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葉雷
小學生的思維活躍,對很多科學問題感興趣,通過科學課堂的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積累更多的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探究的思維與方法。但在傳統(tǒng)的小學科學教學中,還存在著很多不足和問題。為了引導小學生形成科學核心素養(yǎng),教師應逐步滲透生活化教學觀念,將生活元素滲透到教學的方方面面,為學生的科學學習帶來全新的體驗,提高學生的科學學習能力。
科學是小學階段重要的學科,許多科學知識的學習都離不開探究活動,只有在探究活動下,才能夠讓學生真正了解科學知識。但是,在各種科學探究活動的組織中,往往需要借助各種材料、工具才能完成。為建構高效科學課堂,教師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應巧妙引導學生應用各種生活素材。因為這些生活素材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接觸的,學生對其熟悉度較高。用熟悉的素材開展探究活動,可激發(fā)學生對科學學習的興趣。為實現(xiàn)科學課堂上生活元素的應用,教師要培養(yǎng)每個學生都形成可以在生活中就地取材的習慣,將各種生活素材應用于科學活動[1]。
例如,《繁殖》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中,主要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植物繁殖的方式,強化對植物生長規(guī)律的把握。為了加深學生對須根、直根、種子等科學概念的理解,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可以引入一些生活化素材。例如,讓學生將家里不用的槽、盆或者瓶子等拿到學校,將這些物品作為植物生長的容器,在這些槽、盆與瓶子中倒入一定的土。將班級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組,每個小組的學生,選擇種植自己喜歡的植物,由于植物的生長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且不同植物的繁殖方式也各有不同,一些為種子繁殖,一些為根須繁殖,在各種植物生長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植物的生長態(tài)勢與規(guī)律,讓學生自己觀察、體會大自然的神奇之處。在學生開展植物種植活動時,一些學生的植物可能會因為缺水或者土壤條件不好等無法正常生長,如枯萎、死亡或者生長慢等,當遇到這些問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并指導學生進行對應的處理,讓學生有興趣、有能力處理植物生長中的這些問題。
在科學學科的教學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要讓小學生有科學學習的興趣,為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在教學活動組織中,應立足于教學內容與主題,巧妙應用各種的生活素材,通過生活與科學學科的關系建立,讓學生對科學感興趣,更好地配合教師的各項教學安排。
小學科學教材中的知識點眾多,有關知識點相對零散,新課標下的科學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理解和掌握每一個知識點,關鍵要讓學生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在不同的知識點之間建立關聯(lián),逐步構建完善的知識架構,鍛煉學生的思維。因此,考慮到這一目標,教師應該在科學課堂上,積極通過生活化元素的應用,引導學生拓展知識,讓學生的科學學習不再局限在教材內容上,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學到更為豐富、多樣且深刻的知識,使學生在科學課堂上拓寬視野。
例如,在《冷和熱》這一單元,包含“水受熱以后”“水遇冷以后”這兩個知識點,這些知識點,小學生在平常的生活中是比較常見的,如冬天水的結冰與融化,實際上就是這兩個知識點的直接反映。在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中,教師不僅僅要引導學生對教材中的基礎理論知識有清晰的掌握,更要引導學生參與探究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拓展視野、開拓思維??茖W探究活動中,教師也需要給學生設置一些思考問題,如針對這一課,向學生提問:同學們,冬天下雪結冰,春天到來后,冰凍的小溪會怎么樣呢?許多同學會回答:冰融化后溪水正常流動。教師繼續(xù)提問:這是什么原因呢?同學答:春天來了,氣溫升高,冰凍的小溪逐步消融。最后,教師引入了這樣的科學探究實驗:老師這里有好多冰塊,同學們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讓這些冰塊融化成水呢?在此實驗中,由于每個學生的想法都不一樣,他們所采取的方式也各有不同,如一些學生直接往冰上澆很熱的水,一些學生直接插上了小電暖,讓小電暖加熱冰塊,還有的學生用酒精燈加熱。但是,不論他們采用的是什么方式,都是為了加熱,在小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學生更大的自由權,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探究中自由表達其想法,并敢于嘗試新方法。
科學是一門神奇的學科,其神奇之處就在于無窮性,即使在當下科學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但依舊有很多自然現(xiàn)象難以通過科學知識來解釋。因此,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不應過多限制學生的思維,而應該引導學生立足于教材內容,進行知識的延伸。
小學科學課程的開設,是為了培養(yǎng)小學生的探究能力與動手能力,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將各種生活元素應用于課堂,考慮教學內容與主題,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讓小學生在此情境的帶領下,可以集中注意力,以更好的狀態(tài)進入科學學習中?,F(xiàn)階段的學科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應用相對較多,特別適合運用于科學課堂上,許多科學教師習慣于通過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對科學學習的興趣,并在這一情境內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實踐與探究機會,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對知識的理解更為透徹[2]。
例如,《固體和液體》這一單元,包含有一些固體與液體轉換的部分,如溶解等,為提高本單元教學的效果,教師可采用生活情境法。上課時,由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如果想要一杯冰糖水,怎么才能夠快速喝到這杯水呢?學生們在自己的生活中,經(jīng)常接觸冰糖水,一些學生很愛喝冰糖水。教師在提出了這一問題后,學生們爭先恐后地回答問題,一些學生說:用筷子攪拌,一些學生說兩個杯子來回倒換等。通過在科學課堂上引入這一情境,讓小學生意識到了生活之中處處有科學,教師的提問對學生的知識學習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很多小學生會思考,固體與液體有什么樣的區(qū)別呢?固體是全部可以溶解轉變?yōu)橐后w的嗎?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準備了許多杯子、足夠的水、固體粉末,他們可以根據(jù)自己思路,展開一定的實驗,如某一同學想檢驗白糖的溶解性,準備了一杯冰水,將一小勺白糖直接加入了水中,發(fā)現(xiàn)白糖并未溶解于水中。在此實驗后,學生就會思考:我們平常喝的白糖水,白糖確實是完全溶于水中的,這是為什么呢?隨后,對水進行了加熱,水的溫度適當提高之后,再在水中加入白糖,發(fā)現(xiàn)白糖確實溶于水中。這一科學實驗的開展,說明固體在液體中的溶解程度,與許多因素都有直接的關系。例如,液體類型、水的溫度等。
小學科學課堂上,情境教學法對于學生的知識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要注重對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將學生比較熟悉的一些生活元素應用于情境中,給學生的科學學習創(chuàng)造良好的氛圍。
在科學課堂的教學活動開展中,為了讓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感興趣,教師往往會巧妙設置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因此,在科學課堂中應用生活元素時,可以以生活資源作為基礎,將其應用于課堂導入。傳統(tǒng)模式下的科學教學活動,教師在新課導入的過程中,往往以直接導入為主,或者未考慮小學生的切實需求,讓學生自主觀看相應的內容,導入過程、內容的趣味性不夠,小學生未對本小節(jié)的內容感興趣??茖W課程具有綜合性,其中包含的知識點涉及了自然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與小學生的學習息息相關,對于其中的很多抽象性內容,可通過生活資源導入的方式,吸引小學生的關注。
例如,在《熱傳遞》這一單元的內容教學中,從根本上看,熱傳遞涉及了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幾種方式。在本節(jié)課的上課之初,教師可以以學生比較熟悉的熱傳遞內容,向學生導入本節(jié)課的知識,如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冬天空調供暖、暖氣片供暖、小電暖供暖等圖片,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解釋這些熱傳遞原理。在生活情境融入到課堂后,小學生對本單元的學習興趣顯著增強。此外,教師還將保溫壺、小電風扇等帶到了課堂,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分析這些物件的保溫原理。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假設:冬天非常冷,小明在外邊打雪仗以后,其雙手非常冰冷,為了讓他的雙手盡快恢復過來,怎么辦呢?許多學生回答:教室里有暖氣,他在外邊打雪仗回來以后,可以直接將手放在暖氣片上,將暖氣片中的熱量傳遞給雙手,恢復雙手的正常溫度。如果教室內的暖氣片被其他同學用著,他可以讓同桌幫忙將塑料杯或者玻璃杯中倒入一定溫度的熱水,倒入的熱水溫度不得過高,以免燙傷手,然后用手握住杯子恢復溫度。如果只有保溫杯,可倒入熱水后不蓋杯蓋,將手懸空在杯子上,讓杯子中的熱水溫度慢慢傳遞給手??傊茖W知識的講解中,應重視生活資源在課堂導入中的應用。
課堂導入能夠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為了在當下的小學科學中巧妙應用生活元素,提升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教師需要加強在新課知識導入中的生活資源應用,讓小學生從思想上意識到科學學科與現(xiàn)實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
在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中,除了要在課堂上組織多種多樣的科學探究活動,也需要教師組織一些課外活動,給學生安排一些生活化作業(yè)。通過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可以讓小學生在科學學習中實現(xiàn)課內外的對接,用課外活動鞏固課內知識。小學生如果在科學學科中,能夠長期堅持參與各種課外科學探究或者體驗類的活動,就可以使他們逐步具備創(chuàng)新能力、探究能力,真正把握科學學科的內涵[3]。
例如,在《潔凈的水域》這一小節(jié)內容的學習中,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將自己所收集到的各種水,如自來水、山泉水、井水等展示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肉眼觀察或者顯微鏡分析的方式,掌握不同水體的構成成分或者潔凈程度。許多小學生在分析水樣的過程中,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在當前的生活中,隨處可見污水,如工業(yè)廢水的排放、公園小湖里垃圾遍布、城市河水發(fā)黑發(fā)臭,這些是什么原因所導致的?在學生說出這一問題后,教師表揚了該學生,隨后要求班級內的學生,靈活組成多個學習小組,在課下調查家周圍的水域,集中調查污染程度、污染類型、原因方面,隨后根據(jù)調查結果,分析如何恢復水域的潔凈度。小學生非常樂意參與這一課外活動,彼此住得比較近的學生,對小區(qū)內湖水、河水、周圍公園中人工湖的湖水以及城市河道等水體展開了調查,這種課外生活作業(yè)的布置,讓學生將科學學習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了起來,從中挖掘到了一些教材中沒有的知識。
為發(fā)揮課外活動在科學學習中的作用,教師在單元或者小節(jié)的教學任務結束后,應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參與能力,為學生提供多種課外活動的選擇,使他們根據(jù)自己的能力完成生活化作業(yè)。
在科學學科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帶領學生學習課本中的科學知識,更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與能力,就是要讓學生通過科學學習,真正意識到科學是什么,科學對自己、社會與人類的作用,能夠對科學充滿好奇,用各種科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因此,教師在科學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積極動手,參與各種的探究活動,從探究中領略科學的奧秘,享受科學帶來的新奇之感,助力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
例如,在《火山和地震》一課,對于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來說,都沒有真實看到過火山或者地震的場面,他們對于火山或者地震這些自然災害的了解,僅僅停留在表面。教師在學科教學中,可巧妙應用生活化資源,設計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小實驗,如利用酒精燈、漏斗、三腳架、燒杯、土豆泥、番茄醬等進行火山噴發(fā)場景的模擬,在燒杯中添加一定量的番茄醬,在燒杯口倒扣一個直徑較小的玻璃漏斗,稍微發(fā)力并擠壓,使番茄醬可以填充漏洞的絕大部分空間。向燒杯中添加土豆泥,讓土豆泥覆蓋底部的番茄醬,將燒杯置于設有石棉瓦的三腳架上,利用酒精燈加熱,燒杯中的番茄醬從漏斗中噴射出來,與火山噴發(fā)的場景類似。在這一教學活動中,教師需鼓勵學生自己操作,在動手實踐中,逐步培養(yǎng)其科學思維。
生活元素在科學教學中的應用,可以拉近科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讓學生能夠在科學課程的學習中意識到科學探究的重要性,積極參與到各種實踐探究活動中,用實踐操作檢驗科學真理。
現(xiàn)階段的學科教學,已經(jīng)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對小學科學來說,不能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學科教學方式,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意識到科學與生活的關系,將生活元素應用于科學教學的方方面面,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