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輝
一
經(jīng)過挖掘機一天的修整,鏟除雜草和宿莽,砍去一些無用樹木的遮擋,鉤出深藏的樹根,翻出新鮮土層,屋后那塊荒地,開始散發(fā)出泥土的馨香,連同河中的一汪清水一齊“飛”入我家。
只需打開堂屋后門的門閂,就能看到瀟水。出門后前行百步,掬一捧碧綠的河水,似乎能淡化夏天的炎熱,更能喚醒兒時光屁股躍入河水的美好時光。水的顏色、水的清純度清晰可見,捧在手心,靜觀它從指縫滑走。
沿河兩岸,樹木倒映水中,被我目光折疊在一起,清幽而嬌翠。河中間,微風吹起碧波,前后簇擁,現(xiàn)出幾只野鴨隨波起伏,有一只突然扎個“猛子”,便不知所蹤,害我尋覓半天,不知冒出水面的那只是否是剛才那只。
“淡巖秋月”是“永州八景”之一,曾吸引黃庭堅、周敦頤、楊萬里、元結、宋迪、徐霞客等眾多文人墨客造訪,并留下大量的摩崖石刻和詩文。淡山對面的小河叫賢水,是從都龐嶺云母山蜿蜒而來且流到我腳下的。
瀟水是湘江的上游和本源,若從源頭藍山縣湘江源瑤族鄉(xiāng)竹林村的野狗嶺算起,流到我家屋后,已有三百四十公里,再往下十四公里,在永州市零陵區(qū)的萍島,與從廣西而來的另一支流相匯,成為湘江。
瀟水,湘江,徑直相接。有人說,瀟水只是湘江的支流,廣西來的那支才是干流;又有人說,干流還是支流,誰上溯得遠,就是發(fā)源點,瀟水能上溯得更遠,應是干流。我無法爭辯,瀟湘二水,不分彼此,一直是一個整體。
瀟水深而清,它匯集了萌渚嶺、都龐嶺、越城嶺、陽明山、九嶷山等地的三百多條支流,支流又聚攏了千萬條小溪。五嶺中的南嶺山脈,阻隔了來自嶺南的海潮,生發(fā)出自己的瀟湘煙雨。那煙雨,抓不住,遠看像霧、像云,近看卻消散不見,打濕了芭蕉葉和竹葉,還有山里的花花草草,讓其嬌羞欲滴。
瀟水,不是一般的水,它蘊含了湖湘文化。岳麓書院有副對聯(lián),即:“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余波?!卞ハ?,瀟水的支流,是宋代理學鼻祖周敦頤生長的地方,也是參學之地。周敦頤的理學,是湖湘文化的源頭,激越無數(shù)湖湘學子“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腳下的瀟水正挾帶著“濂溪一脈之水”,雜糅著“云母石成仙之水”向北而去。它帶著一種特殊的使命,也帶著“我本無意,卿別多情”的嗔怪與本真。
瀟水到湘江,經(jīng)洞庭湖,匯入滾滾長江,鋪成煙雨江南和詩意空間。
生在瀟水岸邊,我怎忍心亂了這和諧的詩意。
二
自從大哥定居零陵城,我也闊別故鄉(xiāng),去了東北,留下日漸年邁的父母,他們緩慢的腳步聲和著嗟嘆,旁邊的瀟水自然聽到了,于是漫漲到長江,擴散到東海、黃海之濱,飛入我的夢鄉(xiāng)。
父親九年前去世后,母親一直獨居老屋。我接母親遠游,她總用手勢與人交流,那是對我無聲的抗議。語言不通,風俗迥異,哪里有老家自在。鄰居們平日里你到我家,我到你家,閑話里也有人生,年輕人體會不到。于是,如何讓母親在老家過得更舒坦,成了我今年“五一”回家后最大的困擾。
瀟水邊上的老屋已近百年。正屋壁子高聳,柱子選用的是上好杉木,右邊廂房是吊腳樓,左邊廂房做廚房,前方砌圍墻,是典型的三合院。
如今,我們大了,父母老了,屋也變“小”了。曾讓我驕傲的家,被闊氣的別墅環(huán)繞,竟成了村子里最土氣、最陳舊的老屋。老屋兩邊樹木蔥蘢,雜草肆意瘋長,夏天蚊蟲滋生,冬天枯枝散落在房前屋后。母親年紀大了,無力打掃,我對她說蓋一棟別墅,母親說,這房子莫拆,修修還蠻好,拆了的話,可惜那些馬拉古(大的鵝卵石)和水磚了。
“馬拉古”是父母一塊一塊挑回來的,水磚更是在田地曬了又曬,精挑細選出來的。一塊十多斤,一間屋需要好幾千塊,她當然舍不得。砌墻師傅圍著老屋,這敲敲,那摸摸,仿佛瞬間“摸”清了母親的心思,他也不推薦拆舊換新,他說長這么大還沒見過這么好的水磚和“馬拉古”,磚的質量好是一方面,砌磚的技術更是一流。
他說,屋里的壁子還蠻扎實。我知道,做壁子的木材也是爺爺起早貪黑從瀟水上游的大山里放排才得到的。放排很苦,奶奶以前常和我講。在母親和砌墻師傅的堅持下,我決定修葺老屋。
屋后離瀟水最近的那塊荒地,是我們整治的第一目標。這塊地現(xiàn)在雖然荒蕪,但有幾棵枇杷樹,只不過被雜草“欺負”得干干瘦瘦,僅掛了幾枚金黃的枇杷果。小時候,那里是綠油油的菜園,母親和奶奶好像把餐桌上的美食種了個遍。記得最深的是菜園里的間織,間織是零陵話,意思是帶刺的綠籬,用來阻擋雞狗。間織叢令人生畏,但里面的“刺撓撓”是我們最喜歡的食物,撕下皮即可吃,味甘且脆。除此,間織里還有刺莓和地葡,還有做湯用的狗雜菌,它們專長在帶刺的間織里,得來不易,卻是人間美味。
菜園從什么時候起變成的果園,我已沒有明確記憶,只記得某天,父親從集市上買回十多棵橘子樹和梨子樹,全部都種在那兒。果樹漸漸長大,偌大的樹冠開始遮蔽陽光,蔬菜也就慢慢退場了。
父親種果樹的原因,一是竹根侵蝕,每年要花很大力氣清除,二是屋前頭有塊地可以種菜。不承想,沒幾年,果樹也不堪竹根襲擾,被竹子全部占領,成了竹園。竹子是硬竹,大小如笛,卻做不成笛子,竹節(jié)開枝處凹痕明顯,且不夠圓潤,于是僅用來做豆角架,為其盤藤。村里人都來我家借竹子,說是借,其實是要。漸漸竹園被砍光了,留下一堆像茅草的次生物。母親說,幸好有竹根板結在后園,能抓住河堤,河水流不進來。
離河岸最近處有棵盤根錯節(jié)的香樟樹,樹根穿過石縫,伸向每一塊可供支撐的土地。它護堤心切,有的根居然伸到數(shù)米外的淺灘里,任河水沖洗。樟樹樹干向河水一側傾斜著,樹根全部袒露出來,即便如此,它沒有一絲妥協(xié)的樣子,依然舒枝展葉,生機盎然。離樟樹幾米遠的斜坡,母親種了篁竹,篁竹根系發(fā)達,多如牛毛,有些露在外面,像老人茂密的胡子。
左廂房一直是灶房,柴火灶占了主要空間,左邊有個大水缸,其余都是放柴火的地方。小時候,母親經(jīng)常上山砍柴,廚房里總被塞得滿滿當當,裝不下時,還被舉到吊腳樓上?!安窕鹪罹筒灰税伞?,我問母親。母親說,“十多年來都不燒柴了,拆了吧?!备赣H在時,柴火灶還有點用,母親經(jīng)常燒水給他燙酒,現(xiàn)在家家都用天然氣,它也就被冷落了。
灶房里的大水缸能裝五擔水,雖然我沒挑過,但數(shù)過。
那時到河里挑水要在清早,上游流來的水透澈、清亮。一早,母親便挑著木水桶走出后屋,下了陡坡,便是一小段沙地,之后還要穿過二百米的“馬拉古”路。如果正值枯水期,就要再走遠些。夏天,母親會扎起褲腿,蹚到水深的地方彎下身子,將桶口斜向河面,下壓裝滿后再起身,上了岸再穿上拖鞋;冬天則要把一塊大點的“馬拉古”扔到水稍深點的地方墊腳,一瓢一瓢地把水舀到桶里。到家后,將水“嘩”地倒進水缸,我在床上聞聲數(shù)過,五個來回剛好滿。水缸邊潮濕,木水桶容易爛,每年春天,木桶都要鬧一陣“脾氣”,不是鐵箍變松,就是桶底張口。姐姐不知情,挑著漏桶到河邊,才發(fā)現(xiàn)“漏洞”百出,但又不能白走這一趟,即便漏,也把水裝滿,一路小跑到家,將水倒到水缸后,氣得大哭起來。修桶的任務落在父親身上,他將桶倒過來,放在凳子上,拿來鐵錘和釬子敲打鐵箍。鐵箍很頑固,要兩邊同時用力,不然,一側在下一側上翹。父親頂住鐵釬,塞給大哥一個“馬拉古”,兩人同時發(fā)力才行,但光緊鐵箍也不頂用,還需塞縫,起初用棉花,幾天就漏了,只好到造船師傅那里尋來填縫用的麻紗,用桐油拌上石灰,填進縫隙里。一切努力往往在時間面前都無濟于事,漏洞終究還是堵不住,挑一擔水,往往到家只剩八分,倘若中間歇息久了,剩半桶水是常事。
幸好,不久后我家換了鐵桶。
父親為保護水缸中來之不易的水,用樟木做了架子,上面還有個蓋子。因此,我常用“沁甜”來炫耀我家的水。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瀟水下游拐彎處突然截流,筑起水壩,變成了發(fā)電站,瀟水淹沒至屋后樟樹邊,自此家里告別了油燈,也告別了水缸。
三
修舊翻新,難免讓人生出諸多感慨,尤其是母親。這座房子,是老一輩共同建造的,這個家,也是母親傾注心血最多的地方。如今雖有些殘破,但每件家什都刻下了歲月的影子。好在,母親明事理,思想也不固執(zhí),跟得上形勢。
住在離河邊最近的地方,沒有誰比我家更知道河上的事了。小時候,常在一擦黑時聽到放排的號子。后來,排工的號子變成了機帆船徹夜不眠的轟鳴聲,逆流而上的船,開足了馬力,久久回響在急灘的同一個地方,半天才向上挪出幾米。大清早,河里會突然傳來震天的響聲,鄰居便會喊,有人放“炮”了,快去河里揀魚??!我們聞聲起床,跑到河邊,只見河中間有只忙碌地打轉轉的漁船,河中間翻滾出黃黃的水花,河面上不斷浮出一些白花花的東西,是魚。這樣的場面,我時??吹?。后來,政府來人禁止挖沙、炸魚。放排的人不見了,機帆船消失了,挖沙船不再讓母親擔心了,電魚、炸魚和捕魚人也絕了蹤跡,瀟水河現(xiàn)在終于再次呈現(xiàn)出難得的恬靜。
河水變清了,我家也變得清靜起來。清清的瀟水,本來就是它的原貌。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句古話,在我家正悄然地發(fā)生著變化。水,不再到河里直接瓢飲,而是各戶打了水井;河里的魚蝦,都不能肆意捕獲,它們是江河生態(tài)系統(tǒng)不可或缺的部分。現(xiàn)在河里的水更清澈了,這主要是魚的貢獻。我對母親說,山里的植物腐爛后,部分流入河里,這為蟹、蝦、鰍魚等提供了食物,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循環(huán)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母親說,我們現(xiàn)在不上山砍柴火了,這不也是保護我們的瀟水嗎?我驚訝于母親的聯(lián)想與理解。
山為水之陽,水為山之陰,水是山的血脈,山是水的肉身。以前,母親到山里砍柴火,主要是砍一些灌木的次生林,或是干枯的蕨禾和松樹枝,她覺得這并不影響土質。然而,蕨禾盡管低矮,但作用不容替代。下雨時,水滴打在蕨禾羽狀齒葉上,再落到地上,因本身匍匐著地面,水滴落而不傷山土,不像高大的松樹,不像高大而長有寬葉的梧桐樹和樟樹,如果腳下光禿禿,水滴久了,往往就會砸出一個個水坑,如有茅草和蕨禾承接著,便不會傷土。我給母親講山里的植物,有喬木、灌木、草本、藤類、地衣,等等的分別,母親聽得津津有味,她說,缺了哪一樣都不行,這都是經(jīng)過千萬年和上億年變化出來的。母親和村里的人,不再去瀟水邊上的崳峰嶺砍柴后,河里的魚也多了,水也清了,山里的鳥也開始飛到屋后的樹木上歡快地叫。不燒柴,柴火灶也便閑置了,修整舊房時,柴火灶便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前幾年,我家被劃進了瀟水國家濕地公園。不砍柴,不打鳥,不采沙,不往河里倒垃圾和廢水,成了鐵規(guī)矩。許多人雖然得了生態(tài)保護的補償款,但還是不習慣,母親成了堅定的響應者,但她也會嘆息說,如今山里不再有路,河里的魚蝦成群,各種鳥在房前屋后比著賽唱歌,最令她擔心的事,是那六分地。她種下花生,總被鳥兒叼個亂七八糟,出芽的時候,隔三岔五蹦出來一抹嫩綠。她種下豌豆,蒙上薄膜,才棵棵成綠,但結豌豆時,卻又要時刻防著“鳥襲”,后來,得了教訓,母親索性只種苦瓜、茄子、白菜。
四
老屋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改造修整,終于完工。
站在屋后那塊新平整出來的空地上,瀟水自南而來,須臾不息,向北而去,水天一色。四處杜鵑的叫聲,從幽深的山谷中傳來,像天籟之音,又似千年前河東先生的吟唱:“北之晉,西適豳,東極吳,南至楚、越之交,其間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數(shù),永最善?!焙訓|先生的聲音穿破千年,他閱盡華夏山水,三十三歲謫居永州,寫下《永州八記》后,又專門寫下一篇《游黃溪記》,對永州山水給予最高褒獎?!白钌啤保翘瞥倮艨己酥贫取八纳贫咦睢钡臉O致贊美,河東先生焉能不知?瀟水是永州的母親河,是湘江的干流和源頭,其水之善,源于山之善,山水之善又源于人之善,河東先生又焉能不曉?
我決定重拾河東先生“最善”的嚴苛,在屋后種些植物,除了能固堤的樹和竹,還種各種花卉,留出一半給母親讓她種菜,再辟出幾尺之地建一座亭子,供母親夏天歇涼,心想,有個雅致處,來陪母親嘮白的村里人就會多起來,亭子可取名“望海亭”,也可叫“觀瀟亭”,兩旁寫一副楹聯(lián):“九嶷發(fā)脈始漸開,黃浦入海循此來?!?/p>
瀟水,承載著“濂溪一脈”“深而清”的厚望,連接著湘江匯入長江,從黃浦江口奔向東海,又被五嶺吸納成煙雨。瀟水,從我家老屋后流過,我站在亭子上凝望它的晶瑩和跳躍,眺望它入海的壯闊,看它守望瀟湘山水,生生不息周而往復的另一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