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燕
摘要:文章通過實地考察與文獻資料分析,考證澎浪磯、小孤山、大孤山、三地名勝的文學記錄、地理位置及相互關系,并分析三地歷史沿革、古今變化及文化影響力,助力三地做好地域文化宣傳。
關鍵詞:地域文化;澎浪磯;小孤山;大孤山
陸游在《入蜀記》八月一日、二日行程中提到一些地名:烽火磯、澎浪磯、小孤山、金山、焦山、落星、大孤山等,其中重點記錄和描寫了澎浪磯、小孤山、大孤山。高中語文課本節(jié)選為《過小孤山大孤山》,文中指出小孤山的位置是“舒州宿松縣”,又對小孤山風景作了仔細傳神的描繪,“峭拔秀麗”“巉然孤起”“愈近愈秀”。寫出澎浪磯所在位置“江州彭澤”,風光也不錯,“亦占一山之勝”,并指出得名由來“無風亦浪涌”,故名澎浪磯。文中記錄大孤山位置在“彭蠡口”,風光獨特,“四際渺彌皆大江”“如浮水面”。筆者地處江西,所以從南昌出發(fā),結合文獻實地考察在江西或鄰近江西的幾處名勝——澎浪磯、小孤山、大孤山,以期再現(xiàn)文史資料中所描述的自然與人文景觀。
一、昨夜小姑嫁彭郎——澎浪磯與小孤山探考
澎浪磯、小孤今何在?各類古籍注疏都標明:澎浪磯在如今的江西彭澤,小孤山在安徽宿松。綜合陸游和歐陽修的描述來看,兩山坐落于長江,彭浪磯為江邊巨石,小孤山為四面環(huán)水的江中孤山,且兩者位置相近、相對?!度胧裼洝穼懙馈芭炖舜?、小孤山,二山東西相望”。這段長江呈南北走向,故兩山隔長江東西相望。歐陽修《歸田錄》卷二記載:“江中有小孤山,嶷然獨立,世俗轉孤為姑,江側有一石磯,謂之澎浪磯,遂轉為彭郎磯,云彭郎者,小姑婿也?!泵枋隽诵」律皆诮小搬谌华毩ⅰ钡奶卣髋c澎浪磯位于“江側”的地理位置,并說明小姑彭郎傳說及由來。磯是“水邊突出的巖石或石灘”,如燕子磯、城陵磯。澎浪磯位于“江側”,是面向長江,背靠陸地的巨石;小孤山的“孤”則意味著此山乃“長江絕島”,即四面環(huán)水的江中孤山,一個是江邊巨石,一個是四面環(huán)水的長江孤山,兩山隔著長江東西相望。孤又諧音“姑”,浪又諧音“郎”,所以有了小姑彭郎的民間傳說。
小孤山位置容易確定,在如今的安徽宿松,古今名稱不變,仍為著名的風景名勝之一,游人往來頻繁。小孤山歷史上隸屬區(qū)域有些變化,在安徽和江西兩地間管轄?!斗捷泟儆[》記錄“江西路江州小孤山,在彭澤縣北九十里。今屬舒州宿松界”,《明一統(tǒng)志》記錄小孤山在江南安慶府宿松縣,《江西通志·山川考》記錄小孤山在九江府彭澤縣,歷史上小孤山曾歸彭澤管轄。站在江西彭澤縣龍城鎮(zhèn)一帶的大堤上隔江望去,對面是安徽境內的小孤山,峭立江中十分醒目,青山上白色廟宇歷歷可見。唯有一處出現(xiàn)變化:由于泥沙淤積,小孤山與陸地連成一片,由獨立江心、四面環(huán)水的絕島變成三面環(huán)水,小孤不“孤”。
訪小孤山易,尋澎浪磯難。小孤山不僅名氣頗響,且古今文脈相連,是旅游勝地,山上香火不斷;澎浪磯雖有彭郎小姑并稱,但如今的澎浪磯似乎匿于歷史文海之中,人們僅是遠聞其名。人們借助現(xiàn)代科技高德地圖導航,會出現(xiàn)澎浪磯、彭郎磯幾個不同位置,而詢問江邊的彭澤本地人,既不清楚澎浪磯的典故,又不能確定澎浪磯的具體位置。筆者駕車在江邊逡巡,江邊并無高山,多座小山連綿起伏,難以確定澎浪磯是哪塊巨石。
筆者次日來到江西彭澤套口輪渡東岸,從彭澤乘船渡長江前往對岸安徽宿松的小孤山。此時,舟行長江,乘風破浪,抬頭向北望去,眼前出現(xiàn)一幅奇景:左岸為安徽的小孤山,右岸是澎澤一座連綿的山石,兩岸青山脈脈相對——這不就是小姑和彭郎嗎?不知彭郎今何在,只緣身在此山中。站在陸地上,是無法發(fā)現(xiàn)澎浪磯到底是哪一塊巨石。人只有站在江中的游船上,在長江中南北行進,此時望長江兩岸,才可窺得“小姑嫁彭郎”全貌。但見小孤山一枝挺秀,澎浪磯奇石蜿蜒,兩山相對,由長江之水牽連一段好姻緣。彭玉麟打了勝仗后,得意賦詩“彭郎奪得小姑回”,十分貼切。
至此,筆者費盡心力,憑借對資料的解讀和實地觀察,終于撥云見日,確定了澎浪磯的位置,并且還原了文學作品中的描述。資料上說:澎浪磯原來傲然挺立,但經(jīng)長年江水侵蝕,磯頭變小,再加上長年采石,澎浪磯也失去了往日的風姿。但愿這座有著深厚文化底蘊、流傳著動人傳說的澎浪磯不會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二、大孤蒼茫今何在——消失了的大孤山探考
小孤今猶在,大孤在何處?文史資料上大孤小孤并稱,但在當代影響力相差甚遠。小孤山在人們頭腦里的認知是較清晰的,與小孤山齊名的大孤山在當代難尋蹤跡。在古代詩歌中,兩山仿佛相近相倚,其實是文學作品給人造成的錯覺。顧況寫“大孤山遠小孤出”,蘇軾寫“山蒼蒼,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容易讓人誤以為兩座山在一起或隔江相望。其實,兩山頗有一段距離,小孤山在長江邊,屬于安徽宿松,大孤山在鄱陽湖里,在江西湖口。兩山走陸路有八十多公里,沿長江水道也有五六十公里的路程。江西人不知澎浪磯,更遑論大孤山了,甚至在輪渡上有老水手說澎浪磯就是大孤山。
在百度地圖或高德地圖搜索大孤山,將對大孤山認知產(chǎn)生極大偏差。絕大多數(shù)“大孤山”指向遼寧東港的大孤山,而文史上頗負盛名的大孤山居然銷聲匿跡。陸游文中有“泛彭蠡口,四望無際,乃知‘太白開帆入天鏡之句為妙。始見廬山及大孤”?!芭眢弧奔篡蛾柡蠊律皆诮鳠o疑,為何使用現(xiàn)代化搜索引擎無法找到江西大孤山?原因有兩個:一是在搜索引擎中,東北的大孤山宣傳占了上風;二是江西大孤山另有名稱——“鞋山”。當代的各種文學作品、旅游宣傳淡化了大孤山的本名,采用了更為通俗的名稱——鞋山。鞋山在江西湖口,與石鐘山歸為一個景區(qū),鞋山成為石鐘山景區(qū)的一部分,所以在文史資料中赫赫有名的江西大孤山便如此消失了。
如今,江西的鞋山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大孤山,位于江西湖口的鄱陽湖水道上。從石鐘山附近的渡口出發(fā),有江輪直達鞋山。船行鄱陽湖水道,大孤山越來越近,正面像一葉扁舟向游客飄來,當江輪轉到大孤山側身,山形像極了一只繡花鞋,難怪俗稱鞋山。陸游評價大孤山“雖不可擬小姑之秀麗”,然“四際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筆者觀感,大孤比小孤更形象、更美觀。大孤山形狀漂亮,如一片樹葉沉浮水中,四邊蒼茫,有種孤絕的美感。因地理變化,小孤山不“孤”,而大孤山依然保持著孑然獨立的山形山態(tài)。
從《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山川典》第一百四十五卷大孤山部匯考與中國歷代關于大孤山的詩文來看,大孤山的名稱經(jīng)歷了這樣一些變化:大孤山最早并無名稱,被稱為“孤石”。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中記載“有孤石介立大湖中,周回一里,竦立百丈,矗然高峻,特為瑰異”。干寶《搜神記》中寫道“宮亭湖孤石廟”,宮亭湖即鄱陽湖,孤石即大孤山。唐宋元時期,孤石改為大孤山。宋范成大詩云“大孤如小冠,插入奫淪中”。明清以后,人們開始稱呼大孤山為鞋山,兩個名字開始并用。王守仁詩作《過鞋山戲題》,李四光1948年出版的《冰期之廬山》地理論著,有時稱鞋山,有時稱大孤。如今,人們多稱大孤山為鞋山,甚至已掩蓋了大孤山原名?!度宋暮凇ぢ糜纹范际欠Q呼鞋山,絕大多數(shù)文章如《鄱陽湖水上絕島——鞋山》,多以鞋山為名。
故大孤山經(jīng)歷了“孤石—大孤山—大孤山、鞋山—鞋山”這樣的名稱轉化。而之所以有這種名稱的變化,筆者猜測是因為大孤山的形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很可能早期大孤山并不太像鞋子,后期越來越接近鞋形。唐朝、宋朝、元朝也有許多文人墨客寫到大孤山,但多突出大孤山卓然獨立,富有氣勢,并未提及大孤山形狀像鞋。直到明清以來,談及大孤山像鞋山的詩句多起來,知名的就是解縉的“凌波仙子夜深游,遺得仙鞋水面浮”,以及王守仁的“青鞋失腳墮天風”,此時將大孤山喚作鞋山的漸漸多了,如《湖口縣志·山川考》記載“鞋山,原名大孤山,山形似鞋,又名鞋山”,詩詞中叫鞋山也多了,如王士禎詩云“蘋花香里過鞋山”。
鞋山與大孤山兩個名字的混雜使用,讓現(xiàn)代人心生疑惑,鬧出烏龍,有趣的是,古人也鬧糊涂了,在古代文史資料已有顯現(xiàn):唐宋都以大孤山喚之,后來因為形狀像鞋,明清叫鞋山的多起來,人們反而不知道鞋山就是大孤山?!稓J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山川典》記錄了幾處訛傳,按《九江府志·山川考》:大孤山,在德化縣東南彭蠡洪濤中,山形似鞋,又名鞋山。今人以大孤為鞋山,以立廟山,為大孤山者誤。這說明人們把大孤山喚作鞋山,又誤把立廟山當成大孤山。《湖口縣志·山川考》進一步解釋立廟山并非大孤山,“而此山以位則孤,以形肖鞋,有不辨而自明者。若夫立廟之山邊,臨湖岸左右,山脈起伏相向,安得為孤”。文中說明立廟山山脈相連,不是孤山,力證人們把立廟山叫作大孤山是訛傳。古代詩人也在詩歌中表達了對這兩個名稱的疑惑。陳文德在《詠大孤山二首》中表達人們把大孤山稱為鞋山的疑惑“不知何自誤,流俗指鞋山”。陸夢龍則在詩中強調“江氾鄱湖口,鞋山即大孤”,特意指出鞋山就是大孤山。可見,古人對大孤山和鞋山的疑惑也由來已久。
三、結論
筆者通過實地考察安徽小孤山,江西澎浪磯、大孤山,并結合各種文獻資料得出結論:江西的澎浪磯和大孤山傳播影響力遠不及安徽小孤山,而本來它們在歷史上的名氣是不相上下的。澎浪磯、大孤山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藏匿于當代人視野,造成這種現(xiàn)狀的主要原因有三個。第一,文脈自身的斷續(xù)。歷史上有大孤山和鞋山兩種叫法,特別是在文學作品中,兩種叫法不相上下。當代鞋山的叫法占了上風,于是人們漸漸遺忘了大孤山的稱呼。第二,典籍中的以訛傳訛。上文中提到,連一些山川考都沒弄清楚大孤山、鞋山是同一座山。把大孤山喚作鞋山,這個沒錯,但是又把另一座“立廟山”叫作大孤山,誤以為大孤山、鞋山是兩座不同的山。第三,文化宣傳沒做好,割斷了文化傳承。江西大量旅游宣傳報刊極少使用大孤山之名,而以“鞋山風景區(qū)”稱之,甚至不指出鞋山就是具有歷史盛名的大孤山。再如澎浪磯,在九江彭澤既無修復又無標注,更無宣傳,連彭澤當?shù)厝硕疾恢琅炖舜?。歷史上與“小姑”并稱的“彭郎”就這樣消失了,實屬可惜。
其實,如果相關部門能將相關的文學、文化故事整理好,宣傳好,把歷史的文脈理清,便能助力文化傳承,還能推動江西旅游發(fā)展,讓澎浪磯、大孤山重回人們視野。
參考文獻:
[1]劉筱明,萬建中.贛江流域的民俗與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
[2]干寶.搜神記[M].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86.
[3]酈道元.水經(jīng)注選注譯本[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
基金項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課題“‘五四新文學運動與江西現(xiàn)代文學格局的形成研究”,課題編號:ZGW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