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寧
在小學課程體系中,音樂無疑是一門典型的藝術類科目,以塑造、優(yōu)化學生的音樂知識、表演技法和健康、豐富的音樂審美情趣為主要教學目標,然而也在一定程度上肩負優(yōu)化學生價值感知、提升學生道德水準的思政教育任務。必須要承認的一點是,相當一部分小學音樂教師對于自己所承擔的教學任務并沒有形成全面、科學的理解,經(jīng)常把課程教學資源過度集中在音樂專業(yè)知識、技法的講解上來,在主觀上忽略了音樂自身所具有的思政教育作用,這就必然會導致音樂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同時阻礙了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怎樣在真正意義上開發(fā)、運用課程教學資源中的思政教育資源,已經(jīng)成了需要廣大小學音樂教師認知思考、解答的一道必答題。
一、結合課內(nèi)教育活動實現(xiàn)德育在音樂教育中的滲透
小學音樂教師在德育滲透的過程中,應率先將對課內(nèi)教育活動的有效研究和整合作為第一要務,分別圍繞音樂作品的教學選擇和音樂藝術作品的相關信息講解來設計出具體的工作策略。
(一)選擇具有正確價值取向的音樂作品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音樂和文學有著一定的共通之處,高質(zhì)量的音樂作品不僅是對具體音樂表演技法的高超運用,而且應當以有質(zhì)感的模式來融合作者飽滿、真摯的情感和深邃、雋永的思想,通過這樣的路徑來完成對音樂作品內(nèi)在靈魂的有機塑造。不少學生,甚至相當數(shù)量的小學音樂教師在選擇課內(nèi)教學曲目時往往只把曲目是否具有優(yōu)美的旋律、是否具有容易把控的曲調(diào)、是否具有容易記憶和理解的歌詞等作為衡量標準,對曲目中所存在的價值核心和情感內(nèi)涵則往往疏于過問。針對這一問題,小學音樂教師應當制定出一套完備且清晰的曲目教學篩選標準,針對目標曲目中的價值內(nèi)涵進行嚴格甄選,有目的、有計劃地挑選出那些傳遞“正能量”、彰顯科學價值取向、具有較強道德感召力的曲目當作教學、訓練材料,以此來進一步達成提升學生音樂素質(zhì)、道德水平的理想目標。
例如:在進行《草原上》這首歌曲的演唱教學時,教師不妨引導學生重點品讀歌曲中所體現(xiàn)的濃郁的蒙古族民族特色的元素,并著重播放這一段歌曲的MV來引導學生從直觀層面感受蒙古族的音樂魅力,使學生在學習、演唱的過程中感受到蒙古族的文化魅力。
(二)挖掘音樂藝術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生平
真正卓越的音樂作品一定是要融入創(chuàng)作者的情懷和思想的,而這些情懷、思想往往脫胎于創(chuàng)作者別樣的人生閱歷和當時的社會大環(huán)境。小學音樂教師不僅要完善音樂知識的系統(tǒng)教學,而且應在課堂教學中有目的地為學生講解更多課內(nèi)曲目的誕生過程、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創(chuàng)作者個人精彩的人生故事,引導學生從更深的層面出發(fā),開發(fā)音樂作品內(nèi)部所凝聚的故事成分,同時著重提煉、萃取其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依托這樣的思路,學生對于音樂和音樂藝術家的了解會更為完備、深入,并且能夠深入品讀這些作品和藝術家所彰顯出的可貴精神。
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時,教師不妨向學生講解這首歌曲的曲作者——聶耳先生的人生經(jīng)歷,表現(xiàn)他雖然身處動蕩年代并飽受顛沛之苦,但仍舊懷有報國、愛國之情,利用音樂才能抒發(fā)抗日救國之豪情和樂觀心態(tài)、頑強意志,同時將聶耳先生堅持自學音樂理論、參與音樂教育活動等事跡進行深入介紹,使學生從中真切體會到聶耳先生的偉大人格。如此一來,學生對于音樂作品中思政元素的感知將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能夠結合有血有肉的人物來形成生動的理解,從而使教師的教育引導工作開展得更加順利。
二、結合課外教育資源實現(xiàn)德育在音樂教育中的滲透
小學音樂教師的課程思政課堂構建一方面要鞏固課內(nèi)資源開發(fā)這一支點,另一方面要從合唱訓練組織和社會性音樂活動組織這兩個角度切入來搭建起課外德育滲透支點。
(一)利用合唱訓練,實現(xiàn)德育滲透
音樂是一門內(nèi)容豐富的綜合型藝術,其具體的表演類型是不一而足的,每一種類型都應當在教學中得到充分的重視和開發(fā),以此來引導學生形成最為完備的音樂藝術素養(yǎng)。一些小學音樂教師往往過度偏愛于那些獨唱曲目,覺得這些曲目的教學、表演“門檻”比較低,更便于學生去學習、掌握。就算是涉及了合唱的曲目教學,部分小學音樂教師通常也只不過是將全班學生組織起來一起唱一遍。這一形式下的音樂教育對于學生音樂藝術的完備認知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同時也大大阻礙了合唱教學模式思政滲透作用的有效發(fā)揮。據(jù)此,小學音樂教師應當根據(jù)學生的總體特點和教學進度、安排,有意識地挑選具有一定難度和團隊協(xié)作要求的曲目,組織學生進行彰顯出聲部配合等專業(yè)方法運用的合唱活動,以此來讓學生感受到團結協(xié)作的重要意義,并使他們進一步了解到自己在音樂演唱方面所具有的獨特才能。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歌唱祖國》這首歌曲時,教師可將這首歌的部分內(nèi)容節(jié)選出來當作合唱曲目,組織學生進行合唱練習,把全體學生根據(jù)性別或自然音色、聲調(diào)把控能力等標準劃分成幾個不同的聲部,使學生得以在演唱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與其他同學或者和其他聲部之間的配合情況,精準地把握自己的演唱區(qū)間和相應的內(nèi)容。倘若學生的音樂能力整體較薄弱,教師也可選擇諸如《團結就是力量》《賣報歌》等難度相對較低的合唱曲目組織訓練。
(二)利用社會性音樂活動,完成德育滲透
小學音樂教師的課程思政滲透教育應當放眼于社會,根據(jù)學生的總體情況積極設計、組織一些兼具音樂素養(yǎng)和道德水準提升作用的社會實踐活動并發(fā)動學生參與其中,借助于社會這個“大課堂”來為學生提供更多有助于他們綜合素質(zhì)形成和提升的平臺。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周六日的時間組織學生到周邊的植物園、公園或近郊去野游,一邊引導學生欣賞美麗的自然風光,一邊唱一唱《楊柳青》《嘀哩嘀哩》《春風》《大樹媽媽》等謳歌自然、歌頌春天的歌曲,使他們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自然的美麗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幸福感。
借助于這樣的舉措,學生的音樂課程思政學習體驗將得到最大程度的優(yōu)化。
音樂是觸及人心靈深處的藝術,它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和作用力,是培養(yǎng)人正確思想和高尚道德的有效工具。小學音樂教師要重視起德育滲透工作,在課堂教學中通過選取正能量曲目、組織合唱訓練以及講解音樂作品和藝術家背后故事等手段,帶領學生品味蘊藏在音樂藝術中的高尚情操與可貴精神。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