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小悅
犯錯不是無知或膽小者的遁詞,經歷錯誤,我們能看見更加完整和正確的世界。
兒時讀《三國演義》,覺得劉備仁厚、關羽忠義、諸葛機智。唯獨不喜歡曹操,因為他經常犯下或大或小的錯誤:因私憤屠徐州城;貪美色失大將典韋;認為呂伯奢有意殺他,即便發(fā)現自己判斷失誤仍將其全家滅口,還留下一句“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可叫天下人負我”的狂言。他或這或那的錯誤,成了《三國演義》這部他英雄傳奇中擦不去的污點。
當我義憤填膺地對老師說這些時,她卻說,我也犯了錯誤。
冷靜下來,我又一次翻開《三國演義》泛黃而厚重的封頁,在發(fā)現自己錯誤的同時,也看見了不一樣的曹操。
當關羽受到厚待仍要執(zhí)意離開時,曹操沒有勸阻,而是幽幽長嘆:“事主,乃天下之義士也。”對曹營的人而言,他的決定讓曹營失去一員驍將,是一個錯誤,可后人卻因此發(fā)現曹操的言出必行。華容道中眾軍皆為失利痛哭,唯曹操大笑不止,還下軍令“再哭者斬”,對眾軍而言,感嘆局勢卻有生命危險,是曹操的錯誤決定而致,可我們至今嘆服于曹操的從容大氣。陳琳與敵軍傳秘信被發(fā)現后,眾人都要求曹操將其梟首示眾,曹操卻“憐其才,乃赦之,命為從事”,對時人而言,命叛徒為官,誠乃大錯特錯??蓵r至今天,這卻已化成曹操知人善任的一段佳談。
我在發(fā)現曹操的另一面時,看見自己的錯誤,那便是以偏執(zhí)之心度量萬物的狹隘。綜觀三國,諸葛有不識人才之錯,關羽也有麻痹大意以失荊州之錯。由此可知,智者犯錯,勇者犯錯,亦是常事,又何況曹操呢?又何況你我呢?
黑格爾有言:“矛盾是一切運動和生命力的源泉?!狈稿e本是人之瑕,亦是人的矛盾所在,是發(fā)現和糾正錯誤的過程,令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思維牢籠發(fā)生崩塌,使眼中平面化、臉譜化的形象開始變得豐滿、立體起來。
是犯錯,幫我揭開眼前帷幕。呈現在我面前的,是無比真實、依然美好的大千世界。
【點評】
本文具有議論性隨筆的色彩,作者以閱讀中的一段經歷,來表達對“犯錯”的深度思考與理解。綜觀全文,有以下方面值得稱道:
1.選材的突破。以經典閱讀作為素材,既打破了寫日?,嵤碌谋趬?,也體現了經典作品讀寫結合日常化的寫作趨勢。
2.敘事的聚焦。作者由兒時閱讀《三國演義》犯下的偏見之錯與重讀時的新發(fā)現生發(fā)開去,敘事部分的內容既集中于曹操這一文學形象,又緊扣“犯錯”這一寫作話題,形成關于曹操的對比式發(fā)現,為后文生發(fā)“犯錯”的思考充分蓄勢。
3.思維的清晰。全文呈現出了“犯錯—意識到錯誤—糾錯—發(fā)現錯誤—認識錯誤”的邏輯線,寫作過程清晰,層層推進;認知上,作者理解了犯錯“亦是常事”“犯錯本是人之瑕,亦是人的矛盾所在”,也理解了犯錯需要“發(fā)現和糾正錯誤的過程”,更理解了犯錯讓我們能“看見更加完整和正確的世界”,思考過程清晰且有深度;邏輯上,作者從絕對單一走向了全面多元,窺破認知偏執(zhí)、邏輯絕對這些隱性的“犯錯”行為,經歷糾正的過程,使“犯錯”產生意義,邏輯清晰且自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