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剛
為什么要高度重視文藝和文藝評論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xiàn)這個目標。而實現(xiàn)這個目標,必須高度重視和充分發(fā)揮文藝和文藝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當下,文藝發(fā)展日益進入泛娛樂、大文創(chuàng)和人民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時代,必然要求文藝精品不斷涌現(xiàn),滿足人民多樣化的精神心理需求,使人民有更多的文化獲得感,這使得堅持什么樣的文藝觀的問題凸顯,文藝評論何為的問題變得極為緊迫。一個時期以來,文娛領域流量至上、“飯圈”亂象、天價片酬、陰陽合同、違法失德等現(xiàn)象不時出鏡,“小鮮肉”“脂粉氣”“耽美”“瞇瞇眼”等畸形審美趣味一度泛濫,在難得的歷史條件與時代際遇面前,本該有所作為的文藝評論卻啞然失聲,無所適從,喪失了應有的提神聚氣、凝聚人心的作用,忘記了本來的使命和責任?!拔乃囋u論存在‘缺席’、‘缺位’現(xiàn)象,對優(yōu)秀作品推介不夠,對不良現(xiàn)象批評乏力,文藝批評辨善惡、鑒美丑、促繁榮的作用有待強化?!?《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3)正是基于此,2021年8月,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國文聯(lián)、中國作協(xié)等五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了《關于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兑庖姟访鞔_,建強文藝評論陣地,營造健康評論生態(tài),推動創(chuàng)作與評論有效互動,增強文藝評論的戰(zhàn)斗力、說服力和影響力,促進提高文藝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糧。正是基于此,《意見》指出,要把好文藝評論方向盤。注重文藝評論的社會效果,弘揚真善美、批駁假惡丑,不為低俗庸俗媚俗作品和泛娛樂化等推波助瀾。世界史表明,一個國家的崛起最終一定是精神的崛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顯現(xiàn)于人民精神力量的增強,“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都離不開文藝”。(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6)作家藝術家和文藝評論家不僅是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還要通過創(chuàng)作與評論的有效互動推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在時代的大舞臺上彰顯信仰之美、展現(xiàn)一個正在崛起的民族的形象,為人類文明躍升和全球善治提供中國方案,使社會主義旗幟在世界舞臺上高高飄揚。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人民性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屬性。文藝評論要在深刻理解新時代內涵的基礎上,強化直面作品和文藝實踐的“批評精神”,亟須增強評論家何為的使命感,把好影響和引導文藝創(chuàng)作的方向盤。
什么是文藝評論?所謂文藝評論就是對作家作品及文藝現(xiàn)象、文藝思潮的一種批評實踐,及其立足于專業(yè)水準的價值判斷,其核心是批評精神和價值判斷。因此,真正的文藝評論要的是批評,是批評家主體意識的張揚和基于文本闡釋基礎上專業(yè)分析的價值判斷。究其學理性而言,文藝評論作為批評,“是揭示文學藝術作品的美和缺點的科學。它是以充分理解藝術家或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所遵循的規(guī)則、深刻研究典范的作品和積極觀察當代突出的現(xiàn)象為基礎的”。(普希金1245)可見,作為一門科學的文藝評論不是作品的附庸,更不是對作者、市場和大眾的迎合。當然,此科學非實證意義上的自然科學,而是旨在發(fā)出一種人文科學意味上的獨立見解和主張,“討論瑕瑜,別裁真?zhèn)?博參廣考”。(永瑢等92)以富有思想的真知灼見啟迪作者和受眾,抵制思想的平庸和批評“三俗”之風,進而引領社會思潮和文化風尚。需要強調的是,在批評實踐中,文藝評論不能是現(xiàn)成性尺度的套用,其批評模式和話語也非一成不變,但直面作品和世界的批評精神是其不變的靈魂。
一代有一代之精神,一代有一代之文藝和文藝評論。德國大文學家歌德在《文藝談話錄》中告誡青年作家,要緊緊抓住時代,所謂抓住時代不是指能被時代潮流所裹挾,從而淪為時代大潮中的蕓蕓眾生,人云亦云,而是與時代保持一定距離,從而能夠洞察時代的紛紜現(xiàn)象,在現(xiàn)象的沉浮中把握時代精神。同樣,意大利哲學家阿甘本在《什么是當代?》中明確指出:“當代性就是一種與自己時代的獨特關系,這種關系既依附于時代,又與其保持距離。更準確地說,與當前時代的關系,正是通過與之脫節(jié),與之發(fā)生時代錯位,而依附于這個時代。那些與這個時代完全保持一致,在各個方面都完全循規(guī)蹈矩的人,并不是當代人,這正是因為他們并不打算看清時代,他們沒有能力牢牢把握住他們所看到的東西?!?轉引自藍江19)處于不同時代和國度的兩位思想家,都有著對時代性的深刻把捉。可見,只有洞悉現(xiàn)在、前瞻未來,才會真正理解“當代性”。只有站在歷史的新方位,以一種歷史性來把握“當代性”意義,才能明白它對我們意味著什么,那就是在文藝評論者面前敞開一道新的歷史視域。這道新視域要求我們重新審視世界與中國的關系,要以中國的和平崛起為方法重構世界史觀,深刻領會開創(chuàng)了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中國式現(xiàn)代化是推動世界秩序變化的重要力量之一,正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開啟世界史的“中國紀元”,文藝評論要自覺肩負起時代使命。正是時代敞開了文藝和文藝評論繁榮發(fā)展的一道視域,契合中國發(fā)展方位的變化,亟須增強文藝評論工作者的“當代性”意識。我們要明白,文藝評論家屬于時代,又是“同時代”的游離者或“他者”。猶如阿甘本所認為的,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并不意味著屬于同時代的人。在他看來,“同時代的人”屬于那些“既不與時代完全一致,也不讓自己適應時代要求的人”。(20)同時代的人“比其他人更能夠感知和把握他們自己的時代”。(20)也就是說,唯有與時代保持一定距離,并置身時代之中,才促使文藝評論家得以敏銳地感受到時代之律動。
回到當代文藝發(fā)展的現(xiàn)實境遇,新時代新征程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歷史方位,文藝評論必須深刻把握當下所處的歷史方位,增強文藝發(fā)展的時代感,樹立大歷史觀,引導當代文藝創(chuàng)作全方位全景式展現(xiàn)新時代的精神氣象?!靶聲r代是中國人民在新的考驗和挑戰(zhàn)中創(chuàng)造光明未來的時代,也是中國人民拼搏奮斗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時代?!?習近平,《在中國文聯(lián)十一大、中國作協(xié)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7)新時代是社會生產力高度發(fā)達、物質生活豐裕、精神生活需求旺盛的時代,在大眾消費的結構性變化中,精神文化消費凸顯,在技術應用本身就是文藝新業(yè)態(tài)生成的境遇下,伴隨人人都是藝術家的日常生活審美化現(xiàn)實,大眾更加注重高品位高情感高價值含量的藝術品消費,使得在社會文明程度普遍提升過程中生產更多藝術精品成為時代要求。所謂文藝精品是指“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10),它既需要藝術創(chuàng)作理念的創(chuàng)意和表現(xiàn)形式的創(chuàng)新,也需要文化產業(yè)基礎的高端化與文化產業(yè)體系的健全。首先是健全藝術創(chuàng)作體系,其次是健全藝術品交易和現(xiàn)代藝術市場體系,最后是通過引導文化消費理念、培育高品位消費者,從而為藝術繁榮發(fā)展營造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也就是說,新時代既要求文藝發(fā)展守正創(chuàng)新,以藝術創(chuàng)新為攀登時代高峰的第一要務,激勵文藝評論發(fā)展出成為文藝思想觀念和藝術表達方式創(chuàng)新的策源地和助燃劑的能力;也要求文藝評論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提升政治站位意識和世界眼光,以胸懷“國之大者”的氣魄,引導中國當代文藝在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視域下向著世界文藝的主導形態(tài)之一邁進,以訴求全人類共同價值的人類文明普遍形態(tài),為中國的文明型崛起贏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
新時代新方位提出了對文藝精品的要求,如何激勵藝術在創(chuàng)新中不斷向著高峰攀登,是時代賦予文藝評論的職責和使命。當下,信息化數(shù)字技術在經濟社會文化領域的應用推動了媒介革命,其影響所及甚至重構了社會生活的肌理,使得媒介融合成為時代表征之一。媒介融合推動藝術創(chuàng)新,增強了藝術表現(xiàn)力,使藝術新業(yè)態(tài)不斷涌現(xiàn),生成了具有時代特點的新媒介藝術。當然,對這個有著新質意味的文藝形態(tài)的命名尚未形成共識??萍假x能藝術所提升的不僅是傳統(tǒng)藝術的表現(xiàn)力和表達力,更是一種藝術新形態(tài)和文化產業(yè)新業(yè)態(tài)的生成,如何推動新媒介藝術的成熟與尋求經典化是文藝評論工作者必須面對的時代課題。創(chuàng)新是文藝的生命,創(chuàng)新既要禮敬傳統(tǒng),更要立足變動不居的現(xiàn)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創(chuàng)新精神貫穿文藝創(chuàng)作生產全過程,大膽探索,銳意進取,在提高原創(chuàng)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題材、內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動觀念和手段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種藝術要素和技術要素相輝映,讓作品更加精彩紛呈、引人入勝?!?《在中國文聯(lián)十大、中國作協(xié)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16)互聯(lián)網技術和新媒體催生了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各種藝術門類互融互通,各種表現(xiàn)形式交叉融合,互聯(lián)網、大數(shù)據(jù)、區(qū)塊鏈、人工智能、生物仿真技術等在文藝領域風生水起,不僅推動了文藝形式創(chuàng)新,還拓展了文藝空間和文藝的存在方式。在藝術創(chuàng)新的眼花繚亂中,文藝評論家要保持一份清醒,警惕技術狂歡和一味任性的飛升,使技術應用始終服務于思想內容的表達與藝術品位和審美愉悅感的提升。習近平總書記告誡我們:“必須明白一個道理,一切創(chuàng)作技巧和手段都是為內容服務的??萍及l(fā)展、技術革新可以帶來新的藝術表達和渲染方式,但藝術的豐盈始終有賴于生活。要正確運用新的技術、新的手段,激發(fā)創(chuàng)意靈感、豐富文化內涵、表達思想情感,使文藝創(chuàng)作呈現(xiàn)更有內涵、更有潛力的新境界。”(《在中國文聯(lián)十一大、中國作協(xié)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12)在文藝多元化發(fā)展格局中,伴隨消費群體的代際變化特別是Z世代的崛起,文藝新業(yè)態(tài)成為大眾文化消費的主導趨勢。微信、微博、小紅書、知乎、抖音、快手等自媒體的創(chuàng)意開發(fā),激發(fā)了普通大眾的創(chuàng)作欲和文藝創(chuàng)作實踐,使草根文藝創(chuàng)作鋪天蓋地,已然改變了文化生產、傳播、消費的態(tài)勢。大量涌現(xiàn)的新的文藝組織和文藝群體,使文藝“兩新”依托創(chuàng)意和技術的跨界融合成為繁榮文藝的有生力量,鋪天蓋地的草根創(chuàng)作和藝術生產不斷突破藝術固有的觀念、邊界。一方面,技術應用下的藝術創(chuàng)新豐富著人們對藝術的感知,拓展了藝術存在的廣闊空間,為中華美學精神的當代表達夯實了受眾基礎,極大地增強了大眾的文化獲得感。另一方面,文化內容的相對過剩,并沒有滿足人們求新的欲望和心理需求,人們反而愈加陷入某種心理的虛空和精神的饑渴,甚至陷入審美疲勞的泥淖。這種境況引發(fā)了人們對技術促進藝術創(chuàng)新的思考,也愈加凸顯了文藝評論的不可缺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要通俗,但絕不能庸俗、低俗、媚俗。文藝要生活,但決不能成為不良風氣的制造者、跟風者、鼓吹者。文藝要創(chuàng)新,但決不能搞光怪陸離、荒腔走板的東西。文藝要效益,但決不能沾染銅臭氣、當市場的奴隸。創(chuàng)作要靠心血,表演要靠實力,形象要靠塑造,效益要靠品質,名聲要靠德藝。”(15)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為新時代文藝工作者包括文藝評論工作者深刻理解藝術創(chuàng)新提供了思想指南。
當前,人們對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認知越來越深刻、感受越來越強烈,對技術在社會生活包括文藝領域的廣泛應用有著充分的感知,對技術促進藝術表現(xiàn)形式創(chuàng)新和文藝新業(yè)態(tài)的生成很敏感,但對文化及其創(chuàng)意對社會生活的深刻影響還缺乏真切體驗。事實上,正是文化創(chuàng)意和技術應用的互為表里重構了當代社會生活的肌理,豐富了人們的文化心理體驗和審美情感表達,促使科幻文學、網絡文學和數(shù)字化藝術等大行其道,使得高科技與高情感平衡的文藝符號成為界定新時代的表征之一。文化引導未來,“今天,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實際上都通過許多措施來促進文化,從通過立法來保護歷史遺產到執(zhí)行種種規(guī)劃、計劃和政策來引導文化發(fā)展和增加公民參與文化生活”(謝弗1—2)。新時代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推動人民大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離不開蘊含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高品位多樣化精神食糧的有效供給,既要有頂天立地的經典大作,也要有鋪天蓋地的草根創(chuàng)作,其價值共享的指向清晰明確。創(chuàng)新是新發(fā)展理念之首,也是文藝的生命。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精益求精、勇于創(chuàng)新,努力創(chuàng)作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yōu)秀作品?!?《在中國文聯(lián)十一大、中國作協(xié)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10)中國式現(xiàn)代化開創(chuàng)了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實踐與理論創(chuàng)新,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視域下的文藝評論,不僅要有勇氣和能力成為新時代文藝思想與藝術表達方式、文藝表現(xiàn)形式與文藝業(yè)態(tài)創(chuàng)新的策源地,更要擔當引領創(chuàng)新方向和對技術狂歡的批判反思使命。
立足新時代新方位,文藝評論工作者要提升人格修養(yǎng)、理論素養(yǎng)和政治站位意識,這是推動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高質量發(fā)展和把好方向盤應有的自覺,更是一名優(yōu)秀文藝評論工作者的使命追求。
究其人格修養(yǎng)而言,文藝評論家不僅要真誠地對藝術作品別裁真?zhèn)?做出價值評判,還要激勵藝術家在引領社會風尚上率先垂范?!傲⒌聵淙说娜?必先立己;鑄魂培根的人,必先鑄己?!?習近平,《在中國文聯(lián)十一大、中國作協(xié)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14)文藝承擔著成風化人的職責,這一定位深刻影響著新時代文藝評論家的品格修養(yǎng)。“立文之道,惟字與義。”文藝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為時代的號角,文藝評論家要為形成良好的文藝生態(tài)和創(chuàng)作導向作出表率,只有敬畏藝術、揚棄“酷評”、剜出“爛蘋果”,賦予文藝評論應有的“批評精神”,使藝術在回歸本源過程中向著人的精神自由和全面發(fā)展的境界邁進,才能真正引導文藝在培根鑄魂上展現(xiàn)新?lián)?為中華民族實現(xiàn)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在文藝批評實踐中,文藝評論的價值引導不是某種獨斷,而是在“和而不同”基礎上的倡導和鼓勵自由競爭,這既是文藝評論工作健康發(fā)展的底線原則,也是文藝評論工作者應有的人格修為。為了給人民提供高品質的精神食糧和實現(xiàn)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文藝評論既要為大眾甄別好的藝術作品,更要尊重藝術規(guī)律,積極促進多元文藝形態(tài)的自由競爭,以“和而不同”的包容性理念發(fā)揮主流文化價值觀對多元文藝形態(tài)的規(guī)范與引領,這是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者應有的文化自覺。
首先,文藝評論工作者面對作品和文藝現(xiàn)象要有一顆真誠的敬畏之心。文藝創(chuàng)作需要理論批評家的評論,可能是為批評家的人格所感召,但未必認可批評家的理論指導;同時,理論批評家更多地在努力探討文學藝術之道,也未必積極主動地投身對現(xiàn)實創(chuàng)作的評論,這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二者之間的隔閡。如果這是當代文藝評論工作的難題,則需要雙方同情之理解和相互成全。理論批評家要寫出更多讓作家、藝術家信服的評論文章,同時,作家、藝術家也要在遵循文藝之道的同時,有著攀登時代高峰的勇氣和自覺,創(chuàng)作出不負時代、讓理論批評家仰視膜拜的千古名篇。說到底,評論與創(chuàng)作是一種你-我之間的交流對話,我們不能以某種原則規(guī)制藝術創(chuàng)作,而是以某種價值和審美理念啟迪藝術創(chuàng)作,在創(chuàng)作自由中訴求某種目的;同樣,也不能以某種原則束縛文藝評論,使其成為某種原則或政策的注腳?!拔覀儾粦斠笤u論家根據(jù)人們普遍同意的標準證明各種批評性判斷有根據(jù),而是應當尋求一種不同的模型,后者將使我們更充分地理解評論家是怎樣作出批評性論斷的?!?謝潑德117)事實上,好的評論文章不是理論家唯我獨尊的概念空轉,也不是脫離文藝作品整體性審美意蘊的自說自話的霸道闡釋,更不是把藝術同化于思想進而馴服藝術、控制藝術的手段,而是一種相互敞開的主體對話,有著對藝術豐富能指的敬畏和明確所指訴求的悉心領會與深度發(fā)掘,旨在把蘊藏其中的寶藏揭開給人看。總體來說,創(chuàng)作與評論的有效互動,應當具有內動力,是藝術生命力的自然律動,而不僅僅依靠外在性提倡。究其根本,倡導僅僅是一種助燃劑,藝術之火的勃勃生機有賴于藝術內在的質地,這是長期存在的一而二、二而一的問題。文藝評論不僅要立足文化現(xiàn)實和當下的文藝實踐,更要前瞻未來發(fā)時代之先聲。面對中華民族史詩般的磅礴實踐,一方面呼喚新時代的李白、杜甫、蒲松齡、曹雪芹,一方面期盼新時代的《文心雕龍》《詩品》《人間詞話》。
其次,文藝評論工作者的人格修養(yǎng)還體現(xiàn)在對“批評精神”的堅守上。文藝批評要的是批評,“批評精神”是文藝評論的靈魂和文藝評論工作者追求的人格修為。對于“批評精神”,美國文學理論家、批評家喬治·斯坦納有過闡述。首先,“批評向我們表明什么需要重讀,如何重讀”。(斯坦納14)其次,批評行使監(jiān)督和溝通的功能。再次,批評“關注于對同時代文學的判斷”。在筆者看來,其對“批評精神”的理解頗為妥帖,尤其是第三點,對當代文藝評論家來講尤為重要。所謂“批評精神”就是要敢于直面當代文藝創(chuàng)作并作出價值判斷,這是對一個評論家人格修養(yǎng)以及是否有擔當?shù)臋z驗。斯坦納認為:“批評家對于同時代的藝術有特殊的責任。他不但必須追問,是否代表了技巧的進步或升華,是否使風格更加繁復,是否巧妙地搔到了時代的痛處;他還需要追問,對于日益枯竭的道德智慧,同時代藝術的貢獻在哪里,或者它帶來的耗損在哪里。作品主張怎樣用什么尺度來衡量人?這不是一個容易系統(tǒng)闡述的問題,也不是一個能夠用萬能的策略對付的問題?!?16)
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者亟須提升理論素養(yǎng)。恩格斯指出:“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反杜林論〉舊序·論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437)首先,要提升對何謂好的作品的審美判斷力的理論修養(yǎng)。通常,一篇好的評論文章不會停留于印象式點評上,即使是古代的詩文評,也有著理論的形而上意味和邏輯的自洽性,這是價值判斷持論公允的保障?,F(xiàn)代文藝評論更是離不開邏輯的支撐和理論的指引,既有對文藝史的洞悉和經典作品的滋潤,又有對當下文藝創(chuàng)作的犀利洞察,這樣才能為文藝評論迎來榮光和尊嚴。如何評判一部作品是好的作品?在德國哲學家康德看來,好的作品是美的藝術,美的藝術不等于快適的藝術和機械的藝術。藝術固然是人的自由創(chuàng)造的產物,但它卻不應“露出一點人工的痕跡來”?!懊赖乃囆g是一種意境”,意境在作品中的涵潤是極其自然的,或者說,自然而然的風致本身即是美的藝術意境的應有之義。像藝術的自然才是美的自然,同樣,像自然的藝術才是美的藝術。美的藝術的“自然”氣質在于藝術作品中的“意圖”隱而不露,其形式的合目的性要求它不落于任何人為造作??档抡J為藝術創(chuàng)作當然不是全然無意,但如果意圖與感官快樂相偕只能是“快適的藝術”,其目的是與被視為單純感覺的表象相伴的愉快——享樂的藝術,這種取悅感官的“快適的藝術”除了供人們一時的歡娛和消遣外別無深趣。如果意圖“在于產生出某一確定的客體[概念]”,那這“只能通過概念來令人愉快滿意”的“客體”只能把人引向某種認識或說教的目的,于是便有了那種不是藝術的藝術即“機械的藝術”?!懊赖乃囆g作品里的合目的性,盡管它也是有意圖的,卻須像是無意圖的,這就是說,美的藝術須被看作是自然,盡管人們知道它是藝術。”(康德152)關鍵在于審美判斷的那種“合目的性”,以反省的判斷力而非以官能感覺為準則的藝術促進著心靈諸力的陶冶,以達到社會性的傳達作用。也就是說,美的藝術是一種表現(xiàn)方式,這種表現(xiàn)方式以自身為目的,雖然沒有外在目的,卻仍然會在社會交際中促進心靈能力的陶冶。可見,一種愉快的普遍可傳達性在自身的概念中包含這樣的意味:這種愉快不是來源于單純感性的一種快樂,而必須是一種反思。因此,審美的藝術,作為美的藝術,是以反思判斷力而不是以官能感覺為準則的。美的藝術品作為天才作品除了合于鑒賞的尺度外,最重要的還在于它須有“精神”或“靈魂”?!熬馵靈魂]在審美的意義里就是那心意付予對象以生命的原理”(159),所謂“精神”就是那種能夠在“自己的內心里”萌生出作為“最高的范本”“審美的原型”的審美觀念,并把它以可能盡致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審美是一種能力,創(chuàng)作出美的作品不僅需要天賦和對經典作品的悉心揣摩,更要注入精神和靈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把美的價值注入美的藝術之中,作品才有靈魂,思想和藝術才能相得益彰,作品才能傳之久遠?!?《在中國文聯(lián)十一大、中國作協(xié)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10)審美觀念賦予作品生命而使作品有“精神”,這“精神”(靈魂)作為審美觀念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不能求之于人的心靈之外,它“必須每人在自己的內心里產生出來”,卻又不是每個經驗的個體都可以使這應當?shù)摹氨仨殹背蔀楝F(xiàn)實的“能夠”。在康德看來,所謂“精神,在審美的意義上,就是指內心的鼓舞生動的原則”。(158)這個原則不是別的,正是把審美理念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文學評論是與作品的精神或靈魂的交流對話,文藝評論工作者要有洞悉作品好壞的審美判斷力和理論素養(yǎng)。
其次,文藝評論工作者要增強駕馭批評標準的能力,使其有能力自由地出入批評標準的有無之間。在文藝批評實踐中,文藝評論者對作品的評判都會遵循某些標準,或者基于某種立場作價值判斷。中外文藝史表明,正如有著創(chuàng)新沖動的文藝作品往往是無法之法的產物,某些合乎公認批評標準的作品未必是文藝精品,或者換句話說,某些現(xiàn)成性批評標準原本就是用來被打破的,任何有獨創(chuàng)性的藝術家都會對一些藝術原則有所突破。試看,當代戲劇創(chuàng)作有多少會遵循亞里士多德的悲劇理論?當代詩歌創(chuàng)作又有多少遵守鐘嶸的《詩品》?因此,好的文藝評論家對作品的批評通常游走于標準的有無之間。誠然,任何批評標準的提出都有其藝術史、學術史的價值,但不能因此使之僵化為某種現(xiàn)成性規(guī)制。有學者指出:“在文學史上常常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每當人們把一種特定的文學風格的各種特征以編纂成法典的形式嚴格地確定下來的時候,就會有人創(chuàng)作出對這些規(guī)則毫不在意的偉大的文學作品。”(謝潑德116—117)可以說,正是一系列突破原則的偉大作品構成了文藝史上前后相續(xù)的典范,形成一個又一個藝術高峰,建構了人類文明史上璀璨的文藝經典。文藝發(fā)展史一再表明,好的藝術作品未必合乎某種現(xiàn)成性標準,作為對某種價值的突破,它自身會成為一種新的典范。因此,好的評論不是機械地、教條地運用批評標準,而應當是對何謂好的作品的一種啟發(fā)和引導。有別于某些批評流派對藝術自主性、審美自律性的捍衛(wèi),新時代文藝評論既要強調批評標準的“有”,不僅要促進文藝創(chuàng)作涌現(xiàn)更多藝術性和審美意義上好的作品,這些作品以其目的(無目的的合目的性——為著民族復興和國家崛起)的融入激發(fā)當代中國人的意志,在獲得身心愉悅的滿足中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還要以其對“虛靈的真實”的價值祈向關注“無”,強調好的文藝作品猶如挖掘不盡的富礦,蘊含哲思境界無限拓展的價值根荄。今天,我們正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關鍵時期,需要文藝為精神強起來奠基。“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都離不開文藝。”(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6)新時代文藝評論要在批評標準的有無之間,引導社會主義文藝為社會培根鑄魂,使自身成為有精神和靈魂的人民的文藝。
再次,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者要把好文藝評論方向盤,亟須提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素養(yǎng)。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評論建設,增強朝氣銳氣,發(fā)揮引導創(chuàng)作、推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作用?!?《在中國文聯(lián)十一大、中國作協(xié)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18)不同于唯美主義或為藝術而藝術的批評觀,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鮮明地亮出自己的立場和批評標準,主張有導向性和價值傾向性的批評,尤其強調發(fā)揮文藝的社會功能,但也從來沒有忽視對藝術卓越性的追求和對藝術價值的肯定,更不會以所謂宣傳去侵犯或損害文藝的自主性和審美自律性(對主題創(chuàng)作的評論會更加注重作品的藝術表達能力和審美想象力)。恩格斯指出:“席勒的《陰謀與愛情》的主要價值就在于它是德國第一部有政治傾向的戲劇?,F(xiàn)代的那些寫出優(yōu)秀小說的俄國人和挪威人全是有傾向的作家??墒俏艺J為傾向應當從場面和情節(jié)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而不應當特別把它指點出來;同時我認為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寫的社會沖突的歷史的未來的解決辦法硬塞給讀者?!?384—385)作為對經典作家文論思想的傳承,毛澤東同志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缺乏藝術性的藝術品,無論政治上怎樣進步,也是沒有力量的。因此,我們既反對政治觀點錯誤的藝術品,也反對只有正確的政治觀點而沒有藝術力量的所謂‘標語口號式’的傾向”(69)。在黨的文藝領導權建構中,文藝批評是文藝界的主要斗爭方法之一,需要在實踐中正確把握文藝批評的標準?!拔覀兊呐u,也應該容許各種各色藝術品的自由競爭?!?69)打擊敵人需要有力量的文藝作品,“雖然《講話》自始至終僅僅從政治出發(fā)談文藝,但因為它遵從豐富的革命歷史經驗及其嚴格的政治邏輯,客觀上為‘新人’的文化世界和審美世界厘定了終極性的歷史內容:它就是人類追求普遍的(而非特權性質的)平等、自由、解放的集體斗爭經驗的史詩性自我表達”(張旭東16)。這是《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得以超越特定歷史語境而具有創(chuàng)造性理論應有的普遍性價值之所在。究其現(xiàn)實性,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觀所堅持的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批評標準,是在一種何謂好的作品的典范意義上的價值引導,它不是一種僵化的現(xiàn)成性尺度,更不是某種具體原則的硬性規(guī)定,而是一種“虛靈的真實”的價值祈向,表征著人民的文藝、社會主義文藝應有的價值追求和審美理念表達。究其批評活動的展開,是在深刻洞察作品意味的基礎上與作者、受眾和世界的對話,既然是一種對話,就不是簡單地給出某種結論,也不是強迫作者和受眾被動地接受,而是在闡釋中形成一種共情、共鳴的共在關系,是一種既突破批評標準又合乎某種標準的存在。這也是發(fā)現(xiàn)藝術精品、推動文藝經典生成的過程,這種發(fā)現(xiàn)是對藝術作品某種優(yōu)秀特質的闡釋,猶如深入富礦腹地而有著廣闊的闡釋空間。唯此,經由文藝評論的價值發(fā)現(xiàn)和審美闡釋,文藝經典在評論中不斷生成和重構,由此使當代文藝精品不斷邁向文藝經典化,進而彰顯新時代文藝評論以多維度藝術價值闡釋引導藝術創(chuàng)作從“高原”向“高峰”攀登的使命感。
立足新時代文藝繁榮發(fā)展的多元化格局,從不避諱立場的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面對作品的存在更是需要把文藝的政治性表達,自覺地轉變?yōu)槲乃嚺u的審美判斷和評論者內部立場、趣味、流派、創(chuàng)作理念與手法之間的爭論,藝術的百花齊放和思想觀點的百家爭鳴必然反映社會領域價值和意識形態(tài)立場的多樣化,必須正確區(qū)分學術問題和政治問題,準確把握黨性和人民性的關系、政治立場和創(chuàng)作自由的關系。充分激發(fā)藝術創(chuàng)作的活力、創(chuàng)造性、想象力,包括藝術的賦形能力和批評領域的概念建構、理論分析和方法論創(chuàng)新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開展文藝批評活動、把好文藝評論的方向盤,是黨領導文藝工作的方式之一。“要尊重文藝工作者的創(chuàng)作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勞動,政治上充分信任,創(chuàng)作上熱情支持,營造有利于文藝創(chuàng)作的良好環(huán)境?!?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8)在一定意義上,對作品的評論是一種藝術再創(chuàng)造,正如好的作品本身是對批評標準的突破而構成新的典范,好的評論同樣不是拿現(xiàn)成性尺子去衡量一部創(chuàng)新性作品,而是一種立足敞開的藝術世界,對某種價值發(fā)現(xiàn)的闡釋而非詮釋,是對心目中“虛靈的真實”的某種價值祈向和引導,高揚的是一種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
最后,文藝評論工作者理論素養(yǎng)的提升還體現(xiàn)在立足你-我間性關系基礎上的文本細讀能力提升。究其根本,文藝評論的基本功訓練離不開文本細讀能力的培養(yǎng),這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種理論素養(yǎng)。文本細讀不是冰冷的文字閱讀,它是一種溫情的傳遞和人性的相互喚醒。好的評論與作品之間是一種惺惺相惜的知音關系,是一種相互發(fā)現(xiàn)和吸引的相見恨晚。評論在直面作品時面對的何嘗不是世界和人生?是一種發(fā)自內心的價值感悟和油然而生,同樣是一種藝術地把握世界和社會生活的方式。唯美主義詩人王爾德把評論視為“創(chuàng)作中的創(chuàng)作”,是一種藝術,批評家就是藝術家。他在《作為藝術家的批評家》中認為:“最高的批評,它批評的不僅僅是個別的藝術作品,而且是美之本身?!?王爾德130)因此,文藝評論不是作品的簡單詮釋者,而是立足文本細讀基礎上的思想價值發(fā)現(xiàn)者和闡釋者,更是某種思潮和創(chuàng)作導向的引領者。優(yōu)秀的文藝評論是一種在細讀文本基礎上的價值發(fā)現(xiàn)和價值創(chuàng)造,它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創(chuàng)新。遍覽中外藝術發(fā)展史,在那些傳承至今,為人津津樂道的經典名著背后,無不有著揭示其為他人所未見、洞悉奧秘的經典評論名篇??梢哉f,創(chuàng)作與評論是相互激發(fā)促進的共在關系,它們一同敞開世界和歸隱大地,盡管在到來的時間中,創(chuàng)作和評論并非同步,而往往存在時間上的錯落性。因此,中外藝術發(fā)展史上既有數(shù)不盡的藝術創(chuàng)作經典,也有著膾炙人口的評論佳篇。中國四大古典名著和金圣嘆、脂硯齋、王國維的評點分不開,湯顯祖《牡丹亭》的流行和李漁的《閑情偶寄》不無關聯(lián),現(xiàn)代文學史上李長之對魯迅作品的評論、李健吾對沈從文作品的點評等也已成為經典;古希臘藝術的經典性地位同樣不可缺失黑格爾、馬克思的評點,俄羅斯三大著名批評家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為俄國文學贏得了世界性地位,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清代袁枚曾指出:“作詩者以詩傳,說詩者以說傳,傳者傳其說之是,而不必盡合于作者也?!?495)這顯然是對評論獨立性與批評能力的肯定,從中見出真正的批評是在對作者、作品的理解甚至是同情的理解基礎上的價值發(fā)現(xiàn),而不是以某種現(xiàn)成性尺度進行的機械衡量。固然,任何批評都是依循某種批評標準的評論,但所謂標準必然內化于思想價值闡釋中,有著對歷史的反思、現(xiàn)實的考量和對未來的展望,是對世界和社會生活的把捉,從中顯現(xiàn)出一種獨特眼光和視野,是一種發(fā)自心底的情感交流與思想對話。如果說,優(yōu)秀文藝作品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創(chuàng)造能力和水平,那么,對作家藝術家而言,須把創(chuàng)作生產優(yōu)秀作品、文藝精品作為安身立命之本,對文藝評論家而言就必須以高質量、有思想價值含量的創(chuàng)造性評論為立足之基,這樣才能構筑新時代中國文藝發(fā)展的“龍文百斛鼎,筆力可獨扛”之勢。
還需提及的是,在新時代強化理論修養(yǎng)既指向評論者自身,也指向大眾。當前,正在建設學習型社會,倡導終身學習,普遍重視大眾閱讀,遍及全社會的公眾文化服務均等化滿足著大眾閱讀的基本需求,各類講座更是推動了理論普及化。培養(yǎng)大眾的理論素養(yǎng),原本就是社會主義新人和實現(xiàn)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應有內涵。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注重文藝大眾化,強調普及之于普通民眾的重要性,是因為所面對的是沒有知識也沒有受過多少教育的勞動大眾,經由普及提高他們的思想意識,使其團結起來抵御外侮;今天,高等教育已經大眾化了,人民普遍受過良好的基本文化知識教育,并有著強烈的理論認知訴求,全面素養(yǎng)特別是理論素養(yǎng)的提升成為今日社會文明程度提高的應有之義。因此,在文藝繁榮的時代大舞臺上,文藝評論的重心要從當年的大眾化落到今日的化大眾上,唯此才不會使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訴求落空。
倡導強化文藝評論家的理論素養(yǎng),不是要把批評文章寫成“掉書袋”“言必稱希臘”,更不是在評論文章中讓概念術語滿天飛。文藝評論當然離不開對作品的闡釋,這種闡釋固然有理論框架和概念術語,但絕不是以犧牲作品藝術特性為代價的簡單粗暴的斷制,而是以理性的方式在尊重藝術特性基礎上的一種意義世界的敞開。如果說,藝術是一種有機的整體性的存在,那么,文藝評論同樣是一個灌注生氣的生命體,有著自己的命運。究其文藝特性而言,藝術世界既是符號的世界,又是意義的世界,文藝評論是打開這個世界的一道亮光和視域,是切近藝術世界的一種方式,而不是一個粗暴的硬性的闖入者,恰恰相反,它是一種柔性的審美遭遇。其中不乏矛盾沖突、妥協(xié),但更多的是同情之理解、坦誠之溝通、思想的鏡鑒和相互成全,旨在共同守護精神自由的世界與對意義的追尋。說到底,文藝評論家不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立法者,而是作品意義的闡釋者和文藝田園良好生態(tài)的守護者,它剔除的是稗草,呵護的是良苗。因而,當我們倡導藝術創(chuàng)作抵制“三俗”之風時,更要警惕文藝評論本身為“三俗”之風所裹挾,還要警醒文藝評論滑向空洞化、概念化和非及物化。我們越來越認識到,為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蓄積精神力量,文藝評論是影響文藝創(chuàng)作、引導文藝創(chuàng)作、激勵藝術創(chuàng)新和鼓勵藝術自由競爭的有效方式,也是我們黨成功領導文藝工作的有效手段。事實上,只有在競爭中進行學術爭鳴才能形成創(chuàng)作共識、評價共識、審美共識,實現(xiàn)創(chuàng)作者與評論者的情感共情與思想共鳴。這一目標訴求離不開深厚的理論素養(yǎng)的積累。
立足新時代新方位,文藝評論家還要增強政治站位意識,這在某種程度上理應是有追求的文藝評論家的自覺。所謂政治站位意識是指一種人民立場的天下情懷,不是狹隘的政黨利益。究其社會性而言,政治站位意識旨在強化文藝評論工作者要胸懷民族復興的偉業(yè),引導文藝走出自言自語和杯水風波的泥淖,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助力國家軟實力的提升。對于社會主導文化形態(tài)、社會主流文化價值觀傳播而言,增強政治站位意識理所當然,這其中包含著對社會主義文藝、人民的文藝的期待。作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一種自然融入,它之于新時代文藝發(fā)展不是底線要求,而是一種倡導意義上的激勵,鼓勵新時代文藝創(chuàng)作觸及時代的思想高度,自覺肩負時代使命。今天,文藝創(chuàng)作依然面臨準確把握黨性和人民性、政治立場和創(chuàng)作自由的關系問題。文藝評論在引導藝術創(chuàng)作為什么人和如何為上不能發(fā)生偏差,尤其需要鼓勵藝術家胸懷天下,眼睛向著人類文明的方向用力,以一顆真誠的心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為追求藝術卓越性和思想觀念創(chuàng)新保駕護航。文藝評論唯有站得高、望得遠,才能真正把握藝術作品的“哲思”內核,為藝術創(chuàng)新?lián)u旗吶喊。
今天,提高政治站位意識旨在強化新時代藝術應有的天下情懷和人類文明視野,不能囿于民族的地方的文化(文化部落主義)立場,尤其不能自我狹隘化。誠然,任何文化藝術都是源自地方的民族的,尤其作為創(chuàng)作主體的藝術家都有其身份認同和國籍(祖國),但在全球化運動日益深入和共同人性的觀念成為普遍共識的語境下,文藝評論更應著眼于藝術觀念的超越性和對普遍文明價值的訴求,契合世界秩序與中國發(fā)展方位的變化,倡導超越藝術的本土性與特色論而訴求藝術的世界性。既要有勇氣與世界藝術平視,更要有能力和使命自覺引導世界文藝的發(fā)展方向?!霸绞敲褡宓脑绞鞘澜绲摹笔菤v史的產物,有其適用的范圍和界域,它凸顯了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性而有意弱化了人類文明價值的普遍性,是一種片面性的藝術真理觀。從歷史的中國走來的當代中國,不僅有著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架構,更是傳承了一種普遍主義的文明觀,這使得“天下情懷”成為中國藝術的文化基因。因此,在當下語境強化“天下情懷”是提高站位意識的應有之義,所謂以藝通心溝通世界的價值共享,也有賴于此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文藝支點。它之于新時代的藝術和文藝評論,需要強化“世界的就是中國的”藝術價值追求,彰顯新時代中國文化氣象與人類文明普遍價值訴求的正向關系,促使藝術發(fā)展回歸藝術本性,增強藝術的使命感,助力中華文化躍升為全球化舞臺上的高位態(tài)文化或世界主導文化形態(tài)之一。
此外,提升文藝評論工作者的政治站位意識,還包括正確處理藝術和市場的關系問題。如何引導藝術家處理好文藝創(chuàng)作和市場的關系是增強文藝評論當代性的體現(xiàn),文藝評論導向是健全現(xiàn)代文化市場體系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深刻影響著藝術創(chuàng)作的價值追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藝術作品經濟價值的實現(xiàn)以及文化的公共性、社會性功能的發(fā)揮都離不開市場,文化市場體系越是健全和良性互動,越是有利于促進文藝精品的生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要堅守文藝的審美理想、保持文藝的獨立價值,合理設置反映市場接受程度的發(fā)行量、收視率、點擊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標,既不能忽視和否定這些指標,又不能把這些指標絕對化,被市場牽著鼻子走?!?《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21)伴隨文化時代的來臨,文化經濟化、經濟文化化、政治經濟文化一體化的世界趨勢越發(fā)顯著,盡管遭遇全球化逆流和回頭浪,“斷鏈脫鉤論”一時甚囂塵上,但文化全球化、全球文藝的交流互動依然是主潮。當代藝術和文化產業(yè)的市場基因,決定了在市場經濟語境下強化文藝評論的政治站位意識,有利于在兩個效益統(tǒng)一中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文藝發(fā)展方向。
契合世界秩序的變化與中國發(fā)展的新方位,文藝評論家亟須回應“時代之問”和“世界之問”,增強使命感。新時代中華民族邁向強起來的新征程,是14億中國人在偉大實踐中奮斗出來的,也是當代中國文藝以其特殊的聲響與色彩召喚激發(fā)出來的,越來越成為“世界的中國”亟須文藝在鑄牢中華民族強起來的根基中點燃國民精神的燈火?!罢軐W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馬克思6)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文藝應具有“改變世界”的能動性,而格外看重在各個歷史階段的人民反抗斗爭中產生的、具有革命性質的文藝作品,對其進步內容和現(xiàn)實意義給予闡發(fā)、褒揚。
邁入中華民族強起來的新時代,有效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自然不能缺失文藝評論的價值導向。1840年以來的舊中國跌入歷史的谷底,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淪為被列強蹂躪的一盤散沙,正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使廣大人民團結起來,推翻了三座大山,使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拉開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帷幕,使中華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空前提高。在中國共產黨掌握中國文化領導權過程中,經由思想啟蒙和文藝大眾化道路的普及與提高,文藝在團結人民、抵御外侮、鼓舞人民斗志、爭取新中國的獨立和解放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也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改革開放中發(fā)揮了思想解放和鼓舞人心的作用,文藝評論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覷。新時代強起來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訴求目標,文藝和文藝評論的作用格外凸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什么要高度重視文藝和文藝工作?這個問題,首先要放在我國和世界發(fā)展大勢中來審視?!?《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中國所處的歷史新方位和越來越成為“世界的中國”的現(xiàn)實境遇,決定了“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習近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5)。契合世界秩序的變化以及文化地位和作用的全球凸顯,以及正在經歷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文藝和文藝評論在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以文藝價值共享促進世界民心相通、贏得廣泛國際認同等方面有著難以盡述的價值。
新時代是中華民族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需要中華民族始終保持一種昂揚勃發(fā)的進取狀態(tài),要時時警惕精神懈怠的危險,尤其需要文藝作品激發(fā)人民的奮進意志,鞏固中華民族共同奮進的思想基礎。基于此,2022年中國作協(xié)黨組啟動了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和新時代山鄉(xiāng)巨變創(chuàng)作計劃,旨在以文學力量助力中華民族強起來。同樣,新時代文藝評論家要把激發(fā)藝術創(chuàng)作活力、增強人民精神力量視為首要任務,著力于藝術價值的闡釋和保持意義批判的蓬勃活力。也就是說,文藝評論不僅有能力洞察文藝作品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而且要善于闡發(fā)作品所蘊含的精神力量,以精神之燈火照亮人民的精神世界,并令人信服地表明這種闡發(fā)是有意義的?!昂玫奈乃囎髌肪蛻撓袼{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3)如果一部作品缺乏思想精神力量,其藝術價值、審美價值也是有限度的。也就是說,我們不是從單一尺度來評價一部作品的價值,而是從人民的歷史的美學的藝術的標準相交織形成的“虛靈的真實”來理解和闡釋其多維價值。
助力新時代中華民族強起來,文藝評論要在傾聽時代聲音過程中回應“時代之問”。什么樣的文藝是新時代所需要和倡導的?文藝評論要在為時代鼓與呼中擔當價值發(fā)現(xiàn)與價值創(chuàng)造的使命。一個時期,創(chuàng)作者心情浮躁、精神貧弱、價值缺失、魂無定所,個性化寫作現(xiàn)象嚴重。心中沒有人民,筆下沒有乾坤,既喪失藝術追求,也談不上審美情趣;既忘記責任擔當,也缺乏藝術理想的現(xiàn)象比較嚴重。其突出表現(xiàn)就是“浮躁”,創(chuàng)作成為發(fā)財?shù)氖侄?批評(紅包評論)成了致富的工具。文藝上的浮躁現(xiàn)象折射出的是社會的浮躁、思想的虛空和精神的自甘墮落。在資本趨利的角逐中,某些內容生產趨向利益化,在資本控制下出現(xiàn)了消費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泛濫現(xiàn)象。唯此,《意見》指出,要開展專業(yè)權威的文藝評論,把好文藝評論的方向盤。健全文藝評論標準,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政治性、藝術性、社會反映、市場認可統(tǒng)一起來,把社會效益、社會價值放在首位,不唯流量是從,不能用簡單的商業(yè)標準取代藝術標準。嚴肅客觀評價作品,堅持從作品出發(fā),提高文藝評論的專業(yè)性和說服力,把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yōu)秀作品推介給讀者觀眾,抵制阿諛奉承、庸俗吹捧的評論,反對刷分控評等不良現(xiàn)象。堅守作為文藝評論靈魂的“批評精神”,就是旨在提高文藝作品的思想水準和藝術水準,堅持以理立論、以理服人,增強朝氣銳氣,做好“剜爛蘋果”工作。文藝評論之批評,不是咄咄逼人,而是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啟示受眾,什么樣的作品應該肯定和贊揚,什么必須否定和反對,以理服人地引導大眾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只有深刻理解時代之需,才能真正明白文藝評論為何要在引導文藝創(chuàng)作的價值取向、推動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方面落到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上,文化強民族強,一個國家的崛起一定顯現(xiàn)于精神的崛起。精神和靈魂不是空洞的存在,它取決于一個民族精神食糧的質地和審美品位的培育?;诖?在文藝批評實踐中,文藝評論要自覺地“倡導健康文化風尚,摒棄畸形審美傾向,用思想深刻、清新質樸、剛健有力的優(yōu)秀作品滋養(yǎng)人民的審美價值觀,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來”(習近平,《在中國文聯(lián)十一大、中國作協(xié)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10)。
堅定文化自信同樣是時代之需,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者要自覺踐行于批評實踐中。中國式現(xiàn)代化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強起來的基礎是精神文化的獨立自主和文化自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把作品在國外獲獎作為最高追求,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東施效顰,熱衷于‘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歷史化’、‘去中國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絕對是沒有前途的!”(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5)黨和國家的文藝政策所需,要求文藝評論自覺擔當起在文化強國建設和民族偉大復興中“國之大者”的使命,并深刻領會其內涵,這也是我們在前面強調增強政治站位意識的緣由之所在。因此,為新時代鼓與呼,今日之文藝評論不能成為世界舞臺上某種強勢話語的依附者和流行時尚符號的追隨者,更不能套用西方理論剪裁中國人的審美,而是在全方位全景式展示當代中國人的史詩般創(chuàng)造中,以中國理論和中國話語有效闡釋中國文藝實踐和大眾審美經驗,以當代文藝的繁榮堅定中國人的文化自信,為中華民族邁入強起來的新時代注入強大的文藝力量。
有效回應“世界之問”是新時代文藝評論胸懷“國之大者”的自覺。新時代文藝評論在引導文藝邁向世界主流文藝形態(tài)過程中,要以訴求人類文明的普遍性價值回應“世界之問”,為在世界舞臺上建構可親、可敬、可愛的中國形象提供文藝支撐。一個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顯現(xiàn)于精神的崛起,其文藝作品往往展現(xiàn)出一種世界氣象和對人類文明價值的普遍訴求。隨著中國越來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中國所面對的問題就是世界的問題,中國文藝所達到的思想高度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中華文化在世界舞臺上的位態(tài)。以文化人,能夠凝結心靈;以藝通心,更易溝通世界。新時代文藝評論的思想高度對越來越走上世界舞臺的藝術的胸懷和氣魄有著深刻影響,甚至需要文藝評論旗幟鮮明的價值引導,為增強世界民心相通提供支撐力量。唯此,新時代文藝評論要增強文化主權意識,為中國的文明型崛起提供思想理論資源。越來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是中國新的歷史方位,經濟發(fā)展起來之后,民族形象的塑造、核心價值觀的引領、民族精神的凝聚、中華文化新輝煌的創(chuàng)造被提上發(fā)展日程。展示什么樣的中國形象和民族精神至關重要!隨著世界秩序的變化,崛起的中國要為世界進步和人類文明躍升作更多貢獻。隨著中國歷史方位的變化,當下的中國越來越成為“世界的中國”,我們不能再滿足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共識,而要在“世界的就是中國”的話語權提升過程中,在促進世界文藝生態(tài)健全過程中發(fā)揮引領發(fā)展方向的勇氣和能力;同時,文藝評論還要以胸懷“國之大者”加強世界民心相通,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文藝支點。
當下,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波詭云譎,人類文明躍升徘徊在新的十字路口,全球治理和世界秩序充滿了諸多不確定性。世界怎么了?中國怎么辦?文藝發(fā)展需要為人類文明躍升啟示方向,有著“天下基因”的中國文藝要胸懷“國之大者”,擔負起在世界舞臺上助力中華文化從對世界進步貢獻者向引領者角色轉變的使命。相應地,文藝評論要以價值發(fā)現(xiàn)、價值創(chuàng)造激發(fā)中華民族的藝術想象力和審美理想,在創(chuàng)新文化價值導向中彰顯中華民族的文明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歷來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懷,當代中國文藝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類。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有信心和抱負,承百代之流,會當今之變,創(chuàng)作更多彰顯中國審美旨趣、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反映全人類共同價值追求的優(yōu)秀作品?!?習近平,《在中國文聯(lián)十一大、中國作協(xié)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12)當代中國不僅有著傳統(tǒng)文化的底色,更有著現(xiàn)代文明視野中的觀念創(chuàng)新和思想創(chuàng)造,有著對未來的藝術想象力和可以感染世界人民的思想觀念。有學者指出:“正是通過文化才使得世界不同的民族和國家之間能夠建立起牢固的紐帶、關系和橋梁。”(謝弗267)世界大同的現(xiàn)實基礎是民心相通,文化價值傳播的最高境界是對人心的征服,是骨子里的價值認同和情感上的志愿服膺,是對世界共同價值感召的認同。
新時代文藝評論應樹立什么樣批評觀?說到底,能否真正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決定著文藝評論的價值高度。對文藝創(chuàng)作而言,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tǒng)一的作品。對文藝評論而言,必須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所形構的“虛靈的真實”來評判作品,才能使其導向落在文藝評論的自然而然中,才能使引導作家、藝術家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審美觀不淪為抽象的說教,進而對當下所處的歷史方位、現(xiàn)實背景、未來道路有充分的理解和認識,從而建構新時代中國形態(tài)的文藝評論。所謂中國形態(tài)的文藝評論是在堅定文化自信自強的中國式現(xiàn)代化視域下,立足中國文藝實踐和大眾審美經驗特別是藝術創(chuàng)新實際,經由弘揚文藝批評的主體性、強化批評精神和增強使命感,以中國自身文藝發(fā)展和大眾審美自覺為目的,創(chuàng)造既面向文藝現(xiàn)實和大眾審美經驗又引領文藝創(chuàng)作和文藝消費的評論話語。在加強交流對話和走向世界舞臺訴求人類文明普遍價值的同時,以講好中國文藝評論故事提升中國文藝在全球化舞臺上的位態(tài),不斷豐富文藝創(chuàng)作創(chuàng)造與文藝理論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之間的接合功能,使之成為以中國理論有效闡釋中國實踐的生動體現(xiàn)?,F(xiàn)實中不時沉渣泛起的文藝亂象逼問著文藝的價值導向與社會擔當,召喚著中國形態(tài)的文藝評論的出場。2015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正式發(fā)布,其中第15條提出:“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文藝理論和評論工作。”(《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12)對于惡俗審美、畸形審美,學界和主流媒體要敢于亮劍,發(fā)出主流的聲音,在增強政治站位意識中把好文藝評論的方向盤。作為文藝繁榮發(fā)展的重要引導力量,文藝評論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領航定向,充分發(fā)揮文藝評論價值引導、精神引領、審美啟迪的作用,自覺肩負起弘揚真善美、批駁假丑惡的職責使命,引導和促進作家藝術家創(chuàng)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yōu)秀作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文藝批評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一面鏡子、一劑良藥,是引導創(chuàng)作、多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力量。文藝批評要的就是批評,不能都是表揚甚至庸俗吹捧、阿諛奉承,不能套用西方理論來裁剪中國人的審美,更不能用簡單的商業(yè)標準取代藝術標準,把文藝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信奉‘紅包厚度等于評論高度’。”(《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9)事實上,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不乏生動的故事,關鍵要有講好故事的能力;14億中國人的奮斗不乏史詩般的實踐,關鍵要有創(chuàng)作史詩的雄心。新時代需要文藝大師,也完全能夠造就文藝大師,新時代需要文藝高峰,也完全能夠鑄就文藝高峰。對此,新時代的文藝評論要滿懷信心地鼓與呼,新時代中國形態(tài)的文藝評論正走在肩負使命的途中。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吉奧喬·阿甘本:《裸體》,黃曉武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Agamben, Giorgio.Nudities. Trans. Huang Xiaowu.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7.]
弗里德里?!ざ鞲袼?《致敏娜·考茨基》,《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382—385。
[Engels, Friedrich. “Letter to Minna Kautsky.”TheCompleteWorksofMarxandEngels. Vol.36.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6. 382-385.]
伊曼努爾·康德:《判斷力批判》,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Kant, Immanuel.TheCritiqueofJudgment. Trans. Deng Xiaomang.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2.]
——:《判斷力批判》上卷,宗白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年。
[---.TheCritiqueofJudgment. Vol.1. Trans. Zong Baihua.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63.]
藍江:《直面當下與面向未來——論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性范式》,《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2017):15—21。
[Lan, Jiang. “To Confront Present and Face Future: On Contemporary Paradigm of Marxism Abroad.”JournalofInnerMongolia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 3 (2017): 15-21.]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毛澤東文藝論集》。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48—85。
[Mao, Zedong. “Speech on the Yan’an Forum on Literature and Art.”MaoZedong’sCollectedTreatisesonLiteratureandArt. Beijing: Central Party Literature Press, 2002. 48-85.]
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3—8。
[Marx, Karl Heinrich. “Theses on Feuerbach.”TheCompleteWorksofMarxandEngels.Vol.3.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60. 3-8.]
——:《〈反杜林論〉舊序·論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433—442。
[---. “Old Preface to1877:Anti-Duhring&On Dialectics.”CollectedEssaysofMarxandEngels. Vol.9.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9. 433-442.]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普希金論批評是揭示文藝作品的美和缺點的科學》,《文學理論學習參考資料》(下)。遼寧:春風文藝出版社,1982年。1245—1246。
[Pushkin, Alexander Sergeevich. “Pushkin as Critic”ReferenceMaterialsfortheStudyofLiteraryTheory. Vol.2. Liaoning: Chunfeng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1982. 1245-1246.]
道格拉斯·保羅·謝弗:《文化引導未來》,許春山、朱邦俊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Schafer, Douglas Paul.Culture:BeaconoftheFuture. Trans. Xu Chunshan and Zhu Bangjun.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08.]
安妮·謝潑德:《美學:藝術哲學引論》,艾彥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Shepherd, Anne.Aesthetics:AnIntroductiontothePhilosophyofArt. Trans. Ai Yan. Shenyang: Liaoning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1998.]
喬治·斯坦納:《語言與沉默:論語言、文學與非人道》,李小均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Steiner, George.LanguageandSilence:EssaysonLanguage,LiteratureandtheInhuman. Trans. Li Xiaojun.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3.]
提供一些學具,讓學生量一量身邊物體的長度,而后讓他們回憶體會量的過程中,用什么工具量線段或面積的大小和量的方法,小結得出度量的基本方法:用已知量去度量未知量。從而抓住方法的核心,為本節(jié)課度量角的大小做好鋪墊,降低難度。
奧斯卡·王爾德:《謊言的衰落:王爾德藝術批評文選》,蕭易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年。
[Wilde, Oscar.TheDecayofLying:SelectedCriticalEssays. Trans. Xiao Yi. Nanjing: Jiangsu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04.]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Xi, Jinping.SpeechontheForumonLiteratureandArt.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5.]
——:《在中國文聯(lián)十一大、中國作協(xié)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
[---.SpeechattheOpeningCeremonyoftheEleventhCongressoftheChinaFederationofLiteraryandArtCirclesandtheTenthCongressoftheChineseWritersAssociation.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21.]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求是》8(2019):4—8。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三十九)。北京:商務印書館,1931年。
[Yongrong, et al.AGeneralCatalogofThe Complete Library of the Four Treasuries. Vol.39.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31.]
袁枚:《程綿莊〈詩說〉序》,《袁枚全集·小倉山房文集》(卷二十八),王志英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495。
[Yuan, Mei. “Preface to Cheng Mianzhuang’sRemarksonPoetry.”TheCompleteWorksofYuanMei:CollectedEssaysfromtheMountainStudioofXiaocang. Vol.28. Ed. Wang Zhiying. Nanjing: Jiangsu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1993. 495.]
張旭東:《“革命機器”與“普遍的啟蒙”——〈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歷史語境及政治哲學內涵再思考》,《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4 (2018): 3—17。
[Zhang, Xudong. “‘The Revolutionary Machine’ and ‘Universal Enlightenment’: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Political-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ofSpeechontheYan’anForumonLiteratureandArt.”ModernChineseLiteratureStudies4 (2018): 3-17.]
中共中央辦公廳:《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General Office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InstructionsoftheCentralCommittee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on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SocialistLiteratureandArt.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