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敬豪
民族音樂元素在當代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融入是指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元素,如旋律、節(jié)奏、音色等,與現代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相結合,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和現代氣息的音樂作品。而民族鋼琴音樂作為一種獨特的音樂類型,旨在展示中國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和音樂特色。自20 世紀初,我國民族鋼琴音樂在經歷了從萌芽、成長到成熟的發(fā)展階段后,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音樂風格。本文旨在研究探討如何將民族音樂與現代音樂相融合,以及這種融合對于提高鋼琴作品的藝術價值和民族認同感的作用,以期為當代鋼琴音樂的民族化創(chuàng)作提供借鑒。
鋼琴藝術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是一個民族化和本土化的過程,反映了中西音樂文化交融的成果。無論在題材選擇還是演奏技法方面,中國鋼琴音樂作品都深受民族音樂的影響。因此,將民間音樂融入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以及借鑒民間音樂的表現手法和形式,不僅豐富了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的技巧,還為民間音樂注入了新活力,拓寬了發(fā)展道路,并孕育出眾多廣受歡迎的鋼琴音樂作品。
事實上,中國鋼琴音樂的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動了民族音樂的創(chuàng)新。例如,在戲曲和歌劇領域,鋼琴伴唱《紅燈記》和歌劇《白毛女》等作品便得益于鋼琴演奏藝術的支持。而在民間音樂發(fā)展方面,如《二泉映月》《平湖秋月》《梅花三弄》《巴蜀之畫》和《雙飛蝴蝶主題變奏》等鋼琴音樂作品,既繼承并弘揚了民間音樂藝術,同時也拓寬了民間音樂的傳播渠道。此外,以少數民族音樂為題材的鋼琴音樂作品,如《藏族弦子舞曲》《云南民歌五首》和《內蒙古民歌主題小曲七首》,既傳承和發(fā)揚了優(yōu)秀的少數民族文化,同時也實現了獨特的藝術創(chuàng)新效果。
在向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借鑒、學習和融合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中國鋼琴藝術不僅展現了傳統(tǒng)音樂的魅力,體現了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而且讓人們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從而向世界展示中國民間音樂的魅力。從賀綠汀創(chuàng)作的具有鮮明中國風格的第一首鋼琴曲《牧童短笛》,到此后一系列題材廣泛、技法成熟的鋼琴作品如《十面埋伏》《瀏陽河》和《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的問世,都從不同角度展示了中華民族的音樂審美追求以及獨特的風俗習慣,同時也進一步彰顯了中國民間音樂的多元性和濃厚的民族特色。
中國鋼琴藝術的發(fā)展在世界舞臺上所取得的成就,為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提供了寶貴經驗,也為世界了解中華民族及其音樂和文化提供了平臺。例如,作曲家桑桐創(chuàng)作的獲得世界青年聯歡節(jié)銅質獎章的鋼琴曲《內蒙古民歌主題小曲七首》,以及匈牙利著名鋼琴家耶諾·恩道演奏的杜鳴心作曲的鋼琴協奏曲《春之采》和著名鋼琴家劉詩昆多次演奏的經典曲目《梁?!返龋艿搅耸澜绺鲊嗣竦暮迷u和國際鋼琴界的廣泛贊譽。
民族音樂元素融入當代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對增強民族聲樂作品的藝術表現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雖然在民族聲樂作品中,主體由歌曲和演唱者組成,鋼琴藝術只起到輔助作用,但鋼琴具有表現多聲音樂與復雜織體的強大能力,可以顯著地提升民族聲樂作品的藝術表現力。例如,鋼琴伴奏可以讓含蓄內斂的民族聲樂作品感情更加豐富,情感迸發(fā)變得更加強烈、厚重。在宏大的民族聲樂作品中,鋼琴的運用可以使整部作品變得更為豐滿。以我國作曲家黎英海改編自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為例,這首民族聲樂作品展現了深遠的意境。前奏中的鋼琴演奏利用鋼琴音域寬廣、音色多變的特點,再現出夜半寒山寺的鐘聲,深入人心。隨著演出曲目的深入進行,鋼琴表演又仿效古箏的演奏特點,完美詮釋了江南深秋清幽寂寥的夜景和詩人漂泊憂愁的情懷。
因此,在運用鋼琴藝術表現民族聲樂作品的過程中,不僅需體現作品的民族特色,更需合理運用彈奏技法,以發(fā)揮鋼琴音樂的優(yōu)勢。民族音樂元素與鋼琴藝術相結合,無論是刻畫恢宏的場景還是描繪內斂的情感,都能夠充分發(fā)揮作品的藝術表現力,使其更具深度和魅力。鋼琴的多樣性和靈活性賦予民族聲樂作品更廣闊的表現空間,也為藝術創(chuàng)造了無限的可能性。
我國豐富的民族文化具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為中國鋼琴藝術民族化、本土化建設提供了契機。將民族音樂與鋼琴藝術相結合,不僅能豐富鋼琴音樂的表現形式和技巧,還能夠傳承和發(fā)揚民族音樂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通過對民族音樂元素的引入,鋼琴音樂作品能夠更好地體現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質和文化內涵。例如王建中將古琴曲《梅花三弄》改編成鋼琴作品,采用循環(huán)再現技法和多次變奏主題,展現了梅花的多種姿態(tài),這一作品沿用了古琴的散、慢、中、快、散結構,使鋼琴作品更具民族特色。
中國民族音樂是一座豐富的寶庫,為鋼琴藝術提供了無盡的靈感。中國鋼琴藝術的發(fā)展需要以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為先導,深入了解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和追求,熟悉中國音樂的發(fā)展歷史和美學特征。這樣創(chuàng)作出來的鋼琴音樂才具有無限生命力,能夠準確展現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質,并逐步建立相對完整的鋼琴藝術審美體系。例如陳培毅的《畫意江南》,以江南水鄉(xiāng)為背景,運用中國傳統(tǒng)音樂元素,如古箏的彈撥技法和中國民間曲調,使鋼琴音樂更加民族化、本土化,拓展了民族音樂創(chuàng)作領域。朱踐耳的《昆明湖上蕩槳》,采用民間歌曲《茉莉花》的旋律,以及中國傳統(tǒng)歌劇《茉莉花》中的節(jié)奏和和聲處理手法,展現濃郁的民族風情,有助于提升國內外聽眾對中國音樂的認同感。
鋼琴音樂的核心要素之一是旋律,它的美感決定了樂曲能否受到人們的喜愛。在當代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中,許多中國作曲家深入研究民族音樂元素,并將其融入鋼琴作品,使中國鋼琴音樂文化更加豐富和充實,同時也加深了人們對民族傳統(tǒng)音樂的認知。
例如,《牧童短笛》這首鋼琴曲中,作者采用民族五聲調式構建旋律,使整首作品旋律流暢且簡練。同時,作者還參照并借鑒了傳統(tǒng)民間器樂曲的“句句雙”重復曲調方式,在鋼琴曲中重復樂句。許多中國鋼琴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遵循虛實結合的原則,以民族器樂曲和民歌為旋律基礎,進行變奏處理,實現民族音樂文化與鋼琴音樂特征的有效融合。
以汪立三的作品為例,在《蘭花花》中,他以陜北民歌《蘭花花》為基礎進行鋼琴曲的改編,充分展現了主人公英勇無畏、敢于抗爭封建思想的形象。在《山丹丹花開紅艷艷》中,汪立三同樣通過民歌改編,在鋼琴旋律中呈現出民歌唱腔。王建中創(chuàng)作的《百鳥朝鳳》這首鋼琴曲,根據同名民間鼓吹樂合奏曲改編,深入分析嗩吶旋律特點,運用小二度的倚音進行鋼琴曲創(chuàng)作,模仿嗩吶樂器的音色,用鋼琴靈活地呈現出鳥鳴聲。
音樂的靈魂和重要表現形式在于節(jié)奏,在多民族國家的中國,各民族音樂的節(jié)奏特點存在顯著差異,正是這些差異造就了民族音樂獨特的魅力。因此,在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中,民族風格在節(jié)奏方面也得到了明顯體現。
中國傳統(tǒng)民間音樂中,廣泛使用鑼鼓等打擊樂器,以表達情感。在鋼琴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部分作曲家會將鑼鼓節(jié)奏、戲曲節(jié)奏等民族音樂特色融入其中,實現鋼琴音樂作品節(jié)奏的民族化。例如,《春舞》是一部以新疆音樂為基礎的鋼琴曲,作曲家孫以強將新疆音樂的切分節(jié)奏與手鼓舞融入其中,展現了新疆舞曲的獨特風格。類似手法在《長短的組合》這部作品中也有所體現,作者將朝鮮民族風格與鋼琴音樂、民間音樂的典型節(jié)奏相融合,使作品更具藝術特色。賀綠汀創(chuàng)作的鋼琴曲《晚會》則通過弱起切分節(jié)奏技法,更好地呈現了晚會景象。瞿維在《花鼓》的創(chuàng)作中,運用鋼琴模仿鑼鼓點節(jié)奏,營造出歡快、熱烈的氛圍。此外,以京劇音樂為基礎的鋼琴曲《皮黃》,作曲家將戲曲音樂的皮黃腔與鋼琴樂器整合,利用不同節(jié)奏模仿打擊樂器,創(chuàng)作出具有民族風格的鋼琴曲節(jié)奏。在《皮黃》的第一部分,作者通過同音反復節(jié)奏呈現板鼓的鼓點,生動再現了演員按照板鼓節(jié)奏走動的場景。
在各類音樂創(chuàng)作中,和聲的應用至關重要,和聲序列的差異直接關系著作品情感的呈現效果。為了突顯民族風格,中國鋼琴音樂作曲家普遍采用傳統(tǒng)民族調式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由于西洋大小調和聲體系無法與民族調式旋律完美融合,許多作曲家會對其進行調整,以確保一致性。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中廣泛應用的和聲技法是空五度和弦,這種技法通過省略三音,僅保留五音和根音,構建僅包含純五度音程的音響效果,有效地呈現了中國傳統(tǒng)五聲調式的特征,表現出空曠、悠遠的音樂氛圍。以瞿維創(chuàng)作的《花鼓》為例,作曲家運用大二度、純四度和純五度和聲,模仿鑼鼓音色,營造出強烈的民族色彩,從而凸顯鋼琴音樂作品的民族韻味。黎英海創(chuàng)作的《夕陽簫鼓》中也有效地運用了純五度、純四度和聲,呈現出空靈朦朧、充滿詩意的畫面。
復調是指同時進行兩條或以上旋律的音樂形式,其中不同聲部既保持相互獨立,又形成整體。復調音樂主要分為支聲式、模仿式和對比式三種類型,對縱向對位有較高的要求。在當代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中,中國作曲家將傳統(tǒng)民族音樂特色與西方復調技術相結合,創(chuàng)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鋼琴作品。以《牧童短笛》為例,作品中的復調在節(jié)奏和旋律上形成了對比。節(jié)奏的兩個聲部相互彌補,形成上疏下密或上密下疏的狀態(tài);旋律的兩個聲部則形成了起伏。此外,作品采用江南絲竹“嵌檔”技法,使上聲部各句末尾音與下聲部緊密銜接,形成連貫、綿延的音樂效果?!赌镣痰选氛狭藗鹘y(tǒng)民間音樂的支聲式復調和西方對比式復調,將民族旋律思維與西方復調技法完美融合,成為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國鋼琴音樂作品。而在《水草舞》這部作品中,作曲家吳祖強和杜鳴心則運用了模仿式復調技術,用右手以卡農式的方式模仿左手旋律,生動地展現了水草在水中搖蕩的景象。
中國民族音樂在曲式結構上側重寫意和呈現意境,相較于西方音樂的有序性和規(guī)整性,中國民族音樂結構更為自由化。為了在鋼琴作品中更加凸顯民族風格,中國鋼琴作曲家在改編過程中常運用多段散體結構,沿用原樂曲的曲式結構。例如,葉露生在《蘭花花的故事》中運用主題和六次變奏,通過七段連貫、順暢的音樂表現曲目的人物和場景,形成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鋼琴作品。
通過對民族旋律、節(jié)奏、和聲和復調在鋼琴作品創(chuàng)作中的運用,及其所呈現的民族特色進行深入研究可以看出,民族音樂元素與現代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的結合在豐富音樂語言、拓展音樂表現形式和提高藝術價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未來,音樂家們應繼續(xù)積極探索民族音樂元素在鋼琴作曲創(chuàng)作中的融合方式,充分挖掘民族音樂的豐富資源,并將其與現代鋼琴創(chuàng)作技法相結合,形成獨特的民族音樂風格。同時,還需注重對傳統(tǒng)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充分利用多樣化的音樂表現手法和技巧,為當代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