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聰
這是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哪些人可以來當教師?當然只能由知識淵博,受過專業(yè)訓練的人來做這件事了。就像尋找一個向導,前提條件是,此人必須知道目的地,熟悉路徑。如果他本身就茫然無知,那就像盲人牽瞎馬,南轅北轍,什么結果,一清二楚。
先生的“學高”不是工廠里的產(chǎn)品,一旦制造出來,經(jīng)過質檢,就可以打上包裝,發(fā)往各大商場出售。我們是辦著師范院校的,看上去,這里好像是生產(chǎn)教師的工作母機,一批又一批的師范生從這里走出去,參加教育工作,教書育人,培養(yǎng)下一代。可要真正成為一個合格的教師,需要經(jīng)過教室里的實踐鍛煉,經(jīng)過時間的檢驗,即便是擁有研究生學歷的師范生也還是這樣。拿到師范學校的畢業(yè)證,僅只是取得了作為教師的敲門磚。成長的路是漫長的,學高的路是漫長的。
“路漫漫其修遠兮”,教師學高的過程,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我們這一代教師因為時代的特殊,許多都不是科班出身,普通高中或初中畢業(yè)出來就走上教師崗位。這批人固然先天不足,可有一些,他們不斷地向課堂學習,向學生學習,向書本學習,持之以恒,不斷地走在路上,不斷地深入課堂,總結教育教學經(jīng)驗,以問題為導向,反思、升華、發(fā)現(xiàn)規(guī)律、遵循規(guī)律,在工作中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與風格,最后成為一個地方的能師和名師。
分析這句名言,“學”這個字,第一層意思是學問。老師有的可以教小學,有的可以教中學,有的可以教大學,為什么?其根本原因就是學問的多寡。但學問的多寡并非一成不變,它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大歷史學家錢穆,從小學教起,一直教到研究生。第二層意思是不斷地學習,要當先生,首先得當學生。要照亮學生,老師首先自己要明亮。讀書、教書、思考、做教研,物化研究成果,著書立說,每天學習,每天進步,就像一株苗苗,慢慢就可長成參天大樹。走出課堂,躲進書齋,讀書思考,積淀沉淀,惜寸陰,不教一日虛度,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一輩子,學高就達到了,教師就當好了,成功了。
“身正為范”這句話,經(jīng)常和“學高為師”一起使用,后者指的是專業(yè)技術能力,前者是指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人格魅力等。簡單地說,身正為范的含義就是老師要做學生的榜樣,做社會的榜樣。封建時代沒有“師范”一說,民國年間出現(xiàn)這個詞,出現(xiàn)師范學校?!皫煼丁币辉~是出自陶行知先生的這兩句名言還是從西洋文明那里傳來的,不得而知。但不管怎么說,“身正”一詞,準確地概括了教師的職業(yè)特征。“學高”是才,“身正”是德,站在教室里培養(yǎng)下一代的人,要德才兼?zhèn)洹?/p>
鄉(xiāng)間有句俗話說,人大自巧,狗大自咬,講的是順其自然。可教師的身正是自然形成的嗎?我看不是這樣,主要是在教育工作中逐漸養(yǎng)成的。我一輩子行走在教師隊伍里,思考這個問題?!敖處煛边@個稱謂,是一種紀律約束,是一種“正”。教課疲乏了,想點支香煙,可這里是教室,是特殊的公共場所,自己是身正為范的人,不能吸煙;高年級的學生欺負低年級小女生,令人氣憤,想走過去罵他一頓,粗話已經(jīng)來到嘴邊,可想到“教師”兩個字,又咽了回去——罵出來,跟自己的形象不符,有話好好說,有理好好講;上著課,某某在課堂上轉前轉后,制止了好幾次,像故意對著老師干一樣,真是,怒發(fā)沖冠,教鞭舉起來,可在空中虛晃了一下,還是無力地耷拉下去。這里不是角逐的場所,這里是教室,法律只給自己教書育人的權利,沒有給自己體罰學生的權力。
教育就是一場修行,一次又一次,千百次,我們說話做事逐漸達到了身正那樣的高度。在別人看來,教師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是一群文雅細膩,德高品潔的人物。全國教師的努力、修煉、愛護榮譽,終于把這個職業(yè)送上了“身正”那樣美好的境界。這個時候,我們沒有去刻意宣揚,也用不著去宣揚,有人說我們不愧是吃墨水的人,不愧是知書達理的人。于是,我們成了別人學習的榜樣,成了別人向往的范兒。
(作者系瀘西縣中樞鎮(zhèn)石洞小學退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