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佳寧 崔晗
【摘要】高校精神文化集中體現(xiàn)了高校的培養(yǎng)理念和價值取向,是一個學校的靈魂,對學風建設、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等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探究中美高校精神文化之間的異同,本文分別選取十所中、美高校2022年畢業(yè)典禮校長致辭原文作為語料形成兩個語料庫,利用語料庫分析工具AntConc對其進行了對比探究,并嘗試分析結果背后的原因。
【關鍵詞】語料庫;中美高校;精神文化
【中圖分類號】H315;H1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14-0093-04
校園文化以校園環(huán)境為物質基礎,校園精神為核心。是教育者主導、學生主體、以教學活動為主要內容的一種群體文化[1]。大學校園文化具有增強師生凝聚力、認同感與歸屬感的作用[2]。在這一點上,中美高校均注重校園文化的育人作用,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校園文化。當前學界普遍將高校校園文化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行為文化。
其中,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與靈魂。一方面,高校精神文化是歷史的,是高校長期辦學以來形成的精神積淀;另一方面,高校精神文化也是時代的,是時代精神與社會價值觀的折射。高校精神文化包括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是長期實踐中形成的群體心理定勢和精神狀態(tài)[3]。高校精神文化通常以辦學目標、校風、校訓、大會講話、網絡宣傳標語等形式來宣揚和傳達。而畢業(yè)典禮校長致辭正是較為直接地表達對學生的期望,反映本校培養(yǎng)理念、價值取向,體現(xiàn)其精神文化的文本。
因此,本文基于語料庫分析工具AntConc,分別選取十所中、美高校2022年畢業(yè)典禮校長致辭原文作為語料形成兩個語料庫,對中美高校精神文化進行分析和對比,并試圖探究其形成的歷史文化原因,為高校精神文化的發(fā)展與完善提供借鑒。
一、研究設計
(一)語料來源
本研究基于筆者自建的語料庫展開,由于數據搜索的時間和條件有限,亦為確保語料真實準確,按照2023年QS世界大學排名,在前13所中國及前12所美國高校中,分別選取其中有官方發(fā)布2022年畢業(yè)典禮校長致辭原文的10所大學,搜集其2022年畢業(yè)典禮校長致辭原文建立兩個語料庫。所選中文語料來源于高校官方公眾號,英文語料來源于高校官方網站。
(二)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語料庫分析工具AntConc進行語料庫的檢索和提取工作。筆者首先將中文語料輸入“語料庫在線”網站進行分詞操作,再將整理好的中英文文本形成兩個TXT文本,最后將兩個TXT文本導入AntConc中,利用其Word List、KWIC等功能,檢索高頻詞及其語境,以探究其中異同。
二、研究結果
(一)中國高校畢業(yè)致辭高頻詞
將中國高校的語料庫導入AntConc后,根據AntConc的Word List功能,得出除虛詞、人稱代詞及畢業(yè)典禮場景下必然會出現(xiàn)的詞(如:“同學”“畢業(yè)”“學?!薄澳辍钡龋┩猓袊咝.厴I(yè)典禮校長致辭關鍵詞檢索頻次由高到低為“青春”“新”“人”“時代”“中國”“希望”“人生”“世界”“未來”“大”“國家”“青年”“責任”“奮斗”“實現(xiàn)”“發(fā)展”“挑戰(zhàn)”“民族”“人類”“學習”“擔當”“復興”等。
(二)美國高校畢業(yè)致辭高頻詞
將美國高校的語料庫導入AntConc后,根據AntConc的Word List功能,得出除虛詞、人稱代詞及畢業(yè)典禮場景下必然會出現(xiàn)的詞(如:“today” “graduates” “class” “students” “degree”等)外具有代表性及研究意義的詞。美國高校畢業(yè)典禮校長致辭關鍵詞檢索頻次由高到低為“world”“l(fā)ife”“new”“family”“thank” “friends” “l(fā)ives” “pandemic” “congratulations” “different” “challenges” “society” “career” “change” “country”等。
三、分析與討論
在完成兩個語料庫的Word List高頻詞匯總之后,筆者利用AntConc的KWIC功能,結合上述高頻詞在原始語料中出現(xiàn)的語境,對中美高校精神文化語料庫進行進一步的數據分析。
(一)中國高校畢業(yè)致辭數據分析
通過分析十所中國高校數據,筆者發(fā)現(xiàn),中國高校精神文化較為關注以下幾點:
1.個人角度,以學生自身為出發(fā)點,體現(xiàn)出高校注重學生個人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希望同學們不斷完善自我建設,接續(xù)奮斗,以青春之志勇攀高峰,做有理想,敢擔當的新時代青年,主要關鍵詞有“青春”“人生”“青年”“責任”“奮斗”“挑戰(zhàn)”“學習”“擔當”等;關于“人”一詞,通過KWIC檢索,發(fā)現(xiàn)有近半數與高校名稱相關,如“浙大人”“復旦人”等,傳達出中國高校有一套系統(tǒng)的育人觀念和精神文化體系,希望青年能夠始終以此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并指引前行之路,不忘初心;另外,“希望”一詞,在文本中絕大多數為動詞,體現(xiàn)出高校對學生的殷切期望與諄諄教誨。
2.國家角度。中國高校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校園精神文化中、致力于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打下人才基礎[4]。中國高校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倡導青年人把勠力同心、勇毅前行,擔起新時代賦予的偉大使命,擔當起民族復興的重任,主要關鍵詞有:“新”“時代”“中國”“未來”“國家”“實現(xiàn)”“民族”“復興”;關于“大”一詞,通過KWIC檢索發(fā)現(xiàn)“國之大者”出現(xiàn)次數較多,這與上文所述相符,家國情懷是中國高校精神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激勵青年人奮力進取的有效動力。
3.宏觀角度。通過KWIC檢索,筆者發(fā)現(xiàn)“世界”在文本中出現(xiàn)時大多數為高校層面——“建設世界一流……”;但“人類”一詞則清楚地體現(xiàn)出高校對青年的囑托和厚望,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yè)”“為人類更加光輝燦爛的未來”等,希望青年人為全人類的發(fā)展和進步而努力,這也恰恰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相符。體現(xiàn)出中國高校精神文化關于家國天下的大格局與育人理念。
(二)美國高校畢業(yè)致辭數據分析
通過分析十所美國高校數據,筆者發(fā)現(xiàn),美國高校精神文化較為關注以下幾點:
1.宏觀層面?!皐orld”一詞出現(xiàn)頻次最高,KWIC檢索結果也可看出其與中國“人類”一詞異曲同工,中美高校都承擔起為世界育英才的重任和使命,都強調為人類及世界的發(fā)展做出貢獻,推動人類向更高更遠的方向邁進。
2.個人層面。美國大學注重學生的視野、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主要關鍵詞有“new”“different”
“l(fā)ife”“challenge”等,KWIC檢索結果顯示,“new” “different”多與“opportunities”“challenges” “destination”“discoveries”“frontier” “perspective”“aspect”“mindset”此類詞連用。激勵青年不斷突破自己,推陳出新,勇于探索,實現(xiàn)個人價值。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congratulations” “family”“friends”出現(xiàn)頻次較高,這與“希望”一詞在中文文本中的高頻次形成對比,中國畢業(yè)典禮校長致辭多是對學生的期望與教誨,包含著對青年人的期望、祝福、囑托與諄諄教導;而美國高校的畢業(yè)典禮氣氛則輕松活躍,具體表現(xiàn)為較多的畢業(yè)祝福與對家人朋友的感謝?!癱ountry”一詞排名靠后,與“中國”一詞在中文文本中的高頻次形成對比。中國自古注重家國情懷,這與各自的社會、歷史淵源密切相關,將在后文進行分析。
四、中美高校精神文化差異的
根源探究
文化的核心是人,不同的民族創(chuàng)造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的形成與其社會結構和歷史背景息息相關。而校園文化是主流文化下的亞文化,同樣受主流文化的影響,在民族的人文、歷史環(huán)境的影響下,呈現(xiàn)出差異[5]。
(一)中國高校精神文化探析
我們可以看出,中國高校更多地從奮斗、責任、擔當、行動等角度關注個體的差異化培養(yǎng)和集體的進取開拓精神。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對于高校精神文化與對青年人的寄托可以從時代需求的角度上展開論述。
第一,小農經濟的長期存在形成了中國人民勤勞本分,不怕苦、不怕累的優(yōu)良品格,強調人們合力一起的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兩千年傳承的儒家思想強調仁愛,忠君愛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思想至今仍影響著年輕一代價值觀的確立?!凹覈煜隆钡那閼雅c能夠促進社會穩(wěn)定,同時增強民族凝聚力,激勵青年人不斷完善自我建設,積極進取,實現(xiàn)自身價值,促進民族與人類發(fā)展。
第二,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再至新時代的來臨,為高校精神文化建設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愛國、創(chuàng)新、進取、擔當成為新時代新青年的關鍵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確立更加明確了當代中國青年應該具有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第三,基于當前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社會風云詭譎的莫測局勢,國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入深水區(qū),新的歷史時期高校精神文化對青年人的期望也在不斷發(fā)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zhàn)是當代高?;谇嗄耆说男碌膰谕?。不忘初心、踔厲奮發(fā),擔當民族復興大任,心懷家國天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高校精神文化方向的意識形態(tài)建設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部分,“開展基礎研究既需要物質保障,更需要精神激勵”(引自習近平2023年2月21日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培養(yǎng)德才兼具的新時代高質量人才是當前高校發(fā)展的重中之重。
(二)美國高校精神文化探析
美國是個多種族的移民國家,建國時間距今兩百多年。美國強調個性及個人的權利,是一種高個人主義文化。獨立戰(zhàn)爭前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歷史促成了人人平等、注重個人主義思想的穩(wěn)固[6]。美國高校精神文化與美國的歷史沿革和國際地位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美國建國以來的多元化底色、多種族融合,美國幾十年以來超級大國的獨有定位等諸多因素對于美國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也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影響[7]。歷史及現(xiàn)實因素培養(yǎng)了人們的開拓冒險精神,其文化多元,兼容并蓄,尊重個人價值觀,崇尚自由與人權,強調能力與競爭。在這些背景下產生的校園精神文化更加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開拓創(chuàng)新,鼓勵青年人占領時代前沿、引領世界文化發(fā)展潮流和趨勢,但容易缺少合作共贏、誠信奉獻的精神與家國天下的情懷。
五、結語及啟示
中美在不同的人文歷史條件下,形成了不同的社會文化,進而形成不同的高校精神文化。不同的文化交融必定會產生思想沖擊,如何有效平衡、引導,對學生心理發(fā)展至關重要[8]。中國高校精神文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鼓勵青年不斷完善自我建設,心懷家國天下,誠信愛國、銳意進取,以民族復興、促進人類和諧有序發(fā)展為己任,勠力同心、勇毅前行;但是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個人獨特性格的發(fā)展與勇攀高峰精神的提倡依然相對欠缺,我國的高校精神文化近年來也開始注重青年人獨立創(chuàng)新等方向,正在逐步調整中。美國高校精神文化側重于學生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重視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弘揚探索精神,占領時代前沿、引領世界文化發(fā)展潮流和趨勢,但往往忽略奉獻精神、共享精神、和諧共進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思想的教導。
本文分析中美高校畢業(yè)典禮校長致辭,旨在明晰中美高校精神文化的異同,以便互相學習借鑒。為新的時代趨勢培養(yǎng)有為之才,不是基于攀附比較,而是在有序和諧的良性競爭中挖掘和培養(yǎng)更多的高價值人才,從而共同促進人類和平發(fā)展,使得國際社會向著更加穩(wěn)定、和諧、可持續(xù)的方向邁進。高校作為培育人才的主要力量,其精神文化并無優(yōu)劣之分,重要的是緊跟時代,不斷發(fā)展,兼容并蓄,不斷融入有利于人才培養(yǎng)的優(yōu)秀思想文化。
當代高校應不斷推陳出新、取長補短、互相借鑒、在發(fā)展中育人、廣納良策為己用。中外高校應互相借鑒教育與管理成果,汲取經驗和方法,運用到高校日常教學管理之中,提高育人水平[9]。從人類長遠利益出發(fā),共同致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人類和平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做出貢獻。
因語料收集的時間及條件有限,本文只分別收集了中美十所高校2022年畢業(yè)典禮的校長致辭,語料較少,雖能分析出一定的差異,但差異的普遍性還有待進一步探討。另外,學風、校訓、育人理念、辦學目標、網絡宣傳標語等文本亦可作為此類研究的語料,豐富研究內容,進一步探討中美高校精神文化的異同,提高研究說服力,為高校精神文化的發(fā)展提供借鑒,為高校更好地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田苗.中美高校特色校園文化建設比較與啟示[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9,35(03):21-24.
[2]任初明,徐延宇,付清香.基于學生視角的大學校園文化認同調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42(36):8-12.
[3]楊帥,杜璐.新時期高校精神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03):106-110.
[4]教育部思政工作司.大學生思政教育與管理比較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王雙.跨文化視野下中美文化的主要差異原因探索[J].中國市場,2014(20):136-137.
[6]黃劍平.五“D”理論和中美大學校園文化差異[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2):99-102.
[7]郭哲,王曉陽.美國的人才吸引戰(zhàn)略及其啟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23):60-66.
[8]周珍霞.中美比較視角下高校人文教育理念與實踐探索[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1,40(03):126-129.
[9]馬真.高校思政教育與管理職能的突破——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比較研究》[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8,38(01):87.
作者簡介:
崔佳寧(2000-),女,漢族,山東棗莊人,沈陽化工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
崔晗(1981-),通訊作者,女,漢族,遼寧沈陽人,沈陽化工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教授,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及外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