎》消失24小時后,人們才意識到這一點。諷刺的是,失竊讓這幅作品瞬間名噪一時,人們排隊只是為了一睹《蒙娜麗莎》的空位。2年以后,佩魯賈歸還了這幅作品,并被判處7個月的監(jiān)禁。
回到本世紀,名畫被偷的現(xiàn)象,依然時有發(fā)生。2004年8月22日,兩名持槍男子拿走了奧斯陸蒙克博物館的名作《吶喊》。為了找回畫作,奧斯陸警方發(fā)出了200萬挪威克朗的懸賞令,糖果制造商M&M也表示愿意用200萬顆M豆,換回《吶喊》。2年以后,《吶喊》終于被警方找回,并且盜竊團伙悉數(shù)歸案,但警方并未公布更多細節(jié)。
當年,意大利人佩魯賈說自己拿走《蒙娜麗莎》,是讓它回意大利老家。但對于大多數(shù)的盜竊犯而言,偷走藏品進行套現(xiàn),才是他們的最終目的。
然而,在信息網(wǎng)絡發(fā)達的今天,變現(xiàn)也并非易事,表面上看這是好事,但也可能催生出更復雜、更棘手的難題。
藝術品丟失登記冊(The Art Loss Register)列出了大約70萬件物品,都是丟失、被盜和被搶的藝術品、古董和收藏品。該網(wǎng)站自稱世界上最大的私人數(shù)據(jù)庫,總部位于倫敦,目的是幫助人們在購買或處理物品之前,檢查其來源,同時他們也向國家機構提供免費幫助。每年,該組織都會代表國家、執(zhí)法機構、拍賣行等各類文物收藏機構進行45萬次搜索。一旦有失竊物品被官方確認,那么物品就會被登記在冊。
因此,對于盜竊者來說,想要套現(xiàn),就是和時間賽跑。有時,盜竊者不得不壓低價格出售,甚至不惜損毀。例如,2005年,價值300萬英鎊的亨利·摩爾雕塑被盜。經(jīng)調查,警方認定,該藝術品已經(jīng)被熔化,并以不到1500英鎊的價格出售。
大英博物館引起公眾憤怒的原因,除了藏品被盜,還在于他們錯過了找回失竊物品的“黃金時期”:一些藏品恐怕已經(jīng)被摧殘得面目全非,甚至失去大部分藝術價值,才得以被出售。
它們還沒等到在公眾面前展示,可能就已經(jīng)永遠失去原來的風貌了。
責任編輯何任遠 hr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