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王偉,青海西寧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西寧市作協(xié)副秘書長。畢業(yè)于河北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出版詩集《江湖》,曾獲第八屆青海省政府文學藝術獎。
有些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些人在為這個世界活著。
——題記
記得第一次聽到陳超這個名字,是我在河北師范大學大一的第一學期。河北師大是一所百年學府,今年,正好是這座高校建校一百二十周年。我起初是以歷史學專業(yè)被錄取到師大,一學期后又從歷史學院轉(zhuǎn)到文學院的。我還在歷史學院時就從幾個同學口中得知,文學院有個全國知名的詩歌批評家、詩人教授。聽說平時很難見到,只有這位教授有課的時候,在文學院門口等候才能一睹他的風采。的確如此,后來,我查到陳老師的課表,本科階段陳老師只在大四第一學期開設《現(xiàn)代詩研究》選修課,主要教學任務是帶“現(xiàn)代詩學”方向的研究生和博士。2011年以后因陳老師《現(xiàn)代詩研究》課廣受學生們的極大喜愛,應學院領導和學生要求又給本科生增設了《中外詩歌佳作導讀》選修課。
當初,轉(zhuǎn)院的初衷除熱愛文學,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能學習陳超老師的現(xiàn)代詩學。那時,我既自豪又激動文學院有這樣一位全國知名的詩歌批評家和詩人,期望能有機會見一面陳老師。我從小就熱愛詩歌,是一個詩歌的狂熱分子,從高中時代開始寫一些現(xiàn)代詩,特別希望能得到一位詩人、詩歌批評家的指導。由于我的膽小、不敢主動去找陳老師,這個強烈的愿望沒有及時實現(xiàn)。
2008年11月,這是我大學時代的重要轉(zhuǎn)折節(jié)點,也是我在詩歌寫作上的重要轉(zhuǎn)折節(jié)點。我終于見到期盼已久的陳超老師,那個月師大組織了一次名師講座活動,我從一個宣傳欄上看到陳老師有一場詩歌講座,主講內(nèi)容大致是“80年代以降的詩歌寫作與話語語境”。還有陳老師的主要研究領域和教授課程及諸多著作和獲獎情況。多年前陳老師曾被北京大學“挖過”,但陳老師習慣于師大和石家莊的生活沒有答應,再者師大對陳老師的待遇也不錯,何況本身就是河北人。放眼全國陳老師雖說是在師大這樣一所普通大學任教,但他聲名遠播又身兼數(shù)職,長期被聘為北京大學新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燕山大學人文學院及河北科技大學文法學院兼職教授、河北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正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陳超老師一生喜歡低調(diào)與安靜,何況對這片燕趙大地確實是故土難離。
那天的講座在一個早上,我提前一個小時前去占座,幸虧去得早否則就要在門外聽陳老師富有磁性且渾厚的講課聲了。我和幾個熱愛詩歌的同學坐在第三排,大教室里擠得滿滿當當,門外的走廊里也被聽講的同學擠得水泄不通。還有幾個四五十歲的外校老師,提前來到教室坐在第一排,打開筆記本等待陳老師的到來。當天還有幾個電視臺的記者,攝像機就放在我的身旁,整個講座下來我的脖子酸酸的,深怕頭一搖晃會影響錄制效果。
陳老師提前十分鐘到場,個頭高大、身材魁梧、上身棕色皮夾克、下身是牛仔褲、梳著三七分的標準發(fā)型、戴一副金屬質(zhì)感眼鏡、手里拿著幾本書、古銅色皮膚,一個硬漢形象的男人,大步流星地走上講臺。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很潮、很年輕、很休閑。開講后,陳老師舉手投足之間充滿激情、聲音鏗鏘有力,讓我第一次感覺到,如此有文化修養(yǎng)、淵博知識的高級知識分子,居然這般陽剛有力,沒有某些高校教師的扭捏之態(tài)。陳老師從20世紀70年代以降的朦朧詩寫作開始,講到第三代詩歌、再到先鋒詩歌、90年代個人日常生活的寫作、新世紀以來個人生活經(jīng)驗寫作、地域?qū)懽鳌⒉┛蛯懽?、圈子寫作等的多元化寫作脈絡,以置身其中的親歷感和現(xiàn)場感,把近四十年的詩歌史講活了,讓在座的學生清晰地了解到“朦朧詩”以來詩歌史的發(fā)展脈絡和每次詩歌運動的代表性詩人的創(chuàng)作與發(fā)展情況。這場講座是我眼睛都沒眨幾下聽完的,雖然像“21世紀以來話語語境”的發(fā)生變化,沒有聽得很明白,但這場講座使我明晰了心中多年來未曾學習到的諸多詩歌史和詩人的情況。
2009年9月,我沒有想到的是,陳老師的《現(xiàn)代詩研究》課居然從大四第一學期調(diào)至大三第一學期開始授課,這個消息使我興奮了好幾天。我與陳老師從《現(xiàn)代詩研究》課開始有了交集,那是每周一下午的第二節(jié)課,為了這門課我期待了兩年的時間。用“人滿為患”形容陳老師的課堂情景一點也不為過,文學院最大的階梯教室二百多個座位全部被提前坐滿,四個過道里擁擠著前來聽課的學生,有些是從石家莊市及外面專門趕過來聽課、學習的詩人、作家、中學老師和詩歌愛好者。記得第一節(jié)課上課鈴響后,陳老師拿著幾本詩學著作大步走上講臺,簡單做了自我介紹后便開始給同學們介紹《現(xiàn)代詩研究》這門課的主要內(nèi)容、重點及難點,陳老師從始至終講得神采飛揚、激情四射,極富感染力和親和力,感覺陳老師很珍惜課堂上的一分一秒,二百多學生也如饑似渴地在課堂上聽陳老師對現(xiàn)代詩精彩、精辟的解讀。那是一個讓我們07級同學,從排斥詩歌到熱愛詩歌的冬天。那樣的一個冬天,我們近距離接觸一位本真、率性和不老的詩人,珍惜著與陳老師在一起的每分每秒。
課程中,陳老師從新詩誕生以來一直講到當下的詩歌寫作,講解深入詩歌現(xiàn)場,對詩歌運動和中外著名詩人分析得十分透徹,同學們時而放聲大笑時而表情嚴肅,每一節(jié)課都堪稱經(jīng)典的名師示范課。從第一節(jié)課起我?guī)缀鯖]有分散過注意力,邊聽邊記爭取做到字字入心,有時候記的筆記只有我自己認得。其實,最享受的是講解名家的詩作時,我與同學們都格外興奮和期待,原因是陳老師能把那些詩歌講得入骨入髓、入木三分,解讀得既高深但在某些層面上又通俗。給我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首詩是張棗的《望遠鏡》,當陳老師將該詩解讀完后,課堂上都是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和贊嘆聲。此后,許多同學都把那首詩抄下來,每當我與同學們討論詩歌,都拿《望遠鏡》作對比,講求詩中的視覺效果、聽覺效果、距離效果和點睛之筆。
從那時開始,我經(jīng)常求教于陳老師。每當下課后同學們紛紛散去,我把自己覺得寫得可以的詩歌打印在A4紙上拿到陳老師面前請教,有時,陳老師說:“我拿回去看,現(xiàn)在我趕時間,下節(jié)課給你說?!蔽移炔患按嘏瓮鹿?jié)課的到來,希望陳老師對我的詩歌可以給予較高的評價。有一次,給陳老師的六首詩歌,一半都被陳老師否定,陳老師提出這種題材寫得沒有新意,不能讓人耳目一新,很落俗套,但會把寫得好的句子劃出來,針對每首詩寫上評語。每一次的評語都切中我詩歌寫作上的軟肋,醍醐灌頂般使我突然醒悟。
《現(xiàn)代詩研究》期末考試時,陳老師在黑板上寫了一首短詩,讓學生們根據(jù)這學期所學的詩學知識和解讀方法寫一篇詩評,我絞盡腦汁在兩頁白紙上寫完詩評交了上去,陳老師見我交卷便把我叫到教室門外的走廊里,用關愛和期望的語氣對我說:“你有寫詩的天賦,以后好好寫作,寫出自己滿意的詩歌后可以發(fā)到我的郵箱,我白天忙沒有時間查看郵件,一般晚上會回復信件?!标惱蠋熛駥Υ粋€詩人一樣對我講了很多關于寫詩需要注意的問題和寫作的方法,對我寄予了一定的期待。那番悉心的教導,我今生都難以忘懷,每每想起都會倍感鼓舞。
后來,我便向陳老師發(fā)郵件請教,差不多一個月請教一回。我一直堅持寫作,有滿意的詩歌就會發(fā)郵件過去,陳老師不管多忙總是在第一時間回復我,這種耐心和誠懇的指導讓我深受感動。陳老師曾經(jīng)上課時說過,家里的電話一直很忙,約稿的雜志特別多,再加上出席一些詩歌會議和研討活動,時間不夠用?,F(xiàn)在回想起來,那些年請教的郵件陳老師基本上都是在晚上8點左右一一進行回復。對于我詩歌的評價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起初說有些詩寫得可以、不錯,后來是有新意、有趣,再后來是意境美、本真、很好。從那時候起,我的詩歌有時會被陳老師贊揚一番,并且說:“有些詩讓我看著很舒服,有些句子非常棒,我很喜歡?!蔽业脑姼鑼懽鞯奶嵘x不開陳老師的悉心教導和點撥,我知道那些詩歌,在陳老師面前既淺顯又幼稚,但陳老師卻十分有耐心不斷鼓勵和指導我的寫作,這體現(xiàn)出有別于常人的胸襟和修養(yǎng)。
2010年9月,大四的我又去旁聽了一學期的《現(xiàn)代詩研究》課,每節(jié)課上的內(nèi)容與之前聽的都有所不同,尤其是陳老師會根據(jù)中國詩壇上新近發(fā)生的“詩歌事件”會對學生們分析其背景、動態(tài)和意義,直接帶領學生們深入到當代中國詩壇的“詩歌現(xiàn)場”進行教學,讓學生們零距離感受和分享詩歌的魅力。雖說已兩番學習這門課,但當我每次重溫《現(xiàn)代詩研究》課堂筆記時依然感到陳老師的詩學研究博大精深、融匯中西、貫通古今,有極強的陳超式的探究方式和解讀方法,每個知識點需要下一定的功夫才能慢慢消化,有的甚至經(jīng)過很長一段時間后才能心領神會。這次旁聽讓我感到震撼的是,每堂課下來學弟學妹都以掌聲對陳老師的精彩講課表示感謝。還有很多學弟學妹購買陳老師的書后,在課間休息時找陳老師簽字,而我們那一屆做得真是沒有學弟妹們好。
轉(zhuǎn)眼之間夢想中的大學時光漸行漸遠,大四那個冬天,我決定和學院的子風文學社合作在學校舉辦一場詩歌朗誦會。其實,這是一場在即將畢業(yè)時為陳老師舉辦的朗誦會,第一首以陳老師的《沉哀》開場,后面十五首有十首是陳老師的詩,剩余五首是我的詩歌,而這五首詩是經(jīng)過陳老師指導并且認可的。
在學生眼中陳老師總是那么淡泊,從來都不去理會那些無聊的所謂圈子內(nèi)的詩歌排名。我記得陳老師跟我說過:“只要你熱愛詩歌,就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寫,至于好和壞留給時間和讀者?!蔽膶W院畢業(yè)典禮上,給我們頒發(fā)畢業(yè)證書的都是文學院的知名老師,陳老師自然不會缺席,看著他們給我們一個一個頒發(fā)畢業(yè)證書,心里百感交集、依依不舍,真想重來一次大學生活,和敬愛的老師們多共處幾年青春時光,可惜這是癡人說夢。畢業(yè)典禮結束后,同學們紛紛圍著陳老師合影,陳老師說:“慢慢來,別著急”。那天我和甘肅的同學王德宸(我們兩個是請教陳老師詩歌問題最多的學生,也是那一屆中陳老師最關心的兩個學生)一起走過去,請陳老師跟我倆合影,陳老師非常高興也很配合,還問我們最近有沒有寫詩,鼓勵我們畢業(yè)之后抽空堅持寫作。和陳老師合影是我夢寐以求的愿望,此時終于如愿以償,我將會永遠保存這張很有紀念意義和珍貴的照片。
畢業(yè)后,我一寫出自己滿意的詩歌就給陳老師發(fā)過去,每次都會在晚上收到陳老師的指導意見和今后讓我學習的方向。2013年,我在青海省作家協(xié)會的《青海湖》編輯部工作,跟當時的省作協(xié)主席、《青海湖》主編梅卓匯報想向陳老師約一篇詩學文章發(fā)表在《青海湖》,梅主席欣然同意。隨后,我向陳老師約稿,幾天后陳老師就將一篇詩學評論通過郵件發(fā)給我,還把摘要和關鍵詞保留在原稿上,說是為了讓我便于閱讀和學習。說來也巧,陳老師與青海是很有緣分的,2011年7月,應邀參加過第二屆青海湖國際詩歌節(jié),我從同屆詩人口中得知,陳老師那次來過后非常喜歡青海,到過不少地方,回家后可能告訴了師母,前些年師母和陳揚多次來過,而且一住就是一兩個月。
2014年10月31日上午,我在西寧的群樓一隅埋頭工作之時,突然收到來自衡水中學語文教師王德宸的信息:“陳老師昨晚走了,永遠離開了我們?!边@消息猶如晴天霹靂震得我天昏地暗,只是來回在辦公室打轉(zhuǎn),不停地一根接一根地抽煙,希望這個消息是假的,因為,以我對陳老師的了解,那樣豁達、堅韌和智慧的一個硬漢,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寫作上不管有多少艱難困苦都不會低頭的漢子,怎么可能以這樣的方式選擇離開,這是難以置信的事情,而且,了解陳老師為人的朋友、學生根本不愿相信和接受這個事實。在陳老師辭世的前一周我寫過一封郵件,那一周我每天都會打開郵箱查看陳老師的回信,沒想到這會成為一封永無音信的給陳老師的最后一封信。
2020年6月,著名詩人、批評家霍俊明(陳老師的研究生也是在詩學研究方面成就最大的學生之一)電話告知我,師母和陳揚(陳老師的獨子)來西寧讓我?guī)兔φ疹櫍液蛶熌讣瓣悡P便有緣在西寧海湖新區(qū)唐道的一家青海本土菜館相聚,師母向我講了一些陳老師的生前生后事,讓我難過的心久久不能平息。本來說好要陪師母及陳揚去青海湖和祁連轉(zhuǎn)轉(zhuǎn),但在那段時間我奶奶突然離世,說好的行程便沒能履約。2021年3月,我向師母約陳老師的稿件,不巧的是陳老師的全部書稿已被好友唐曉渡老師(原作家出版社編審、詩人、詩歌批評家)約去準備在作家出版社出陳超全集,還有人民文學出版社正在約稿《中外詩歌佳作導讀》(上下卷)準備出版,于是,我便想到《現(xiàn)代詩學研究》的講義,跟師母經(jīng)過溝通后,將陳老師給研究生上課的《現(xiàn)代詩學研究》講義發(fā)給我。這門研究生的講義是陳老師從教三十多年來關于現(xiàn)代詩學研究方面的結晶,是每年根據(jù)教學經(jīng)驗不斷修改、補充、提煉和完善后的現(xiàn)代詩研究的教學精華,其對詩歌愛好者、現(xiàn)代詩學研究生、詩人、批評家有著極高的研究價值和指導意義。
《現(xiàn)代詩研究》這門課主要闡述中外現(xiàn)代詩學理論、現(xiàn)代詩的發(fā)展歷程及中外經(jīng)典詩歌的解讀。結合中外現(xiàn)代詩的發(fā)展脈絡、意識背景、結構原則和語言態(tài)度,介紹意象派、象征主義、超現(xiàn)實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詩學在本土的影響和變異。重點評析中外詩歌史中重要的先鋒詩潮文脈與詩人,兼及講述現(xiàn)代詩的解讀分析方法。介紹目的及要求分別是對現(xiàn)代詩學本體論、功能論、本土現(xiàn)代詩的理論及創(chuàng)作實踐,有一個較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學會運用“細讀法”解讀有一定難度的現(xiàn)代詩文本。
課程中的一部分內(nèi)容來自陳老師獲得第三屆魯迅文學獎的現(xiàn)代詩研究論集《打開詩的漂流瓶》,可想而知,這門課的詩學研究的深度和內(nèi)容知識的分量之重。本課兼具專業(yè)性和可讀性的詩歌導讀,入選作品系中外現(xiàn)當代詩歌佳作,所選詩作多為得到公認的名篇,一般側重于短詩,亦酌情選入具有重大文學史意義的長詩。導讀文章采用“文本細讀”與“審美感悟的評析”相結合的方法,力求實現(xiàn)對詩歌內(nèi)在意味和形式的深層闡釋。除此之外,還對詩人的創(chuàng)作道路、寫作母題、詩歌譜系傳承和技藝個性以及詩歌大師或重要詩歌流派的核心人物,則進一步做出史、論、評的綜合性論述。
《未來的舊錄像帶》這一書名來源于陳老師所寫的一首詩的名字,當讀者尤其是上過陳老師課的學生翻開書的每一頁都像是時光在倒帶,那充滿青春容顏的課堂,那激情四射的講解,那一幀幀詩學思想碰出的詩意之花,仿佛歷歷在目,可以說這本書就像一盤現(xiàn)代詩學課堂上的錄像帶,是時光的攝影機,是詩學講授的留聲機。為求本書不顯單調(diào),我向師母索要了有關陳老師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保存的大量參加詩歌會議和一些詩人的合影照片及“紀念陳超”新浪博客(陳老師去世后,詩人孟醒石為方便搜集、整理和保存先生的相關資料開通新浪博客,孟醒石、我和湖北的王維共同管理過一段時間的博客)中收藏的部分照片,還有詩人孟醒石、河北師大文學院教授李建周和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郭學軍提供的大量有關陳老師的照片、手記、書信和音視頻,最珍貴的是有陳老師在詩歌活動上發(fā)言的音視頻和河北省作協(xié)舉辦的陳超先生追思研討會上,國內(nèi)著名詩人西川、歐陽江河、王家新、唐曉渡、張清華、郁蔥、大解和李浩等人對陳老師的追思發(fā)言音頻。這些資料圖片總體可以分為陳老師參加中國作家協(xié)會代表大會、國內(nèi)重要詩歌研討會、獲獎及頒獎、國外學術交流會、國內(nèi)詩歌朗誦會、個人著作、書信手跡、追思研討與重要詩人合影、與學生合影等部分的照片,尤其可以從國內(nèi)重要詩歌研討會的照片中看出,陳老師自“朦朧詩”之后一直在中國詩歌的發(fā)展進程中的發(fā)揮著重要角色,同時,也是那段時期中中國重要詩歌現(xiàn)場的發(fā)言者和見證者。與重要詩人合影的照片來看,大部分詩人、詩歌批評家都是書中重點講解和論述的對象,其中有艾青、牛漢、謝冕、鄭敏、鄒靜之、鐵凝、北島、舒婷、西川、于堅、歐陽江河、翟永明、唐曉渡、耿占春等,從他們80年代開始多次共同參加詩歌研討會、詩歌朗誦會及學術交流活動中不難看出,他們之間的友好關系和深厚的感情,這為其研究詩人的創(chuàng)作、思想和背景有著重要的作用,是朋友亦是同行,這對研究重要詩人和解讀他們的代表作會比其他詩歌批評家更深刻更有發(fā)言權。
詩歌批評家、詩人、《詩刊》副主編霍俊明師兄得知要出版本書后,囑咐我說該書是陳老師三十多年來教授現(xiàn)代詩學的結晶所在,極具研究價值和指導意義,可以為沒有聽過陳老師詩學課而又非常想聽的一部分學生作為一個彌補?;艨∶鲙熜衷ㄙM幾年時間,搜集、整理過有關陳老師的詳細資料并寫出了600多頁的《轉(zhuǎn)世的桃花陳超評傳》,因此,本書書稿排版完成后我便向師兄寄了一份初稿,得到師兄對部分內(nèi)容的悉心指導,并欣然作了一篇立意深刻、有助于讀者了解本書主旨的序言,以方便讀者更清晰、深入地閱讀和學習。此外,書中所收錄陳老師的相關照片有近百幅,信息量龐雜、時間跨度大,從20世紀80年代初至2014年的絕大部分照片沒有圖注,除去師母提供的部分圖注,大部分照片的圖注便向師兄求助,師兄在一個多小時內(nèi)將自己所知的照片信息在A4紙上手寫后發(fā)于我,并叮囑我在定稿印刷前寄一本樣書給他,再仔細看一遍書稿??梢钥闯?,只要是陳老師的事他會趕在第一時間內(nèi)完成,這份對陳老師的敬畏之心真是讓人敬佩和感動。
于我而言,師母能將這本書稿交付于我編輯出版,是對我的極大信任和支持,我唯有不負重托以認真、負責和敬畏的態(tài)度做好本書,才能告慰陳老師的在天之靈和多年來對我的教導之恩。自大學畢業(yè)以來,我從事文學編輯工作也已有十年的時間,能在我的編輯生涯中責編這本著作對我而言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幸事,也說明我與陳老師冥冥之中注定有緣。在陳老師的詩學啟蒙下,作為一個詩歌寫作者一直遵照陳老師的詩學思想堅持寫作,不敢說我的詩歌寫作能領悟和理解本書中的大部分詩學研究,但我可以篤定,我將在今后的詩學道路上會以本書為指導繼續(xù)學習和研究,把陳老師融匯古今中外的現(xiàn)代詩學繼續(xù)傳承和發(fā)揚下去。
本書終于與讀者見面了,我想最迫切一睹為快的第一批讀者應該是陳老師以此為教材教授過的那些我的同門師兄弟們,是“陳門”微信群中時常去掃墓、看望、寫詩和寫文紀念的弟子。他們早就想將這盤《未來的舊錄像帶》捧回家中,在安靜的書房,輕輕翻開書,那一頁頁都是我們與陳老師共同上演過的影像,那些歷歷在目的授課畫面浮現(xiàn)眼前,想念將會把我們送回河北師大文學院,共赴那人生中最美好的大學校園和我們最難忘的青春年華。
今天,先生已離開我們八年了,讓我們懷一顆崇敬與感恩的心一起來紀念和追憶先生吧!愿先生精深和博學的現(xiàn)代詩學研究、先鋒詩歌戰(zhàn)士般探索的精神、模范教師及優(yōu)秀父親的高大形象永遠留駐在人們心中,激勵和指引更多的后來者為當代文學事業(yè)的探索與進步不斷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感謝讓我在人生最重要的時刻遇見您,感謝在我一生的詩歌旅程中有您指引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